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153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153章

小说: 明朝的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从以为他要去办事,便紧跟着他上了岸。
    可是他们跟着这位仁兄转了好几个弯子,也没见他去衙门,却又绕回了江边,另外找到了一艘小船,继续由水路前进。
    这是演的哪一出?
    “宁王是不会放过我的,他必已派人沿江而下追过来了,陆路太危险,是不能走的,刚才我们上岸,不久后我们走陆路的消息就会传开,足以引开追兵,而我们的船是官船,目标太大,换乘小船自然安全得多。”
    随从们呆若木鸡地看着平静的王守仁。
    真是个老狐狸啊!
    玩了一招调虎离山计的王守仁并没能高兴多久,因为他面临的,是真正的绝境。
    宁王叛乱了,孙燧等人应该已经遇害,南昌也已落入叛军之手,而且这位王爷想造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整个江西都安置了他的势力,许多地方随同反叛,情况已完全失去控制。
    虽然有巡抚头衔,旗牌在手,但就目前这个状况,坐着小船在江里面四处晃悠,连个落脚点都没有,外面治安又乱,一上岸没准就被哪个劫道的给黑了,那还不如留在南昌挨一刀,算是“英勇就义”,好歹还能追认个“忠烈”之类的头衔。
    那还有谁可以指望呢?
    兵部?王琼是老上级,应该会来的,不过等到地方上报兵部,兵部上报内阁,内阁上报皇帝(希望能找得到),估计等到出兵,宁王已经在南京登基了。
    内阁也不能指望,且不说那个和宁王有猫腻的人会如何反应,自己好歹也在机关混了这么对多年,按照他们那个效率,赶来时也就能帮自己收个尸。
    朱厚照?
    打住,就此打住,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算了吧。
    '674'
    没有指望、没有援兵、没有希望。
    满怀悲愤的王守仁终于发现,除了脚下的这条破船外,他已经一无所有。
    黑夜降临了,整个江面慢慢地被黑暗完全笼罩,除了船上的那一点***外,四周已经是一片漆黑。
    王守仁仍然站立在船头,直视着这一片阴森的黑暗。
    他第一次发现自己是如此的软弱无力,孙燧已经死了,宁王已经反了,那又如何?又能怎样!
    心学再高深,韬略再精通,没有兵,没有武器,我什么都做不了。
    事情就这样了吗,找个地方躲起来,等风头过去再说?
    那孙燧呢,就这样白死了吗?
    王守仁并不喜欢朱厚照,也不喜欢那群死板的文官,但他更不喜欢那个以此为名,造反作乱的宁王。
    他痛恨践踏人命的暴力,因为在他的哲学体系里,人性是最为根本的一切,是这个世界的本原,而这位打着正义旗号的宁王起兵谋反,牺牲无数人的生命,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不过是为了他的野心,为了那高高在上的皇位。
    打倒当权者的宁王,将是另一个当权者。唯一的牺牲品,只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当政,他们都将是永远的受害者。
    好吧,就这样决定了。
    “去拿纸墨来。”王守仁大声说道。
    随从们从行李中拿出了笔墨,递到了他的面前。
    那一夜,王守仁没有睡觉,他伏在书案前,彻夜奋笔疾书,他要写尽他的悲痛和愤怒。
    第二天一早,随从们发现了散落满地的纸张,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所有的纸上都只写下了四个醒目大字:
    誓死报国。
    一夜未眠的王守仁依然站在船头,对他的随从们下达了最后的指令:
    “等到船只靠岸时,你们就各自离去吧,先找个地方躲起来就是了。”
    随从们对视了一眼:
    “那王大人你呢?”
    “我要去临江府。”
    临江府,位于洪都下游,依江而建,距离洪都仅有二百余里,时刻可能被宁王攻陷,是极为凶险的地方。
    “王大人,临江很危险,你还是和我们一起走吧。”
    王守仁笑了:
    “不用了,你们走吧,我还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
    随从们不是白痴,他们都知道王守仁要做的那件事情叫做平叛。
    于是他们发出了最后的忠告:
    “王大人,你只有自己一个人而已!”
    王守仁收起了笑容,严肃地看着他们:
    “我一个人就够了。”
    '675'
    预备
    船很快到了临江,王守仁立刻下船,赶往临江知府衙门。
    虽然他早有思想准备,可是路上的景象还是让他大吃一惊,无数的百姓听说战乱即将开始,纷纷携家带口,准备逃离,痛哭声哀嚎声交织一片,搞得混乱不堪。
    王守仁眼疾手快,顺手从逃难的人中拉出了一个身穿公服的衙役:
    “戴德孺在哪里?”
    临江知府戴德孺正准备收拾包裹,他已经得知了宁王叛乱的消息,虽然他并不想就此一走了之,却也还舍不得死,合计一下之后,他还是决定先当一回好汉——好汉不吃眼前亏。
    他这一走,衙门里的人纷纷都准备跑路,公堂之上也是乱成一片。
    关键时刻,有人进来通报:赣南巡抚王守仁到了。
    从级别上说,王守仁是他的上司,平时是要搞个仪式,摆个酒席隆重接待的,可在这要人命的时候,他来这里做甚?
    很快,王守仁就用响亮的声音回答了他的疑问:
    “都不要走了,留在这里随我平叛!”
    要说戴德孺也真不是孬种,听到这句话,他十分兴奋,当即作出了表示:
    “既然有王大人做主,我等愿意一同为朝廷效力,平定叛乱。”
    当然了,实际问题还是要问的。
    “不知道王大人带了多少人马?”
    然后他才得知,这位巡抚大人也是刚逃出来,无一兵一卒,是个彻底的光杆。
    可就是这位光杆巡抚,孤身一人竟然敢来平叛!
    大敌当前,戴德孺也顾不得什么官场礼仪了,他看着王守仁,略带讽刺地问出了所有人都想问的话:
    “王大人,现在就我们这几个人,你凭什么认定能够平叛呢?”
    是的,没有朝廷支持,对手又是藩王,你有什么理由如此自信,能够平定叛乱呢。
    众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等待着这个是否关键的回答。现场变得鸦雀无声,因为他们将根据这个回答,决定他们的去留。
    “因为我在这里。”
    王守仁环顾四周,用震耳欲聋的声音大声重复道:
    “因为我在这里!”
    孤军,也要奋战到底!
    一些人走了,但包括戴德孺在内的大多数人都留了下来,因为他们从这个人自信的回答中感觉到了某种力量。
    既然大家坐在了一条船上,也就不分彼此了,戴德孺随即下令,召集所属的少量军队,准备在城内布防。
    “宁王敢来,就与他巷战到底!”
    '676'
    然而王守仁拍了拍他的肩膀,称赞了他的勇气,便对在场的人发布了一道出人意料的命令:
    “不用布防了,传令下去,全军集结,准备撤退!”
    啥?不是你非要抵抗到底吗?现在又搞什么名堂?
    面对戴德孺那惊讶的脸孔,王守仁若无其事地笑了笑:
    “戴知府,我们的兵力不够,这里也不是平叛的地方,必须马上撤离。”
    那么哪里才是平叛的地方呢?
    “吉安。”
    “在那里,我们将拥有战胜叛军的实力。”
    当年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说过,飞将军李广的外形很像一个普通的农民,无独有偶,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王守仁,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呆子,活像个二愣子,看上去傻乎乎的,但在他糊涂的外表下,却有着无尽的智慧。
    王守仁是一个很绝的人,他总是在奇怪的地方,提出奇怪的意见,做出奇怪的事,但最后却都被证实是正确的。
    他的这种可怕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哲学,因为王守仁先生和古往今来的所有哲学家都不同,他的哲学十分特别,就如同吃饭的筷子和挖地的锄头,随时都可以用,随时都有用处。
    他痛恨杀害孙燧,发动战争的宁王,却从未被愤怒冲昏头脑,他十分清楚凭借目前的兵力,绝对无法战胜对手,眼下他只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到来。
    有着平叛的志向,也要有切合实际的平叛策略,这就是“知行合一”,这就是王守仁无往不胜的哲学和智慧。
    可惜一百多年后的史可法似乎并不了解这一点。
    吉安,位于江西中部,易守难攻,交通便利,王守仁将在这里举起平叛的大旗,准备最后的决战。
    算王大人运气好,当时镇守吉安的知府是一个非常强悍的人,他的名字叫做伍文定。
    伍文定,湖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这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虽然自幼读书,却不像个书生,长得虎背熊腰,十分之彪悍,他的工作经历也很特别,早年在江苏做过推官(主管司法),长期接触社会阴暗面,和黑社会流氓地痞打交道,对付恶人时手段十分凶残,犯罪分子闻风丧胆。
    这位伍知府即将成为王巡抚最为得力的助手。
    '677'
    王守仁带着临江府的那帮人心急火燎地正往吉安赶,可走到半路突然被几百名来历不明的士兵围住了,一群人吓得魂不附体,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一个表情凶狠的人就站了出来:
    “王巡抚请出来说话!”
    王守仁毕竟见过世面,也不怎么害怕,大大方方地走出来:
    “我是王守仁,你是谁?”
    那位仁兄这才自报家门:
    “王大人好,属下吉安知府伍文定!”
    要说这位伍知府也算是厉害,叛乱一起,邻居衙门的官员跑得都差不多了,他却纹丝不动,不但他不跑,也不准别人跑,有几个胆子小的准备溜,竟然被他亲手拿刀干掉了。
    经过这么一闹,吉安的官员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宁王再凶残,和伍文定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安全起见,还是留下来的好。
    不久之后伍文定听说赣南巡抚王守仁跑了出来,准备平叛,他这人性子急,也顾不了那么多,带了三百士兵就上了路,正好遇见了王守仁。
    他也不跟王大人客气,一开口就说主题:
    “王大人是否准备平叛?”
    “不错。”
    “那我就恭喜大人了。”
    这次轮到王守仁纳闷了,你啥意思啊?
    伍文定用洪亮地声音作了解释:
    “那家伙(此贼,指宁王)一向名声不好,支持他的人不多,大人你众望所归,且有兵权在手,建功立业,必定在此一举!”
    这句夸奖的话却让王守仁吃了一惊:
    “你怎知道我兵权在手?”
    伍文定笑了笑,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可以派上用场的聪明人。这就是伍文定留给王守仁的第一印象。
    在吉安,王守仁成立了平叛指挥部,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由于当时到会的都是知府、知县之类的小官,王巡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平叛军总司令。
    王司令随即作了敌情通报:根据情报,宁王兵力共计八万人,精锐主力为王府护卫,其余成分为土匪、强盗、抢劫犯、黑社会流氓地痞、反动会道门组织、对社会不满者等等。
    这支所谓的叛军,实在是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这么看来,形势还不算太坏,但问题在于,此时的王司令是个光杆司令。他没有八万人,连八千都没有。
    虽说有旗牌在手,可以召集军队,但这需要时间。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