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之风流才子 >

第630章

大宋之风流才子-第630章

小说: 大宋之风流才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陈尧佐便说道,不如将帐面做成两本,这部份不作考勤。

石坚还是摇头,这还是不行,一旦不作考勤,天知道他们将贷款放到哪里去了?因此利率不能降。况且现在银行的利率本来就比高利贷人道得多。

无奈最后还是采取吕夷简的做法,将这部份的钱单独划分出来,不作赢利考勤,一作的话,将会出现许多逼帐的情况,或者对支付不起的百姓根本不会放贷。同时,各里正、户长和耆长(里正、户长负责课督赋税。耆长则专司逐捕盗贼,是乡村最基层官员)将所有贷款百姓情况,另备挡案,上缴各知州知县,相互监督,这样减少帐面流失。

石坚对这种方案还是不满意。虽然银行的官吏不会无聊到为这点小钱,与里正这些小官勾连,可是这些基层的官吏有时候品性更坏。但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好同意。

然后石坚说出第二件事,那就是江南各地百姓拥挤。为了吞并土地,还有许多不法现象,特别情节严重的都会逼死人命。石坚直接指出一个尖锐的问题。那就是吞并是必须的。怎么说,必须将百姓挤进城里,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进入作坊。形成粗犷的资本主义原形。没有大工业,大作坊的出现,靠在土地上发那点财,国家还是发展不起来。

对于这一点,在座的几人都点头同意。因为现在的宋朝财富来自土地的比例也越来越少。

还有一点,土地集中操作,更有效更方便。象现在有些地方土地紧缺的,田地都划成了碗大碟大,有的种水稻,有的种棉花,结果相互影响。其实石坚穿越前的农村还是这种情况。但如果集中管理,如施肥,一次性施完。灌水一次性灌完。将会节约许多不必要的时间与开支。

但这么多人往哪里安置?也许他前世不行,可在这世界里,安置的地方太多了。可百姓不愿意离开家园,认为他们与那些蛮子蕃子不一样,那是朝廷怕他们造反,才将他们打散的。

可窝在那块大的地方,一旦遭受不公,心里不平衡,这也是天理教利用的另一个方面。

因此石坚就说道,必须做他们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不一定呆在家乡就好,其实也可能到外地去。可这还有两个因素,那就是进城打工,房屋的问题。买不起房屋,因此也不愿意进城,加入作坊。还有到新大陆,没有路费,就是到了哪里,也没有本钱。其实早先有许多人发了财回来,可时间一长,也有一些不好的消息传来。

石坚就指出。朝廷必须为他们建造房屋,或者提供路费,和一些原始的本钱。让他们进城,或者开发新大陆。这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但这又要不少钱。几个人听了又是肉痛。

石坚解释道:“无妨,一旦国家繁荣起来,同样税务增加,这是变向地发放贷款。只是还有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

这就是第三个问题。因为现在的税务还有人头税在里面,进城的工人本来收入就低,加上这些人头税,生活还是很沉重。说到这里,石坚掏出一个奏折来。

但他慎重地说道:“现在只是看,可以想,但不能去做。”

第548章 税务改革

石坚拿出来历史上所有的税务改革。

孟子说过,粟米之征,布缕之征,力役之征,用其一,缓其二。意思是实行其中两征,百姓就可能饿肚子。那么三征,就更不用说了。可是后世的统治者基本都是这三征,就是宣布废了一样,也是转移到另一项。但不管怎么变,朝廷需要开支,就得征税。只是收入好了,让百姓感觉上税务少了。如果收入不好,感觉税务就重了。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征收对象的轻重不同。

其实统治者本人,也许希望轻徭薄税,可是下边的官员却不一定会执行。也许朝堂之上政策是好的,但底下官员可以找出其中的漏洞,照旧搜刮。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最忽视的地方。

石坚没有敢动,他只是将历史上各种税务改革放在这张奏折上,让大家看。

首先是春秋时鲁国的“作丘甲”(按照耕地面积9顷为井,4井为邑,4邑为丘来征集甲胄),楚国的量入修赋(照调查得到的私人财力来确立缴纳军用品的数额),还有郑国子产的作丘赋。但石坚没有作品论,太远古了,也落后了,不值得论讨。

然后就是汉朝的三十税一,这也是一个很仁义的税率,远低于春秋时的什一税,当然还有其他的人头税之类。石坚坚在后面写了一行大字,官富勾结,少报田产,难估产。就是这种税制,虽然低,可有钱有势的人与官员勾连起来,富人少报田产,那么国家为了收入,必然将其他税务加重。就是没有这些现象,想估出每亩田的产量,也不可能办到。

东汉便出现了度田。确定土地等级,分为“三品”来征税,不是以收获量为征税的基准,田税是按照土地面积来征收了。石坚写道,豪门不倒,度田勿行。事实上因为豪门的抵触,这一制度也不了了之。

于是到了东汉曹操执政时,出现了租调制。按照田亩面积来计算税务,同时每户缴纳一定数量的绢。石坚回想起这段税务改革历史,他甚至想过以前老百姓不愿意分家,是不是因为这个按户缴税得来的。

这是通过降低田税,通过户口税,向豪门低头。百姓还是负担沉重的一群。至于到了晋朝更奇怪——“九品相通”,把全县的人户按照资产排列成9等,以人户总数乘以那个理论上的标准后,再按照不同的等级进行分摊。这似乎又大大加重了地方政府的征税成本。也许是对于豪强多征收一点人头税的权宜之计。

最有意义的是在北朝时期,兵役正在减轻。少数民族皇朝先是采用本民族的部族兵,以后在北周开始推行“府兵制”,兵役不再是所有成年男子必须负担的“血税”。隋朝又把传统的成年男子每年要为朝廷服劳役一个月,缩短到了二十天,还允许在朝廷不需要劳力的时候“输庸停防”,以缴纳绢帛来顶替劳役。

然后是唐朝,出现了一种成熟的制度,租庸制。成年男子理论上都能够按照“均田制”获得同等的耕地,因此按照人身来负担“田租”:每年缴纳两石粟。“有家则有调”,成年男子每人每年缴纳绢帛两匹,绵三两(木棉,不是棉花)。“有身则有庸”,理论上成年男子要为朝廷服役二十天,但一般情况下都折换为“庸”,以缴纳三尺绢抵服役一天,二十天就是一匹半。这三项都是“以人丁为本”,从制度上讲,兵役与劳役到此都算是废除了,这个“善政”实在是了不得,很具有先进性。前提是老百姓都要乖乖的报户口,不自动迁徙;政府也总是有一定量的土地发放。如果这个前提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制度要维持就有问题了。

但石坚在这里写得很祥细。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这一制度算是比较好的。

然后就是杨炎的两税法。石坚写了几个大字,了不起!惜实之不宜,迟一千载或行。

两税制,还在户与地上转。废除原来的租庸调制度以及所有的杂税杂役。无论原籍,一律按现居地申报户口,由官府核估资产排列九等户等,分等缴纳户税。无论社会等级,一律自行申报所占有的耕地,按照面积缴纳“地税”,每年夏秋分两次缴纳实物。将朝廷及本地一年所需要的劳动力做出预算,折合为雇工所需要的钱财,按照户等分摊到各户,作为两税的附加税一起征收。

这次改革实质是建立以资产税、货币税为主体的赋税体系。而且“量出为入”,实行预算管理。因此石坚说要一千年后才能实行。石坚在下面写了几行小字,也注明了缺点,这种资产现在根本没有办法核算。二货币量不足。三无法对这种预算监督,特别更容易方便贪官污吏混水摸鱼。

这已经是石坚数次指出官员在中间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其实经过石坚商会后,连老好人张士逊都没有办法对官员相信。但你得要用官员。没有法子。各自凭良心吧。不要说石坚,将诸葛亮、张良、刘基加上石坚四人开一个座谈会,都解决不了。

于是两税法的概念逐渐被偷换为地税的一年两征,成为单纯的土地税。

然后就到了宋朝。看到这里,赵祯小脸儿有些红起来。他偷偷地看了一下,其他的大臣。

宋太祖留下三条遗训,就是不杀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还有一条就是永不增农田之赋。想想连石坚在大理修一条道路,几个书枢大臣都紧张万分,况且这三条祖训。田赋是没有增加。但人头税重开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目,这都是石坚从下边搜集上来的,有凭有据,比如“农器钱”、“牛皮牛筋税”、“头子钱”(运输损耗费用)等等。

其实赵祯对这些都知道,连这些大臣都知道,可现在百姓收入增加,国家开支增加,不得不用这些名目代替。还有两税法消灭了力役制度,但宋朝又巧立了职役与差役。也就是农村和城市居民都按照家庭资财情况编制为九等,上四等承担职役,比如为政府管理仓库和物资转运的“衙前”,为政府征收赋税清查户口的“里正”、“书手”,维持治安的“弓手”;下五等负责差役,为政府提供种种勤杂服务。不过职官户、坊郭户、女户、单丁等可以免役。也就是这一部份人导致了王安石的雇役法流产,这项法律的本意是政府向人户征收一笔专门的免役钱。这样一来,那些免役的人不乐意了,特别是前一种人,可是最有权势的一个群体。司马光的品价是免役敛钱,养浮浪子弟。

除了王安石的变法外,石坚全写了出来。所以赵祯小脸儿红红的。这是臊的,或者叫婊子立牌坊。

但他们看到下边还有呢。

后面石坚还写了两条税制,第一条就是一条鞭法。原来缴纳实物的田赋一律改征银两,原来的职役中的里甲等等以及差役中的种种“银差”也折合为银两,摊派到本地的耕地总数上作为田赋的附加税一起征收。由于实现了货币化,没有里甲催缴、征集、运输的问题,全部由纳税人自行到县衙门“投银”直接缴纳。

看到这个税法,所有人眼里一亮。这样省得遮遮掩掩得变项收各种税务。而且也解决了人口流动收税的难度。

石坚也下边写了小字,农民将获得更多自由,为了获得货币交税,必然将产品投入市场,加速商业经济的发展。但他也注明了不利的地方。还是官员!

一旦施行,有可能会出现有的地方官府仍逼使农民从事各种徭役;有的额外加赋,条鞭之外更立小条鞭,火耗之外复加秤头;更严重的是藉一条鞭法实行加赋。

事实上也是如此,明朝后期不断加鞭,朝廷加一分,地方加十分,于是大家一起开城门迎闯王。

其实这是一条很先进的税法,特别是一些征收税务的里正欺负百姓的无知,加重百姓负担。这一条税法,将这一漏洞弥补。连著名清官海瑞也对这种税法不遗余力推广,并且涉及到的利益并不是很大。最少不象王安石那样搞得天怨人怒。而且也可能因为货币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将交子走进舞台。只是如何杜绝官员从中伸出手来。

因此几个人看了良久,才往下看去。

好东西,总要品味一下,不过都用好奇地眼光看着下边,也许下边的东西更好。

下边确实更好一点。可对清朝的统治更好,但不利于宋朝现在的发展。这就是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