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上所有的重要城市里。
1932年,后来的物理学家西拉德正在柏林念书,偶然间读到了这本书。次年,他作为难民来到英国。当时的“正统”物理学家如卢瑟福等人都嘲笑原子能应用的可能性。而“外行人”创作的《使世界获得自由》却深深影响着西拉德。1934年,他终于计算出了可控链式反应的方程式。1939年,他请求爱因斯坦利用其显赫的名声,游说罗斯福研制原子弹。这便是核武器诞生的一段幕后故事。
如果说,威尔斯预言的原子弹还缺乏许多细节的话,那么,到了1944年,美国科幻作家卡特米尔在《生死界线》里,已经逼真地叙述了原子弹的技术环节。这篇小说发表后,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他们误以为当时秘密进行多年,连副总统都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了密。
不过,尽管笔者列举了许多能够高效破坏物质的幻想武器。但要是让笔者推举中外科幻小说最有创意的武器,我选台湾作家叶言都在《高卡档案》中设想的MB…19。这本来是一种无害的药剂,成年女性服用它以后,生育男婴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
故事发生在东南亚某国。该国的高卡民族长期反叛,试图分裂建国。以吴永浩为首的政府情报人员发现了MB…19,利用高卡民族重男轻女的传统,将这种药剂大量贩卖到高卡居住区。二十年以后,形成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高卡社区。虽然有那么多男性,但在社会崩溃的局面下,准备充分的政府军轻而易举地便扫平了叛乱。
和那么多高精尖的武器组合在一起,人却成了战争技术中最弱的环节。比如,要不是担心飞行员承受不了过高的负载,战斗机本来可以设计出更大的加速度和更小的转弯半径。坦克里面的温控设备要占去很大空间,否则坦克手便成了罐头里的熟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于是,科幻作家们也在设想,要不要干脆对人进行改造,培养出超级战士。在第三章里,我们已经见识过种种改造人体的方案。不过,那多半是以派人到恶劣条件下进行科研考查为目的。而在这里,改造人体的目的,则是为了更有效地杀人。
科幻电影《兵人》为我们展示了通过遗传工程培育的超级士兵:第一代“兵人”是严格选择的基因优秀者,第二代便已经是基因加工处理过的“半人”了。随着“兵人”身体里人工成份的增加,他们的人性成份则在减少。
制造人工战士的动机,还可能出于要减少自然人的伤亡。《星战前传……克隆人出击》刚刚上演过。那一排排威风凛凛,整齐划一的克隆战士,相信给许多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们的对手则是机械人战士。在指挥官们的眼里,克隆人士兵虽然有血有肉,但与机械人之间也只有效率高低的差别,他们大批死亡不会导致伦理上的麻烦。
当然,活人不行的地方,也可以派出“动物兵”。刚刚结束的美伊战争中,美国的“海豚兵”让大家耳目一新。然而在科幻小说里,也经常有动物士兵的描写。最有名的,大概就是恰佩克在《鲵鱼之乱》里幻想的鲵鱼军团了。鲵鱼俗称娃娃鱼,是两栖类动物。小说里的鲵鱼有智力,能够学习、操作机械。于是,欧洲各国用它们建筑海底工事,武器库,最终给它们发武器,保护海防。最初,各国鲵鱼军团之间发生战斗,最后,鲵鱼们团结起来向人类开战,一片片地将大地炸成浅海,供自己生活。
当然,科幻中的超级武器还有地震波武器,它可能是惟一与核武器相提并论的终极武器。在《地心毁灭》这部电影里,大家可以看到“地震武器”这个概念。因为影片中地心停转并非是自然灾害,而是美国军方秘密研制地震武器时无意诱发的。
地震武器并非完全虚构。任何爆炸都会引起轻微的地震。核时代到来后,当量巨大的地下核实验更能够激发了强烈的地震波,并传输到远处。这引起美苏两大核国家军事科学家的强烈兴趣。两国都投入资金研制此类终极武器。不过,直到冷战结束,双方都没有真正搞出地震武器。因为地震波虽然容易制造,但控制它朝着确定方向传播,就不是当今科技能够达到的范围了。
不过,地震武器超越当今科技能力的许可,却不会超越科幻作者的想象力。在科幻作品里,地震武器屡见不鲜。1985年,新一部007影片《雷霆杀机》(A View To A Kill)出台。剧中的反角佐林是欧洲企业家,从事芯片业。他便阴谋使用地震武器,毁灭旧金山附近的硅谷,自己独霸全球电子芯片产业。
按照一惯的创作原则,《007系列》中出现的超级技术与现实相距不远。所以,佐林的阴谋被设计得很复杂:他要买下旧金山附近的废油井、废矿脉,将海水抽入圣安德鲁湖。再炸穿湖底,使海水渗入地下矿脉。然后启动第二次爆炸,引发双重地震,造成大洪水,最终淹没整个硅谷。
而要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壮举,使它更象是自然灾难,佐林还不能使用核武器,只好将大量普通炸药运入确定地点,堆出来仿佛小山般高。进行这么复杂的作业需要成百的人工。为了保密,佐林还不得不在他们没有撤出来前,偷偷地提前地炸穿湖底,将他们淹死在废矿井里。
当然,大英雄詹姆斯邦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候,移走引爆器,使第二次爆炸无法发生。《雷霆杀机》里这些技术环节很复杂,但因为都是对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重新组合,使我们能够很逼真地看到地震武器的可能性。
今天,人类虽然还没有发明地震武器,不过这一难题对于科幻小说里神通广大的外星人来说,当然是小菜一碟了。倪匡在早期作品《地心熔炉》里,就描写了外星人在地球上暗设地震武器的故事:许多年以前,两个外星人来到地球,在南极建立基地,探索地球深处的奥秘。他们发现,厚重的地壳对内部熔岩形成极大压力,预计在相当于公元2083年的时候,这种压力将达到临界点,使地球四分五裂。不过他们又预测到,人类极有可能在那个时间到来前,发展出足够的科学技术,阻止这一巨变发生。
出于对母族的热爱,两个外星人不愿意地球人发展出高级文明,在太空中与母族争霸,便想抢在人类有足够准备之前,用技术手段引发这一剧变。他们钻出直达地心的深洞,安置了设备。当他们进行地震实验时,引发了二十世纪初的旧金山大地震。地震导致的惨祸使他们良心不安。在内心冲突之下,他们选择用自杀来逃避,将南极基地交由一些机器人来控制。
过了许多年,一个叫杰弗生的科学家偶然间遇到其中几个机器人。由于他的脑波恰好与机器人的启动频率一致,这些机器人便将他视为新主人,带他进入位于南极上空云海里的秘密实验室。杰弗生逐渐了解到外星人的部分秘密。他知道无法使世人相信,为了挽救地球,便绑架了罗勃、藤清泉等地质学家,一同参研解救之道。
当然,由于期间发生了种种异象,召来了好奇心强烈,又十分莽撞的卫斯理。通过他的误打误撞,最后找到了南极冰层下面的外星人基地,也找到了操控整个地球熔岩的装置。只要按动标志着经纬位置的按钮,便可以使地下熔岩从地壳上相应的薄弱地方逸出。
面对这一装备,即使心怀正义的卫斯理本人,也不仅产生奇想,感觉自己比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拿破伦、希特勒这些人更有权力。而杰弗生更是鬼迷心窍,妄想利用这一武器,拥有统治人类的权力。卫斯理清醒过来,和罗勃、、藤清泉、张坚等人与杰弗生殊死搏斗,导致南极附近地质剧变。
最后还是杰弗生良心发现,在外星人基地毁灭前,令地层深处的部分熔岩自北极冰岛附近泄出,将原本2083年发生的灾难推后几百年,给人类以必要的准备时间。小说最后这段描写,既是对人性恶的揭示,也显示了地震武器作为“终极武器”的可怕。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五编:科学与社会(3…2)
第二节:战略与战术
不过,与对战争技术的辉煌预言相比,科幻作家们对战争战术的预言倒显得捉襟见肘。可以说,除了威尔斯对大规模空袭的预言外,尚未有科幻小说里出现的某种战术,确实走在了实战的前面。反而我们在科幻作品里,经常可以看到使用先进武器实现落后战术的场面。
《星球大战》是这方面的典型。早在八十年代初的《星战正传》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坦克突击、步兵掘壕防守的二战老旧战术,那突进的“骆驼坦克”上面竟然没有飞机掩护,以至于颇颇挨炸。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星战前传第一集《幽灵的威胁》里,有古罗马文化崇拜倾向的卢卡斯竟然搞出了旷野上大军团冲击的场面,“刚刚军团”和“贸易联盟”之间的对仗,和《角斗士》里蛮族人对抗罗马军团的场面可有一比,但怎么也不能和飞船、激光炮出现在同一时代。到了第二集《克隆人战争》里,战争技术终于“进化”到越战时的“机降兵”、“空地一体化”了。但如果和刚刚结束的美伊战争比较,仍然是落后一个时代的战术。
在《星河战队》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先进技术和原始战术的矛盾。原作者海因莱因倒不是军事外行,曾经作过海军军官。不过在《星河战队》里,最重要的“战术”大概就是陆战队的尚武、好战和坚强了。人类军团放着空中轰炸机和微型核弹这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用,甚至连装甲运兵车一类的基本保护措施都不要,硬是让士兵和虫类面对面搏斗,以血肉横飞的二战式战术来满足作者对军国主义精神的宣扬。
或许在爱好军事的科幻作家眼里,只有那种枪对枪、炮对炮式的战术,才是真正的战争吧。而象美国狂凑伊拉克那样的战争,即使赢再多次,也体现不出应该有的勇士精神。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军事科幻作品就特别反映了这种对白刃精神的留恋。
刘慈欣是一位资深的军事爱好者,曾经在中越前线的战壕里亲眼目击战争的残酷。不知是不是出于这个原因,他在自己的军事题材科幻小说里,坚持要把战争条件还原到二战水平,描写那种能看得到对手的激烈撕杀。
在《波斯湾飞马》中,美国用先进武器将伊拉克打得大败,最后,伊方竟然派出三万名经过基因改造的飞人,以血肉之躯加上冲锋枪、手榴弹,突破美国航空母舰集群的防守,彻底击溃对方。在《全频道阻塞干扰》中,北约军队大举入侵俄罗斯。由于北约方面电子技术的领先,俄军虽然有大量的常规武器,但仍旧节节败退。关键时候,俄罗斯科学家米沙驾驶“万年风雪”号太空联合体冲进太阳,诱发巨大磁爆,将地球上的所有无线电通讯全部干扰。于是,战争恢复为常规武器间的直接较量,俄罗斯最终凭着武器数量上的优势赢得胜利。
在长篇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里,这种创作意图得到最突出的表现。一颗超新星在距地球极近的地方爆发了。受辐射影响,所有成年人都将死去,只余下最大十几岁的孩子延续人类文明。各国的成年人都抓紧时间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这中间就包括军事知识和技术。
小说后半部分,世界各国的孩子们把先进武器拿出来,摆到南极的荒原上玩战争游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