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清末1909 >

第94章

清末1909-第94章

小说: 清末190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冷落。

叶开点了一下头,没有过多插话,继续问道:“但本官还有一个疑问,现世界各国宪政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没爹没妈的共和,内无君主,诸如你刚才说的美国,另一种是有爹有妈的君宪,诸如英德日意比云云,但这君宪国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君主掌大权,诸如日本的天皇,德国的德皇,法律虽由国会制定,但须君主裁决,这内阁也是君主任命的,此为‘爹’。另一种是君主无实权,诸如英国的女王,万事由国会公议,君主不可过问,手里面半点权力都没有,此为“妈”。皙子你说,我大清立宪,是要学日本的‘爹’呢还是学英国的‘妈’?”

叶开这个比喻倒是很贴切,杨度听得也是很稀奇,他这话到等于变相再问,君宪,君宪,是君主立宪呢,还是立宪君主呢?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制度,属于一条藤上的双生花。

杨度想了想回答道:“在下考察西洋各国宪政,与中国国情大抵相当者,只有两国,非德即日,良公你看德国为欧洲最强国,日本为亚洲最强国,此两国均为后起之秀,德意志统一不过三十年,日本维新也是三十年,而短短三十年就能变弱为强,可见立宪的实君才是强国之根本,现在我大清立宪缺的就是时间,所以只有效仿德日,才能免于沦为鱼肉之国。”

“皙子的想法倒和我一模一样啊。”

叶开听到了他最想听的话。

君主立宪只有英国这一家,而在当时,立宪君主却是包含了德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挪威,瑞典等等一大堆国家,而且,英法已经被德国压的爬不起来,德国称雄欧陆,德皇威廉甚至骄傲的宣称德国应统治世界,阳光下的土地应该重新瓜分,而就在三十年前,所谓的德意志还是由三百多个城邦组成松散邦联,甚至根本没有德国这个称谓。

哪一种更“优越”似乎一目了然,换句话说,对于一个弱国,君主立宪是一剂慢性汤药,而立宪君主却是颗速效救心丸。

杨度一番高谈阔论说的确极具诱惑力,起码给任何一个普通人说了都能引起一大堆共鸣,国人的弱国心态需要的就是这种政治强心剂。

“皙子可知,同样是君宪国,德日为何会在短短几十年迅速崛起,而英国扎根几百年了却不断走下坡路?”

叶开再次抛出了一个颇具难度的问题,而这次后者却“嘶”了一声,一时组织不上来语言。

“这。。。。。”

“依本官看,就是两个字,统一。”

叶开没有再等下去,微笑着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统,集中也,一,全部也,普鲁士一统德国,日本“尊王攘夷”,就是统一,故德日虽立宪,却是行统一集权之实,而英国也立宪,却是行分权让权之实,为何有此差异,都是因为国情不同,英国殖民地广布世界,须集思广益,权分于下,才能行有效之统治,而德日国小民寡,唯有集权,才能毕其功于一役,富强国家,此为集中力量办大事也。”

叶开的观点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德日的君宪是以法律的形式集权,英国的君宪是以法律的形式分权。

任何制度只有和国情很匹配,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叶开很清楚这一点,或者说任何政治家都清楚这一点,唯一不清楚的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广大民众,当今世界,有多少政权死在了“民主”了,被美国兜售的那一套民主毒药彻底霍霍了。

“当今我中华名义上虽未为一国,实则四分五裂,东北被日俄瓜分,蒙疆被俄人蚕食,西藏被英国窥探,云广受困于法人,山东被德国侵占,青海回汉冲突不断,而东南各省又离心离德,俨然一个个独立王国,内有动乱,外有革命党煽风点火,中国要立宪必须集权于上,若内耗外捣,焉能富强?”

要把中国拖出历史泥潭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借助皇帝这个精神图章,把权力慢慢集中到中央朝廷上来,然后由政府主导一系列改革,当然,这些改革必须由浅到深,逐步过渡,而不是那些咨议员口中天天吵吵的什么分权,什么“速开国会”,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对于那些人,叶开只想送他们六个字:假,大,空。蠢,笨,傻。

“皙子,不知本官的解释你可否赞同?”

“良公所言,倒是。。。。颇为新鲜,不过,在下听了受益良多。。。”

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叶开的这一套都要更实际,这也是杨度这些理想派思考不多的,当然这些理论也只有站在后世,才能一点点发掘出来,叶开不过是捡现成的桃子。

当然,权力更不能让革命党拿了,理由自然跟上面讲的一样,况且这样做的后果叶开见识过,事实俱在,这也是杨度注定看不到的。

“良公说这些不会是白白探讨立宪吧?”杨度反应过来,目光看着叶开,似乎话里有话,“有什么话良公还是直说吧。”

“皙子真懂我心啊。”

叶开哈哈一笑,也不故作隐瞒,坦白道:“不瞒皙子,本官之所以出任宪政编修馆的总理大臣,就是为了主持法律工作,立宪先要立法,而这立法自然要仰仗皙子这个法律大家。”

说着,叶开就从袖子中掏出一页薄纸,摊在了两人面前的桌子上。

“这是本官要立的第一部法。”

杨度低头看了看,上面的几个小字让他瞬间挪不开眼了。

“游行集会法?”

第一百五十一章宣统五大忧

(第二更)

杨度看着这几个字,眉头不知不觉得皱了起来。

给游行示威立法,别说中国了,在当时全世界也是空白,至于能不能游行示威要么取决于各国政府的许可,要么干脆就没有相关规定,这种立法还是头一次。

杨度满脑子疑虑,接着看下去,薄薄的一页纸上,除了醒目的标题,剩下的就是叶开草拟的游行示威三原则。

1,游行示威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违背宪法大纲及相关法律,否则即为非法。

2,示威目的不得为颠覆国家统一,煽动民族分裂,颂扬暴力犯罪等一系列******行为,但支持民众合理诉求,否则即为非法。

3,游行需提前三天告知相关政府部门,以备应急,主要负责人或组织需以法人身份亲自到场,游行活动过程中不得破侵犯第三方合法利益,否则即为非法。

当然,在第三条后面叶开特别附加了一点,游行示威实行备案制,并非批准制,也就是说游行的起始点没有门槛,但过程和目的必须遵守法律要求。

“怎么样?皙子,看清了吗?”盯了半天的杨度终于抬起头来,叶开赶忙发问。

“这‘游行示威法’倒没有听说过,这是良公的意思?”杨度干涩的问道。

“这是摄政王的意思。”叶开很干脆。

“摄政王?”

“对,摄政王,咱们立宪不就是要让国家穿上一套法律的衣服吗,上至君主,下至万民,这衣服都得穿着,而且永远不能弄脏了。”

叶开接着阐述道:“摄政王对我说,咱们大清要立宪,就是真立宪,就要做到实处,那怎么做到实处呢?依我看要先做到一点,依法治国,只有做到这一点,咱们的宪法才不是花架子,咱们的立宪国才是真的立宪国,为此,本王愿意第一个带头,从中央到地方,一层做给一层看,直到大清国的老百姓都遵守为止。”

叶开绘声绘色的说辞让杨度也分不出真假,真要是这样,对国家来说,这倒是一件大幸事。

“摄政王怎么会。。。。”杨度想了想,还是有点不大明白,突然他想到了什么,抬高了声音:“摄政王这是冲着请愿团来的吧?”

“皙子多虑了,摄政王是冲着万民。”

到底还是让对方发觉了,不过叶开也不意外,以他的智商要是猜不出来,那也太有愧当世大才的称呼了。

“多虑?良公,请愿团运动此起彼伏,朝廷腹背受敌,摄政王这时颁布此法,分明就是冲着请愿团来的,如果是这样,这法杨度不能写。”杨度把这页纸向叶开处推了推,脸顿时就拉了下来。

“皙子,本官说你多虑你还不信,要是摄政王真想钳压请愿,能答应和谈,能答应速开资政院吗?”

“和谈?资政院?这。。。真的?”

杨度嘴上一连三问,脸上更是写满了问好,和谈的消息还处在高度保密阶段,他当然不知道,而叶开也有意识的把这个消息提前放出来。

“摄政王已经委派本官去和请愿团同志会谈判,这还有假?只不过上谕暂时没有发布,恐怕扰民而已。”

杨度微张着嘴,而叶开趁势接着道:“皙子如果不信,那就等本官和谈达成之后,你在编纂此法也不迟。”

叶开站起了身子,态度坚决,“本官说到做到,绝不诓骗皙子。”

“杨。。。。”杨度已经有点为刚才的话后悔了,但碍于面子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接下来了,想了半天一咬牙只好说道:“好,杨度就等着良公的好消息,到时候,绝无二言。”

杨度把这页纸塞在长衫里,拍着胸脯保证。

“好!”

叶开的一句叫好,意味着两人的合作就此踏上轨道,而一手把控着合作进程的他,注定不会让杨度等待太久,农历小年刚过,从宫里传出来的一条消息瞬间引爆了大惊南北,刚刚褪去冬衣的普通民众再次浑身燥热了起来。

“朕以万民统首之躯,担圣朝富强之责,现国事逾艰,朕深感其忧,所幸光绪德皇帝谋强革兴,以无量勇毅,变祖宗之法,行宪法政治,谕曰: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自此君民一体,呼吸相通。若如此以往,政通人和不久矣。

然立宪之学传于西洋,民智未开,万事未备,若操切从事,必生大患,此朕又一忧也。

前京师荡乱,万民进议,请速开国会,力求成效,此朕又一忧也。

拔除积弊,明定责成,制定法典,皆须时日,国民之心甚急,此朕又一忧也。

若法典既成,宪章亦定,顿生乱政之人,拒不奉行,视煌煌天法为草芥,视万民之心如糠食,此朕又一忧也。

故九年立宪,循循而进,断不应改,而依法治国,更须提为首遵之陈,使朕与万民同于法下,开尊法佑法之先河,至千万年而不应绝,此宪政之精髓,亦朕之所愿。

然国民之心不可辜负,遂饬领侍卫内大臣良弼亲驶,代表朝廷,与民详谈,以期和平,民众勿以私见害公益,勿以小忿败大谋,力促合议溢满人心,此谕传晓天下,咸使皆闻,钦此。”

宣统二年一月二十七日,朱笔书写的谕令不过短短四百字,却轰动全国,影响极大,堪称里程碑式的意义,一经发布,海内外反响激烈,民众议论纷纷。他们逐字逐句的分析这条谕令,大为感慨,朝廷不仅重申了立宪的决心,并且首次降下了身格,和庶民面对面谈判,封建时代,这是多少年没有的稀罕事。

普通民众大多看个热闹,但对当时的立宪派来说,最看重的是旨意上写明的诸如“依法治国”“君民同责”这些字眼,就连后世的政治家,法学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这是中国宪政史的真正开端,世称宣统初年五大忧。

这条谕旨究竟自谁之手?史学家一直有不同观点,有人说就是摄政王载沣本人,还有人说是朝廷的立宪派,例如载泽,戴鸿慈等人,猜测归猜测,谁也没有确凿证据,他们查遍了军机处档案也没有找到这一天的记录,因为史料不详,这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题,每当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