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纵览-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宣言》在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最大的特色是记录了九十年代中国科幻史的不少细节。2003年,郑军的《科幻小说预言与真相》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某些科幻题材进行了整理。这些都是大家在进行科幻研究时有参考价值的出版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教师吴岩自一九九一年开办科幻文学选修课。作为教材,吴岩编辑了内部发行的《科幻小说教学参考资料》,收集了一些很有质量的论文。特别是一些国外科幻作家的思想片断。在那个冷清的环境里,吴岩在科幻研究领域几乎是单打独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002年,在吴岩的大力促成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开设了科幻方向的研究生专业。成为许多有志于科幻研究的同学向往的地方。单是向我表示过要考这个研究生的各地同学就有十多位。由于能够将科幻研究体制化,该硕士点一直进行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课题已经从宏观层次进入中观层次,甚至微观层次,比如“童恩正科幻创作研究”等等。
自一九九七年开始,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沙锦飞主持对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是国内第一个由专业研究机构出面进行的科幻研究。该课题于2000年结题。
一九八八年,黑龙江伊春的科幻爱好者姚海君自费编辑科幻迷刊物《星云》,不断调整办刊方向后,这本刊物最终演变成专门编发科幻理论和评论文章的同仁刊物,在相当长的时间城,于科幻圈内部极有影响。目前已经出了将近三十期,积累有几十万字的文稿。这些稿件多出自新一代科幻作者之手,时代感很强。由于姚海君兼收并蓄的编辑方针,《星云》成为科幻圈里最好的论坛。由于创办人工作关系的变动,《星云》最近处于停顿状态,甚为可惜。
专业科幻杂志虽然以发表小说为主,但有些也发表科幻评论文章,是科幻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山西的《科幻大王》杂志、哈尔滨的《幻想》、福建的《世界科幻博览》杂志或开辟科幻评介专栏,或不定期地刊发科幻评论文章,为科幻研究保留着阵地。即使花一现的《科幻海洋丛书》(试刊版)也发表过科幻评论文章。这说明,科幻界同仁一直重视科幻理论探索。不知为什么,发行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科幻世界》杂志虽然发表过一些介绍国外科幻的文章,却坚持不发表科幻评论。
除专业科幻杂志外,《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科技画报》、《大众科技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等相关专业的报纸,甚至《环球时报》、《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主流的白领报纸,都偶有科幻评介文章露面。尤其以《国际先驱导报》最为深入。星河等人的文章不时可以从那里看到。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相当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把科幻研究当成他们的课题方向。其中一些朋友通过网络与我取得联系。他们中有的人研究晚清科幻,有的人研究台湾张系国的科幻创作。虽然我没有看到他们最后的论文,不知道水平如何,但这个大趋势本身就很值得支持。单就科幻而言,这些学生肯定比他们的指导教师接触得更多。所以,当他们把关于科幻的论文交给指导教师时,等于是一种变相的宣传。对于科幻文学和主流文学之间的交流大有好处。在这里笔者也表一下态:如果有哪位同学愿意写科幻方面的论文,笔者可以提供资料上的帮助。
最近几年,科幻网站大量兴起,成为科幻研究成果的又一发表阵地,甚至是主要的发表阵地。一些科幻研究爱好者依靠网络也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如哈尔滨的“阎岷”(网名),安徽的倪晓明(网名“呼呼”)
也是在最近几年,一批钻研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技史的专家学者也对科幻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有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刘华杰、吴国盛、清华大学的刘兵、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上海交通大学的江晓原等人。这些学者既受过扎实的自然科学训练,又有完备的人文功底。他们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不仅把科学当成知识和实用技能体系,更将其视为一种文化,重视科学文化在整个社会上的传播与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批专家将科幻文学视为科学文化、科学传播渠道的一部分进行研究。他们经常发表文章阐述自己对科幻的见解。在这些文章中,二十年前一些科学界人士对科幻的误解诟病不见了,对科幻多了一份理解,更多地介绍科幻的积极价值。这些文章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深入地体现了科幻作为科学和人文两大文化彼此隔膜中相互沟通的桥梁价值。除此之外,他们还辅导大学科幻协会,举办科幻讲座,甚至身体力行,创作科幻小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位叫刘为民的学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严家炎教授门下读博士研究生。他在研究“五四”作家时,发现其中许多人都出身于自然科学专业。从这个线索出发,他对研究科学如何影响文学艺术这个问题,形成浓厚的兴趣。在严家炎的支持和鼓励下,刘为民钻研十载,最终形成三十万字的专著《科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于2000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书详细地介绍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近代传播到中国以后,如何影响作家和读者的知识结构、人格结构,如何潜移默化地改造文学理论,如何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表现自己等等问题。以二十世纪前半叶为背景,对科学如何影响文学这个大问题,进行了宏大的初步探索。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介绍当时的科幻小说。并且,刘为民的分析是在文学史的范畴内进行的,更有助于理解具体一部科幻小说在当时的地位。
由于这个研究课题跨学科、跨文化的性质,此书出版后在主流文学界反响平平。笔者希望科幻界朋友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是架在科学与文学之间的一座新桥。它能帮助我们把视野打开到科幻之外。
台湾科幻界朋友也作过一定的探索。吕应钟曾于1980年编写过《科幻文学》一书。2002年他又与吴岩等人合作,编写过科幻研究论文集。台湾的一些研究生也写过研究个别科幻作家的论文。比如黄瑞田创作了《黄海科幻小说研究》。
第二节:对科幻研究的个人看法
对于今后的科幻研究,在总的原则方面上,笔者希望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首先是一定要重视专业化。当今社会是个高度专业分工的社会,科幻文艺本身就是文艺领域分化的产物,只有对专业化给予高度重视,才能在科幻研究上有所突破,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具体而言,在科幻研究上重视专业化,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一定要真正地谈科幻,而不是借科幻而言它。许多文章虽然以某某科幻作家、某某著作为题,但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线索、由头,去讨论科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这样还算是不错的。
更有一些关于科幻的言论,发言者本身既不写科幻,也不读科幻,却对科幻说三道四,侃侃而谈。我想,即使一个人从不写科幻小说,但至少要读上百篇科幻作品,看过几十部科幻电影,才能对科幻有点发言权吧。科幻迷中有许多人都能够达到这个接触面。如果连这个数量都达不到,那么在科幻这个具体的领域里,就不好称为“专家”了。
实际上,出现这些外行言论,也是源于舆论界的一个非常不好的作法。某些媒体经常拿“专家”两字抬高报导的价值:“专家”称这个,“专家”认为那样”……。其实,他们经常请物理学家谈生物,请生物学家谈教育,请教育专家谈文学,请文学家谈环境保护。许多被请来谈科幻的“专家”,都是货真价实的大学教授、博士、甚至院士,政协委员,但媒体从不说明他们是不是科幻方面的专家。
二是一定要专业地谈科幻。科幻迷谈科幻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了。但如果想对科幻进行专门研究的话,那么一定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相关的专业体系范围内进行。比如,研究科幻文学,一定要运用文学理论,研究科幻电影,一定要运用电影理论。看过上千篇科幻小说,数百部科幻电影的科幻迷大有人在。但想要成为研究家,还必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行。
中国的科幻研究一直保持在低水平上,很大程度是不重视这些专业性。科幻迷有阅读量,科幻作家有实践经验,但这都代替不了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其次,不管什么研究,一定要建立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前提下。最起码,收集资料可以保证你知道前人在这个领域作了什么。这是任何研究工作的前提。许多人,特别是一些青年学生把个人观点看得很重要。他们认为,自己在文章中提到一个惊人的观点,这就足够了。但至少在他们讨论科幻的那些文章中提到的观点,没有哪一个是惊人的,是新颖的,以前都有人提过。只是他们没有看到罢了。
从受众的角度也是这样,你的文章只提你的观念,读者会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有更了不起的观念呢!但如果你的文章提供了诸多资料,即使你的观念不正确,或者过时,或者不新颖,但就是因为那些资料的价值,它也会流传下去。
另外,资料收集得多,看得多,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自然就出现在你面前。科学研究是笨功夫、苦功夫,科学家中出现爱因斯坦的机率,和买彩票出现大奖的机率差不多。所以你要进行任何研究,先下苦功夫吧,别盼望着自己是爱因斯坦,先认定自己是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
科学研究如此,科幻研究盖莫能外,至少我个人的经验是这样。经常有人问我研究经验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卖苦力。粗略统计一下,我自己看过的科幻电影超过四百部,读过的科幻小说,长、中、短篇加在一起,已经过了一千种。除了这些,还要看文学理论、科学哲学、科技史,以及许多相关专业的书。看这么多书就够了吗?越看越觉得不够!
再次,科幻研究者一定不要封闭自己,要和外界多交流。尤其是中文专业,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技史专业,是对科幻研究帮助最大的学科。有关的专家学者里,也有相当一批关注科幻文艺。致力于研究科幻的朋友,应该多学习一下这些专业知识,能够保证你不露怯。象“凡尔纳发明潜艇”、“克拉克构想天梯”等谬论一直在科幻圈里流传,就是因为没有科技史的知识,不知道这些发明和创意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然后,科幻研究者更要走出去,和这些专家们交流。坦率地讲,这是整个中国科幻圈都作得很不够的地方。其中,自卑心理尤其重要。科幻作家没有学术头衔,是“江湖人士”,属于“野路子”。和博士、教授们坐在一起,许多科幻作者心理上就矮一截。反过来,如果呆在科幻圈里,便会有大量科幻迷追捧自己。这个很容易理解的心理,正是许多科幻作家不愿意与外界交流的核心问题!于是,大家关起门来发出震天响的议论,却几乎没有人走出门去,参加常规的学术活动。这便成为科幻圈的一个普遍的风景。什么时候克服这种不适心理,中国科幻研究才能跨上一个台阶。
第三节:科幻研究展望
中国科幻积累百年,如果单算出版物的文字数量,原创加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