滴滴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科幻纵览 >

第86章

科幻纵览-第86章

小说: 科幻纵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幻作家见面。

在人员交往的基础上,外国科幻界和学术界也开始关注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欧美各国都有中国科幻小说选出版。美国出版的《毛泽东之后的中国文学》一书,还用五万字的篇幅评论了当时的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德国、英国、苏联都有研究中国科幻文学的文章发表。日本科幻界更于1980年成立了“中国科幻文学研究会”,由中文教师岩上治主持。

受蒸蒸日上的发展形势所鼓舞,大陆科幻作家们酝酿成立全国性组织。1980年初,一些科幻作家便拟筹办“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协会”。这个动议后来没有实施。1982年8月,在中国科幻面临外界压力的时候,以童恩正为首的十二名科幻作家联名在《文谭》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科幻小说评论的一封信》,抵制对科幻小说不加分析的无端指责。1983年,童恩正、尤异、叶永烈、王晓达、刘兴诗、宋宜昌等十一名科幻作家再次撰写联名信,名为《对于当前科学幻想小说创作和评论几点看法》。该文当时未曾发表。这两封信对当时加诸中国科幻小说上的种种指责,如“逃避主义”、“灵魂出窍的文学”、“反科学”、“伪科学”等等,进行了坚决的反驳。

这两封联名信的出现,以及当时面对外界批判,科幻作家们紧密团结,互相支持的大量事实,是中国科幻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科幻作家已经具备了充分的自我意识,对科幻文学这个艺术体裁的命运,对科幻创作的前途,和自己身为科幻作家的使命,都有了充分自我认识。也标志着中国科幻界形成了有凝聚力的小群体。

1984年,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等科幻作家们又联名致信中国作家协会,请求在中国作协下面成立“科学文艺委员会”。中国作协书记处原则同意,但由于中国作协下面的一级组织过多,建议科幻作家们把这个委员会挂在“儿童文学委员会”下面。但科幻作家们惟恐此举会使外界误将科幻文学视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没有接受这个建议。时至今日,在主流文学界里仍无全国性的科幻作家专业组织。

与人们通常的理解相反,以“幻想”为特色的科幻小说从来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中国科幻黄金时代的作品,打下了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比如,“向科学进步”这个口号出现在不知多少部作品里。科学进步决定一切,成为许多小说隐含的主题。而环保思想在当时还是个异类。比如在《水下猎人的故事》(肖建亨著)里,出现了“水下手榴弹、超声波猎枪、压缩空气枪、单人潜艇”等一系列的发明。而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更有效地杀死海洋生物!在当时,作者对此持歌颂态度。而在今天,这类故事恐怕要受到环保主义者的严责。

至于对市场经济的描写,就是连萌芽都没有出现在那时的科幻作品里。在《战神的后裔》中,作者描写火星改造工程,在技术细节上几乎面面俱到。但这么一个长期投入却无产出的工程,到底由谁投资?怎么能够支撑下来,作者完全回避了这个问题。只要技术上有需要,总会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人力物力涌到火星基地上。在《神秘的信号》中,作者尤异描写了太空城“张衡号”,称它是一个“容纳一万多人的超现代化的城市”。但这么一座城市,竟然是靠义务劳动建筑的!

另外,冷战的阴影也融入期间。当时,中美靠拢抵御苏联,这个国际背景不仅出现在《珊瑚岛上的死光》里,也出现在《飞向人马座》、《神秘的信号》、《台风行动》等许多代表作中。“北方某国”成为一致的反面角色。在《神秘的信号》中,作者甚至以苏联科学家日记的形式,具体描写了当时苏方的反华宣传。同时,美欧各国人士在当时的作品里,如果不是朋友的话,至少是中立的。在《神秘的信号》结尾处,作者甚至以主人公的名义大声疾呼,批评美国当时对苏联的缓和、裁军政策。相比之下,象《祸匣打开之后》这种从全人类角度立意的作品,在当年还属凤毛麟角。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五章:辉煌的早春时代(2…1)

第二节:五大主力回第五章

这一时期,科幻界出现了几位主力作家。他们创作量大,作品质量高,在社会上颇有影响。被并称为中国科幻的“五大主力”,他们是叶永烈、童恩正、郑文光、刘兴诗和肖建亨。

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曾被称为当时中国科幻的“主力舰”。他出生于浙江温州,195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还在大学期间,叶永烈就参与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工作,撰写了首版中近四分之一的词条。该书后来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少儿科普读物。

当时,叶永烈细心收集国内外报刊上的科技新闻,写成《科学珍闻三百条》一书。后来,他感觉这种简单罗列式的作品价值不大,便将其改写成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于1961年完成初稿。受环境限制当时未能出版。文革中叶永烈曾遭抄家,丢失了大量文稿,但这本书稿却幸免于祸。

十年动乱期间,为了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出版社出书,均不付作者稿费。即使如此,叶永烈仍然出版了十本科普读物。这使得他与出版社建立了很好的关系。1977年,上海少儿出版社拟以《在国庆50周年的时候》为题,请叶永烈写一本科幻小说。叶永烈将《小灵通漫游未来》加以修改,完稿的作品里略去“1999年”这个具体时间,而将背景定为不确切的“未来”,1978年8月由该社出版。

《小灵通漫游未来》印刷了一百五十多万册。后来改编成连环画,又印刷了一百五十万册。这个印量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中国科幻文学史之最。当时,《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家长给子女必买的流行图书,新一代科幻迷的启蒙读物。对于如今许多三十到四十岁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他们共同的回忆。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曾经计划将它搬上银幕,由时任该厂青年编剧,后来成长为主流文学作家的梁晓声执笔创作了改编剧本,在《电影创作》上发表。后因故未能投入拍摄。

虽然十分畅销,但《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直受到忽视,长期以来仅仅被视为一本科普读物和儿童读物。在这部作品以前,新中国科幻小说基本是以“当代”为背景,没有明确的未来意识。除《共产主义畅想曲》外,几乎从未使用过未来背景。与晚清科幻小说大量描写未来相比,是个极大的退步。当然,这也是当时出版审查制度的问题,而不能只归结于作者视野狭窄。而其它门类的文学作品当然更不可能创设未来背景。

《小灵通漫游未来》第一次明确地将“未来”当成故事背景,并且产生极大影响,堪称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举。小说全方位构造了一个“未来市”。书中不仅出现了一项项眼花缭乱的新奇技术,更有对“未来市”社会体制、人们的精神面貌的描写。作者笔下的“未来市人”充满乐观精神,视野开阔,学习多门外语,并且经常出国旅行、学习。对于一部完稿于六十年代初,出版于七十年代末的作品来说,这是相当超前的思想。特别是小说的结尾,作者以一本没有写完的书进行比喻,说明“未来”存在于今人的建设中,这种鲜明的“未来意识”正是科幻文学的基本价值观。

以后,叶永烈又创作了续篇《小灵通再游未来》,1986年由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2001年该社又出版了《小灵通三游未来》。由于时代变化,读者兴趣发生很大转移,两部续篇的影响力远不及前著。

1998年一月,一种新颖的无线市话技术由当时的中国电信在浙江余杭开通。他们曾经征求过叶永烈的意见,将“小灵通”作为品牌。如今,全国小灵通用户已达数千万。而由于电信服务商品牌意识不强,导致许多企业以“小灵通”为品牌进行抢注,先后多达五十一个!“小灵通”三个字已经成为中国消费品的顶级品牌之一。或许,它已经是汉语原创文艺作品里,自“孙悟空”、“三毛”以后价值最高的品牌形象。

1979年,在主持科学工作的方毅副总理亲自关心下,叶永烈被从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调到上海市科协,实际上是解除了他繁重工作的压力,从事专业创作。叶永烈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惟一一位专业科幻作家。由于时间精力均有保证,叶永烈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科幻小说,成为当时产量最高的几位作者之一。

1980年,叶永烈作为记者,深入罗布泊追踪采访轰动一时的彭加木失踪事件。科学家的传奇事迹和茫茫大漠带给他创作灵感,返回上海后,除新闻报导外,还以沙漠为背景,创作了中篇科幻小说《腐蚀》。该篇发表于1981年11期《人民文学》上,成为叶永烈创作水平的又一高峰,以及当时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十几年后,曾任美国科幻作家协会和美国科幻研究会主席的詹姆斯冈恩(James Gunn)编写大型科幻史丛书《科幻之路》,《腐蚀》和郑文光的《地球镜像》被选为中国科幻的代表,编入该文集第六卷中。

《腐蚀》是一篇拥有双重主题的科幻小说。其科幻方面的主题是从外太空被偶然带到沙漠深处的“烈性腐蚀菌”,而人文方面的主题是科学界某些人的名利思想。两个主题在调查腐蚀菌真相的惊险过程中统一起来。

叶永烈不仅从事科幻小说创作,也是中国科幻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早在1979年,他就出版了《论科学文艺》(科普出版社出版)一书,其中以大量篇幅分析了科幻小说的创作。叶永烈还是中国科幻文学史研究的拓荒者,他耐心钩沉,找到了许多沉睡在文献堆里的近代科幻小说。将中国科幻的起始年限逐渐上推,直到发现了《月球殖民地小说》。这些成就后来集中于他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科幻回眸》里。

在此基础上,由中国科普创作协会领导,叶永烈发起创办了《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并自任主编。该内刊共发行四期,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是研究那个时期中国科幻状态的珍贵资料。叶永烈还是中国科幻界与世界交流的大力推动者,曾任世界科幻协会中国秘书。并与日本科幻组织定期交流作品。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五章:辉煌的早春时代(2…2)

从五十年代起步的郑文光,也成为这个时期的科幻主将之一。1978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它是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该作品延续了《从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险”故事框架,描写继思、继来、亚兵三少年随着一艘失事的亚光速飞船飞向人马座。他们在孤立无援的太空中刻苦学习,逐渐学会控制飞船,经历数年终于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返回地球。其场面之宏大,情节之紧张,人物性格刻画之出色,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学水平。

除此之外,郑文光在这段时间里还创作有中短篇科幻小说《太平洋人》、《仙鹤和人》、《泅渡东海》、《星星营》,以及长篇科幻小说《大洋深处》、《神翼》、《战神的后裔》等等。当时,郑文光曾经入选著名白领刊物《读书》的编委会。他的艺术水准在同时代科幻作家里出类拔粹,本人对文学技巧的掌握和提高也有相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