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穿越晨光里 >

第340章

穿越晨光里-第340章

小说: 穿越晨光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的!”邹晨便把自己的设想简单说了一下,当说到最终目的是整顿军务的时候,丁贤之突然锁紧了眉头。

    “这些事情没有十年八年,怕是难以完成,如果穷一时之力,只怕是得不偿失。”丁贤之沉吟了一下说道。

    邹晨非常赞同,“是的,我也是这样认为,所以第一步便是先将全国田亩数给摸清楚,然后让地主们都交税,这样国家的税收便会大幅度的增加……其实,在我看来,从土地上收税实在是短视,商业税才是重中之重……商人肩负流通市场的重任,利润可观,他们交纳的税收却非常少,他们交的少,那么重要的税收便会转嫁到了土地身上。农民原本就非常辛苦,可是还要交苛捐杂税。最终,逼得农民走投无路,只得揭竿而起……在我想来,一个成熟的王朝,其实是不用收农业税的,只是依靠商业税便足以支撑正常的运营。”

    “此话怎讲?”丁贤之听到这话,突然起了兴趣。

    “一个国家如果商业流通了,那么相应的来讲,他的货币也在流通着,货币没有变成一堆金银山被放在家里。货币一旦流通,那么这个国家的信用就在不断的上升的。当百姓们在自己居住的街道上可以买到千万里之外的商品时,百姓的满足感也会相应的升高。商人们赚的多,自然也会更加拥护这个王朝,适当的收取一些税收这是非常必要的。……”邹晨先把自己在大学时听的经济学讲座开头语说了一番。

    “百姓们由于土地不再交税,对国家的信赖感更高。而整个国家需要依靠商业税来养活,那么就必须相应的给商人们一些照顾。这样,便会刺激更多的人去行商去开小作坊,小作坊是必须要招收大量的人力和劳力。农夫们从乡里出来务工,这也意味着,他们暂时脱离了自给自足,再不可能回到男耕女织的生活环境。土地上耕种的人在减少,地主们必须拿出更高的条件去招揽佃户……”

    “现在我朝征收的税收契税和过税按规定是收百分之五左右,可是税场和税务在征税时又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征收办法,造成了重复收税以及滥收税,税收实际高达百分之二十左右。其实这样的事情不如将都商税院一分为二,税场变为国家,税务变为地方征收,地方收取的税务可以一部分截留分回地方其余交到国库,而税场收取的税务则是全部归国家所有。这样一来,县官们有了余额可以供他们使用,就不会去盘剥百姓了。……”

    “除了税场和税务有权力收税,其他任何地方和衙门都无权再收取任何费用。”

    丁贤之听到邹晨这样说,眼前霍然一亮,可是旋即又暗淡了下来,“如此一来,只怕会给那些官员更多的借口去收税……”

    “不怕,”邹晨笑道,“这个时候,就需要另一个部门来运转了,那就是税监……每个行业要多少税,交给国家是多少,交到地方是多少,税监都仔细核算清楚,这样商人们知道要交多少税,以后只需要按此税收交纳既可。如果有乱收税的官员,还怕找不到错处查办他们吗?”

    “妙呀……”丁贤之听到这话不由得连声称妙。

    其实,不论是方田均税也好,还是收商业税也好,都是将农民从土地里完全解脱出来,然而这个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么就是在美洲的确是发现了一种亩产百石的粮食。

    至于这个,邹晨表示没有一点可担心的,毕竟玉米和土豆的确是在美洲发现并流传到全世界的。

 第三百八十五章京都卖场

    有了丁贤之和韩帐房的协助,这份方田均税非常快速的就做了出来。

    在陈琦的眼中,其实这份方田均税真的是一份很好的改革方案,只是他不能和改良版的方田均税拿到一起比较。一想到以后满朝文武就要被这一份方田均税给坑到的事情,陈琦就觉得从毛孔里都向外散发着一种叫做得意的感觉。

    是呀,他真是太得意了。自己弱冠之年,居然能将满朝文武坑一把,让他们掉到一个坑里,然后自己再架一把梯子将他们给救上来,这种感觉真是太得意了。

    时间,就这样快速的流转着。

    陈琦每天去学士院里上值,下午就在藏书阁里认真的看书,闲时会和苏轼苏辙一起去吃个酒,其他的时间,他全部用在了改革方案上。到休沐的时间,会到文府里去拜访一下,然后再回来和邹晨接着讨论改革的事情,旁边必须坐着丁贤之和韩帐房,到后来,丁悟学和小七也加入了进来,小七只是听没有发表任何看法,而丁悟学则是偶尔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转眼,过去了两个月,仇九和风五娘准备搬走了,他们进了京就住在学士街,一直在找机会买宅子,可是不是位置太偏就是价格不合适,直到半个月前一个郡王因手头拮据卖他的外宅,这才算是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宅院。

    “五娘婶婶,以后有事只管使人来叫我们……”邹晨依依不舍的将风五娘送到了大门口。仇九则是大大咧咧的没心没肺地笑。

    仇九和风五娘从踏起这个门起,以后他们两家便不能再多做联系了,毕竟一个是文一个是武,文武相交乃是朝中大忌,所以邹晨才会这么依依不舍。

    风五娘拍了拍邹晨的手,轻声道:“你们有事,也只管使了人去找我们,你九叔和我是把你当自己人来看的。”风五娘也是一个明白人,自然是知道文武不能相交,所以她暗地里保证,日后两家若是有事,可以互援。

    邹晨和陈琦将人送走,便转身回了家里。

    现在大卖场已经在东外城开业半个月,生意异常火爆,原先的理事们还以为还赔一些钱,可是没有想到开业第一天,几个大门差点被人挤得变了形,最终临时调派去了人手才算维持住了秩序。

    如初所料,那些大商贾听到这里是准备建个和宛丘一样的大卖场,立刻着了急,买通了开封府的六曹和街道司让他们出面,要求他们去找大卖场的麻烦。六曹的人很快派了胥吏来下面视察,当听到确实是要开一家平价的大卖场后,让他们必须防火防水防盗限期整改。负责盖大卖场的也没有多说话,只是客气的将人迎了进去,又客气的将人送了出来。

    第二天,隶属都水监的街道司也过来了人,认为这个大卖场盖的不合理,运送砖石的牛车严重堵塞了道路的交通,要求他们不得无故堵塞开封府的街道。

    要说这盖房子和街道司有什么关系,怎么还把他们给招来了,这个就要从嘉祐三年说起,仁宗在嘉祐三年说从都水监里分离出了一个非常小的办事处。何谓都水监,就是掌管舟船及水运事务,说白了是一个治河道的部门。这个小部门负责京都街道的维修、洒水扫地、绿化以及防止“侵街”(占道经营)等工作,起名叫做“街道司”!

    在北宋盖房子如果你占道了就归街道司管,如果是占别人宅院墙之类的小纠纷那就归衙门管。

    六曹和街道司的先后来视察,卖场便停了两天的工,认认真真在整改,到了第三天,开封知府冯京便被一个御史官拜访,责问他因何要纵容手下的胥吏非法索要巨额财务。冯京被御史官骂的一头雾,不知道怎么回事,等一打听才知道,居然是这件事,气得七窍生烟。

    这大卖场中还有他家的股份呢,这六曹和街道司怎么就不长眼要去找麻烦呢?当即把这六曹的人叫来训了一通。

    冯京是何许人也,是北宋一位非常有名气的大三元,人称冯三元,而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他是商人子弟。当初他的家里得知了华商会成立之后,也是想尽一切办法得了个理事的股份,背靠着华商会的阴荫,冯家赚得满盆满钵,冯京要是会去找大卖场的麻烦才算出鬼了呢。

    再说了,他更认为大卖场一出,京中的物价会得到稳定和降低,对京中的百姓只会有好处而不会有坏处。至于那些利益受到损害的商人们……冯京表示,象这样随意哄抬物价的奸商,死一个少一个。

    更何况,这还是刷官声刷民望的好时候,他当然要大力支持卖场了。

    于是他亲临大卖场,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讲话,在讲话里他深入浅出的分析卖场会给京中百姓所带来的福祉。百姓一开始还听得似懂非懂,可是当听到这个卖场中的价格要比市面价低上许多之后,立刻由漠视转为拥护。谁也不嫌钱多啊,能省一点是一点,京中的物价有多贵那是有目共睹的。

    在其他州县,普通的蕹菜一把也不过就是几文钱,可是在京城就能卖到十文十几文。一个鸡蛋人家卖一文,有时买的多了还会送你一两个,可是在京城一个鸡蛋也卖到三四文,就没有见过二文的鸡蛋。如果这个大卖场所卖的东西真的全部比市面价要低一些,那么这一年到头省下来的钱就会不少了。

    东京城的人只所以不在家里做饭,就是因为买炭买煤也是需要一大笔钱的,算下来做一顿饭的钱和在外面买几乎上差不多。所以很多人只要略有薄资的家庭都是在家里不生火,家里只是买上一些烧水用的柴禾或者煤炭。如果这个大卖场价格低,那么自己在家里做饭绝对可以省下一笔钱的啊。

    听了冯京的讲话,京中的老百姓们立刻欢呼雀跃,恨不得这个大卖场立刻就开启。尤其是当他们听到有某些不法商贾居然去威胁大卖场的人时,义愤填膺的请冯三元揪出这些不法的商贾,为民除害。

    大卖场能省钱的调调一确定,俨然成了京城中最受欢迎的场所,还没有盖好便是众望所归。由于大卖场的兴建,京中的米价和油价居然首次开始下跌,受到了京中百姓的一致欢迎,百姓们更是相信,等到大卖场一开,不仅米价和油价会下跌,肉价和菜价更会下跌。

    中国后世有一句俗语:“谁掌握了主妇的菜蓝子,谁就掌握了这个国家!”

    米面和粮油虽然重要,可是蔬菜和肉食同样的重要,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掌握了这些东西,整个大宋朝的老百姓都得跟着大卖场的方向去走。

    所以,受这个大卖场的影响,他们周边的土地立刻价格开始疯涨了起来,从以前一个宅院几百两,一下子涨到了上千两。谁都知道,毗临一个大卖场那绝对是有益无害,你是愿意走几步路就能买到新鲜的蔬菜肉食还是愿意骑着马车横跨半座城呢?

    这也造成了后来一个形象,凡是哪个城市开始有人大批量的购买土地,只要是得到风声是盖大卖场的,这片土地的价格就会节节上涨。

    邹晨出的这个主意,在华商会的高层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一个小小的卖场一天便是几百两银子的利润,这怎么能不让那些高层们震惊呢?这样的利润简直比跑海运还要大呢,跑海运还要承担着船毁人亡的悲剧,可是开设大卖场能有什么风险?卖得全是吃的用的,只要是还能吃的东西,在大宋朝就没有卖不出去的。

    大卖场开设得非常顺利,邹晨长出了一口气。

    因为这样,她就可以开始下一步的计划了。

 第三百八十六章衣锦好还乡

    按着邹晨的计划,东京城中的大卖场在条有不紊的进行着。

    原有还反对的理事们,在见到大把的银子之后也开始住了嘴,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叫嚣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