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望族 >

第222章

大明望族-第222章

小说: 大明望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没有见过那几个孩子;不过能同沈瑞交好的;定是也好学向上。

    弘治皇帝心中生出几分希望;道:“今日里他们可是提及科考之事了?他们几个的功课如何?”

    寿哥想了想;道:“也提了几句;听着他们说话的意思;沈瑞已经是‘案首;;院试定过的;何泰之那里;倒不像是十分把握;好像过于不过两可之间。毛迟中秋后回原籍备考;沈全好像也要回松江呢。”

    其他人都比寿哥年长;倒是何泰之令弘治皇帝颇为意外:“何泰之与寿哥同庚;要是能过院试;可就是小秀才……”

    寿哥不服气道:“不过是秀才;有何了不起?杨学士十二岁举与乡;中秀才的时候不是更小?杨家长子杨慎也是十二岁过的院试;听说他家老二年纪不大;也开始做时文了……”

    听着这话;弘治皇帝有些酸意。

    詹士府众属官中;寿哥对杨廷和多为敬重。

    在东宫任直讲的几位先生中;杨廷和的课风趣易懂;确实比其他夫子讲的精心。

    要不是有杨廷和这样的先生在;怕是寿哥对于学习就越发厌倦。

    弘治皇帝既觉得杨廷和不错;备课用心;又不愿意他影响儿子太多。

    他心中叹了口气;摸了摸寿哥的头;道:“是啊;不过是秀才;又有何了不起?即便以后他们中了进士;也不过是寿哥的臣子……”

    寿哥一愣;抓住弘治皇帝的大手;满脸顽皮道:“让他们做父皇的臣子;孩儿悄悄地与他们做朋友;等到他们以后晓得孩儿身份;定会吓一跳……”

    弘治皇帝想着自己的身体;越发心酸;抬头望向远处;目光有几分迷茫道:“都是父皇不好;没有给寿哥添几个弟弟妹妹;让寿哥孤单了。若是你二弟没有夭折就好了;你也能多个臂膀……”

    寿哥闻言;后背一僵;眼中露出几分惊骇与痛苦。

    衣袖里的拳头紧紧地握着;他挑了挑嘴角;心中冷笑不已。

    若是他那个好二弟没有夭折;那他这个太子还能平安长成么?

    若不是那位存了旁的念头;怎么会故意安排小内侍在他身边引得他淘气?若不是父皇真心疼爱;加上只有这一个儿子;怕是早就厌了他。

    老天有眼;二皇子夭折;再落地的是公主;也没有站住。这紫禁城内外;依旧只有他一个皇子。

    不管那人心中做何想;人前人后却必须摆出慈母的模样。

    不过对于那人的私心与变脸;父皇显然已经有所察觉;将他身边的侍从都换了一遍;父子两人单独相处的时候也多了……

    仁寿坊;沈宅。

    大老爷从衙门回来;徐氏便对他说起今日沈瑞花园待客之事;重点提了毛迟。

    “我原本还琢磨瑞哥怎么好好地想起在家招待朋友;见了毛家小哥才有些明白过来论起年岁与门第来;毛家小哥可不是个顶好的人选?比玉姐大三岁;性格看着温和……”徐氏道。

    对于状元毛迟;沈大老爷自然晓得其人。

    “既是十六了;怎么连童子试都没过?”大老爷关心的还是本人的读书资质。父母在好;本人不争气也没用。

    “听瑞哥的意思;是毛家不打算寄籍;所以去年才没回原籍;定好的是今年年底回去;明年童子试、后年乡试一口气地考下来。他是瑞哥的同桌;瑞哥说他的功课比瑞哥还好三分;童子试无碍的;就是乡试说不得也可期……”徐氏道。

    既是状元之子;学问上又是沈瑞认可的;大老爷便点点头。

    至于毛家祖上是匠籍之事;大老爷倒是并无挑剔。即便是匠籍又如何?从毛澄考上状元开始;毛家就已经改换门庭。毛迟本人又是读书种子;毛家只有一代比一代好的。

    至于这媒人之事;大老爷倒是并不愁。

    王守仁虽不在;王华可是在京。实在不行;还可以再请何学士帮一次。

    至于女方主动提及亲事;并不是丢脸之事。婚姻本为结两姓之好;即是觉得女婿好人选;就没有必要端着架子;平白错过。

    只要娘家父兄靠得住;嫁妆体面;毛家还会慢待玉姐不成?

    自己觉得人丁单薄;担心瑞哥以后在官场上助力不足;毛家还不如沈家;不是更需要助力?

    “沈瑞;你来陪孤玩”一身金黄蟒服的小少年趾高气扬道:“孤一个人孤零零的;身边连个小伙伴都没有;好不容易认识了你;咱们在一处……”

    沈瑞站在少年对面;面上似是受宠若惊;心中却隐隐得意。

    就听那小少年道:“你进宫陪孤;还是先净身吧……”

    旁边几个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呼啦啦的上前;制住了沈瑞。

    沈瑞想要挥拳;可架不住锦衣卫人多;被死死地按住地上。旁边几个面上无须的宦官手中拿着八寸长的剃刀;“咯咯”地笑着;冲着沈瑞过来……

    “不要”沈瑞浑身冷汗;从噩梦中惊醒。他忍不住往胯下望去;小兄弟虽是蔫头蔫脑的;却是完完整整地在。

    沈瑞不由失笑;好好地怎么做起这样的梦来?

    都云“伴君如伴虎”;看来自己在面对寿哥时表现得淡定从容;可心中不无担忧;生怕有半点不妥当脱离自己的掌握。

    如今是皇权至上的时代;寿哥又是历史上有名的任性皇帝;毕竟不是寻常少年。要是寿哥任性起来;岂是他能兜得住的?要是真的宫外惹出是非来;说不得自己就要顶缸。

    如今有了这样的渊源;以后做了君臣;也有一份旧情在;就已经比旁人强出许多;自己要是再谋算其他;才是贪心不足。

    即便寿哥年幼;可宫廷里那位九五之尊可不是能算计的。

    自己那点心眼子;还是隐起来的好。

    反正自己已经成了杨家女婿;未来正德朝都有了靠山;还是勿要再想着投机取巧的好。要不然不小心落了痕迹;就不是福;而是祸了。

    想到这里;沈瑞松了一口气。

    这一日待客下来;他身心俱疲;就是因有欲求、患得患失的缘故。

    这都不像自己了。

    沈瑞既有了决定;对于高文虎与寿哥就渐少提及;又开始了抱书苦读的日子。

    何泰之本有几分淘气;可被沈瑞带的也起了好胜心;每日在沈家读书不说;即便回到家里;也要读书到三更。

    小徐氏见状;心疼不已;劝了两回;哪里是劝得住的?

    “瑞表哥得了县府试案首;院试准过的;还手不释卷;一刻不敢松懈;孩儿这里心里还没底呢;哪里敢偷懒?”何泰之振振有词道。

    小徐氏既是欣慰幼子懂事;又是心疼他刻苦;对丈夫抱怨道:“他才十二呢;哪里就这样着急了?老爷也不劝劝。”

    何学士摇头道:“这才是正经读书的样子。外头的寒门士子;哪个不是如此刻苦?小二占着有点小聪明;以往不过是取巧罢了;读书并不专心。如今有瑞哥在旁;见贤思齐;这才有了开始用功起来;我们不说鼓励;怎么能拦着?

    小徐氏担心道:“这伤了身子骨了怎么好?”

    何学士道:“无需担心;不过这一、两个月。以小二如今的课业;即便侥幸过了院试;岁科考试也是过不了;乡试要过几年。知子莫若母;小二的脾气你这当娘的还不知道?不是个有长劲的;如今不过是一口气抻着;过了院试自己个儿就泄了。”

    小徐氏想想幼子的脾气秉性;确实如丈夫所说;就不再啰嗦此事;只是盼着院试早点过去。

    到了六月;天气越发炎热起来;三年两次的院试也临近。

    杨廷和虽早就考校过沈瑞的学问;不过临了临了;还是在休沐日将他叫到家中。

    虽说在科举仕途上童子试不过是起步;实不算什么;可杨廷和还是希望沈瑞能取得一个好成绩。要是沈瑞得中“小三元”;岁科考试也就不担心了;说不得明年就可以参加乡试。

    乡试不比会试;不拘名次先后;只要过了就是好事。

    反而是会试;因进士与同进士之间天差地别;要是没有十全的把握;还是等两科再下场较好……

    〖

第二百六十五章 天威难测(二)

    院试只考两场;分“正场”与“覆试”;考试完三、五天内;就正式出榜

    顺天府院试;实际上是直隶一地的院试;共有府八;直隶州二;属州十七;县一百余的童生齐聚京城。

    参加人数;比顺天府乡试与会试的人还多。

    院试考场就是府试考场所在;只是同上回相比;这次考场布置比上次更为紧密;考生的座位缩到两尺一位;要是两个胖子相邻;就要伸不开胳膊了。

    幸而府县试前十的考生;要“提堂”考试;不必在外头的考棚中。

    坏处就是学政官与知县、知府不同;县试、府试时的主考多是露个面;安排人手盯着考堂就下去了;学政官却是坐得住的;从头到尾地盯着堂上诸生。

    如今顺天府学政;乃去年从翰林院里出来的翰林官;是弘治三年的二甲进士;庶吉士散馆后留在翰林院。

    这是他主持的第一次院试;沈瑞并没有什么考试的机巧可投。不过何学士曾将此人的文章整理过两份;给沈瑞与何泰之看了。

    此人做了十多年翰林官;行文风格已经是标准的馆阁模式;做出的时文也都是一个套路。

    这样的文章;对于沈瑞来说并不难。

    另外此人性情中庸;性子老成低调;是个不爱张扬的人。

    沈瑞思量一番;就没有头一个交卷;而是等三人交卷后方起身;依旧是“头牌”出考场。

    院试参加的考生多;“正场”结果就要五天后才能出来。“覆试”则是在“正场”结果出来后;“正场”取中的童生;才能参加“覆试”。

    “覆试”时除非表现的不好;否则差不多都会过了;出来的排名就是本直省生员排名。

    “正场”结果出来;并不是报差报喜;而是街头识字的闲汉小跑着报喜领

    沈瑞这里;因是县府试“案首”的缘故;并不担心落榜;对于“正场”的报喜;也就没有什么好激动的。

    等到六月二十二;“覆试”第三天;披红的报差敲着铜锣;举着大红报单来到沈宅时;沈瑞的脸上才露出笑意。

    皇天不负有心人;手不释卷两月;体重都熬瘦了小十斤;院试“案首”终于到手了。

    大管家早已准备了两筐炮竹;报差一来;就点起了炮竹。

    徐氏早已叫针线上准备了簇新的儒衫儒帽官靴;送到九如居。

    接了喜报;冬喜、柳芽等人就服侍沈瑞换装。

    管家早已打发管事、小厮往亲戚家报喜;沈瑞从里到外;焕然一新;秀才装扮;由三老爷陪着;先去上房给徐氏叩头报喜。

    徐氏满脸欣慰;三太太与玉姐也都是欢喜不已。

    沈瑞虽才十四岁;还不是成丁;可今日得了功名;就不会再被视为孩童。

    自打二月县试完了;徐氏与三老爷等人就晓得秀才功名到手;可没想到他真的这么争气;苦读两月;真的拼了个院试“案首”回来。

    毕竟沈瑞平日所显露的不过是读书踏实勤勉;同当年才华横溢的沈珞不能相比。

    没想到在继沈珞后;沈瑞也得了个院试“案首”回来;连同县试、府试;就是一个“小三元”。

    以沈瑞读书的时间与年纪看;实是难得。

    “这下踏实了;可当要好好歇几日;要不我可不依”徐氏扶起沈瑞;看着他的黑眼圈;带了几分心疼道。

    沈瑞好强;徐氏既欣慰又心疼。要不是沈瑞依旧坚持练拳;在勤勉刻苦的同时作息也能自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