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待土耳其人自己犯错,甚至连马上到来的中印边界战争也有这方面的价值。他要收集情报作为支撑自己理论的依据。
“你这次算是得罪了谢米恰斯内,他是一把手,以后会不会出现不和?”刚刚洗完澡的瓦莉娅身上不着片缕,身上似乎还冒着热腾腾的水蒸气,毫无顾忌的坐在自己丈夫的旁边低声道,“他以后要是给你下绊子怎么办?”
“他没这个机会,等我们从印度回来,一切都烟消云散!克格勃的海外资产在我的手上,具体有多少,这个总数据只有我知道。我在克格勃十年工作,从卢比杨卡到地方干部,提拔了无数的肃反工作者,只要他无法从克格勃把我撵走,整个部门没人可以无视我的存在。”谢洛夫深吸一口气一只手不老实的放在妻子的森林上。清晰的触感从手掌直达脑海之中。
“实在不行就杀了他,对我们有威胁的人不能留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是一个多么天真的毛妹,现在竟然能说出这种话,可见自己的妻子已经学坏了。
“远远不到那个时候,我的叶卡捷琳娜女皇……”谢洛夫一把把瓦莉娅完美的娇躯搂在自己的怀中,清晰的触感让自己的思维都变得活络起来,这个世界上怎么能出现这么漂亮的女人?幸亏属于自己,不然就只有羡慕嫉妒恨了。
从这次的事情上面讲,谢洛夫和谢米恰斯内目的不一致,还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这个团体又不是只有他们两个,上面还有一个能控制住局面的谢列平存在。相信在莫斯科的谢列平不会让事情继续下去,现在应该和谢米恰斯内谈心。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这样的,但谢洛夫忘记了一个应该加入考量的东西,那就是谢列平这个人的性格,他认为谢洛夫和谢米恰斯内的冲突完全就是一个小事,只不过处在公事公办的考量中完全可以控制,于是根本就没有过多的过问,现在已经在家睡觉了。
领导人总是这么自信,而今天在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的谢米恰斯内却没有睡着。比起在阿拉木图胡天胡地做人生赢家的谢洛夫,谢米恰斯内这个克格勃主席此时毫无倦意。双方掐腰在办公室中来回走动。就像一台永动机一样。谢列平只是把中央主席团的决议告诉他就离开了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谢米恰斯内明白自己在中央主席团上遭到了质疑,而始作俑者就是自己的副手谢洛夫。
对于谢洛夫,到了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的谢米恰斯内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原来不在一个部门工作的时候,他只是觉得谢洛夫是一个能干的部下,但来到卢比杨卡后亲身感受到了之后,发现发现这个滋味不是这么美妙,把事情都干完了,还要自己这个一把手干什么?
谢米恰斯内发现这里有没有自己都一样,才觉得自己应该策划一个大事件,于是才有了这次的计划,本来他以为不是闹出来多大的动静,只是要给中国一个厉害以示自己存在。却没想到又被谢洛夫搅合了。
如果谢洛夫知道谢米恰斯内的想法一定会嗤之以鼻,历史上你就是把这件事情搞砸了。才让中苏关系急转直下。而从历史上谢米恰斯内干出的事情更加让人不可理喻,克格勃这种情报部门在他的手里面,几乎每露脸一次就和暗杀和绑架相关,把这种小道当做常规手段运用的,历任克格勃主席中就只有这么一个。最后则因为斯大林女儿出逃直接被勃列日涅夫换掉,不能说谢米恰斯内没有能力,至少他到了乌克兰做第一副主席的时候表现就很好,只能说他在克格勃主席这个位置上表现比较一般。
“算了,这次就先放下!”过了好半天谢米恰斯内才把自己心中的这口气捋顺了。
万里之遥的阿拉木图,谢洛夫正在最关键时刻,和瓦莉娅一起达到了二人世界的高峰。
重重的亲了一口女人,谢洛夫坏笑道,“怎么样,我是不是还这么厉害?”
“我不想动,你拿纸给我擦一擦!”瓦莉娅眯着眼睛哼哼道,“简直像一个野兽……”
“我是不是应该说谢谢夸奖?”谢洛夫自语了一句,屁颠屁颠的去拿纸进行清理工作。
中亚边防军司令库德里亚什少将,是谢洛夫从捷尔任斯基师调到这里做边防军司令,很早以前他就让库德里亚什在这边进行着某种准备。中亚是很重要的,一旦这里不稳定,造成的影响就会难以预料。
嗯,不得不说这个年代的解放军军服真的很土,谢洛夫最喜欢的是苏联军装中的冬季军服,就是那种深灰色的军大衣。中国的军装和苏联军装最像的一代应该是七一式军服,冬季军装和苏联差不多一样,也是那种霸气的军大衣,在尼克松访华的时候最为露脸,但在这个时代嘛,解放军的军服和抗美援朝的时候差不多。
谢洛夫把身上的解放军军装脱下来,对着旁边的库德里亚什少将问道,“让你找亚裔居民吸收到边防军你做了没有?现在人数有多少?”
“有五百人左右,是要对中国进行渗透作战么?”库德里亚什少将反问道。
你想多了,谢洛夫斜了一眼自己的部下,却没有出声,五百人就能进行渗透作战?这点人去阿尔巴尼亚都不够,更别提中国了。连阿尔巴尼亚都搞定不了,还在想中国的问题?
“人数不够,必要的时候可以从其他部队借一点人,空降训练没有落下吧?”谢洛夫转而问起了另外一个话题,战场在喜马拉雅山,这地方可不是一般人能去的,早先他曾经吩咐过要进行高原训练,也不知道库德里亚什照办了没有。
“知道了,高原空降绝对没有问题。这方面的工作我一直都在准备。”库德里亚什一点不敢怠慢的回答道。谢洛夫目的他虽然现在不太了解,但经过这次谢洛夫和谢米恰斯内的对抗之后,他明白目前克格勃好像还是二把手更加强势一些,而且两人属于一个集团中,不会出现撕破脸皮的结果。这也从这几天莫斯科传来的消息可以得知,谢米恰斯内什么都没有做,就好像是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做好该做的准备,别到了真需要我们动手的时候,我们在反应不及。”谢洛夫一语双关地说道,真到了中印战争的时候,他还要进去搀和一脚。谢洛夫已经准备好写一篇关于中印战争的分析了。这当然是有用的,先期准备、等待时机、突然袭击、见好就收、打了就跑,时间控制在半个月到一个月之内,既然中国可以这么干,没有理由苏联不能这么干,谢洛夫完全可以以中国作为例子举例,写一份这方面的计划作为备案。超级大国玩偷袭,想想就带感。
在中亚呆了几天后,谢洛夫准备前往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此时的阿富汗首相是在红色亲王达乌德,他主持朝政的十年间,阿富汗的外交路线的变化比较显著。他任首相期间曾四次访问莫斯科,并两次邀请赫鲁晓夫访问喀布尔。苏联给予阿富汗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苏联的武器装备、军事教官和顾问源源进入阿富汗,阿富汗对苏联的依附关系日益明显。
阿富汗的民族主义者对这一现象深为忧虑,王室、部落首领和宗教界对达乌德的内政外交的抨击不断加剧。同时,查希尔国王与达乌德首相之间的政见分歧不断扩大,查希尔害怕达乌德的势力扩大而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如果谢洛夫没有记错的话,这位红色亲王马上就要被国王解除职务了。
苏联早在刚刚成立的时候就开始援助阿富汗,当然以两国的历史关系来讲,阿富汗内部肯定有对苏联的恐惧,这很正常,就像是中国旁边的国家都害怕中国、甚至苏联和中国也互相害怕,南美的国家民间都反美一样。但这种援助很有效果谁都不会否认,到了喀布尔后,谢洛夫发现这里和一般的苏联城市也没什么区别。和路上见到的村落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城市和乡村完全是两个世界,喀布尔的人民完全现代化,而农村地区毫无现代社会的影子,简直就像是两个世界。”榜瓦莉娅戴头巾的谢洛夫冷静的分析道,“并不是完全不能操作!”
第312章 红色亲王
这个时代的喀布尔街头,并不是印象中那种普遍和平教国家的模样,只从这个城市来讲和这个时代的中国也没什么区别,苏联又不会仅仅援助武器,过来的很多东西都会变成民生设施,再不济也会多几座高楼。
“为什么要带头巾啊,真是的!”瓦莉娅嘟起小嘴有些不满的嘀咕道。
“听话,这是穆斯、林国家,我也不愿意这样,但在没有解决办法之前还是尊重当地风俗比较好!”谢洛夫眼睛一瞪吓唬着自己的毛妹。苏联国内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强力控制之下,犯罪率被压低到了一个极低的状态,但不代表所有国家都是这样。不要说阿富汗这种国家,就连现在的美国也是这个德行。
在后世的时候谢洛夫曾经以为美国的治安应该是进入新世纪才变坏的,自己去了一次才知道,后世的美国治安已经变好了。现在的美国社会才是最乱的时候,比起现在的美国,后世的键盘政治家吐槽的美国治安就像是在天堂一样,用一言不合给你一枪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我们先去大使馆,至于其他战士则去联络站点等候!”挽着一副保守打扮的妻子,谢洛夫考虑是不是要做公交车,但想了一下还是算了,不是喀布尔的公交系统有问题,而是他怕自己找不到路。
“那不是拉达么?你说国家怎么总是援助外国啊,把这些东西省下来给我们自己的工人发福利不行么?”喀布尔的很多东西,甚至公交车的型号都和苏联国内别无二致,就在两个人说话的时候,一脸捷克斯洛伐克援助的消防车呼啸而过。
“没办法,不能只用坦克来证明我们的实力吧?”很多国外的援助队伍的保护工作都是克格勃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他也知道一点,不过知道的也不多。毕竟他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可能天天盯着某一块业务。
这个年代的喀布尔此时拥有现代交通服务系统。大学里面,学生们穿西式服装,年轻男孩女孩之间的交往也相对自由。女性能够在诸如医药等领域工作,人重视教育并将其视为实现平等的伟大力量。如果你进学校取得好成绩,就有机会进大学,甚至还能出国留学,从而成为中产阶级,过上舒服的生活。教育拥有神圣的价值。大部分医院都为年轻母亲的产后婴儿护理提供丰富的指导。约有一半的阿富汗人有机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医疗服务。
在去苏联大使馆的街道上,谢洛夫两人在车上还看到了带着红领巾的中小学生放学,这是属于阿富汗的童子军体系,分成男女两个部分,虽然没有合并在一起。但也有了不少此时社会主义国家中少先队的形式,当然教育的东西并不太一样。
如果光从喀布尔见到的观感来看,说这个时代的阿富汗比中国更加先进一点错都没有。从苏联刚成立就开始对阿富汗采取援助的态度,几十年过去了总算是有了一点进展。至少在阿富汗的几个城市当中,人们的生活一点都不比其他国家要差。
但到了苏联在喀布尔的大使馆,谢洛夫就笑不出来了,这里的克格勃特工告诉谢洛夫,这里的城市人口只有百分之十七,也就是说五分之四还要多的人口是被宗教所控制。这么说来他充其量只是看到了阿富汗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