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熬鹰航空业 >

第500章

熬鹰航空业-第500章

小说: 熬鹰航空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纯粹技术角度上可以认为7721在总体上取得了成功。
  但这毕竟是六七十年代的技术,其导引头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测试中7721的命中精度无法达到设计指标要求,而且模仿“宝石路”I的设计在八十年代末期已经开始落后,所以官方说法则是这款炸弹仅仅是起到技术探索和设计队伍的锻炼作用,7721最终没有定型装备。
  上一位面在7721工程之后也确实没有了下文,经过了中间近十年时间的断档之后,直到96年的危机之后军队又重新开始拾起各种武备项目,精确制导炸弹再次被重视起来,于是又在97年开始了对随着苏27一起来华的俄罗斯KAB…500L激光制导炸弹的仿制工作,7721是美系的激光制导炸弹,而97年仿制的俄罗斯KAB…500L又是苏制路线,两种炸弹除了原理相同之外各方面的设计都是大相径庭。
  所以,上一位面花费近十年时间,用大量精力和代价仿制7721所积累的经验和锻炼的科研队伍,早在这中间十年的断档中没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上一位面那样的选择确实是有很多基于现实的考虑,一方面是7721在技术上确实落后,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共和国没有对这东西的迫切需要,于是就断了这条路。
  但现在这一位面不同了,7721在85年进行首次投弹打靶测试,后续又经过几年时间的各种测试之后才最终下马,因此在下马的时候已经比较接近歼18项目的开始,而歼18则明确提出要以精确制导炸弹为主要的对地攻击手段,于是刚刚下马不久的7721项目又被捡起来。
  而这时候的要求就不同了,首先是要在7721的基础上对导引头进行大规模改进,要求新导引头能够达到二代激光制导炸弹的水准,到现在的93年虽然依旧还没有完成新一代导引头最后的研发定型工作,但至少在技术上得到了延续和传承,科研设计队伍还能够继续维持,资金上也有军队和中航西南这边从歼18项目中拿出一小部分来支持,因此还算是过得去。
  而这次对机载激光瞄准系统的测试中,使用的还是那边提供的几枚当年7721项目的样弹,炸弹各方面都还算保养的不错,稍微测试翻修一下就能够投入测试,反正这次测试的又不是制导炸弹,而是在测试激光制导系统,因而对炸弹的精度要求不高,7721也可以接受。
  现在,一枚样弹就被挂到了运七的机翼下,正在往杨辉所在的预定靶场飞来。


第782章 一发命中
  测试打靶工作算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首先在地面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看起来高大上的靶标,就是在空旷的泥地靶场建造一个简单的水泥石台,模仿了一栋水泥建筑而已,其它的就实在是不能再多了,但就是这种简单的测试靶,却最大限度地模仿了现代航空兵在对地攻击中最常见的目标,自然也就能够起到最好的测试作用。
  远处慢吞吞飞来的运七飞机,巨大的螺旋桨搅动着前一刻还算平静地气流,眼看飞机已经越来越接近靶场上空,此时机上的工作人员也进入了最后的准备和忙碌,设计中的整套光电瞄准系统是用在歼18上面,而歼18全程都是飞行员一个人操作完成对地攻击任务,这就要求整套系统拥有很高的自动化水准。
  因此,这次测试中一系列的地面目标搜索、激光指示、炸弹投放都是一个人完成,这也是整套系统在设计中的一个硬性指标:人机交互和自动化。
  运七上面安装的机载雷达并不具地形测绘能力,因此在激光瞄准系统执行对地攻击的时候就没法通过雷达测绘出的地图来获得地面的实时影像,而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光电瞄准系统的另外一个强大的功能,红外导航系统上集成的地形跟踪雷达和前视红外传感器介入工作。
  这个时候它们的作用就不是提供飞行导航,而是利用强大的红外搜索呈像功能,以此快速地测绘出地面的不同热源所构成的热红外影像,再通过系统的快速处理之后,就是可以供飞行员参考使用的地面红外数据。
  此时得到的图像其实就已经包含有地面水泥石台的红外影像,操作员连续对显示器上显示的水泥石台所在位置进行调整,上、下、左、右调整都可以,反正就是尽可能的让水泥石台显示在显示器的中间位置,根据任务需要还可以进行图形放大处理。
  通过一段简单地处理程序之后,显示器出现的影像就是最清晰、合适的地面水泥石台,再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激光瞄准指示。
  在启动激光定位器之后,显示器中间就会出现十字准心,手动调整视角将准心压到水泥石台的正中心位置,当系统提示完成了激光瞄准定位之后,再将十字准星锁定在当前的将目标点位上,后续虽然飞机还在空中不停地移动,但是激光定位器也会随着飞机的移动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角度,保证对目标的持续锁定。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目标搜索和瞄准工作,测试人员则开口同地面指挥中心进行通话,杨辉已经在指挥中心通过运七上面的机载空地数据共享系统,实时观看了刚才的一系列搜索操作流程,听到机上的操作人员请求投弹授权。
  也就对着麦沉着地发出命令:“允许投弹!”
  随着地面授权投弹命令的到达,操作员随即按下炸弹投放按钮,运七机翼下挂载的7721激光制导炸弹轻灵地落下,而根据激光定位数据的指示,炸弹在风标式导引头的导引下,沿着指定飞行路径精准地飞往地面目标。
  大概过了几十秒之后,远在靶场外围的杨辉一行人也都听到一声沉闷地响动,虽然这次的靶弹并没有填装战斗部,是属于不会爆炸的测试弹,但上千米高空投下的500KG重物砸到硬化的水泥上,要是没有响动就是怪事儿了。
  “炸弹已落地,你机可以返航。”
  给了空中的测试机一个返航的命令之后,杨辉也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现场看看投弹的命中结果,因此招呼着靶场的众人一起往预定的着弹点赶过去,这时候的吉普212就不存在什么超载的问题了,坐上人之后司机就一脚油门下去,如同狂奔的野牛一般往靶场内部绝尘而去,一路上在泥地路面上掀起一阵阵的扬尘,走在后面的车自然就要受罪了,毕竟212还是属于拉风的敞篷设计。
  相比起杨辉等人在地面的慢动作,天空中的测试机上面要想获得测试结果就要简单太多了,实时红外影像更新后显示,地面的水泥石台已经出现了一处显眼的点红外热源,这明显是刚才的炸弹和水泥石台高速碰撞摩擦之后才有的高热红外源。
  根据操作员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心里已经有了结论:“效果不错,虽然没有命中正中心,但初步评估应该是打到了7721炸弹的精度范围,这证明我们这套机载搜索瞄准系统是到达了预期的效果,所以都返航吧!”
  这时候的武器操作员终于放下心,取下自己身上的装备,才打算站起来活动一下,而刚刚站起来之后,旁边的另外几位随行工作人员就抢着过来看显示器上已经定格的热红外照片,一看果然是精准地命中了地面的目标。
  再三确认了情况之后,马上就有人到前面的驾驶舱去通知运七的飞行机组,再怎么这也是一起执行测试任务的机组人员,任务成功了大家就应该一起乐呵乐呵,然后才是机组一起愉快的打靶归来。
  地面以杨辉为首一行人正在不断地深入靶场内部,远远地已经可以看到水泥石台,测试弹不会爆炸,所以看上去一切都还保存完好,直到越来越近之后……
  这边的汽车刚停稳,杨辉第一时间跳下汽车,后面的杨月同样也是紧随其后,前后一共八人一起走到水泥石台上。
  最显眼的就是距离划定炸弹落点中心四米处的一个大洞,从外面看肯定是看不到已经深入了石台内部的靶弹,唯一能够看到的只有洞口处的龟裂向四周延伸,在旁边还有几片脱落的弹翼,但也因为剧烈的撞击而变形。
  示意现场调查取证的人员赶快上前,对着这弹孔的洞外部一阵拍照之后,这下杨辉才往洞口走近,透过洞口则看到了插在下方沙土上的靶弹:“从这个入射角来看,靶弹是垂直攻击了水泥台的顶部,证明导引头是确实接收到了激光瞄准定位数据,所以这次的测试基本上还算是成功的。”
  大概给了结论之后,又站起来退到了一边去,其它的评估人员也是一个一个地上前观看并记录,另外还有部分工作人员已经做好了准备,要进入测试的水泥石台内部,毕竟这水泥石台是按照一间房子设计来建造,其内部则是空的,进去之后就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插在地上的靶弹。
  杨辉则是没有打算一起进去凑热闹了,现在已经大致确定了测试工作是成功的,而有这一点也就足够了,至少关乎歼18最重要的一项对地精确攻击能力是大致不同担心了。
  看到走过来的杨月,这也是笑嘻嘻地夸奖着:“还是老婆能力强,这应该是第一个完成18配套子系统的总师,其它的雷达、发动机,电子战系统都还没有什么确切的消息,硬是让人感觉到各种压力巨大,到今天才算是有了一个好消息。走,今天我们要准时下班,回家我下厨给你庆功!”


第783章 新的挑战
  为歼18配套研制的机载内置式光电导航与瞄准系统完成了第一次打靶测试,一切数据都显示设计的整套系统是合适且可靠的,后续还有的就是一些细节性的测试和优化,需要找到整套系统的性格并摸透它。
  毕竟大型军事装备也并非是多容易上手的,单就是搜索并调整地图、红外影像就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情,这年头可没有鼠标来给你搞什么图形操作,这东西在战斗机上是绝对的不好用,而2010年之后新设计战机上使用的触控操作面板,搁在这时则更是天方夜谈一样的设计。
  至于激光瞄准系统所固有的缺陷,比如在激光定位中心锁定了目标之后,其实也并非就能够一直保持精准的锁定,随着时间的过去和飞机在空中的不断位移,这种锁定后的定位偏差也会不断扩大,所以这就需要在锁定了目标之后尽快投下炸弹,只有这样才会尽可能的准确。
  以上的种种问题都是需要在后续测试中来不断摸清楚,而这些也并非是这边杨月研制的光电导航与瞄准系统的独有问题,几乎这一时代的所有导航瞄准系统都有这种问题,包括美国佬和法国佬的产品也都是一样。
  倒是测试完成后的几天,尽管后续的数据整理工作都在展开中,那边的杨月却把工作重心投入到了光电导航与瞄准吊舱的设计工作中。
  要把各种相关设备全部集成到两具吊舱当中,还需要考虑到本身的气动阻力,同飞机之间的数据、电源接口,吊舱内电子元器件的冷却设计等,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将设备集成到狭窄吊舱中的任务其实还比机体内置设计要复杂很多。
  但这套设计又必须要做出来,以后闪电战斗机的外销首先需要用到这套设备,而且只要数据接口能够兼容,就算不需要用到瞄准吊舱,但是诸如十号这样的空优机在执行夜间飞行任务,比如为歼18进行护航之类的时候,挂上了导航吊舱就能够大大增加飞行中的安全性。
  若是把整套系统装上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