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1040章

唐朝好地主-第1040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现在皇帝的旨意在那,李绩再不出兵,他也难办了。

    “兵马未齐,粮草未足,民夫也都还没到。”李绩沉声道。

    “可陛下定的出兵日期已经过了,再等,陛下震怒,你我可都吃不消的。你看这都四月中了,再拖可就五月了。到时不但天热起来,可能这湘江水涨,也难以行军运粮啊。趁着现在天气还凉快,湘江水缓,正宜进军啊。”

    李绩很想再等等。

    可现在了没法坚持下去了。

    “也罢,明日发兵吧,还在路上的兵马,就做为后军,让他们加紧赶来。”

    ???????

    桂州。

    五岭之一的越城岭就在桂州北,越城岭为分水岭,北面就是湖南道,南面是广西道。

    桂州临源城,湘江就是发源于此,秦军当年兵分五路,其中一路由此过越城岭南征桂林。为了转运军需,特在临源南开挖了一段运渠叫灵渠。这段灵渠北起临源,南至秦城。

    在秦城,接上了越城岭南麓发源的桂江。

    临源城,张仲坚站在依然在加固的城头上,看着下面热火朝天的修工事场面,很满意。

    临源扼守湘桂道,是桂州的屏障。

    要攻桂州,就得先攻下临源。而临源虽不大,却位置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看着城头上架起的一门门火炮,看着城外那一条条的壕沟和短土墙,张仲坚自信,就算是兵神李绩率十万大军来攻,他也能够顶的住。

    他可是有五万人马,又凭险而守,李绩讨不到好去。

    城下,桂州的百姓很卖力的在挖壕沟垒土墙,大家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都知道如今中原的水深火热。

    “大家再加把劲,壕沟再挖深点,墙再垒高点,北军到时就攻不进来了,咱们的日子就能保住了!”

    一名桂州议员,正带着人给民夫们发放慰问品,什么肉干饭团。一边发放东西,一边在工地上大声的宣传。


第1245章 天下英雄谁敌手

    广州 

    枢密院。

    “不好!”

    “李绩居然不是走湘桂道,他的目标不是桂州。”

    “参谋处刚送来的情报,李绩在湘江中游,转入支流潇江,他这是冲着贺州来的。”

    “贺州?湘桂道才是最佳线路吧。越城岭地势低,也开阔,而且那里还有灵渠,可以让军需物资转运更加方便。若能攻下桂州,就能从岭西一路顺桂江、左江东下广州啊。”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李绩也是与首相并称神的名帅,我们都知道湘桂道是最好的进攻线路,他岂会不知道?正因湘桂道是进攻首选,所以李绩肯定知道我们定然在这里防备森严,因此他肯定不会来硬碰硬,选潇贺道,也就理所当然了。”

    “我们要不要立即调整部署?咱们在桂州部署了五万大军。可在贺州只部署了三万人!”

    枢密院里,一群将校吵翻了天。

    没有人怀疑参谋处的情报,这个参谋处很神秘,隶属于枢密院,但却又很独立。其实这个参谋处,是张超以暗影的人设立的,参谋处只是暗影如今的一张皮而已。

    参谋处成立以来,提供的各种情报,从没有失误过。

    “先禀报内阁和首相吧。”枢密使张仲坚如今不在广州,正坐镇桂州呢。

    内阁。

    张超接到枢密院的禀报之后,并不意外。暗影把情报送给枢密院前,就已经先抄送了一份给张超,甚至张超手里的还要更加的详尽。

    “我们要不要调整部署?”次相马周问。

    李超笑笑。

    “其实李绩走潇贺道,这也是在我们此前的预料之中的。我们此前已经做好了各种预案,不论李绩走哪一路,我们都不怕。不过眼下既然已经洞察了李绩的进攻方向,那我们也还可以做些微调。”

    “这样,我提议张枢密使抽调两万桂州守军,赶往贺州增援。贺州方面,由张枢密主持战局,崔琰将军则为副将。”

    内阁会议结束,李超去见承乾。

    “能挡住李绩吗?是否需要孤亲自往贺州鼓舞士气?”承乾问。

    这一战,事关重大。若能赢,自然鼓舞士气,但若输了,朝廷大军可就撕开口子,杀进岭南来了。

    “朝廷诸帅之中,李靖用兵喜欢行险,经常以精锐奇袭。而李绩用兵,比较稳,擅长大兵团作战。李绩为帅,本来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奈何皇帝不断干涉。李绩在潭州还只集结了半数兵马,粮草等都还没筹集,皇帝却已经不断催促他进军了。”

    “李绩如此行军,岂能赢?”

    “殿下请放心,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张仲坚将军可还是李靖的结拜大哥,其用兵方面,也是相当老辣的。”

    “殿下,关于议会推选之事,不知殿下还有什么指示?”

    承乾摇头。

    “首相与次相所提交的议会章程,孤看过后觉得很合理也很合情。如今我们南边形势一片大好,安定团结,这是非常难得的。是我们监国朝廷充分的考虑照顾到了各阶层的利益,才有的大好团结局面。这个必须得维持下去,老师的这个议会制度非常好,孤没有意见。”

    “中央民议会的议员数量,我认为应当稍微减少一些。原来朝廷民议会中央议员一千八。孤觉得太多了些,孤以为可以每县选两名民议员出来。”

    如今大道有二十余道,二百州,一千县。如果一县两议员,那就得有两千人了,比一千八还多。但现在监国朝廷实际上才控制了福建和四广,总共才百余县。因此一县两议员,最后能选出三百左右的议员。

    这个数量不算多,也不算少。

    “臣觉得很不错,不过一些重要的州府,可以适当增加几个名额。”

    毕竟海南岛上一个县才多少人,而如广州府,却多少人。仅以县为单位,不太符合实情。毕竟议员,要代表的是各地各阶层的利益。

    “可以。”

    又谈了会关于特科的事情,承乾依然要李超来担任主考官。

    “最近中原朝廷下旨禁海,这对我们好像影响很大,老师有什么破解的办法吗?”岭南过去毕竟还不开发,这些年能够起来的原因也是海贸。

    一旦中原搞禁海,那对岭南这边的影响是极大的。

    “殿下,朝廷也不可能真的禁海,眼下也只是为了对付我们的临时禁海。不过这确实对我们影响很大,对此,我考虑了一些应对之策,主要还是走私。”

    “走私?”

    “对。朝廷搞禁海,这对中原的海商们来说,可是毁灭性的打击。船不出海,损失巨大,同样的,那些靠做外贸的,也几乎相当于判了死刑。要知道,如今大唐一年,每年外贸出品的商品是巨量的,其中绝大多数又是从海上出口。海上出口,又以南下占大多数。”

    “丝绸、瓷器、茶叶、糖、纸甚至是武器铠甲等,这个量是巨大的,其中涉及到的不仅是海贸,还有运输、生产等多个产业链。朝廷禁海,损失的可不仅仅是几个海商,是整个产业链上的无数商人工人等。”

    明朝时禁海,可实际上,明朝每年海上贸易的数额巨大,官方不准出海,那就私自出海,搞走私。

    哪怕抓到了要杀头,也一样屡禁不止。

    这就好比贩私盐的一样,武德和隋朝时,朝廷不搞盐专卖,任私人开采,不征盐税,只收些盐课。所以盐价便宜,贩私盐的人几乎没有,因为根本不禁私人贩卖。

    可在贞观起,朝廷实行盐专卖了,而且征的是重税,基本上税是盐成本的十倍。盐一下子贵了,利润也就大起来了。于是无数人,铤而走险,哪怕朝廷特别规定,贩私盐一石就要流放,可谁管呢,照样无数人铤而走险。

    朝廷禁海,是禁不住的。

    张超打算派商船去北面的沿海搞走私,去收购那些丝绸啊棉花啊瓷器啊纸张啊等等,贸易还是要做的,没有货,那就去走私收购。

    中原那些做外贸的人,朝廷不让他们出海,他们的货光内销也销不出去,积压在那里是要完蛋的,李超派人去收购,他们肯定高兴。

    也肯定会有许多大胆的走私贩出现。

    “我们要做的,就是允许这此走私贩进入我们的港口,允许他们这些来路不明的货物收进来。反正,我们只要照过去的那样,征收关税就好,其余的不管他。”

    承乾叹惜,“感觉因为孤举兵,使得中原百姓大受苦难。”

    “殿下,这并非你的错。”

    “但愿这一切早些结束吧。”

    汉京。

    许多人都在关注着李绩的行军。

    兵神与军神之战,大家都想知道,究竟谁胜谁负。

    “李绩十万大军南征,你们以为能胜吗?”

    汉京的醉仙楼里,这座原本属于张超和他学生们的酒楼,如今被李敢给卖了下来,他原本也是酒楼的股东之一。

    因为李绩坚决站在朝廷这边,李敢做为李绩的弟弟,最终也只能痛苦的站到朝廷这边。其实他更想和程处默、尉迟宝琳、崔琰、牛见虎他们一样,勇敢的举旗,响应老师。

    留在京城,他唯一能做的事情,也就是掏钱把醉仙楼给盘了下来。

    买下醉仙楼后,李敢什么也没做,留下了所有的厨子伙计,让酒楼依然照常营业,不做半点改动。

    对于常来的老顾客来说,醉仙楼还是那个醉仙楼,菜的味道没变,气氛也没变。

    有空的时候,约几好友,开个包厢,坐在楼上,凭窗喝酒,谈天说地,好不高兴惬意。

    不过,如今汉京纷乱,能来喝酒的人,也都是那些贵族官员们了,多数的人,还是受到了这次风暴的影响,日子过的紧巴起来。

    “若论战绩来说,李绩肯定不如张超。虽然李绩也号称常胜将军,但他早年跟窦建德和刘黑闼作战的时候,可是败了好几次,还被俘过呢。而张超呢,大小数十战,好像还真从没输过。”

    “是啊,不论是大战小战,率领的是什么样的兵,跟什么样的敌手交战,张超真没输过。最起码,也是惨胜。”

    说到这,大家都非常钦佩。张超说来应当是一个文臣,可论打仗的本事,和他的战绩,却绝对能排到大唐第一。

    李绩李靖,都还略逊风骚。

    “李绩兵多啊。”

    “张超兵也不会少。”

    “李绩率领的是官军,装备精锐。”

    “你以为张超的兵装备就差了?没听说过吗,张超早就在岭南建起了全套的军工产业,大到火炮、板甲,小到横刀长矛,人家样样都能生产,而且还能大量生产。论精锐,我估计他们真不比官军差。”

    “那这一仗,究竟谁能胜呢?”

    有一人捋着胡须,“我觉得啊,说不定,张超能赢。他占据险要,以逸待劳,不管怎么看都怎么有优势。”

    “如果李绩打输了,那这场动乱,岂不还得持续下去?”

    “是啊,这事什么时候算是到头啊。”

    “若是李绩这次败了,搞不好下次陛下就要亲征了!”

    “不敢吧,秦琼程咬金等不是在边疆也反了吗?那程咬金在陇右,苏定方在狼山北,秦琼、张铁枪在燕北,单雄信罗士信牛进达等在阴山北,程处默在云南,这到处都有反的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