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苏联-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在这个位面里,日丹诺夫的死似乎并没有给贝利亚带来什么好处,而贝利亚的盟友马林科夫也没有因此获得回到中央的机会。
要取得国家大权,暂时在苏共中央还处于弱势的贝利亚还得先搞掉列宁格勒派和西伯利亚派才行。
但以现在的情况来看,贝利亚要搞掉列宁格勒派还有点困难,要搞掉西伯利亚派的话,恐怕就不止是困难这么简单了,而是地狱级别的难度,除非他能够在政治局或中央书记处里面拉拢到一个新的盟友。
为此,贝利亚极力在斯大林面前说马林科夫的好话,希望斯大林能让马林科夫重返中央书记处,顶替死掉的日丹诺夫,成为分管意识形态的中央书记处书记。
然而,斯大林并不怎么买贝利亚的账,因为斯大林对马林科夫已经没了当年那种信任感,而且曾经跟马林科夫公事数年的斯大林也不认为马林科夫是适合掌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人物。
当年,马林科夫还是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时候,也就帮斯大林管一些人事编制和人事档案之类的简单工作。
这些工作,对于马林科夫这种毫无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言并不复杂,但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是需要脑子的,是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而马林科夫恰巧欠缺了这一点,所以斯大林果断推脱了贝利亚的要求。
当然,除了贝利亚以外,列宁格勒派和西伯利亚派也在尽力说服斯大林让自己的人来填补这个中央书记的位置。
列宁格勒派推出的人选就包括了车里雅宾斯克州委第一书记帕托利切夫和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罗季奥诺夫,但这两个人选都曾经发表或者表态支持过一些修正主义言论,斯大林根本不可能会让这些人来当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央书记。
西伯利亚派就推出了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契尔年科这个人选,也有一些人写信向斯大林举荐了卡蒂娅。这两个人都曾经在党的宣传部门里干过,卡蒂娅更是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由他们来负责意识形态工作是比较合适的。
但问题是,这两个人与曼图洛夫之间的关系太亲密,如果其中一个当上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话,恐怕西伯利亚派就能在中央书记处里面取得绝对多数的席位,到时苏共中央书记处的控制权将落到西伯利亚派的手上,就连斯大林这总书记也很难镇住他们。
为了个人的政权稳固起见,斯大林最终也没有接受契尔年科和卡蒂娅这两个人选,理由是他们太过年轻,需要在乌克兰/莫斯科地方党委里面累积多点经验。
而斯大林提出的人选,也就是哈萨克党委第一书记佩戈夫则没有这样的问题,他在基层党组织和地方党委里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他深受斯大林的信任,在理论素养和个人素质也是比较高的,在能力和可靠度方面绝对能够胜任这个位置。
然而,斯大林并不知道的是,佩戈夫早已经是西伯利亚派的人,只是因为他主政中亚,与身处莫斯科的曼图洛夫之间会面较少,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斯大林耳目的注意。
379 中东局势
1949这个年份,对于中国**来说,是获得正式建国地位的一年,而在地中海东岸的一小片地区里,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成功击败了来势汹汹的阿拉伯入侵者,确立了其作为独立合法国家的地位。
随着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结束,受到苏联援助的以色列成功保住了其作为独立国家的地位,也让带领以色列走向胜利之路的以色列联合政府得到了以色列人民的广泛支持。
然而,战争的胜利并没有为以色列带来永久的和平,入侵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虽然折损了不少士兵,但同时也得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
再加上美国和英国加大对阿拉伯国家石油产业的投资和开采技术输出,使这些阿拉伯国家的石油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累积了可观的财富,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本用于支撑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持久的战争。
但无论阿拉伯人拥有多少战争资本,他们始终还是没能解决军队士气和战斗力低落的问题,也没法在装备大量苏联和二战德国武器的以色列面前占到什么优势。而以色列人虽然只从苏联那里得到一些已经被淘汰的t…34坦克和从德国手里俘获的四号坦克,但无论在火力,还是在防护力方面,都足以吊打阿拉伯人的英制玛蒂尔达坦克和轻型坦克了。
虽然阿拉伯人在战争后期得到了英国援助的克伦威尔坦克,美国人也冒着被犹太资本家反对的危险偷偷给中东诸绿送了一些谢尔曼,但也无法阻挡以色列节节胜利的步伐。
阿拉伯军队在中东战场上屡战屡败,损兵折将,不仅损失了多辆从英美手中获得的坦克,还被击落了数十架喷火战机,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
遭到挫折的阿拉伯军队无心恋战,而以色列人却越战越勇,最终对胜利失去信心的阿拉伯国家只能跟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经历多年战乱的犹太人也终于能够获得短暂的和平。
战争结束后,以色列成功获得了大半个巴勒斯坦地区,但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区则分别被约旦和埃及兼并,并成为了以色列境内穆斯林的逃难目的地。
以色列虽然赢得了战争,但却遭到了阿拉伯世界乃至于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仇视和孤立,英国和法国的一些圣母媒体甚至还谴责了以色列“强占巴勒斯坦土地,导致上百穆斯林成为难民”的行为,引起了西方国家圣母们对以色列的仇视,激发一股排犹浪潮。
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破裂已经在所难免,而西方国家也开始出现了排犹倾向,只有苏联和其他欧洲社会主义国家还与以色列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关系,为以色列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不少资源,也向以色列提供了不少武器和弹药,为以色列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战争的胜利,虽然确保了以色列的独立地位,也使以色列**和联合工人党得到了以色列人民的广泛支持,但却令苏联与中东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陷入了破裂的状态,也令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土耳其等中东伊斯兰国家向英美阵营靠拢,使西方阵营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中东。
对于这样的局面,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也感到相当的忧虑,因为中东在地理上比西欧和东亚还要靠近苏联核心区域,土耳其和伊朗更与苏联的俄罗斯高加索、突厥斯坦地区相接壤。
万一美国取得了土耳其和伊朗的驻军权,在中东建立军事据点,他们将能够从中东地区直接打击苏联本土,对苏联高加索、中亚和俄罗斯南部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显然,这样的局面对苏联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当美国人把势力范围伸到苏联家门口的时候,苏联却无法对美国本土进行打击,变相使苏联失去了战场主动权,只能被动地在高加索和中亚区域部署防守。
在很多人看来,苏联支持以色列的举动跟自我挖坑无异,虽然得到了以色列这个盟友,解决了自己国内犹太人去向的问题,但却使自己得罪了整个阿拉伯世界。
然而,曼图洛夫并不这么认为,拥有历史记忆的他,清楚知道以色列的发展潜力,也大致了解阿拉伯国家未来的发展进程。
其实,在历史上的1940…50年代,就算苏联不支援以色列,阿拉伯国家也不会采取亲苏的立场,直到阿拉伯社会主义者纳赛尔在埃及政变上台,并且与英法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才开始采取亲苏的立场。
后来伊拉克和叙利亚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夺权后,也因为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利益的缘故而投靠苏联。在曼图洛夫看来,只要苏联能让纳赛尔和复兴党像历史上那样成功夺取政权,并且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支持埃及,相信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这三个未来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都会转投东方阵营,而唯一棘手的是,以色列的存在始终还是和阿拉伯世界的利益有所冲突,这一点还需要用过人的智慧和手腕来解决。
无论如何,既然苏联走到了这一步,那也就没有后悔和重新决定的余地了。当得知以色列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取胜后,时任苏联外交部长的莫洛托夫不仅给以色列发来了贺电,还向以色列**政府发出了出席苏共二十大的邀请,并承诺会向以色列提供更多的援助,以支持以色列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美国的犹太资本家也偷偷地向以色列的资本主义党派输送资金,试图借着社会主义势力在以色列根基未稳的机会,提升以色列亲西方政党在下次大选中的胜算。而美国的中情局特工在以色列的频繁活动也给以色列的**…联合工人党政权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380 苏共二十大
月5日,苏联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正式在苏维埃宫的小会堂里召开。
和以往不同,这次的苏共党代表会议,不但在出席人数上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且还首次邀请了以色列共产党、越南共产党和华夏共产党的代表以外国执政党代表的身份出席,并享有发言的权利。
这些国家代表的出席,正好能给苏联国内的党代表们展现苏联对外输出革命的的成果,同时也能够让国外的代表们通过这场隆重的会议,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借鉴苏联党政体系的运作。
国际代表的来访固然成为了其中一个焦点,相关的迎接机构、酒店、机场等位置都挂上了欢迎国外友人到访的标语,、等媒体上也充满了有关国际代表的新闻报道,可见苏联政府对这些“国外友人”的重视。
但对于参加会议的苏联国内代表们来说,这些外国友人的到来并不值得他们重视,毕竟他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国外友人的事情交给外交部和国家最高领导层去管就行了。
那什么事情能够影响到这些苏联国内代表们的切身利益呢?一般来说,除了苏共中央委员会,以及后面的政治局、书记处以外,国家领导人的发言及其反映出来的政治风向也是大部分代表们重点关注的焦点。
最受人关注的国家领导人当然非斯大林莫属,当他走上讲台,准备发言的时候,在座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集中十二分精神,细心聆听最高领导人的话语。
斯大林的讲话内容和上次有很大的区别,他在党的代表会议上,当着一千多个代表的面,不点名批评了沃兹涅先斯基的政见,认为他所主张的所谓“价值观规律核算制度”偏离了党的路线,而他的改革方案也是是试图在苏联复辟资本主义的行为。
在座一些对政治比较敏感,对高层斗争有些了解的人,都从这次讲话中听出了一些言外之意,也大概猜到了斯大林所指的人是谁,这些人的命运会怎么样。
斯大林批评沃兹涅先斯基等修正主义分子的同时,斯大林也对一些“跟紧党的路线”、“热心为人民服务”、“对国家发展建设带来贡献”的干部们加以赞赏,要求所有的党员都要以这些人为榜样,要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同时也要以人民为本,不要有官僚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倾向。
在当时的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