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章:大气与地质剧变
第三章:星际灾难
第四章:技术灾难
第五章:“灭世”题材
第四编简介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对“回归自然”之类的论点是否接受,大自然和人类总是处在对立之中。前面两编中,我们站在人类中心的角度,看人类如何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在本编中,大自然将成为挑战者,以种种灾难来试验人类的成熟。
灾难带来的损失是否严重,不仅在于它本身,更在于人类是否有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和物质上的准备。“突然袭击”往往是灾难题材科幻作品的共同特点。灾难象定时炸弹那样,倒计时般的走来。人类必须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解决问题,或者是被毁灭……是的,被毁灭。在科幻作品里,赢的不总是人类。当然,灾难本身也往往成为动力,促使人类集中全力,发展出平时难以形成的尖端技术。这和战争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处。
本编试图将灾难题材总结到四大类中。生物灾难的范围最小,只产生于生物圈内: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比之下,在大气与地质剧变中,地球母亲从舞台变成了主角,而在星际灾难里,施加给人类的考验来自更广阔更宏远的地方。当然,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技术灾难。在今天,它给人们带来的挑战和反思都超过了自然灾害。
第一章:生物灾难
D一章简介
第一节:瘟疫
第二节:天然怪物
第三节:人造怪物
第四节:神话怪物的科幻化
D一章简介
大灰狼穷凶极恶,小绵羊娇柔可怜。可能各国童话都是这么编写的吧。但在现实中,你或许只能在节假日,跑到动物园才能看到一两只狼。但你不愁看不到羊,至少是看到羊肉和羊皮制品。
现代人在濒危物种面前进行反省的同时,忽略了另一个事实:象小麦、大葱、猪、羊这样的物种,肯定会伴随人类共始终。除非有一天人类不需要它们,那要比最大胆的科幻还科幻。这两个事实合在一起,才能令我们认识到真相: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已经将自然形成的旧生物圈,改造成为一个以人类利益为核心的新生物圈。哪类物种灭亡,哪类物种繁盛,均视其对人类的利益大小而定。纯粹的野生生物,只有在这个人类生物圈的缝隙中才能存在。
和这些已经被控制住的物种生存在一起,人类不会感觉威胁。所以,爱犬才比它们的祖先狼可爱。即使是肉眼不可见,神出鬼没的微生物,人类也早已不象几百年前那么恐惧了。然而,象SARS那样,如果出现人类从未遇到的新物种,那便往往意味着灾难。
在科幻作品里,类似SARS这样的生物灾难层出不穷,以至于我们要用一个专章来介绍。这种灾难的核心就是“变异”。因为常态的物种人类均已征服或适应。在瘟疫中,我们看到的是变异的微生物。而变异动物,则在科幻作品里慰然大观,以至形成一个流派……怪物科幻。这里面,最先出现的是天然怪物,然后则是由于人类技术失误形成的人造怪物。
第一节:瘟疫
曾几何时,瘟疫还是大自然向人类示威的有力武器。十五世纪流行欧洲的黑死病夺去了当地三分之一人的生命,几乎使西方文明为之断绝。今天,人类已经用现代医学构筑起了严密的堡垒,抵御瘟疫的袭击。现代人因此获得了相当的安全感。然而,这座堡垒真的那么坚固吗?
人类从末有过包治百病的药物,所以,未知的传染病仍然会给世界带来灾难。早在三十年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先驱顾君正先生就创作了短篇《伦敦奇疫》,描写了发生在万里之外的莫名瘟疫。成千上万的居民逃出伦敦,亡国灭种就在眼前。
八十年代,叶永烈在《爱之病》中,描写了艾滋病在中国大流行的可怕未来。不过,尽管作者着笔谨慎,但在当时仍然召来了“不合国情”的指责。世人并未从中得到警告。
在美国科幻影片《死亡地带》里,一种类似埃博拉病毒的致命病毒生存在非洲的猴子身上。偷猎者将一只染病的猴子带入美国。结果不仅自己得到报应,还牵连了一个幽静小镇的居民。成百上千的人感染病毒并且死亡,以致于束手无策的美国官方计划用炸弹将小镇和它的居民一同抹去。后来,还是从那只猴子身上提取的疫苗挽救了众人。
霉菌的个头比细菌大许多,人类的肉眼可以看到。英国作家HF赫德在科幻小说《大雾》中,描写了一场由特殊霉菌造成的灾难。这种霉菌侵袭世界上的许多种树木,但却不会令它们毙命。直到有一天,由这种霉菌产生的大雾覆盖了全世界,但人类也没有生命危险,粮食作物虽然见不到太阳难以生长,但吃这些霉菌就能存活。最终“死亡”的是社会秩序,因为人类从此只能在几米远的视野里摸索着生活,而且自给自足,商品交换便因为异常困难而被放弃了,大家都倒退成了原始人。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四编:灾难(1…2)
第二节:怪物题材
如果一个人从未接触过科幻作品,忽然想随便挑一本科幻小说,或者一部科幻电影看看,他十有八九会遇到以下三类题材:外星人、时间旅行,还有就是层出不穷的怪物。
不是科幻作品中每只超现实的怪物都包含在这个题材里。对怪物题材可以作以下限定:它是某种生物学尚未记载到的动物。这种怪物的“原产地”必须是地球,而不是外星。来自外星的怪物,如“异形”,可以列入“外星生命题材”。
当然,追循科幻史,我们可以发现,“外星怪物”其实就是“地球怪物”的发展。科学剥夺了地球表面的神秘感,“迫使”科幻作家只好把关于怪物的构思搬到外星背景里去写。不过,从科学角度来讲,地球环境不同于外星,生物演化的基础也不同。还是把它们区分开比较清楚。
怪物科幻由来已久。我们可以从远古神话,神怪小说中寻找到它的萌芽。象《奥德赛》、《辛巴达航海》、《镜花缘》这类各国古典作品,都用写实而不是魔幻的手法,描写文明世界之外存在的各种怪物。凡此种种,均可被视为怪物科幻题材的先祖。
科幻小说刚刚兴起时,怪物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题材。那时候,人类的足迹还远没有踏遍世界,雷达、声呐、卫星这些遥感技术尚未出现。地球远比今天显得辽阔。如果在一些“倚角旯旮”里存在个把未被认识的物种,也不是难以想象的。
最初一些怪物科幻,就是对生物学上寻找新物种这一工作的幻想。比如赫乔威尔斯创作的《食人海怪》,所描写的,就是当时刚刚发现的深海生物大王乌贼。这种生物腕长几十米,重达数吨。但它只生存在人类难以到达的深海。只是在偶然情况下,死去后残肢被卷到海面上,或者被从抹香鲸的胃里找到,才稍稍为人所知。直到今天,生物学家也没有捕获到它的成体。在《食人海怪》中,作者先是介绍了一些生物学家对大王乌贼的片断发现,然后描写了这种海怪袭击英国海岸的情节。
今天,人们可以从科幻电影《极度深寒》里看到大王乌贼的魔影。编导更是根据大王乌贼的形象,虚构出一只差不多和邮轮般大小的海怪。它拥有数不清的吸管,每个吸管都可以吞进一个人,吸干他的体液,再将残体吐出。影片最后,海怪现出头部,用一双睁狞的巨眼盯着主人公。那个细节也完全符合大王乌贼的生理特征:它有直径超过三十厘米,酷似人眼的巨眼。当然,在大洋上航行的人们不必真得担心遇到这种巨怪,由于水压不同,它只能生存在深海。
在怪物科幻方面,创造出大侦探福尔摩斯形象的柯南道尔是一把好手。除了著名的《失落的世界》外,他还创作了一个怪物短篇《高天的恐怖》。发表于1913年。那时候,飞机刚刚诞生,雷达更还是未来的事。在那时人们的眼中,高空还是很神秘的去处。小说描写道,当时,飞行冒险家们不断试图打破上升纪录。但是,不少冒险家接连在空中失事。飞机坠毁在地,附近却都找不到尸体。阿姆斯特朗研究了大量这类事故记录,认为有某种可怕的怪物生存在特定的“高空丛林”里。英国威尔特郡上空就是一处。
于是,他驾驶飞机前去探险,达到了前人从未涉足的四万一千英尺上空,终于和这些怪物相遇。那是许许多多云雾状的生命,小的有如气球,大的超过圣保罗教堂的屋顶。有的形似水母,有的仿佛游蛇。它们的肢体轻薄似雾,摸上去呈油状,可以随意变化。阿姆斯特朗知道口说无凭,回到地面后,准备好仪器,再次飞向高空,计划提取一些生物样本回来。但是,人们只看到了他的飞机坠毁在田野里。还有记录这一切的残本。而本人则尸骨不存。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全部陆地和近地空间的一切,均被人类所涉及。只有深海仍然戴着神秘的面纱。“海怪”也仍然是怪物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前苏联科幻作家甘梭夫斯基在《海港之魔》中,超越生物学知识的限制,描写了一种“集体生命”式的海怪:一个苏联人来到某热带海港,听那里的法国人讲海怪的故事。那种海怪由一种细小的海洋动物组成。它们分散时体形很小,绞合到一起时,则形成庞大而完整的身躯,有肢体,有吸血管子,有消化道,连鲨鱼也不是它的对手。最后,一个在陆地上称王称霸的资本家被工人们投入深海,喂了深海霸主。
郑军在科幻新作《海与人》中,描写了一种由海星构成的深海巨怪。从浅海到深海,各种海星遍布期间。就象陆地上的蚊虫那么普遍。它们的五个角上长有吸盘,可以吸附在海底。在《海与人》中,某种未知的海星可以通过吸盘联合起来,形成直径上百米的巨物。它们存在于一千米以下的深海,平时象正常海星一样生活。一旦领地里出现达到几十米的入侵者时,它们就象蜂群般联合成一个整体,进行攻击,甚至可以破坏核潜艇。
随着欧洲探险家进入非洲丛林,文明世界认识了猩猩这个物种。它与人的酷似,成为人们惊异和恐惧的来源。二十世纪初,一大批描写大猩猩袭击城市的小说和电影与人们见面。这里面以三十年代的《金刚》最为有名。那是一只数层楼高的大猩猩。它本来独居在海岛上,与世无争。但利欲薰心的商人想把它带到美国展览。结果,“金刚”突破钢笼,在纽约横冲直撞。在三十年代的黑白电影里,“金刚”最后被十几架战斗机围攻,被杀死在帝国大厦上。笔者看过七十年代重拍的彩色片《金刚》,新片里,这个大怪兽死在双子塔上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思想深入人心。世人逐渐意识到,生物们袭击人类,往往只是为了抵御人类的蚕食。于是,猩猩们不再承担恐怖和灾难的角色,反而更多是受到同情的对象。这方面以科幻电影《巨猩乔扬》(mighty joe young)为代表。
在非洲某处原始森林,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守山巨怪“奈加沙姆”的传说,以至于当地猎人不敢靠近那里。女生物学家露易斯扬带着女儿吉尔在那里长期居住,研究大猩猩。一次,露易斯被偷猎者杀害。一只叫“乔扬”的小猩猩也失去了母亲。
十二年后,乔竟然长成了两千磅重,体形接近大象的巨猩。原来,这个猩猩种群里有一种隐性基因,每隔几代就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