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第6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谢洛夫总打算进攻联邦德国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联邦德国没有强大的共产党势力,苏联曾经尝试过弄出来一个代言人,失败了。
其实和军方沟通还是方向的问题,总书记喝多了那天暂时只注意到了最重要的欧洲,忘记了其实中东同样重要。国防部对于谢洛夫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当然也是元帅,不过他这个元帅只指挥过一次西方八一,还输给了乌斯季诺夫。
现在已经是一九八五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年份,历史上这一年戈地图上台。苏联开始了朝着地狱一去不复返的狂奔,作为一个反例,谢洛夫必须尽可能的和戈地图反着来。
戈地图因为第一年才刚刚上台,所以暂时还无法一下子把苏联弄成负增长,所以这位美国间谍第一年的基本功绩是这样的,直接对苏联最强大的几个部门发难。大幅削减国防、安全和支柱军工企业的预算。上台以后,他没有批准过一份军事采购合同,导致武装部队得不到新式武器装备。
内政部和克格勃得到的拨款同样少得可怜,搞得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士气十分低落。对加盟共和国,总书记也抛弃了前苏联以往的慷慨,一上任就削减对它们的财政援助,而此前三分之二的共和国都能从中央财政获得拨款。被断了粮的共和国不再买莫斯科的账。
苏联年年增加军费的时候和美国对抗的有来有往,等到削减军费的时候经济却开始雪崩,戈地图也真是完成了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
苏联能和美国对抗这么多年,肯定有自己的优势,不可能全是劣势。有些部门是连小孩子都能看到的优势部门,比如苏联武装力量、克格勃、内务部这些强力部门。
从俄历新年之后,就不断有部门领导出现在谢洛夫的面前,强调自己部门是多么的重要,谢洛夫能够理解这种感觉,以前的自己也同样和这些人一样。
就算是重新回到了百分之十的增长率,谢洛夫也不能做到有求必应。
“据我所知,计划经济委员会因为一些代替性工作的减少,人员不但没有增加而且正在减少,他们要这么多钱干什么?”谢洛夫歪着头询问吉洪诺夫,吉洪诺夫没有回答,似乎到了八十岁之后,这位苏联的经济掌门人精力有些不够用了。
控制住把对方推醒的想法,总书记本着尊重老同志的姿态当做没有看见,问了辅助吉洪诺夫的雷日科夫,同样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不耐烦的道,“博布科夫大将,给我调查清楚。”
“明白,给我一天时间。”两个克格勃第一副主席一般一个会在克里姆林宫,一个在卢比杨卡坐镇,一个月一换,这个月轮到博布科夫。
谢洛夫面色冷漠的扫了一圈,除了睡着的吉洪诺夫,没人敢迎接这道目光,清了一下嗓子,“关于军费和安全费用,我已经有了计划。雷日科夫同志,释放一个消息,说疑似发现大型油田!”谢洛夫还是准备帮里根一把,总等待不是他的风格。
第928章 里根出招
“可我们没有发现新的大型油田。”雷日科夫作为一个技术官僚,还不像外交部或者是宣传部的干部可以迅速领会总书记讲话精髓,需要多学习一下,这种坐火箭升上来的干部就是这样,难怪真的掌权后各种水土不服。
“所以我才说疑似!稳定人心的同时也有其他做的作用。”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地大物博,所有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除非是迪拜和刚果金那种对比。苏联人民也当然希望听到一点好消息,艰苦奋斗当然可贵,可换作任何一个人,都更加喜欢躺着数钱。
这条消息主要还是对美国释放的,谢洛夫不能扯着里根的耳朵说你该打压油价了,只能通过这样一条新闻提醒一下自己的对手。发现第二个秋明油田是不可能的,但是苏联境内确实还有可以开采的油田,在中西伯利亚,所以说这也不算是造谣。
“目前市面上没有出现供应短缺的现象吧?”谢洛夫问向雷日科夫,他对苏联利用行政手段压价十分不满,因为这么做的后果就是逼着苏联的对外要寻找更多的支持。
苏联自己一个国家的能力不足以支持现在的低物价,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内的增长其实不如赫鲁晓夫时期,能让普通人感觉到生活品质的提高。自然是有赖于苏联趁着美国收缩掀起全球攻势,扶持了很多亲苏国家补齐苏联的短板。
“茶叶供应比较紧张,尤其是红茶,库存下降到非常危险的地步。”雷日科夫挑选了供应最紧张的几种产品。苏联人有喝茶的传统,平均是美国人的六倍,中国的两倍多。
“只有红茶能喝么?不行的话进口一些绿茶。中国的绿茶产量是红茶的好几倍,绿茶也很有好处,比如说!”谢洛夫思考了片刻,想想绿茶的优点,总书记不喝茶,所以需要多想一会,信口胡诌道“比如说你看中国人的肥胖率,这就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系。”
至于是不是真的有关系,还是中国目前还很穷吃不起,一般的苏联人会知道?还不是政府怎么宣传,普通人就怎么听着。还不行的话,就只能散布一些虚假消息,比如总书记平时就是喝绿茶的,不但喝绿茶,还去找绿茶婊……
“进口之后一定要定价的高一点,就说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了!宣传上可以寻找一些历史因素和中国的传说,就说原来是供给皇室的。”这个责任当然不是总书记的,供应给皇帝的贡茶,价格贵一点完全可以接受。能骗几年是几年。
赫鲁晓夫往往通过感染力把对方忽悠的找不到北,谢洛夫没有这种感染力,可论及制造假证据,整个苏联还没有人比他更加专业,只要他一口咬定是真的,那就是真的。
几乎是一夜之间,中西伯利亚勘探出大型油田的事就传遍了苏联,正式渠道只有共青团真理报的寥寥数笔,克格勃的假宣传部现在越来越有八股取士的风范,一句话都能分析出来天地至理,更何况这是好几句话。
借着这件事同时传播的还有西伯利亚宝库论,苏联的未来在于西伯利亚的开发等等。根据勘查材料粗略地估算,西伯利亚地区蕴藏的资源接近苏联全部资源的三分之二。
谢洛夫作为总书记摇旗呐喊肯定不太合适,想来想去把能力不怎么样,资历完全没有的雷日科夫推出去,为这种论调再加一把火,“只要西伯利亚的潜力充分发挥,苏联就会成为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家,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实现与否,就在于西伯利亚的潜力能不能完全发挥,到时候苏联将远远超过所有国家。”
总书记需要一些人热血喷张,脑袋一热奉献出来自己的青春,进行东部大开发。忽悠普通人去那边为国家风险。人们口口相传中那个美丽的西伯利亚,其实只存在国家领导人以国家为蓝图的计划,还有诗人吟唱的诗篇当中,看起来很美好。
真到了那边,普通人就知道那里对于人类是多么不友好了。中国尚且制止不了东北人口不断的减少,苏联要是开放,不出三十年,西伯利亚的各个中小城市,就会全部成为切尔诺贝利,绝佳的废土电影取景地。
当一件事成为热点话题,普通人如果不加入讨论,就会显得自己逼格不够高。尤其是中央经济部部长雷日科夫被总书记推出来顶雷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被中央装扮成了巨大的彩色泡沫,一些西伯利亚地方党委书记也加入到了这场热潮当中。表示自己领导的地方就是需要改变的处女地,急需人才改变。
苏联掀起的开发西伯利亚热潮,以及描绘起来的种种蓝图,种种宏伟计划。很快传到了最大敌人美国的耳朵中,美国媒体对苏联的关心程度,就和苏联宣传部对美国的关心程度一样,相反他们都对自己国家没多大关心。
“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不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津津乐道地赞赏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谢洛夫在会见民主德国领导人时候,评价联邦德国总理科尔的话,也同样在扩散。这就是说所谓的联邦德国总理,只不过是里根手中的一条狗,还是没有解开链子的那种。
“就好像民主德国不是一样!”这句话只能在私下说,正式场合里根对谢洛夫公开侮辱一个经济大国的领袖表示震惊,理直气壮的指责谢洛夫不像是一个沉稳的大国领导人。
“你也不是!”勃列日涅夫肯定不会搭理里根,可惜谢洛夫的导师是赫鲁晓夫那个大忽悠,拉着里根天天打嘴炮,连同自己的名声都败坏也不能让里根留下高大上的印象。
国际上如果只有里根一个人表演,面对的是勃列日涅夫或者是安德罗波夫的话,这两位绝对不会把精力放在嘴巴占便宜上,两人都岁数大了。但不反驳任由里根尽情表演,给各国造成的印象就是,美国咄咄逼人苏联没有反应。
碰上了一个同样嘴炮不虚对方的谢洛夫,国际社会能看到敌意,同样也看到了类似赫鲁晓夫的苏联领导人,却看不到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两个人的表演,就体现不出来里根冷战斗士的形象了,双主角自然会分散里根本来应该获得的注意力。
好莱坞出身的里根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哪怕美国的舆论已经把对方这个前所未有的对手定义成了反派,可他也必须承认这个反派似乎太强大了一点,就不能蠢一点么?
当苏联中央经济部部长雷日科夫召开评估西伯利亚价值会议的时候,里根坐不住了。西伯利亚确实不好开发,可要是有了成果,谁都不会小看利用西伯利亚资源的苏联。
里根本身就有打压油价的想法,只是所有的决策都有一个先来后到,不能今天一个政策、明天一个政策、刚刚弄完广场协议的里根,还要看看各种后续,正面后果和反面效果。然后才做出下一个决策进行补充。
可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举动,让准备再等等的里根开始认真考虑。苏联的领土是美国的两倍多,虽然在冻土带不好发展农业,可资源是一点不少的,不但不少而且算是少见资源丰厚的地方,现在苏联都这么强大了,在利用上西伯利亚的资源,美国应对的会更加吃力。
“苏联地大物博,而且苏联的制度确实政府权力太大,真要动员人力开发西伯利亚,真的有成功的可能。”里根不喜欢任何苏联可能增强实力的消息,当然也包括开发西伯利亚的消息,马上招来了自己的亲密战友,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
“苏联那些冷酷无情的决策者,当然能制定出来这种政策。”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面对谢洛夫的时候也十分吃力,自己虽然挤进了白宫决策层,可对方已经成了总书记。克格勃得到的支持比中央情报局更多。
“那个大特务头子想的到是不错,可是他忘了一件事。”里根深沉地笑道,“西伯利亚的各种资源开采成本可非常大,成本最低的国家是我们美国的盟友。”
凯西一愣,然后微微点头。里根同样点点头,两个星期后,里根宣布访问沙特。和沙特国王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会面。刚刚见面里根就提出,需要沙特提高石油产量,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最大程度上向世界市场提供石油,将现在的世界石油价格压低。
“现在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