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科幻纵览 >

第61章

科幻纵览-第61章

小说: 科幻纵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到“类人”二号参观,被反隔离人士利用,最终打破对“类人”的指纹防线。

第五节:民族主义

小说《日本沉没》反映了日本民族独有的忧虑,也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地质学家确定了日本必然沉没的命运后,操纵日本政坛的“渡老人”召集一名僧人、一名心理学家和一名社会学家,拟定对策。三个人除了“正策”外,不约而同地拟定了“别策”:政府什么也不要作,让一亿日本人随岛沉入大海。当然,这个毫无人性的别策并未被采纳,但它却令我们想到二战末期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一亿玉碎”的口号。

故事结尾,田所博士在一片火山灰中向首相表明心迹,要留在残土上一起沉没。他说道,日本民族是日本列岛的孩子,以前这个孩子在外面打架打输了,可以回到母亲怀里抚平伤口。现在这个母亲没有了,日本人要同外国人生活在一起,民族特色要消失掉,他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所谓“打架打输了”是指什么,想来中国读者都能明白。

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日本沉没》的命运代表着科幻小说里民族主义作品的普遍命运:它在一亿人口的日本发行数百万册,但在国外反响平平。外国读者不可能用日本人的眼光来接受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充其量只能了解一下构思方面的皮毛。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五编:科学与社会(3…1)

第三章:军事科幻

E三章简介

第一节:军事技术

第二节:战略与战术

第三节:为什么而战?

E三章简介

战争虽然与鲜血和生命的损失紧密相联,但它也是人类社会无法分割的组成部分。科幻作家要去设想人间的方方面面,就不能回避这个领域。并且,由于战争关乎重大,适合文学传统中的“大叙事”倾向,容易体现“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其本身又有扑朔迷离,波云诡异的性质,所以,许多科幻作家根本就自发地喜爱描写战争。本篇集中介绍科幻作家们关于战争的构想。

小说要描写冲突。人世间还有什么冲突比战争更惨烈,更恐怖?所以,军事科幻小说从来就是科幻中的题材大类。

既然是科幻作品,那么军事技术的进步,自然要放在第一步来考查,这也是科幻作家们在这个领域里贡献最多的。对于战略与战术的进步,科幻作家们涉及较少。不过,最为重要的是为什么而战?。在这一节里,我们可以看到科幻文艺从好战到反战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军事技术

科幻作家们对战争的预言,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对战争技术的预言上。早在十九世纪,先觉者们就闻到了二十世纪“钢铁战争”、“机械化战争”的硝烟味儿。凡尔纳在《机器房子》里便提出了坦克的构想。不过,他所设计的坦克更象是电影《帝国反击战》中的“驼形坦克”。

在《征服者罗比尔》里,凡尔纳预言了空中轰炸和空战。工程师罗比尔驾驶自己发明的飞行器“信天翁号”周游世界。来到非洲达荷美王国上空时,正值该国新王登基。按旧礼,他要杀死三千名俘虏给老王陪葬。罗比尔富有侠风义骨,派部下从飞机上扫射、炮轰,用甘油炸药轰炸,驱散了达荷美军队。

后来,当“气球主义者”普吕当等人坚持试航他们的飞艇“前进号”时,罗比尔又驾驶“信天翁”号前来挑战。凡尔纳饱含狂热地描写道:“正在酝酿着一场空战,连海战中的得救希望都没有的空战……这是第一次类似的战斗,但大概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进步是这个世界上的一条规律。”《征服者罗比尔》226页,中国青年出版1985年版。

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创造”的巨型潜艇“鹦鹉螺号”虽然是一只民用船只,不过也被尼摩船长用来进行“个人战争”,撞沉了一艘不明国籍的军舰。值得一提的是,在原作中,那艘军舰本来是俄国的,但出版商却因为担心引起外交纠纷,搞了个不了了之。后来,为了纪念他的预言,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便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在威尔斯创作的盛年里,战争阴云远比凡尔纳时代浓厚。所以,战争武器经常会成为他创作的中心。他的科幻小说《空战》所预言的全面空战在一战中被实现了。1936,由他编剧的影片《未来事物形态》将一战时期简陋的空中格斗发展为“大规模空袭”的概念。影片中,成群结队的轰炸机越过英吉利海峡去轰炸英国,遮天蔽日。当时,英国观众看到这些镜头都哈哈大笑:居然会有人一次使用几千架飞机进行空袭!其实,此时距离后来的不列颠战役只有2年时间了。

空战的预言家并非只有西方人,晚清时期,中国的科幻先觉者也看到了空战的前景。在晚清科幻小说《空中战争未来记》中,笔名“笑”的作者甚至更进一步地预言了空降兵的出现。可能是科幻小说中第一次出现空降兵。这段情节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都成为了现实。只可惜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一个中国预言家的声音也随着弱小了许多。

1903年,威尔斯的小说《铁甲世界》提到了大型金属坦克,这已经是凭履带运行的坦克了。现实中的坦克于1916年首度出现在法国的弗勒尔科索莱特战役中。威尔士甚至打了一场专利权官司,声称他是坦克的发明者。当然,以今天的观点看,威尔斯只是以正式的法律手续来进行自我炒作。

一九零二年,被称为日本科幻之父的押川春浪创作了《海底舰队》。这篇小说不仅描写了潜艇战,也预言了四年后发生的日俄战争,现实进程令作者一鸣惊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工业时代最后一场钢铁战争。从那以后,战争进入了高科技时代,而科幻作家们则在笔下提前描绘了这个时代的到来。

要超越钢铁战争,就要寻找新式武器。与有形有质有重量的武器相比,光线似乎是更先进的武器。它射程极远,速度几近无限,并且防不胜防。对“光线武器”的设想由来以久。古希腊世界的大神宙斯就爱使用闪电击杀对手。阿基米德用铜镜聚焦阳光焚毁敌船,虽然只是一个不可能的传说,但也反映了古人对“光线武器”的幻想。

在威尔斯的名著《两个世界的战争》中,光线武器以现代的形式出现了。不过,那时距红宝石激光器的诞生还有六十年,威尔斯无法从技术角度预言死光的细节,只能从形象上描述。

三十年代,前苏联科幻作家阿托尔斯泰创作了《加林工程师的双曲面体》。这部作品描写了一种聚光镜式的武器……双曲面体。这是一个复杂的透镜系统,通过它,将一只普通火柴燃烧时的能量聚焦起来,便可以切割人体!其发明者加林工程师创造出它以后,最初成为各大国间谍的追逐对象,后来他自己以双曲面体为武力,割居了一个小岛,进而试图统治世界。

一九六二年,中国科幻作家童恩正创作了中篇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由于文革影响,迟至一九七八年才获发表,并且被改编成科幻电影和科幻广播剧,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一个科幻时代的标志。

这篇小说第一次将激光称为“死光”,这个名字概括了激光的破坏力。小说里,愤世嫉俗的华人科学家马太博士被“某大国”诱到一个岛上,研制“激光掘进机”。但这项“军民两用产品”也可以在战场上击毁敌人的武器。最后,马太博士清醒过来,用激光武器击沉了“某大国”的潜艇。直到今天,虽然激光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这种武器级的激光炮仍然没有开发出来。

说起光线武器,不能不提到《星球大战》里的激光剑。不过,那种法宝更象是工业焊枪和古代利剑的融合。在影片中,杰迪武士们也确实经常用它们穿门破壁。

“引力波”也是一种武器构想。在《引力的深渊》(中国吴岩著)中,狂人伊立鑫在邑东地区的深山里架设了引力波武器,瞄准过往的民用飞机,打猎一般令它们机毁人亡。以至于人们把这里误当成陆地的百慕大。他的理想,竟然是清除人类来恢复生态环境。

太空武器,如今已经成为科幻作品在军事技术这个方向的前沿题材。《007系列》给我们呈现了不少太空武器。八十年代《天上的钻石》里,阴谋家用钻石透镜卫星聚集太阳能,烧穿核弹发射井。《勇破太空城》一集里,狂人计划从太空城里向地面发射内含兰草毒素的炸弹,毁灭人类。在《黄金眼》中,俄罗斯制造了名叫“黄金眼”的太空电磁波武器。这种武器不伤人,而是毁灭敌方的电子设备。在今天,这等于是打瞎对手的眼睛。《择日再死》中,《天上的钻石》那个题材被深化:北韩狂人制造了太阳能聚波武器。这是一种军民两用设备。用在经济上,可以给高纬度地区提供阳光。在影片中,太阳能武器击穿冰面,最后更在朝鲜半岛军事分界线的雷区上“犁”出一个深沟。一时间爆炸不断,火光熊熊。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军事家们的理想境界。在前苏联科幻作家别利亚耶夫的《大独裁者》里,这个理想是由“脑波控制”来实现的。主人公施奈德发明了无线脑波控制装置,从最初的抢劫银行,到后来与世界各国军队较量,施奈德一次次以这种简单的方式,让敌人调转枪口为自己服务。直到苏联境内有人发明了同样的武器,对他进行反控制。才结束了他独裁世界的美梦。

将催眠术用于战争的,还有中国科幻作家顾均正创作于1939年的《和平的梦》,不过其手段不是长期潜伏,而是改变对手的意志。小说中,“极东国”和美国交战,形将失利。一个深入美国的“极东国”间谍李谷尔发明了无线电波催眠术。他向美国民从进行广播,干扰美国民众的政治态度,以致美国国会准备投票,支持极东国占领南美。阴谋最后被反间谍人员夏恩揭破并制止。

中国科幻作家王晓达于八十年代发表了短篇作品《波》。在这篇故事里,战斗也是以发射电波,令对方飞行员产生幻觉的方式获得胜利的。

在钢铁战争年代,人类追求战争武器的巨大毁灭力,曾经研究出必须装在铁轨上运行的巨型大炮,还有小岛般的战列舰。然而,高科技时代的武器却不是越大越好。尤其是纳米技术的诞生,将武器的微型化大大提高一步。在王麟的长篇科幻《纳米杀手》中,我们看到了纳米武器对人体的破坏力。

值得注意的是,远在“911”事件之前许久,恐怖主义就已经受到了科幻作家们的注意。其中,中国科幻作家余东征在小说《魔瓶》中,已经写到了恐怖分子利用病毒进行袭击的阴谋。小说描写了受到袭击的印度孟买的惨状。有趣的是,这部小说出版时毫无影响,等2001年底“碳疽信”大闹美利坚之后,人们又“发现”这了部长篇。新浪网还将它视为科幻作家先见之明的例子,在网站首页上张贴了很长时间。

当然,如果谈到毁灭力,什么也比不过核武器。其实,核武器之所以诞生,科幻小说起到了真实的推动作用。1913年,威尔斯在科幻小说《使世界获得自由》中,第一次预言原子弹的诞生。在这篇小说里,英、法、美组织了对德世界大战,原子弹被投到世界上所有的重要城市里。

1932年,后来的物理学家西拉德正在柏林念书,偶然间读到了这本书。次年,他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