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的阻力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先从民主德国发展关于控制论的实践更容易,这也会给苏联国内的控制论专家给予宝贵的数据。
谢洛夫也不得不承认,一个国家有小弟的感觉就是好,可以在自己愁眉不展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先推出去一个试验品。去年八月份,莫斯科十二所大学进行了一场寂静无声但是意义重大的实验,十二所大学互相之间用计算机联网,出现了苏联第一个局域网络。虽说只是具备了象征意义,但其中的意义让所有计算机专家们都欣喜若狂。这个网络的出现证明,距离强推英特网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
谢洛夫想要在柏林市首先进行组网,这件事情从克格勃内部要找人的话,应该是找第八总局局长舍瓦廖夫中将,克格勃组建以后,加密联络和解密的工作由第八总局负责,领导人就是舍瓦廖夫。克格勃和情报总局的解密人员不像他们的英美同行那样拥有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设备。
比如,美国国家安全局从十年前建立伊始,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数据库。尽管苏联的电子侦察在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但它有另外两个优势弥补了这一不足。首先,它控制着苏联数学家和程序设计师中最优秀的力量,他们中的不少人常被召去为克格勃和情报总局工作。无论是美国安全局还是英国政府联络总部都不可能招募到如此雄厚的力量。
其次,苏联的电子侦察来无疑问大大受益于谍报侦察,实际上重大的破译工作过去和现在都有赖于间谍收集到的电码密码。冷战期间向大使馆进行渗透像往常一样给了苏联破译工作很大帮助。
从这点上讲,舍瓦廖夫中将其实手中掌控者苏联最为优秀的数学家和程序设计师,如果从柏林市进行组网的尝试,舍瓦廖夫中将的意见是必须要问的。他又不是谢洛夫这个半吊子,一定会进行先期调查,而不是一拍脑袋就干了。
“舍瓦廖夫中将,有时间来柏林一趟,我们谈谈这方面的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时间?”谢洛夫拿着电话对另外一边的舍瓦廖夫中将说道。
“这几天没什么时间,我很忙,一个星期之后可能会有时间去柏林。”电话另一头舍瓦廖夫中将的口气显然相当气急败坏,不知道是什么事情惹怒了他。
“怎么回事?”谢洛夫有些好奇的问道,“我们的电子局长竟然这么沉不住气?”
“美国大使馆的窃听器坏了两个,我正在想办法换新的。”舍瓦廖夫中将说道。
“才两个,不是还有其他备用的么?”谢洛夫貌似无意的拽着电话线,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美国大使馆这种电子窃听器好像有四十个,“好吧,你忙完了再说……”
让各大总局自己处理各自的事情才是最应该做的,谢洛夫给自己的定位是发展而不是干涉,他一个人的关注点肯定没有克格勃全体的关注点要多。比如对于联邦德国的渗透行动谢洛夫就从来没有过多的关注,但这方面的工作也一直都在进行,马库斯沃尔夫就在去年和第一总局合作了很长时间,这个工作的重点就是在败坏联邦德国的国际名誉。
一些斯塔西特工被派到联邦德国境内,他们受命捣毁犹太人纪念碑教堂和小店铺,在墙上张贴反犹标语。克格勃策动的这些活动自然而然得到当地流氓和新纳粹分子的响应。三个月内,联邦德国当局登记在案的反犹太行动共有将近一千起。后来苏联的行动突然停止,但也早已破坏了联邦德国在国际公众心中的形象。联邦德国政治家和宗教活动家不得不饮下这杯屈辱的苦酒。《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波恩无力彻底清除纳粹遗毒》再好不过地说明了外国报界对联邦德国的普遍反映。
以色列还曾经不止一次的对联邦德国政府提出抗议,还不忘了用民主德国敲打一下联邦德国的举动,让民主德国和以色列一直处在停滞的关系有了发展。
一个星期后成功完成电子侦察的舍瓦廖夫中将终于到达了柏林,谢洛夫和马库斯沃尔夫一起迎接克格勃这位电子局长,舍瓦廖夫中将四十八岁,和很多苏联人一样,脑袋上有些地方支援中央的趋势。
“你说的是去年的十二所大学联网的事情?你觉得我们应该首先从柏林开始组网么?我的第一副主席?”舍瓦廖夫中将有些狐疑的问道。
“不错,这里是真正的冷战前线,我们和美国人的电子较量,首先将从这里开始。”谢洛夫加重了自己的口气道,“我们都明白,我们的起步比美国人要晚一些,但却并不落后,因为我们都在摸索阶段,美国人也不敢说自己在这方面一定比我们强!”
谢洛夫这么做也是希望斯塔西能够更容易的覆盖住民主德国,其实也是在从侧面观察一下这方面的发展,控制论到底有没有一点实践性,将从民主德国的反馈结果来论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谢洛夫会为民主德国尽全力创造好一个环境,防止这个过程被打扰。
“好吧,既然这样那就从国内调人,我们首先开始的地方是?”舍瓦廖夫中将问道,“是政府部门么?还是从人民军开始?”
“都不是,是从柏林近百家高等院校开始。”谢洛夫做出一副抓取的姿势,低声说道,“学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群体,这个群体我们必须掌控在手里。如果在民主德国取得成功,下一步我们就推广到其他盟国的学校中。”
第300章 两场战争
一直以来谢洛夫好像忘记了一个东西,苏联的问题不是苏联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普遍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既然这种问题都存在,那就不一定要首先在苏联国内解决。可以找出一个有这种问题的国家先开刀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控制论这个东西不一定有用,但万一有用呢,没试过谁知道是怎么回事?
此时苏联的小伙伴们就有了价值,从忠心程度来讲,其实他本来应该从保加利亚开始。但从地理位置上则不同,他不相信在苏联的照料下,单单一个国家还会因为推广控制论出现在灾难。民主德国地处前线,要是真的有效果首先会把民主德国的风气改一改,民主德国的官僚阶层一定是存在的,但这个国家的官僚阶层对于苏联来讲,并不算多么强大,反对意见肯定不会像是在苏联国内这么强,暂时压下去并不困难。
柿子还叫先捡软的捏呢?谢洛夫不会因为自己是克格勃的第一副主席,老大目前也够给力就不知道东南西北,真的把别的部门不当做一回事。只要有效果,未来来利用这些盟国在对苏联造成影响,这种迂回的办法一样可以被接受。
“这种网络的建立,会让我们更加容易掌控住民主德国的动静。如果早知道你的目的,我应该把格雷斯科中将一起找来,我们两个总局一起行动可能会更加快速一些。”舍瓦廖夫中将等到马库斯沃尔夫走后,这么对谢洛夫说道。
格雷斯科中将是监视调查管理总局的新局长,克格勃内部名列第七,和第八总局局长舍瓦廖夫中将共同进行电子调查方面的工作,只不过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两个总局加在一起,就集中了克格勃八成的电子侦察力量。
“掌控民主德国的动静只是其中的一环,如果把目标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当中,就有些目光短浅了,打着学术的名义首先把网络扩大到整个华约当中,三年内我们就要完成第一步!”谢洛夫没有把自己的目的隐瞒,直接说道,“必须要把东欧和我们联盟捏合成一个整体,我们的科技和学术不比任何国家差,甚至单从一个国家的标准看来,祖国的科研人员远远比任何国家都要多,但我们的潜力远没有敌人要大,相安无事的理想者让其他部门继续去做吧,我们部门必须要主动干一些脏话,提高我们潜力的同时,还要消除敌人的潜力。”
“第一副主席,你似乎对控制论情有独钟?我说实话,控制论学者的一些建议确实令人惊叹,但具体的过程有太多要商量的地方。你挑选民主德国推广这种理论我大概能猜出来背后的含义!”舍瓦廖夫中将话语中的意味很明显,这种迂回作战的方式已经表明了有些问题的严重性。
“控制论是什么结果谁都不知道,也许效果不错,也许仅仅是理论上可以实行,这都没有关系,不成功我们就在想别的办法,但绝对不能连试试的勇气都没有。再者你的关注重点本来就是错误,对于我们克格勃来讲,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推广控制论,而是这个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和掌控!”谢洛夫提醒舍瓦廖夫中将注意真正的关键点,不要想太多职权之外的事情,把这个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当做是一个电子监控平台就行了,这也符合克格勃一贯的工作作风,至于控制论实践的,你可以先把它当做一摊狗屎。
控制论体系万一有用,一个天然的敌人马上就会出现,这就是现在苏联经济运行的掌控者,苏联计划经济于发展委员会。这些专家数学家谢洛夫是非常尊重的,你不能说他们不努力,一个两千多万平方公里各种地理条件都不一致的国家,在他们手中能运转起来,而在市场经济中就变成了一片废墟,本身就说明了计划经济委员会的能力。但问题是,现在和斯大林时期已经不一样了,科技的发展已经让产品越来越多,消费的增长则让原来苏联简单的生活有些不切实际,这个运算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斯大林时期的计划能力。
按照控制论学者的话,以现在的科技爆发能力,而过五十年苏联的计划经济委员会可能需要把整个苏联的大学生全部吸收进去了,开什么玩笑。别的部门还要不要存在了,人都进你们计划经济委员会了,其他部门干什么?天天看你们玩数学?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部门强大一些,谢洛夫还希望克格勃真的可以无所不知而又无所不能呢……
哦?谢洛夫忘记了一件事情,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根本就没有五十年后的苏联。三十年后苏联就已经解体了,那些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数学家,倒是可以找个美国大学给人看大门。
“现在的计算机运算能力其实并不能让人信任,我们的计算机生产的可能还需要加一把力量,”舍瓦廖夫中将有些感叹道,“第一副主席,我们不能等等么?”
“世界上不仅仅有苏联的存在,想想我们首先把计算机网络推广到全世界的场景,如果我们的对手先完成了这件事情,反过来我们将面对什么样的困境?”谢洛夫低沉地说道,“计算机网络一旦被美国人掌控,我们本来的信息劣势就会更加明显,而如果反过来,我们就能反超,今天克格勃几十万人只能做到全世界的大事被我们迅速知道,未来的克格勃,能够不出办公室,就能对全世界的所有事情事无巨细的了解……”
对于谢洛夫来讲,克格勃就是自己的一部分,这个苏联集合国家安全、对外情报、国内治安的军事部门越强大,他才能感到自己越安全。如果现在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到代替人的作用,他马上就会把看起来不是很可靠的力量统统换成机器。
民主德国的计算机技术和次时代的苏联计算机技术进度差不多,当然这点谢洛夫是不知道的,这是舍瓦廖夫中将调查之后告诉谢洛夫的。
“也就是说你需要一些编程专家和民主德国这边的专家探讨一下?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