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70章

调教大宋-第70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之所以着急走,是因为他要进宫。这事儿太大了,他得和姐夫交代一声。
  而赵祯听了曹佾的赘述,惊得扑通一声呆坐到龙椅之上,半天没说出一句话!
  “他说没说,所谓的观澜商合做的是什么生意,可以聚拢那么大的财富?”
  曹佾摇头道:“唐大郎直言,现在的技术还不成熟,要等他把酒坊和观澜书院的建设都完成之后,才能静心钻研。”
  赵祯沉吟起来,半晌方道:“给三司下一道旨,范希文为国选材,治学不易,朝廷应大力支持,令宋公序拣选能工匠人进驻回山,助其书院早日落成。”
  李秉臣急忙躬身领旨。
  待李秉臣下去之后,曹佾谏言道:“陛下看这观澜山长。。。。”
  他是恨不得赵祯立马就接了观澜书院山长之任,那他这五十万贯花得就算是稳了。
  赵祯庶头道:“景休太心急了!”
  “。。。。。”
  “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唐子浩深知这一点,遂只是空缺,并不让范卿上请。”
  “。。。。。”
  “别忘了,观澜只是民学,朕如何插手?况且,它上面还有太学。”
  “那要等到何时?”
  赵祯抬眼远望大殿之外。。。。。。
  “那就要看唐子浩能做出什么成就,范卿能把观澜推到什么高度了!”
  。。。。。。


第103章 折腾
  接下来的时间,因三司营造工匠的到来,观澜书院的建设确实快上了不少。
  原本唐奕预计,整个观澜书院所有的建筑、景观,前前后后可能需要两年多的时间方可全部完工。但现在看来,估计年底就可建成。
  而大批能工巧匠的到来,也彻底把唐奕解放了出来,于是把心思都放到了曹佾贡献出来的那片铺面上。
  “这哪是什么酒铺!?分明就是酿酒工坊!”
  曹佾原本以为,唐奕只是要用那片铺子做沽酒之用。是可唐奕对那排铺子的改造图纸,曹国舅差点没惊掉下巴!
  “你这个改法,工程也太大了吧。?年底之前能开张就算不错了。”
  “急啥?”唐奕无所谓地道。“拖得越久,对咱们越有利。”
  “那改门面和店内装饰就好了,你把铺子的后院都接上房舍,又把所有隔墙都打通,又是何意?真的要把酒坊都搬到这来?”
  那可是开封最好的铺面,唐奕把工坊都搬过来,简直就是暴遣天物。
  “嘿嘿,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唐奕贱笑着卖起了官子。跟曹佾说也没用,他也听不懂,更不会明白后世的理念。
  曹佾又有种想踹他的冲动,这小子总是这么贱!就喜欢话说一半。
  但是又拿他没办法,酒业上的事情,完全是唐奕的一言堂,他说怎么弄,就怎么弄,别人插不上手。
  曹佾哪里知道,唐奕的折腾这才刚刚开始。。。。
  先是樊楼对面的铺子全面开始动工改建。。。。
  也不知道这小子是怎么想出来的,改建之前,在铺面外面用幔布严严实实围了一圈,从街面儿上根本看不见里面在干什么。。本来汴京百姓就尤为关注,唐奕这么一弄,大伙儿更是好奇,这邓州唐子浩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这可急坏了周四海!
  他本以为曹家不会把铺子租给唐奕,可没想到,不但租了,而且还神神秘秘地不让他看见里面在干嘛。
  无奈,周四海只得回报主家。
  而潘家的家主潘丰,原本就没把樊楼与唐子浩的事情当一回事,一切全由周四海全权处理。就算唐子浩被樊楼吞了,潘丰也不会有半点同情。商道本就是弱肉强食,来不得半点情义可言。
  但是,唐奕求租的事情这么一闹,潘丰也不由重视了起来。明眼人都看出,唐子浩这是要借樊楼上位,潘家算是吃了暗亏。
  于是,潘丰出手了。。。。
  别看潘家现在朝中没有实权官,但是,祖父潘美的威名尤在,潘丰的老娘更是楚王赵德芳的嫡女,正二八经的皇族后裔。
  呃。。。赵德芳可能都不太熟。。。。
  《杨家将》《包青天》里面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馋臣的八贤王都知道吧?那个八贤王的原型就是赵德芳!
  反正潘丰虽然无权,但朝中肯为他说话的人可是不少。
  要不然,朝中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参奏唐子浩,这都是潘丰运作的结果。
  他曾特意找过曹佾,没想到,最后曹佾还是把铺子租给了唐奕。
  如今,潘家只得静观其变,看唐子浩到底能翻起什么浪!
  。。。
  铺子的事情敲定之后,唐奕又从曹佾那里借了整整百十号得力之人,派往大宋全境。
  这让曹佾更加的摸不着头脑。。。
  咱就在开封起个铺子,你撒那么多人出去干嘛?
  而且,这些人可不是空手走的,唐奕给他们每人一千贯,并勒令。。。。。
  花不完,不许回京!
  曹佾这个肉疼,那特么可都是我的钱,整整十万贯!
  这小子疯了?
  更疯的还在后头,唐奕改造那排铺面,加上装饰,一汇帐。。。。
  五万贯!!!
  曹佾都怀疑,这小子是不是暗地里坑他的钱了?
  开封第一楼樊楼当年初建之时,号称花废十万之巨。
  但是,人家那是五座五层高楼。曹家这排铺子,连在一块儿不过十一间。,东西十五丈,南北加上铺面后院的地方,也不过十丈有余,而层高更是只有二层。
  就这么屁大一块地,唐奕砸进去五万贯!这小子贴金子啊?
  而唐奕玩命折腾的东西,有让曹佾不懂的,但也有让他眼冒金光的。。。。
  七月,
  回山月季花期正盛!
  刨去望河坡是一片大工地不说,单单是回山田间地头儿的景色,就着实让人心醉。
  或圣洁如雪,或嫣红如丹,又或粉似娇娘的斑斓色彩,铺满了汴河两岸。
  大片大片的花田给盛夏着了色,描了彩!
  不但往来汴河的船家、水客被回山花海所迷,无不在此留连,就连京中的一些文人豪客、青楼名妓,也都慕名而来。
  今夏,京中雅士依旧风流,吃花酒、办文会,品香词。。。
  但是。。。若是不到回山去办文会,不到回山与娇娘同游,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个雅人。。。
  这可便宜了回山村的佃农们,唐奕给王里正出了个主意,让他组织村里的妇女、老幼,在码头和花田边上设摊,专做这些游人的生意,卖些瓜果小食、冷饮、甜酒之类的东西。
  还别说,还真就挣着钱了。仅五、六、七三个月,回山家家出小摊,挣的比以往一年的收入还要多。
  而曹佾眼冒金光的还不是这个。。。。
  他终于知道,唐奕为什么要种月季了。。。
  七月一过,回山村开始收割花田,并盖起了花油坊。
  他亲眼看着唐大郎把娇嫩的花瓣,变成黄澄澄的月季精油,再把月季精油变成一瓶瓶足以让大宋女人疯狂的月季香水!
  。。。
  “这东西只要一上市,开封的小娘子们还不得疯了一样的抢!?”
  曹佾拿着一瓶添装好的香水,一边赞叹,一边很自然的揣到了怀里。。。。
  唐奕眼尖,一把夺过来,“别想再拿我的东西去送人情,上市之前,一瓶都不能动!”
  曹佾见故计不成,吃味地扁着嘴,“拿几瓶而已,你至于嘛?”
  “什么至于?你那是拿几瓶!?几瓶用得着使车拉?”
  曹佾尴尬一笑,“我就也。。。就给宫里送了点。。。”
  “宫里就算了,外面千万别送了,毕竟离上市还有好几个月呢。”
  “可惜了。。。。。”
  曹佾道:“可惜家姐不喜欢月季花香,嫌太浓烈,送进宫去的,都让陛下赏给了别的妃嫔。”
  唐奕白了他一眼,给边上的张晋文使了个眼色,张晋文受意,转身进了屋。不一会儿,手里拿着两个小瓶出来,递到曹佾手中。
  “国舅看看这个皇后娘娘喜不喜欢?”
  曹佾一看,这两瓶和其它的不同,是琉璃瓶,瓶中的液体颜色也不相同,一瓶是橙黄的,色如金菊;另一瓶则是碧绿如翠。
  打开木塞一闻,曹佾眼珠子都瞪圆了,不敢相信地又闻了闻。
  “怎么。。。”
  “怎么是桔子味儿!?”
  。。。。。


第104章 蔬菜大棚
  谢谢!
  谢谢你们这样惯着我。。。。谢谢你们处处为苍山着想的心意。
  打赏了,还不让加更,生怕上架存稿不够。。。
  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万赏加更,就是万赏加更。放心,绝不动存稿,不睡觉也要多码两章!
  感谢‘斛跋睿壱’的一万大赏!感谢‘社会丿小说迷’的一万二大赏!没有过多的言语,唯有写好《大宋》回报你们的信任和支持!
  (今日四更)
  
  香水这种东西,在大宋绝对是稀罕物。
  但是,古人也不是没有提炼花瓣的技术,只不过没有唐奕的技术先进罢了。再加上没有酒精,发挥不出花香十足的魅力。
  所以,每一个拿到香水的人都说这是好东西,但还不至于惊叹。
  但是,果味香水却不一样,果品精油的提炼,要比花香精油难得多。
  水果原浆只要一加热就会变味,遂不能用蒸馏法,只得用离心法,或者是油稀法来提取。这种技术,大宋是绝对没有的。而且,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交通极不便利的古代,水果有地域和时令的局限性。
  在盛夏时节,闻到还未成熟的桔子的味道,让曹佾怎么能不惊奇?
  而另一瓶,曹佾打开一闻,竟然是甜瓜的味道。。。。
  “你是怎么弄出来的?!”
  曹佾觉得,这实在是太神奇了,水果从来都是舌尖上的味道,还从来没有人把它当作香料来用。
  “精油其实早就有了,只不过一直没有调配。”
  要不是为了丰富香水的种类,唐奕还真不想费这个劲。但是没办法,宋境适合提炼精油的花品,无外乎月季、菊花、茉莉等寥寥几种。
  而菊花要九月才到花期,茉莉更是南方独有。
  总不能香水上市之后,满城玫瑰香,开封的女人们都是一个味道吧?
  于是,就有了水果味的香水。
  刚才曹佾说曹皇后不喜欢月季的浓郁,他才把桔子味的香水拿出来,当是卖个好吧。
  曹佾小心地把两个琉璃瓶子收起来,对唐奕道:“我记得,有一次见你的案头有琉璃烧制的方法,你会烧琉璃?”
  “烧琉璃不难。。”
  “那咱们自己烧制就是,还给那些红毛蛮商送什么冤枉钱?”
  唐奕白了他一眼,“烧出来容易,想烧好却难。”
  “什么意思?”
  “跟我来!”唐奕领着曹佾,向北屏的山边行去。那里有一处瓷窑,乃是当初连着回山曹佾一起送给范仲淹的。
  这个瓷窑不大,工艺也一般,只能烧些土瓷,所以一直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开春的时候,曹佾建议把瓷窑关了,反正唐奕不差这小窑的那点进项。
  但唐奕一直没关。一来,要烧制沼气灯的泥头儿;二来,他想试试自己烧琉璃。
  这里说的琉璃,并非是中国的五色琉璃,而是玻璃,这种技术大宋没有。所以,透明的玻璃器皿都是由大食商人引进大宋的,极为昂贵。
  唐奕知道玻璃的烧制方法,也知如何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得到无色玻璃,但却依然不顺利。。。
  到了窑口。。。唐奕拿起一个烧好的玻璃灯罩递给曹佾。
  曹佾一看,不禁皱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