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太极博弈原理 >

第48章

太极博弈原理-第48章

小说: 太极博弈原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会发现很多书会有这么一个特点:写了很多观点,但是都是零散,没有整体性,框架性,联系性。这种情况或是原著本身不知道这些观点的本源是什么,所列观点只是拼凑而成(由不同角度下所形成的象体拼凑而成),也就是说太极混乱。

以上读者容易理解,但是生活上我们会遇上综合性的问题,你怎么去重塑一个概念,
例如:
一位女性朋友A找到新男朋友C,后来A跟她男朋友C说分手,愿意是忘记不了前男友B,可前男友B却是伤害A很深。
当然,这里面的故事内容省略了一万字。
有AB两位读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读者A:责任——对关系,对他人的护守。
读者B:别人是难以体会那种感觉,只有当事人才清楚,除非有类似的经历。

现在请问读者,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如果你们没有想到这两者有什么区别,那你们还需要反复阅读本书,尤其是关于层次的话题(万事层次集,看问题深度等)。

我们现在用象来描述这件事情(形式不拘一格,越简单,看上去越不抽象就越好,读者可自行设计):

 

那么我们想,我们怎么看得比较全面一点呢?也就是你可以怎么把“伤害”,“一起”,“想念”,“离开”归宗,追溯本源,那是什么(接近本源/宗)?那就是一种联系,我们可以形容为“纽带”!

那么我们再看看读者AB的看法:
对于读者A,我们可以知道责任可以维系这些纽带。那么我们称“纽带”,“责任”为重塑后的概念。而至于责任又是什么,又如何演化(可采用太极分解法),我们就不延伸了(建议采用心力学原理的角度去分析)。
对于读者B,读者B的看法,仅是对A想念C的一种描述!
所以两者看法的深度层次区别可见分晓。
 

○止象与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只停留在现象,没有看到另外层面的,笔者称为“止象”,这是见山是山的一种境界。

那人又何会“止象”呢?
笔者进水产市场的时候,偶尔会看到一幕:一只乌龟翻背了,四脚爬爬,非常艰难无奈。
 
——拥有的,同时也是一种负累。

你的出生,你的技能,你的另外一半,你的孩子……
——都像一个龟壳!从你拥有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会该有哪些生活。

比方说,有人说给自己来一个三天的末日训练,看看自己能否有所改变。之后告诉笔者,他说偶尔会做这种训练,可是发现越长大了,这些训练越没有效果,为什么呢?
——那是他现有的束缚越来越强大了!这种训练需要比以前要突破更多的各种心理防线!

在《胜者为王Ⅱ天下无敌》中有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背景是主角石志康厌倦了赌的生活,因此他始终不愿意和反派屠天龙定输赢。疯了之后的赌王聂万龙跟他说:
“从你跟我赌的那天开始,你就已经为自己选好了路,当你开始走的时候,你不但不能够后悔,还要一直不停地走下去,一直到你走完为止。”
“其实人生和赌一样,有的人只能嬴不能输,有的人只会输,不会赢,但是有的人呢,赢得潇洒,输得磊落……如果说到失败,最失败的人就是你,你连试尝嬴都不敢。”  
在各方面的博弈下,石志康不得不与屠天龙同在赌桌上。结局是石志康输了,但是也自由了——赢回了自己的生活。

有些文艺青年,经常会感叹自己“一无所有”,这种想法很幼稚与单纯。因为如果一个人真的一无所有,它们反而会很自由!
——当一个人没有亲缘,没有家庭,没有朋友,没有情与愁,没有责任与欲望,那么他就彻底解放了!根本轮不到他们感叹。

怎样才能解脱?
——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在东南亚的一些地方,有一种文化叫“睡棺材”,当地人认为,当你躺过了棺材,意味着你已经“死”了一遍,霉运不再跟随,可以重新再来。

有读者问:一个女人/男人,Ta要经历过多少次失败的感情,才会变成一个坏女人/坏男人。
答:你的想法重点应该不在问多少次(不止于象),而应该问,如果是一个坏女人/坏男人,你怎么变回一个好人。
——如果一把镜子破了,你再怎么修复它,它也是不能圆的(破镜难圆),你何不让它再破,干脆一直破到底,以换取其他一丝的希望!
(理解提示:太极。)

置之于死地对于观念来说,很简单,你把自己的想法看成相反的,再沿着相反的观念去思考其成立的现象,那么你会得到新的突破。(阅读提示:联系配阴阳的内容。)

有位读者感叹道:“以前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你研究易学。可是创作的太极博弈原理,却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前段时间,我才明白理在道前。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才有合理的结果。”
——不被所拥有的束缚才能得到解脱。


4。1看问题的深度层面与回溯演化

○深度层面

孩子不小心碰到了路上一个小石头,绊倒了大哭起来。
妈妈上前安慰道:“不哭,不哭。以后走路要看清楚有没有小石头,有就要绕过去。”;
爸爸补充道:“以后走路小心点,就会没事。”;
爷爷听后,再说:“凡事小心,就不会有事。”

那么这三人的说话是有层次之分的:
“走路要看清楚有没有小石头”——是针对小孩给小石头绊倒得到的结论。
“走路小心点”——是针对走路的情况,包含了要留意小石头,要留意路面窟窿,要留意周围车辆来往等等。
“凡事小心”——是针对所有事情,包括了走路,做事,为人相处等等。
也就是这三者从适用范围来说,是有分别的,这就是在阴阳流转一章里面所提到了深度的结点。
从适用范围来说,这三者的深度比较如下:
凡事小心>走路小心点>走路要看清楚有没有小石头
 
按照上图则:
结论深度3>结论深度2>结论深度1

我们会经常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若要区分这些不同看法的不同点,为何不同,我们可以按此方式进行结论深度分析。
比如公司一般会有年度计划,由老总提出总规划,如公司明年要快速发展,销售总监则提出要来年销售额要突破12亿,运营总监则要求降低运营损耗60%,销售人员每人需要提高10%的业绩要求。
那么这几者的深度关系则是:
老总>销售总监(=运营总监)>销售人员

笔者相信,不少读者很容易明白笔者的划分,而且很多情况下,深度越深似乎用词越抽象。但是请考虑,为什么笔者要对此进行划分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边想边读下去!

○回溯演化

有位读者认为笔者很狂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她说:
“①孔子推崇以德治国,韩非子推崇以法治国,两种观念是对立的,连孔子都不敢说他是集天下之大成,你居然敢说?
②你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好,但更应该有个平淡的心态对待,真能看透这个世界,就更应放低自己,更应该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个简单的道理,知识面再广,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科学和知识,因为这受限于人本身(时间,精力等等),爱因斯坦成为爱因斯坦就注定成不了佛洛依德。
③另外,其实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看看王*军、吴英,就能明白,今日的名与利将极可能转化为明日的杀机……平淡不是说不努力,而是不要为名利所困……为利还可理解,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虚名就害人太多了……”

笔者举了一个例子告诉她:
“如果一个人要打你,你还击还是怎么做,怎么才是最可行的方法,有怎么样一些具体操作步骤?——如果你把这个问题反复琢磨,你会发现,你提到的想法是非常肤浅的。”

为什么呢?很多人是不知道这个比喻和她刚才说的之间有什么联系的。
当笔者这样问的时候,是不具体的,是很泛的,你要真正得到一个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你必须要自己补充很多条件!比如实力如何,对方动机如何,是在什么场合,自己状态又如何……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笔者希望让你们从抽象的结论中不断地回溯,去演化一件事件!你就会知道,在你的认识中,会漏缺了很多很多的东西。

比如说:“其实我一直认为,自身人生经营得很成功的人,才有写自传的基础,因为用成功的事实说话比什么都让人信服!”
读者想想,这句话是不是很正确?笔者也一样,单看这句话很正确,可是正好比如一个人告诉你“你要做一个有钱人”,好像很对呀?!单单看这句话,你们会觉得很对(因为你把这个结论惯性套在某些情况下,而某些情况是不适合这句话的),但是你们想想,怎么样才算有钱,有钱是为了什么,要怎样才能做到?你会觉得这句话似乎是废话,不管用,甚至会误导你(在某些有些规则中,你越有钱你会死得越快)!
笔者曾负责一个项目,遇到一些阻碍,刚好是接下来是周六日,外协公司要放假了,一位高管就下令:“这个项目非常重要呀,周六日也要用上,公司这里需要什么人尽管调!无论怎么样都要尽快处理!”,笔者很懒,不愿意加班,于是就说:“*总,你说得很对,但是从细节来说,来处理这个阻碍,就要分析,分析是需要和外协公司一些合作的共同处理的,我不太好要求他们上层,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个项目需要动员公司半数人,在周六日加班,恐怕财务,运营方面会有不同意见。”——两点申明过后,*总就放弃了。
这说明了什么?
——不与行为相合的想法与结论再动听,再华丽,本质上还是一个屁!

所以回到上面,我们可以从结论深度中演化事件出来,“自身人生经营得很成功的人,才有写自传的基础”,这里面成功是一个结论深度,如果我们不断回溯演化的话,我们会发现,“成功”如何定性是关键!你可以认为赚了很多钱是成功,你可以认为很平凡是成功,你可以认为有个温饱也是成功(读者可以跳读本书第三章《成功的演义》)。
这时候你们会发现“自身人生经营得很成功的人,才有写自传的基础”这句话是一句万金油式的废话,它对所有人都可以是肯定,也可以对所有人都是否定!
 

那么另外一句话“因为用成功的事实说话比什么都让人信服!”这句话的破点可以选择“信服”去回溯演化。

当读者能够把这个方法运用娴熟的时候,你已经很灵活地理解了并且开始运用太极的理论,量化(赋予条件)才能准确定性!所以在你脑海里面的所有概念都可以瞬间转化,此时在你的生活中已经不具有让你感觉矛盾的观念!

○立足点——你能够正确的前提条件(太极)

立足点,即是你站的角度点,太极点。我们绝大多数人往往忽略了角度的概念,也不知道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角度变化!

 
(1)你只看到魔方的1,3面,看不到魔方的第2面。(空间上的角度)
(2)你只看到了当前魔方的的1,3面,可是你没有看到一段时间后,演化发展后1,3面,那刻的1,3面和你当初看得已经不一样了。(时间上的角度)

那么好了,现在我们研究一下读者的三点论调:
①如果笔者说,“你是一个集大成者,因为你既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坏人。”有读者很不解,这不是很矛盾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