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时代1958 >

第373章

大时代1958-第373章

小说: 大时代195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可夫元帅出山,可以在国防部平衡一下勃列日涅夫的那群老领导,至于为什么有照顾自信,那还要看这几年朱可夫元帅的生活。自从被解职命令退役之后,很多原来熟悉的战友都疏远了朱可夫,但其中不包括巴格拉米杨元帅。两人的友情仍然在持续,所以有这一层关系,知道了世态炎凉的朱可夫元帅,应该不会和巴格拉米杨元帅撕破脸对付自己的,这种情况下朱可夫元帅回到国防部说不定还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是巴格拉米杨在这里,相信朱可夫元帅已经把自己撵出去了。但没有,说明还是可以谈谈的,有自己在,虽然气氛有些冷清,但几个老战友共同语言还是很多的。朱可夫元帅对自己的两个老朋友来也感到十分高兴。
  “其实第一书记给我任务,就是邀请元帅重新参加军方的工作,这次我邀请两位叔叔帮忙,也是这个原因。”谢洛夫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对方是军人,那就以军人的方式来说话,拐弯抹角的试探没有意义,朱可夫又不是勃列日涅夫。
  “第一书记还能记得我?我是不是应该高兴一下?”朱可夫元帅的声音中有着一种叫做嘲讽的味道,显然对自己当初帮助赫鲁晓夫,但是却落到这种下场不是很满意;。
  “元帅,你认为对你的处理是第一书记自己决定的么?”谢洛夫不可名状的笑笑道,“你在对付马林科夫集团中维护了中央的权威,但一样在国防部工作的时候也削弱了中央的权威,你认为中央主席团是毫无理由的处理么?”
  要说朱可夫是波拿巴主义者,并不是毫无理由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可夫调动空军支持赫鲁晓夫,其实就和谢米恰斯内用克格勃对赫鲁晓夫反戈一击是一个性质,不管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事情结束之后都会遭到打压和解职。不是赫鲁晓夫就是勃列日涅夫,国防部和克格勃这种部门,就不应该搀和到里面去,预防是预防,加入进去是绝对不行的。
  这也是谢洛夫前一段时间不敢等待参与政变的力量壮大原因,就算最好的结果出现,谢洛夫把所有政变的人都抓了,也会遭到剩下的人共同敌视。
  “朱可夫元帅,相信你也明白,军方的过度膨胀对国家不是好事,你们国防部总是积压其他部门的经费,第一书记不能总是照顾军人,军人只是国家的一部分。需要你们牺牲的时候,你们就应该牺牲。”谢洛夫从头到尾都不觉得赫鲁晓夫这件事是错误的,苏联和美国的经济本来就有差距,硬拼只能拼死自己。苏联的军费今年名义上是两百多亿卢布,这个数字连西方都不相信,更不要提他这个克格勃主席了。苏联的军费没有美国估计的这么高,但绝不是克格勃经费的两倍就能搞定的。
  “你是在教育我么?不发展军队,我想卫国战争的惨痛教训,你这个年轻人知道什么?”朱可夫元帅不屑一顾地说道。
  “国家需要平衡,作为一个军人元帅的想法没错。但其他部门需要经费也是没错,只不过被牺牲的是你们。我就直说了,下个月的国防部会议,我希望你能够参加。”大道理朱可夫元帅又不是不懂,不用他这个特务头子教他。
  “我为什么要参加?”朱可夫不为所动的反问道,巴格拉米杨元帅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也在等待谢洛夫给出的理由,两位元帅在这里就已经消除了不少火药味。
  “下个月的国防部会议,是对美国和越南之间战争的战略推演。”谢洛夫这话当然是在欺骗朱可夫元帅,会议是有的,也会谈论美国和越南的问题,不过没有朱可夫元帅想的这么重要,但如果朱可夫元帅参加的话,那那次会议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会变得很重要也说不定。
  “我参加会议,完全是出于对军队的热爱,不是其他原因。”最终朱可夫元帅松口了,谢洛夫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里面没有自己的原因,主要是自己邀请了朱可夫元帅的连我元帅朋友做说客。加上朱可夫对军方的热爱。至于赫鲁晓夫和朱可夫之间的关系,以后在想办法弥合,朱可夫元帅现在已经没有威胁力了,但威望还在。


第508章 战争开始半年
  “谢谢!”谢洛夫低着头谨慎的表达了自己的赞成,这不是对朱可夫元帅遭遇的同情,只是这件事对自己有好处。这种情况下,他也不介意和三个元帅吃一顿便饭。从一整天的经历来看,谢洛夫可以断定朱可夫元帅其实对复出也是有所期待的。
  一个辉煌过的人,其实并不甘于平庸,胜利元帅心中对付出一直抱有期待。只不过他不明白自己的希望其实是在自己的仇人身上,换做勃列日涅夫那种铁石心肠的人,朱可夫将这辈子肯定会在孤独中死去。
  “头,朱可夫元帅已经复出,向第一书记同志报告这个消息吧。”出了朱可夫元帅别墅的谢洛夫,用车载阿尔法系统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老大谢列平。
  放下电话,谢洛夫脸上透漏过一闪而逝的喜色,十年间,苏联在最高领导层总算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变化,谢列平在此时已经成为中央主席团的正式委员。对于整个共青团体系的干部,实际上谢洛夫和勃列日涅夫的认识是相同的,不过区别不同的地方在于,对于谢列平这个人有着不同的认识。
  谢列平在晚年已经被政治磨光了棱角,变得和一般的苏联干部没什么不同,畏首畏尾,纠结于细枝末节,变成了对自己养老金关心的普通老人。但此时的谢列平出于此生的巅峰状态,他相信自己的工作可以给苏联带来好处。对于谢列平他十分了解,谢列平可以说加强版的安德罗波夫,希望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哪怕是暂时的让步,也要先对付美国。同时非常相信国家行政力量,对柯西金的经济政策也采取赞同的态度。
  谢列平不是很喜欢特权,也许是因为自己在苏联领导层当中比较年轻,所以并不是很重视这个问题,不过他和苏斯洛夫不同,苏斯洛夫只能保证自己是一个共产主义者,谢列平想要把这个枷锁覆盖到包括自己的所有人身上,从这点上来说,对待特权方面的态度,谢列平和赫鲁晓夫也差不多。
  这样一个人,谢洛夫不希望看见有悲惨的下场。此时的谢洛夫已经觉得勃列日涅夫有着太多的支持,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老大可以顶住勃列日涅夫,不要让苏联出现太明显的阶级固化,就算战胜不了,也有翻盘的机会。
  “哪怕就是有风险,我也要帮他。”放下电话的谢洛夫对自己说道,他只能选择谢列平,哪怕是勃列日涅夫占据了先手的优势,哪怕自己已经被勃列日涅夫注意到,他也想这么做。
  回到莫斯科后,向赫鲁晓夫报告了这个消息,苏联这位第一书记显然是高兴的,距离把朱可夫元帅解职已经过去快八年,此时的朱可夫元帅就算是复出,也不会在出现军方势力过大的影响,箱单因为朱可夫元帅的名望,对国防部可能还会有促进作用。
  国防部一直对赫鲁晓夫限制军费的上涨颇有微词,在解职波德戈尔内之后,赫鲁晓夫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波德戈尔内出现问题,最大的效果就是让赫鲁晓夫知道,苏联国内对自己确实有不满的势力,他想要知道清楚的情况,除了克格勃,没有其他部门有这个能力,否则谢洛夫也不会出任国家安全总政委这个位置,国家安全总政委是内务部时期的苏联内务部最高军衔,相当于苏联军兵种元帅,或者是苏联大将军衔。
  不过到了谢洛夫这里,国家安全总政委就变成了一个职务,虽然和军衔进行了脱离,但仍然是苏联安全体系中话语权最重的领导。谢洛夫可以凭借这个身份参加国防部的会议,和以前不同,以前他只是可以旁听国防部的会议,国防部的元帅听不听全看运气,而作为国家安全总政委,他可以制定政策,最次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最重要的目的是,有充分的自保能力,让别人不敢换掉我。”只要活着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切就都有希望。哪怕干不过勃列日涅夫,只要情况不恶化到一定的程度,谢洛夫相信情况总会变好。这是时代的优势,就像后世的一个普通智能手机,比这个时代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计算能力加起来还要大一样。信心他从来都不缺乏,只不过过程比较忐忑。
  三月份的国防部会议,代表着苏联军方的一种改变,已经离开军界八年之久的朱可夫元帅,再次出现在了自己工作过的地方。和以前不同的是,此时的朱可夫元帅不在有这么明显的锋芒毕露,但胜利元帅的身份摆在那里,所有人都能等闲视之。
  “五天前,第一批美军在南越登陆,标志着美国开始大规模进入东南亚进行作战,这场战争的结果还不好说。”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简单的为参加会议的人员介绍着越南战争的动静。
  就算是以美国的实力,要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也必须进行几个步骤,联络盟国,设立前沿阵地,国内调拨预算,兵力调配。特别是越南距离美国本土万里之遥,先期的战争准备是必须的,所以从北部湾事件之后半年,美国陆军主力部队才开始从越南登陆。
  想要逼迫一个国家屈服,空军和海军足够可以搞定一切,但想要毫无争议击败一个国家,没有陆军的贡献是绝不可能的,最终还是要陆军来解决问题。陆军是国家的基石,没有陆军,这个国家就相当于什么都没有。像是美国那种地源环境的国家没有几个,苏联这种建军模式才是大部分国家普遍通用的模式。
  朱可夫元帅在参加第一次会议的时候,基本上出于旁听的位置。现任的国防部长是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哪怕是以朱可夫元帅的威望,也无法改变这一点。
  “美国最终动用陆军来解决问题,其实已经说明这场战争的基调,以南越方面的民间舆论和战争准备,我看最后的结果必将复制朝鲜战争,我有一份情报交给同志们,大家注意看。”谢洛夫拿出了相关的情报文件。
  受美国政府邀请的韩国政府,也开始派青龙、白虎(韩国第9步兵师)、猛虎(韩国首都师)等战斗部队为了支付韩国的国防开支,美国向韩国提供了10亿美元左右。韩国是美国以外最大的派兵国家。
  另外美国的太平洋盟国,包括日本、菲律宾等国家,以及当局或多或少皆有间接介入战役。较广为人知的是,美国国防军曾由国民党治下的中国台湾抽调空军F…5战斗机进入越南,并于台湾台中市派驻F…4中队填补,当时台湾号称东南亚最大的台中清泉岗机场,亦是为支援B—52进行轰炸而构筑的机场。此外,台湾的军事顾问、电子作战以及特工在越南共和国亦十分活跃。
  美国在欧洲的另一个盟国联邦德国,由于宪法严格限制其向海外派兵参与冲突,这次找到了绕过宪法禁令的机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回避在国内对这一问题进行公开讨论,应美国政府的要求,瞒着老百姓,秘密地向越南派出了两千五百名德国军人,包括一百二十名飞行员,这些飞行员驾驶美国空军飞机直接参加了对越南的军事行动。
  “不能说美国人没有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不过美国人亚洲依靠的力量实在是不怎么靠谱,最后还是要靠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谢洛夫把战争的参与者介绍一遍,然后道,“我的意思是,联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