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478章

一品富贵-第478章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错。

史上辽国运气很好,有了西夏牵制着宋朝。

但现在没有了西夏,宋朝内治上,一个皇帝做得比一个皇帝厉害。若这时候不解决,往后去后人堕落,那就是宋朝的下饭小菜了。

因此在经过几年持续性试探后,总攻开始。

非是十万兵马,也非是史上的二十万铁骑,而是三十万铁骑,打着五十万大军的旗号,几乎举国之兵南下。

这个原因乃是因为现在的宋朝更强一点。

这才是国与国的战争。

……

前线急报源源不断送到京城,赵恒对大臣们说:“累得边奏,契丹已谋南侵,国家重兵多在河北,敌不可狃,朕当亲征决胜,卿等共议,何时可以进发?”

宋九微微一愣,不是说寇准强行将赵恒的龙车推到澶州的吗?

想到这里,再想到这几年赵恒小心翼翼地治理着这个国家,宋九有些苦笑。他终于明白了,正是因为赵恒先说的,寇准可能随后才敢强行提议,让赵恒去澶州。但这个真相却有意被大家疏忽了,从而成全了寇准。

毕士安说道:“陛下已命将出师,委任责成即可,必若戎辂亲行,只能驻跸在澶渊遥控指挥,可澶渊城非广,久聚大军,深恐不易,况冬天还远,亲征一事,更望徐图。”

也就是他也是赞成亲征一派的,然而考虑到澶州城的实际情况,不赞成这时候就亲征。

寇准说道:“大兵在外,须劳圣驾暂幸澶渊,进发之期,不可延缓。”

王继英说道:“禁卫重兵,多在河北,所宜顺动以壮兵威,仍督诸路进军,临事得以裁制,但不能越过澶渊,陛下亲自进发更要谨重,尤宜缓图,若真的去了澶州,必不可久驻,以防不测。”

这时候去澶州非是为了鼓励士气,而是为了路程。

如威虏军到京城二十一程,顺安寨到京城十九程,北平寨到京城十九程,定州十八程。一程就是三十里路。

但将国家机构搬到澶州,那就节约了一半路程,前线消息能在最快时间送达朝廷,当然也能以更快速度做出决策。

不过王继英与毕士安所言也有道理,辽国来的可是三十万铁骑,若是赵恒去了澶州兵力少,必被辽国人所乘,来一个斩首行动,甚至还外搭几十名国家重臣,北宋完了。

因此必须有大量士兵保护,可是澶州城的实际情况,根本就办不到。

所以赵恒的提议作罢。

然而宋九与张齐贤对视一眼,到了这时候,赵恒还没有透露口风,大事可成了!

战斗先在破虏军打响。

不过先来的仅是一百来人,一个外国大和尚树蕃僧为帅,带着一百几十名辽军抢在前面来打草谷捞便宜的。

辽国信抑佛教,用和尚为一股小部队的主将倒也无不可。

然而你这个和尚信的是那门子佛教?难道佛祖教导你主动带着辽军去打宋朝无辜老百姓草谷的?

破虏军主将是魏能,当然这么多辽军南下,他也感到了空前压力。

有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还没有摸清楚辽人来了多少,便与田敏与杨勋配合,将一百多个辽兵与树蕃僧拿下。

搞了半天,只有这点人,还是一个野和尚,魏能感到悔气无比。

不过马上撒气的机会到了,辽军的主力部队渐渐到达。魏能主动出战,这支来的乃是辽军的前锋,甚至连前锋也算不上,不过现在的辽军那怕随便抽出一支兵马,都是以万来计算的,魏能兵力少,渐渐不支,于是往后撤了一点。

就这一点儿,离北平寨便近了。辽军随后追击,但北平寨田敏也派最强大将,曾经的背嵬四将之一张凝。

两军再度交手,然而辽军体力渐渐被魏能消耗,忽然张凝杀出。

这又是一员不亚于魏能的勇将,在他的带领下,北平寨的铁骑几乎如入无人之敌。

辽军看势不妙,只好后退。

破虏军不好惹,那就进攻北平寨吧。

这一回他们更悲催了。

田敏消失了很长时间,但不是消失,而是去了西北,担负着所有背嵬军的训练工作。只是他们在南河套那个罕有人迹所在,宋朝保密工作做得好,就连寇准到现在还不知道真相呢,况且辽国。

去年田敏调了回来。

随着他,还有一系列的调动,不过宋朝官员与将领调动频繁,导致大家根本就没有注意。

没有背嵬军,有,现在根本不能动,也不在河北。

但北平寨宋兵也不可小视,并且田敏以北平部署去北平寨赵恒还赐了御剑,听以便宜行事,就是河北主将王超也得给他几分面子。

辽国到达北平寨十里外的蒲阴驻营,准备明天攻打北平寨。

入夜,忽然外面传出一阵厮杀声。

田敏来了,张凝来了。

两人带着手下在三十万辽军中如入无人之地。

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吃惊地问萧挞凛,今战者谁。

“所谓田厢使。”

“彼锋不可当也。”

然后下令拨营而起,转向了保州。

可他们又悲催了,保州那同样有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杨六郎。

甚至第一战还与杨六郎无关,保州外有绿色长城,而且载得更早,现在开始成林了。其实这道绿色长城,也是逼萧燕燕决一胜负的原因。

一旦绿色长城长起来,那几乎就成了天然的城墙,宋朝进可攻,退可守,甚至财力充足,将这个绿色长城载上易州,以及拒马河北,到时候辽国骑兵就无法发挥作用了。

那会花很多钱的,然而宋朝不差钱啊。

前锋到了绿色长城里。

树林茂密而又美丽,只是地面有还有许多棘刺,不由让辽军传出一片谩骂声。

就在这时候,迎头一片箭雨落下来。

不好,有伏。

主要在这环境里辽兵有些寒碜,因此还没有摸清楚宋军多少兵马,一个个仓皇逃窜了。结果没有射死多少人,却因为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相互践踏死伤了不少兵士。

但宋军来了多少人?只有十几人,乃是小校孙密带着十几名斥候打探辽军动静,没想到刚好碰上,环境也不错,那么就射杀吧。正准备将箭射完后借助树林撤走回去禀报,然而看到辽军仓皇逃窜,相互践踏,孙密与他的手下一个个大眼瞪小眼,这是啥与啥啊?

不久辽军得到真相,恼羞成怒,气势汹汹扑到保州城下。

杨六郎手中有六千兵,比原来兵力多了。

直到这时候他也没有得知真相。

但不妨碍他想好事儿,准备将实力保存起来,最后给辽军迎头痛击。

于是布置兵力,从容防御,辽军一次次攻破被击败。

萧燕燕忽然想到那年破虏军那道美丽而妖异的冰墙,得,这是一个善长防御的主,几十万大军坑在这个小城不值。

当然这几场战役还不能证明什么,主要是辽军不想与这几个小城消耗,那不是三十万辽军南下的用意。况且宋军背后就是坚固的各城池,可攻可守。

但真实情况呢?

看看河东草城川。

这是国与国的战争,当然山后也派出了兵力牵制河东宋军,不让他们援助河北。

数万铁骑而来,高琼的儿子高继勋带着宋军出战,他也是骑兵,不过数量要少了很多,只有五千人。然而高继勋看着敌人却大笑起来,对军使贾宗说道:“看到了吗,敌虽众,但阵型不整,主将一定是一个庸才,我兵虽少,必胜之。你带人先到山下埋伏,我必将击败来敌,将他们赶到埋伏圈,那时你必勇战,一战而破敌。”

贾同忽信忽疑地听从了。

果然高继勋所料,只是一会儿高继勋便将辽军击败,成功地赶到了贾同埋伏地点,寒光岭。

那一战,寒光岭成了辽军的坟场,宋军前后夹击下,辽军溃不成军,互相践踏,死伤一万多人!

这也许还不算什么,主战场是在河北。

然而宋朝还有二位真正的军事家,李继隆,曹玮呢?

第五百一十五章 历史的玩笑

曹玮在西北,听说打了几个小胜仗。

李继隆也在西北,似乎碰了夺嫡案,站错了队伍,于是雪藏在了陈州,后起启用,成了一个胜州知州,就这样还不放心,让他与曹玮来了一个互换。

这便是萧燕燕案头得来的消息。

河东那边败的战报暂时还没有送到她头上。

因此几处碰壁后,她明智的选择了没有动怒,并且宋朝将前线的百姓一起撤退了。这可是要命的,辽国不可能象宋朝军队那样,每次战斗必备大量粮草辎重。

因此她将主力军队集中,转向了定州。

这就是河北的苦闷之处,大多数是平原地区,即便有城池,也无法阻挡敌人南下。还好在沧州那边多是沼泽湖泊,不然更糟糕,后来黄河改道了,多次泛滥,泥沙淤积,湖泊没有了,沼泽也没有了,金兵便畅通无阻地南下。当然,金人也苦了,元蒙军队同样畅通无阻地南下,直到明朝天子御国门……

现在选择题到了王超手中。

军队就在他手中,也没有了周莹掣肘,十几万军队有了一战之力。

然而王超做了一件事,按兵不动。

这便是后世争议的地方,有人说王超做对了,他是主将,必须听从赵恒指示,在哪儿布大阵呢。

有人说王超做错了,不是那么一回事,赵恒是一个手软的人,手软到周莹犯下那么大错误,宋九仅是让周莹去楚州做知州,还磨错了嘴皮子。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当真王超学习李继隆,赵恒会处罚他吗?肯定不会!

实际王超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有两个结果,战胜了,相信赵恒不但不处罚他,反而会嘉奖他。可若是战败了,那会是如何?

当初在望都,他都选择了逃跑,况且现在。

这是一个只会打顺风仗与优势仗的将领,与大多数宋将一样。虽勇敢,可不敢打逆风战役。

因此他“明智”地选择了一个结果,伐木为栅,坚决防守。

然而他也没有想到,他的仕途有些黯然无光了,莫忘了,朝中还有一个首相,三朝老臣,并且担任了许多年,甚至主动上了好几回战场的首相……

王超按兵不动,萧燕燕不大好啃。但这正中了她的下怀,最好你这样吧。

而且三十万大军供给也让她头痛了,于是大军置王超十几万河北大军不理,扬鞭南下。

王超更加按兵不动。

宋朝有马有骑兵,实际在历史上宋真宗时马匹情况还不是很紧张的,在李继迁没有完全控制西北之前,宋朝得到许多战马,澶渊之战时拥有的马匹数量达到了二十万。不过后来多在中原养,再加上牧监官吏贪墨,饲养不得法,等原因,陆续死了不少。然后真正变成了步兵之战。

现在情况更好一点,不但李继迁在史上此时控制的地盘全部落入宋朝手中,曹玮在渭州还开拓了一些领土。甚至又从北阻卜哪里购来许多战马。

这些都是后来称喟的蒙古马,爆发力与奔跑速度不及河套马,然而它们比较好饲养,朝廷也择了一批进入军中。

因此让宋朝官府拥有了二十八万多匹战马,实际拥有的战马数量更大,多放在民间了,毕竟饲养一匹战马需要大量成本。

有了马,才有了骑兵。

如今宋朝骑兵数量早就超过了十万之数。

大多数仍在西北,不过河北与河东也有不少骑兵。

包括王超手中就有两万多骑兵。

然而在定州都不敢战,还敢追吗?若动用三军,步兵肯定拖死了,骑兵数量又不足。

于是继续休息吧。

萧燕燕哈哈大乐,实际她早就看出这个大阵的弊病,否则也不敢轻易举国之兵南下。

河北百姓这一回悲催了。

开始辽国遇到了严重的麻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