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军工帝国-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武器研究上面。小刘同志,这些日子你在基地里面对于基地储备的武器技术也都有过详细的了解,说说你的看法吧……”郑浩这段时间发现这些老头子对于刘一九都是非常重视,具体怎么回事情,他没有弄清楚,但是知道刘一九对于火箭炮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的建议。
尤其是云爆弹,现在负责弹药研发的九区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实验了。
刘一九喜欢搞出一些大威力的玩意儿,这对于郑浩这样的领导,岂不是正合心思么?
“主任,这个我也没有太好的建议。有的武器威力虽然大,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而且,需要的经费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我们很有可能在后续资金跟不上而让项目停下来……”刘一九皱着眉头说道。
这些事情,本来不应该让他来先发言。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王顺义可不管刘一九这些想法。
刘一九无奈地在会议桌周围扫视了一圈,见到所有人都是一脸微笑,带着赞赏的目光地盯着他,也就不再客气了。
“我们前面研究的火箭炮,这个跟导弹没有多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就是导弹的精度更高,采用以点打击敌人的手段,而火箭炮是形成片面的杀伤区域……”王顺义他们明明就是这个想法,非得让自己来说。
这虽然是送功劳给他,也得看自己能不能消受得了呀。
拔苗助长的事情,这是要不得的。
“你的意思是,我们在火箭弹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导弹?小刘,导弹虽然跟火箭弹差不多,但是在生产工艺上精度要求更高,材料要求更高甚至对飞行过程的姿态要求也更高,否则就无法达到高精度……”王顺义一脸诧异地问道。
眼角中却带着微笑。
刘一九顿时哭笑不得,心中暗骂一声老狐狸,这是让自己当着所有人的面奏对呢!
明显是想要压榨自己嘛!
事情已经到了这样,想要退缩,王顺义肯定不会同意,在他旁边的秦远等人也是虎视眈眈,一副跃跃欲试的神态。
“材料这方面,咱们不是有贾一鸣老师么?这么长时间,对他的审查应该已经结束了吧?他可是跟姚桐斌所长差不多级别的,在航空航天材料这方面是大拿呢。至于生产工艺,咱们不是已经体会到‘七专’生产的好处了吗?这是问题?而飞行过程的姿态,这个就更加不用说了,航天正在帮助咱们试制芯片呢。用这种微型计算机处理芯片在飞行过程中调整飞行姿态,这是问题吗?”刘一九无语地说道。
“却是,对于我们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生产,SC工业厅的同志们也很惊讶,纷纷要求我们介绍经验,我还准备找你谈这个事情,让你到其他的兄弟单位去做报告呢……”说到这里,郑浩一脸笑意地对着刘一九说道。
现在这个年代,因为管理问题,生产效率这是非常低下的,除了一些顶级装备不能够出问题,很多的军品生产在质量管理上面控制得并不是太严格。
差不多就行了。
造成很多装备质量并不怎么样。
当然,从老毛子那里学来的专机以及专线生产的产品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小刘可没有时间去做报告什么的。主任,这事情应该你去。要不是你的支持,大力的推广,咱们怎么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同志们说是不是?”王顺义听到这话,顿时就不愿意了。
郑浩这样没有什么事情的管理者,到处做报告,也算是一件好事情,免得他在基地里面对研究工作指手画脚,影响内部团结稳定。
“是呀,主任,这个应该由你去。小刘同志太年轻,给他这样高的荣誉,很容易就会骄傲的……”秦远也在一边起哄。
其他老头子都是纷纷支持着。
“这个,这个有些不好吧,毕竟这个是小刘同志提出来的,标准也是他制定的……”郑浩有些不好意思。
这是抢刘一九的功劳。
“领导,没事的。这个既然有用,最好是全国兄弟单位都推广,这样会让我们国家减轻很多的损失。我太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刘一九无语地说道。
这样的荣誉谁不想要?
关键是王顺义这帮老头子不愿意放他出去呀。
“咱们还是说下一个项目的问题吧。既然小刘同志提议造导弹,大家也都没有意见,我们已经在火箭弹上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问题是造什么样的导弹?近程的?中程的?东风5的改进型就算了……还有,哪种用途的导弹?”王顺义提出了一个问题。
众人纷纷回答,有提议造中程弹道导弹的,有提议造近程导弹的。提议中程的又有说地海反舰的,毕竟共和国在海军方面实在是太差了。当年要是有着强大的海军,早就解放台湾岛了,哪里至于会一直向着那边打炮呢?
也有人说造防空的,同样还是有说近程反坦克等等的。
“我觉得吧,咱们需要用有限的经费,造更多国防迫切需要的东西。先搞一下小型的,积累经验吧……”刘一九无语。
要是让他们这样争论下去,到时候还搞什么呢?
“你的意思呢?”刘一九的话一出,众人顿时就安静了下来。他们觉得,应该听听这个有想法的年轻人的想法。
“中近程的导弹,都是需要很庞大的体系来配套,雷达,后勤保障,战略战术等等。这些都不是目前情况下我们能够干得了的。我们研究的导弹,最好是能够不需要太多的后勤保障,不需要雷达配套等等的……”刘一九严肃地说道。
“这可能吗?没有雷达,导弹就瞎了眼睛,还打哪里呢?”对于导弹比较了解的秦远顿时就质疑刘一九这家伙在捣乱了。
“有,这种导弹或许不能够算得上是导弹,美国在入侵安南战争中就曾经被安南从苏修帝国手中获得的肩扛式单兵导弹摧毁过装甲车以及直升机……”下面一个胖胖的老头,笑起来有点像弥勒佛的老头站起来说道。
这老头叫李兴发,估计这辈子都没有发财机会了,而且脑袋上头发也少……原本在火箭炮项目中负责火箭炮的战斗部设计,最终刘一九提议云爆弹,差点让他的心血白费。要不是最终采取多种弹头配合的策略,真白费了。
“单兵导弹?这个能够有什么威力!”郑浩对于这样的小玩意儿,根本就不感兴趣。
“这个威力很大。我们可以分成各种用途的,比如用于反坦克反装甲,或者用于反直升机的近程防空导弹,在有了合适的雷达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研究专门用于反战斗机的近程防空导弹……”刘一九严肃地说道。
第068章 单兵多用途防空反装甲导弹
“这样能行?用这样的东西来反坦克,是不是不怎么样?再说了,你不是弄出了死神反坦克枪吗?”郑浩惊愕地说道。
刘一九弄出来的19。05毫米口径的S75重型反器材狙击步枪,主要就是用于步兵反坦克,专用的穿甲弹以及高爆弹,甚至因刘一九要求的利用液氮对于金属性能摧残特性而设计的寒冰弹,以及高性能腐蚀金属装夹的腐蚀弹都已经进入了研究序列。
基地的化工部门以及弹药部门很大一部分的力量都在为这个努力呢。
现在再搞这样的东西,岂不是有些浪费?
“19。05的S75反器材重型狙击步枪是用于特种部队进行特种作战而研发的特种作战装备,那枪的造价太过高昂,不适合大规模配备到部队里面。而这种肩扛式的反坦克导弹,如果大批量生产,成本将会非常低。苏修帝国在我们边境区域陈兵百万,他们的摩托化机械师战术演练一直以突破我们首都为目标,要求部队每天突进六十到七十公里。我们的国防工业源于苏修帝国,坦克不仅在性能上没法跟他们比,在数量上也是没法比的。所以……”刘一九把自己考虑的东西说了出来。
“更何况,这种重型反器材狙击枪虽然有着一个功能是反坦克,但是只能够从侧面装甲薄弱的地方进行,对于枪手的要求非常高,要求至少连续两枪甚至更多都集中在同一个位置,最为主要的还是用于打装甲薄弱的飞机以及敌人地面雷达等……”
对于自己设计的武器的不足,刘一九没有丝毫的隐瞒。这事情,不是他想要这样的,目前情况下,在没有研发出更高威力的燃烧药以及更加强横的反装甲金属弹头,用狙击枪打坦克的正面装甲,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可能。
对于皮粗肉厚的坦克,就连大炮都很无奈!
而中苏边境的情况,谁都知道。
共和国最为精锐的部队,都在北方从东北至西边一线,主要就是为了防备苏修帝国进攻。
装备没法跟老毛子比,唯独能够拼的,就是士兵了。共和国到现在为止,都还保持着420万常备兵力。其中超过半数都是为了防备老毛子而存在的。
“在目前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反装甲单兵导弹,将会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防备装备……”刘一九刻意强调着这个。
郑浩的目的,他不是很清楚,但是对于这样的功劳,郑浩这样的人,不可能会放弃的。
“会有这样好的效果吗?”郑浩果然眼睛都瞪圆了。
“在没有试制出来样品,进行实验之前,谁都没法说什么效果。而且,这样的武器,在目前的情况下,需要研制的成本并不高,因为射程不需要多远,最多也就两三公里,所以,不需要多么精确的制导……”刘一九为了省钱,也是没有办法的。
如果有可能,他宁愿一开始就上防空导弹项目,但是这个项目没有国家支持,仅仅靠着他们一个战备基地,很难弄出来。
“这样的武器装备,不需要搜索雷达,不需要进行精确制导,我们士兵的眼睛就是雷达,采用简单的发射架,如同70式62毫米单兵火箭筒一样的方便……”刘一九笑着解释道。
“既然国内已经有了70式单兵火箭弹,也是为反坦克为目的的装备,咱们继续搞这样功能的,是不是有些重复了?”郑浩听到这个,热情顿时就降低了很多。
70式62毫米单兵火箭筒于1970年设计定型,后进行改进,1974年完成改进,命名为70—1式62毫米单兵火箭筒,投入批量生产,一直生产到80年代初,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在安南战争中使用,发现了很多的毛病,最终只有少量继续服役。
“即使经过改进,70式单兵火箭筒也有着很多的缺陷,一旦发生战争,这种缺陷就是致命的。第一,机械瞄准器具简单,没有测距装置,精度范围有限;第二,压电发火系统寿命低,低温状态下不可靠;第三,有效打击射程太近,只有一千米距离;第四,垂直破甲厚度只有280mm,对于皮粗肉厚的苏修帝国坦克,破甲威力不足;第五……”刘一九一下子就说出了很多70式单兵火箭筒的问题。
这些问题,上级首长都知道,但是要继续投入到这里面开发威力更大的新式单兵火箭筒,时间上不说,仅仅是成本就不是经济状况不好的共和国无法承受的。国家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用钱。
“你对70火有研究?”王顺义没有想到,刘一九对于这武器也是非常了解的。
至少,他们都不知道这个缺点。
“不是我对这个有研究,而是我在科技大学的时候有幸听过专家们对这方面的分析,当初改进设计方案讨论的时候我有幸听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