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科幻纵览 >

第73章

科幻纵览-第73章

小说: 科幻纵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奥地利,一代文学巨匠卡夫卡开始了他奇异的文学探索。后来,从美国到中国台湾,许多地方的科幻界人士都认为卡夫卡给世界科幻代来的影响不亚于任何一位纯科幻作家,有的人甚至直接将他列入科幻大师的名单中,而不考虑卡夫卡本人从未承认过这一点。不少科幻作家都承认,自己在创作上直接间接地受他的影响。

卡夫卡描写了冷酷的体制化环境对人性的压抑,而这正是二十世纪世界科幻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卡夫卡用逼真的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超现实情节,也与科幻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异曲同工。他的代表作《变形记》与真正的科幻小说仅一墙之隔。人的灵魂由于种种原因被束缚于动物的身体里,或者动物因为种种原因开始拥有人的智慧,一直是科幻小说的传统题材,只不过被赋予了“科学解释”。卡夫卡的《猎人格雷奇》更接近于纯粹的科幻小说。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六章:在和平中大发展(1上)

六章前言

第一节:美国科幻的全面职业化

第二节:美国科幻向全世界扩张

第三节:主要科幻大国的战后发展

六章前言

二战的硝烟落定。虽然有冷战风云再起,但没有生命威胁的作家们,毕竟又可以集中精力创作了。科幻小说在这个时候逐渐上升,甚至,达到了今天难以迄及的顶峰。

在这个时期,本土未受战争损害,又有相当积累的美国科幻开始全面职业化,并且向全世界扩张。在它的影响下,主要科幻大国都迎来了新的科幻高潮。

第一节:美国科幻的全面职业化

一个文学品种要成为体系,成为一个行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有大量的专业作家,还需要有专业编辑、专业出版商、专业评论家、专业教育家,甚至包括专业的作家代理人。这一整套体系于战后在美国逐步建立了起来。并且,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只有美国科幻界拥有这么完整的职业体系。这是美国科幻雄居世界顶峰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科幻出版的专业化。战后,美国科幻杂志出现了一次大繁荣,最多时超过了三十家。但很快就纷纷倒闭。保留下来的科幻杂志中,最重要的有三家:坎贝尔的《惊奇故事》,后改名为《类似》;安东尼鲍彻的《幻想小说与科幻小说》;以及戈尔德的《银河》。《类似》的风格如旧。《银河》强调对社会科学的重视。而《幻想小说与科幻小说》则重视文学品味,希望发表一些拥有广泛读者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只能在科幻爱好者中流行的作品。不同杂志的竞争增加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风格。

美国科幻杂志出版在五十年代进入了高潮,也到达了尾声。从那以后,美国科幻文学越过了杂志主导阶段,进入图书主导阶段。这也是科幻文学内在发展规律起的作用。图书比杂志更突出作者的个性,出版要求更自由宽松,更能表现艺术内涵,而不仅仅是快餐文化。

另一方面,对于逐渐成熟的读者来看,读杂志也不及读书更过瘾。就篇幅而言,从以杂志为主导,过渡到以图书为主导,其实也是以短篇为主过渡到以长篇为主的时代。而一个文学品种如果没有长篇小说这个“重武器”,在文学殿堂里是很难立足的。

五十年代,一批美国出版社开始出版科幻小说。这其中有些是主流文学出版社,如皇冠出版社、兰登书屋等,也有专门成立的科幻出版社,如阿克哈姆书屋、格诺默出版社等等。由于美国出版业实行的是注册制,这些纯科幻出版社很容易被组织起来,但寿命也都很短。有些仅出版了几本书即告关门。当时,科幻图书的发行量也不大,通常每种不超过一万册。类似如今中国科幻文学的水平。

到了七十年代末,美国每年出版科幻类图书一千一百余种,占全部文学类出版物的四分之一。这是一个其它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比例。任何一个文学品种都是平庸之作远远多过精品,只有形成庞大的创作数量和发行数量,才能使人们在其中从容地选优拨粹。只有扩大金字塔的底面积,才能提升它的高度。为其他国家所羡慕的那么多美国科幻精品,正是从数量巨大的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的。

同时,这些图书出版加上科幻杂志,以及创作科幻影视脚本、改编卡通作品等等,构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这个科幻市场最多时供养了两百余名专业科幻作家。单行本的稿酬最高的也超过百万美金。例如,当代美国科幻的代表作家米切尔克莱顿以科幻小说写作与影视制作为主,积累个人财富达到上亿美元。

专业的科幻评论家是科幻文学系统化的又一股必要的力量。在美国科幻发展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主流文学评论界对它也是不重视的,所以科幻文学界必须培养自己的评论家。美国最早的科幻评论家是莱斯利菲德勒。艾米斯在普林斯顿大学进行的一系列科幻讲座也是这方面的早期尝试。当然,坎贝尔虽然没有系统的科幻理论著作,但他给许多作家写的信件中全面体现了他的科幻创作思想。 

戴蒙奈特是最早的科幻评论家之一。他在许多专业科幻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后来集成一册,以《搜寻奇迹》为名于1956年出版。同时,詹姆斯布利希(James  Blish)也以大量的科幻评论出名。七十年代末,詹姆斯冈恩(James Gunn)开始主编了《科幻之路》一书,也是比较专业化的科幻评论兼科幻史著作。这套丛书陆续问世,已经出版到第六卷。

颇值得称道的是,这些人都不是空头评论家,他们在科幻小说方面也创作过一流的作品。象布利希的《飞城》系列,奈特的《面具》等等,都属于科幻小说经典。冈恩的科幻小说《不朽的人》还被香港影人以《生死搏斗》为名搬上银幕,广为中国观众所熟悉。

不过,由于理论基础并不扎实,《科幻之路》把一些明显的非科幻作品也罗列了进来。如典型的科普作品:《宇宙图书馆》(第六卷)。全篇没有一点超现实情节,只是在形象化地解释数学上排列组合问题的奇妙性。还有典型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查克穆尔》(第六卷),典型的表现主义作品《劣种蕃茄》(第四卷),等等。这种编排也给读者带来了概念上的混乱。

职业化的科幻教育也对提高美国科幻的专业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山姆莫斯考维茨是美国早期的科幻活动家,曾发起组织了1939年的世界科幻大会。他于1953年首创科幻课程,但无甚影响。1960年,金斯利埃米斯在普林斯顿大学作了关于科幻小说的系列讲座。次年,希勒加斯和福兰克林分别在科尔盖特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正式开设了科幻小说课程。   

后来,学校里的科幻课程向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发展。上游,一方面出现了许多以科幻文学为题材的博士论文。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专业的科幻作家培训班。1968年,威尔逊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克拉里昂学院创办了科幻小说写作班,培养了新时代的一大批科幻作家。

在下游,到七十年代末,美国已有大约200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科幻课程,更多的中学也将科幻小说列入教学计划中。这些课程主要起到介绍、宣传和普及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一位留着大胡子的美国英语教师史密斯来到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他把科幻小说作为阅读辅导材料,受到学员们的欢迎。于是一些美国知名科幻作家纷纷把他们的作品寄给史密斯。这位匹兹堡大学的副教授就成了沟通中国科幻界对外联络渠道的第一人。

美国科幻教育最先影响到英国。近来那里已经设置了科幻文学的博士学位。日本、前苏联等国也有在大学教育中引入科幻课程的尝试。

当然,美国科幻文艺职业化的主体,还是大批专业科幻作家。战后,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家进入了成熟期,仍然在写作大量作品。阿西莫夫、海因莱因等人的新作品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尤其是海因莱因,他的科幻小说《异乡异客》在美国六十年代的社会运动中,成为年轻人的圣经。海因来因的影响也由此突破科幻界,成为美国的文化名人。

哈里克莱门特(Hal  Clement1922——)自从大学开始就是业余科幻作者,第一篇作品《证据》发表于1942年,第一部长篇《针》发表于1949年。1954年,他的代表作《引力的使命》诞生了。作者在小说里虚构了一个扁形的行星梅斯克林,它的两极重力是赤道重力的七百倍。虽然这样的行星并无可能出现在宇宙中,但这并不妨碍作者全面塑造这个竟然还生活着智慧生物的行星。作者依靠天文学和物理学知识构建的行星背景,使许多希望科幻小说拥有更多知识含量的读者大为赞叹。

拉里尼文(Larry Niven1938——)也是一位注重作品科技含量的作家。早在1967年,不到三十岁的尼文便以《中子星》而获得了雨果奖。后来还多次获得这个奖。尼文的主要作品构成了“已知世界”系列,其中最有名的一部叫作《环形世界》(1970)。这部作品的主要背景是一个环绕恒星建成的,直径达一亿五千万英里的圆环。包括两个地球人在内,三个文明世界的来客在已经被废弃的圆环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险。尼文的其他作品还有《地狱》(1975)、《撒旦的锤子》(1977)等。

勒吉恩(1929——)也是这个时期里涌现的著名科幻作家,她也是女性科幻作家的杰出代表。1966年,她出现了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罗坎农人的世界》。1969年出版的《黑暗的左手》成为世界科幻的经典。在日本举行的由读者投票选举的二十世纪十大科幻名著中,《黑暗的左手》位列第五,表明她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美国科幻界和英语读者的范围。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雌雄同体的外星种族,每月有一段时间随机地变成男性或女性。这种外在的雌雄同体实际上是人类心灵世界雌雄同体的直喻。《黑暗的左手》是性别矛盾这个传统题材在科幻小说中的体现。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六章:在和平中大发展(1下)

在面向未来的美国,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1920——1986)是一位少有的复古派的科幻作家。他醉心于在浩翰的星际背景下,描写剑法、巫术、骑士精神和宫庭阴谋。《沙丘》系列是他的这些创作思想集大成之作,也是当代的科幻经典。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沙丘世界》出版于1963,当时仅仅是一部影响一般的长篇科幻。后来又出版了续集《沙丘先知》(1965)和《沙丘的孩子们》(1976)。第三卷成为精装本科幻小说中的第一部畅销书,作者才算大功告成。后来,作者又出版了第四部《沙丘神皇》(1982)。不过这第四卷书被评价为是专门迎合文学评论家的作品,在文学评论界和在读者中间的反应恰成鲜明对比。

赫伯特在《沙丘》中塑造了一个完全沙漠化的行星阿拉基。这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但因为出产能使人形成预知能力的香料而成为宇宙间的宝藏。在类似于中世纪的银河国家里,皇帝和贵族都在谋取这个行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八十年代以后,《沙丘》先是被改编成电子游戏,后是被搬上银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当时的美国,还产生了一位很奇特的科幻作家保罗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