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633章

唐朝好地主-第633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这种名称,又为闽粤的天地会在海外华侨社会中使用,许多在南洋的华侨,组织起了一些同乡组织,这些组织里,又有许多洪门子弟,他们的组织之名就是公司,各种公司,什么聚胜公司,兰芳公司等。

    其中的兰芳公司,甚至一度规模极大,在当地还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其规模和权力之大,实际上已经相当于一个国家了。

    兰芳公司,其实就是一个类似于东印度似的殖民公司,但又有些差别,他们没有得到多少来自官方的支持,反而都是由底层的帮派组织支撑起来的。

    最后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席卷了整个爪哇群岛,这个由华侨组建的兰芳公司,也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兰芳公司之后,许多洪门子弟,依然使用各种公司的名义进行反清活动,甚至后来的小刀会,也一样用义兴公司的名义,他们的告示末尾处盖的章就是大汉天德义兴公司印记。

    只是到了后来,公司才慢慢的不再具有深厚的政治色彩,成了单纯的经济实体组织。

    李超选用公司这个名词,除了后世的经济组织的定义外,其实也是看中了公司早期的色彩。他希望这家四海贸易公司,不仅仅做贸易,不仅仅是做生意,还能充当着一个大唐非官方的开拓先锋角色。

    甚至这里面,李超也并不是没有一点私心的。

    公司是李超上次在太子断腿之后,才有意组织开办的。那次他被李世民揍了,揍的鼻青脸肿。

    然后李超明白了一个道理。

    跟皇帝关系再过硬再铁,可也有关系变淡的一天。

    伴君如伴虎。

    李超希望给自己一条退路,或者说是给自己的家族一条退路。本来李超原来是寄希望于世封刺史的,觉得以后说不定就会有一块领地了。

    但事实告诉李超,那不过是李世民画的又一张大饼罢了。三十六位世封刺史功臣,十八家宗室分封,提的很响亮。

    但到现在都没半点动静,而且这世封的也只是一个刺史职,仅仅是个官职而已,顶多相当于明朝的世袭卫所武职。而且以李超对李世民的了解来看,李世民完全就是弄出来一个噱头。

    他连行台制度、总管制度都容不下,一步步的罢除行台、总管制度,改成了现在文武分离、军政分离的都督和刺史分开制,还弄出了天下十七道,每道一大三小四个都督,又有宣抚使、刺史这些文职分离,实际上李世民根本无意分封放权,反而一直在中央集权收权。

    给大唐打天下的关陇军事贵族还有大唐军功新贵们,慢慢的在被圈养起来。文武分离后,文官就是文官,武官就是武官,不能再随便的变动,也不能再随意兼任。

    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北朝起,一直久经不衰的武勋集团,手里的权利迅速的被收走了。武将们只是武将,在朝只能坐衙门里喝茶,非战时都见不到兵。而在外的将领,也没法再上马管军下马管民了,军政分开,只能管着自己防区的一亩三分地的军事,其它的什么都管不着。

    虽然如今一些高级的武将,也还没被限制的这么严格,可这却是一个趋势。

    以前战乱不止,武将们最易立功获勋。他们出将入相,在地方上也是文武一肩挑,权利极大。甚至凭着功勋可以让子弟承荫入仕,等于武将们完全把持了朝廷的政治权力。

    但现在,武将们的权力越来越小,过去高高在上的军功贵族们,如今已经大不如从前。反倒是士族,再次得势。

    李世民还在搞科举,文举武举,这是在名门士族之外,又要扶持寒门小地主阶级来权衡那些大士族,就如同李世民用大士族来分军功贵族们的权,把军功贵族隔离起来一样。

    这一手,玩的很溜。


第724章 狡兔三窟

    李超不知道哪一天,自己就会被李世民容不下。或者说,他不知道,灞上李家能兴盛几代,能被朝廷容忍几代。

    都说狡兔三窟。

    李超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总得替以后打算,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啊。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绩、李靖、魏征????这些贞观名臣,有些人得以善终,有些人善终都没有,可就算善终了,他们的家族也大多没保住,子孙卷入谋反被砍头抄家流放的,不知道多少。

    长孙无忌晚年被流放,身死客乡。房玄龄杜如晦的儿子事涉谋反,李绩的孙子谋武则天的反,李靖倒是谨慎小心,可家族也很快败落。

    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但到了李超这个位置时,总又不免想多做点。

    建起这家四海贸易公司,也算是一步退路。眼下是做贸易的,暗里也可以做为李家在海外的布局,置业置产,以后可以安排些子孙到海外去,在那边主持产业,甚至是开枝散叶。

    若是有一天,万一中原风声不对,李超还可以来一个扬帆入海下南洋,海阔天空,李世民总不能追到南洋去吧。

    或者这世安稳,但以后子孙的时候,万一有个把不肖子孙,也傻傻的卷入了什么夺嫡谋反什么的,李家也不至于被连根拔起啊。

    想的有点多,但李超觉得自己想的没错。

    “卫公若是愿意入一股,我是非常欢迎的。如果卫公愿意入股,我给卫公多数决策股。目前决策股只留了一百多家的位置,而其中多数决策股,占据决策股七成的决策票数。持有多数决策股的股东席位,我只设有十三家。”

    李超跟李靖解释了下公司的股权结构,给朝廷两成公司股份,给其它商人们预留三成。朝廷的这两成股份,不需要出钱入股,只是到时划拔一些土地给公司营建港口、仓库等就行了。

    商人们那三成股,则需要出钱入股。公司总共募集一百万贯钱,每股就相当于一百来贯钱。

    但朝廷和普通商人们的这五成股,只享受分红,没有参与决策投票权。

    有投票决策权的是剩下的那五成股,这五成股只给勋戚贵族们投钱入股。一共是招募一百多家勋戚贵族入股,但里面也有区别,绝大多数贵族入的股,拿到手的股票是单股投票权,一股就是一票。9; ;提;供;T;x;t;免;费;下;载;);

    而李超给自己和另外十二家股东,留的是多股决策权,一股相当于有好几票。

    这样的结果,就是十三家大股东,虽然人少,但手里不多的股票却反而比那一百多家贵族们手里的多数股票的决策票数还多,十三家完全掌握公司决策大权。

    这样的设置,显得似乎有些不太合理,但这是自由合作,愿意来就加入,不愿意也不强求你。

    现在想入股的可是非常多,大量勋戚贵族,甚至是地方的豪强地主商人们都想入股,可名额就这么多,一般人想入还入不了,因此虽然条件看起来有些不公平,但还是那句话,愿意加入就入股,嫌不公平别来。

    “需要投多少?”

    红拂听说是个董事席位,有些动心的问道。

    那边虬髯客笑道,“进十三家决策董事会,只要一万贯就够了。”

    听说只要一万贯,红拂倒觉得确实不多。不过也佩服李超,弄出来的这些弯弯道道,招募一百万贯股本,结果十三家董事只花了十三万,却能靠这个多数投票权掌握整个公司的决策,这确实厉害。

    “好,我们三原李家,也出一万贯,入一股。”

    “欢迎加入,三原李家,以后就是我们四海贸易公司的十三个董事成员之一了,恭喜。”

    十三董事席位,太子一个,李超一个,张仲坚一个,李秀宁、秦琼、程咬金、罗士信、单雄信、牛进达、尉迟恭、李绩、长孙无忌,现在加上李靖,刚好十三家。

    连崔郑王几家想当个董事,李超都没同意。

    这些五姓豪门,实力太强,李超有些担心带他们玩,最后董事会里他们连通一气,影响到李超的决策权。

    李超的这个十三家董事会,实际上每个人的入股数量也是不同的,因此手里的股票数量也不一样。

    李超手里的股票最多,尤其是他的股票其实比其它十二家的股票的投票权还高,十二家股东手里的股票一股当其它贵族们手里的好几股,而李超手里的算是超级股,一股能当其它十二家手里的好几股。

    而且李超的董事会并不搞一人一票制,而是同样的用股份比例来表决的。

    这种无耻的做法,就是在董事会里面,李超的票数,也占了三成多,完全是一家独大。只要再拉上几家,他就能保证拥有过半的票数,完全掌握住公司。

    “我们公司就做贸易吗?把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运到南蛮甚至泰西去?”红拂问。

    “我目前是这样计划的,等我们筹集了一百万之后,立即一边造船,一边派人下南洋去采买粮食。”李超并不掩饰自己的计划,在他的这种层层的股权保护政策下,虽然他出的钱不多,可却让他手里的那数量不多的股份,拥有极大的投票决策权。

    因此这家公司,其实就是李超控股的。

    他说公司怎么办,就怎么办。李超打算造船、买粮,等到明年五六月东南信风起,那个时候就能满载着粮食,千帆齐发从南洋运着粮食乘风北上,船只直接运到长江口,到时再换江船运粮进淮河、汉水、黄河,把粮送进灾区。

    “现在是东北信风,从东南沿海起航,正好乘信风下南洋。我打算搜集一批工匠,送到南洋去造船,等明年船造好了,就直接运粮乘五六月的东南信风北上。”

    “为什么不直接在中原沿海造船?”李靖问。

    “信风一年两季,如果误了风,就得干等好几个月。没信风的时候航行是相当艰难的,必须乘风才能破浪。我们在中原造船,工期得大半年。造好船,却是东南季风,适合从南北上,而不能南下。如果等到明年冬季东北季风到来,那就对救灾没有什么帮助了,因此我们要借风,就得现在把工匠乘风送到南洋去,况且,那边适合造船的树木也多,我们在那边修建船厂就地取材,建伐木厂锯木厂也方便。等船好了,粮食也采购准备好了,风一起,就运粮北上,五六月起航,到了中原,也还能赶的上救灾。”

    李超给李靖解释航海季风的重要性。

    “能造多少船,能运来多少粮?”

    “运不了太多,但多少能缓解点饥荒压力吧。”

    李超平淡的说道,想临时造船从南洋运粮到中原灾区立马解决饥荒,是不现实的。一条船就算运一千石,一万条船也不过一千万石。而中原受灾面积这么大,一人一年哪怕只吃三四石粮,需要也高达几千万石。

    历朝历代,通过漕运向京城输送漕粮,一年也要运上好几个月,可一般也不过运个几百万石粮而已,还是在中原内河里运粮呢。

    从南洋万里之遥运粮北上,那可艰难的多了。粮船也只能跑上一趟,不可能有太多的船,因此其实就算南洋有粮食,也运不了太多过来。

    不过本着能解决一点是一点的想法,李超还是决定造船买粮。船在南洋造好,运粮过来,然后在这边准备丝绸茶叶瓷器这些,等几个月到了冬季信风起,就能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