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邪-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着“布衣神相”招牌的江湖相士拉住,然后说你“额头朝天骨,面似满月圆,不惜泄露天机,也要算一卦”一般。
这事传到刚落脚的秦羽书耳中,他微微诧异,心里却怨怪那老僧法力不够,不能渡那个讨厌的家伙入空门去,真是可惜了。
却说老僧返回山色塔,经过湖面廊道的时候,前面转角处忽然站着一个人,一个道士。
正阳道长!
第八十七章 道释之争,八月乡试
一僧一道,相距站着,不动如山,就像这么多年来,山色塔和正一观的遥遥以对。
论卖相,正阳道长当然比枯瘦的老僧人要优胜许多。
正阳道长突然一抬手,忽而有风起,哗啦啦,掠过湖面,掠过水面上的荷花——
嘶!
廊道附近一片本来盛放的荷花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凋谢,碧绿的荷叶片片枯黄。
老僧念一声佛号:“阿弥陀佛!”
双掌合十,然后湖面水声汩汩,形成一阵奇异的波浪,波浪起伏而过,那些枯死的荷花又恢复生机,碧叶宽肥,花朵娇艳。
正阳道长眉头一皱,踏前一步,风声更大,呼呼吹着,如同无形的利刃,切割着湖面波浪,被吹散的水花飞溅上来,一些水珠落在老僧灰色的僧袍上,湿润进去。
老僧叹息一声,手一抖,原本挂在手腕的佛珠散发出一圈淡黄色的光华,祥和而庄严。
光华现处,风平浪静。
正阳道长微微“咦”了一声,晒然一笑:“十八年枯禅,终归让你练成了这串佛珠……但是,那个书生是刺史府要的人,谁也不能碰。”
老僧不置可否:“你是想用刺史府来压我?”
“可以这么说。”
正阳道长毫不忌讳,因为他并不愿意此时此地和对方开战,还没有到时候,也暂时没有那个必要。
老僧眼皮一垂,显得愁眉苦脸,想了想,这才慢慢道:“我今天就会离开扬州,不过贫僧想,那书生有一天也会离开扬州。”
正阳道长听出了他的弦外之意,面色一变:“你一定不肯放手?”
“他与我佛有缘,佛渡有缘人,这就是我坐十八年枯禅的意义所在。”
正阳道长眉毛一扬:“我可以告诉你,他一定不是你要等的那个人,一个快要死的人,怎么会是那个人?”
“快要死的人?”
老僧神色一诧,然后像想到了什么,双目一睁,有精光流露:“你妄改天命,就不怕报应?”
正阳道长冷笑道:“我连死都不怕,怕甚报应?话已至此,你好自为之。”
说着,身形飘然而去。
老僧面色几度变幻,忽而叹息一声:“观那书生面相,不似短寿之人,时运高得离谱,原来已被圈养,成为资粮,可惜,可叹……”
一晃,身子凭空消失不见。
他们离开后,湖面整片荷花叶破花烂,狼藉不堪,像是一堆堆垃圾。
……
时光荏苒,已是七月下旬,天气热起来,白天的时候,艳阳高照,晒得人面皮生疼。
扬州乃江南水乡,水系通达,水边又多垂柳,绿荫成片,倒缓解了这暑天闷热。
计算日子,距离乡试开考只剩下区区十天了。
乡试为科举大考,比起童子试来不可同日而语。乡试总共要考九天,分三场,每场考三天。每场之间,相隔休息一天,那么算起来,整个流程就有十二天之久。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考试,对于每一位参考的士子而言,都是十分严峻的考验,不仅仅精神上,身体上亦然。在这个骨节眼上,任何的问题都可能让之前所有苦功付之东流。
府城县城的士子自是早早赶来扬州,养精蓄锐;本地的考生也差不多全部入驻到州郡安排的客栈当中。
这一次乡试,全扬州具备考试资格的士子有三百多人。这么多人,一个龙门客栈当然无法安排得下,州郡指定的,位于试院附近的足有四个客栈,这时候基本都已住满。
满员的客栈,反而变得清静。皆因乡试即将开启,每个人心情都开始变得紧张,并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功课温习。有一些经验老到的人,则有所偏重地开始抓题。
所谓“抓题”,就是揣摩上意,琢磨可能出现的考题,把范围缩小了,然后侧重攻读那方面的经义。要是最后真得估中的话,就跟走了狗屎运一般,最后十有七八可能中举。
时间变得紧迫,士子们有时候吃饭都让小二送到房间里来,就为了节省跑出去的功夫。
倒是陈三郎,基本每顿都要出去吃,哪怕一个人也无所谓——前世的一些经验告诉他,每逢大事有静气,方是正道。临场发挥,越是紧张越不能出成绩。
对于这场乡试,其实他颇有自信,命气时运那些不说,绝无多少问题,但只凭这个,也断然不能成事。经过这些日子的休养,他的身体越发好起来,体力坚持,绰绰有余;至于精神上,由于《浩然帛书》的缘故,更是他目前最具优势的方面,饱满而坚韧,过目能不忘。
这几天,原本陈三郎还担心那神经兮兮的老僧来纠缠不休,可没有见到对方现身,倒省却一件烦心事。要是这老僧再来,真忍不住要飞剑刺他了。
老僧不来,乐得耳根清净。有时候万籁俱寂,坐在床上静思,回想被老僧一指点印堂时出现的幻境:自己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下手中长剑……
那时候的一点执念,究竟因何而生,却无法说得明白。
是因为恐惧?而或怀疑……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是我不愿意呀!
记忆里有一副极其出名的偈语: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之?
要是让自己回答,肯定是:“不可忍,无需忍,何必忍?”
如果左脸被打了,又得送出右脸去给人再打,那这人做着有甚意思?不开心,立地成佛也不会开心。
似乎感受到他内心的执念,匣中小剑蠢蠢欲动,房间为之一清,一丁点蚊虫的痕迹都没有——自从他住进这个房间,那些蚊虫便逃跑得无影无踪了,顽冥不灵的,也已被无形剑气灭杀干净。
夏天,房间没有蚊虫,这个异状被一些串门的士子发现,感到惊诧不已。他们的房间里头,每到晚上,点起灯火,立刻就嗡嗡一大片。点燃艾叶之类,根本无法杜绝;有条件的,点得起熏香,但效果也一般。要想不被蚊子咬,最好藏进蚊帐里头。但那样的话,热死个人了,很难专心读书。
相比之下,陈三郎最是逍遥,搬一张凳,坐在窗前,月光皎洁的话,连油灯都免了,时或凉风习习,不亦乐乎。
八月,月光很好,入秋的气候,晚上微凉。
三天后,乡试开考。
……
科举取士,事关朝廷人才选拨,慎之又慎,严之又严。童子试那些尚显宽松,到了乡试,立刻变得无比严厉。考场纪律那些不用说,乡试主考,为防舞弊,就不归地方州郡管,而是朝廷直接选人担任正副主考官,分别提前奔赴各州郡来。另外当地州郡也会派遣出一些人,负责配合正副主考官工作,共同组成一个监督考试,审阅试卷的机构班子,称之为“帘部”。
八月初六,黄道吉日,宜出行、祭奠;忌嫁娶。
清晨,一队人马来到扬州试院,两排甲士,全副武装,中间抬着十几顶轿子,最前面开路的,则是八骑彪悍骑兵。其中又有人敲锣打鼓,鸣声开道。
这是前来试院参加入帘上马宴的帘部大小官员。帘部有内外之分,外帘主监察,维护考场秩序,防作弊;内帘官则进入试院后堂;随即监试官封门,内外帘官员不相往来,内帘官除了审评试卷外,不能闻外事。
试院周边的客栈,士子们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纷纷好奇地站到窗前观望,有些人甚至跑出去,站在路边上看。
龙门客栈门口,士子蜂拥着,看得入神。
陈三郎也在其中,他身边一位士子,面皮老成,留着短须,指着行伍中最前面的一顶大轿子,说道:“道远你看,那轿子里坐的应该就是本届秋闱的主考官苏大人了。”
这苏大人,名“明”,字“燕然”,进士出身,一直在翰林院任职,翰林院虽然是清流所在,有职无权。但谁都知道那里是王朝人才后备基地,一旦有机会,外放最起码也是知府,内迁的话,不是侍郎,便是监司。
苏燕然这次深得朝廷器重,到扬州主持今届乡试,可想而知,当完成任务后回京述职,不用等多久便会出任实权官了。
陈三郎问道:“老周,你对苏大人有何了解?”
这老周,是他在客栈中相熟的一名士子,姓周,字“何之”。彼此经常一起吃饭,其性格宽厚,不过仕途不佳,这一届,已是他参加的第四届乡试了。
四届十二年,老周今年四十五岁,换句话说,他是三十三岁的时候参加的第一届乡试。若这一届再不能中举,只怕科举之路越行越窄,再无前途可言。下一届,以他的年纪,连取得乡试资格都难说。
叹了口气,老周道:“据说这苏大人颇为耿直,素有清誉……呵呵,其实跟咱们没关系,考好试,才是根本。否则的话,就算你打探得再清楚,你也没机会跟大人们说话,又有何益?”
闻言,周围的士子深以为然地点点头,面色一紧。
明天,第一场乡试便要开始了。
第八十八章 乡试开考,考题公布
天蒙蒙亮,扬州城被一层薄雾笼罩住,显得冷清。不知哪个角落,蓦然一声雄鸡啼叫,划破了这天地间的寂静,然后第二声鸡啼,紧接着第三声……
雄鸡一唱天下白,整个扬州城就像一头被惊醒的巨兽,一下子热闹起来。各行各业的贩子纷纷起个大早,挑担着货物离开家门,奔赴上街,要抢得摆摊儿的好位置。
不过他们今天发现,一群群青衫儒巾的士子起得比他们还要早,成群结队地涌向试院。
今天是乡试开考的大日子呀。
人的一生,数十载春秋,成千上万个日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读书人而言,乡试开考的日子无疑是极其重要,绝不能错过的。
龙门客栈,人声鼎沸,一位位士子离开,前往试院。
三楼房间中,陈三郎早就起身,洗漱完毕,静静坐在窗前,神色沉静,望着窗外的景象,望着洪流般走向试院的士子考生们。
紫檀木剑匣摆放在桌上,一动不动——乡试检查极其严格,考生连考篮都不能带进去,文房四宝之类,也是考场上发放。可以说,每位士子除了身上穿着的衣衫服饰,其他杂物一概不能携带。
考试规矩早就公榜示众,各项纪律要求三令五申过了,有违反者,一旦在进入考场的过程中被搜出,哪怕这些杂物与作弊无关,也会被认定违规,然后驱逐出去,取消考试资格。甚至还会上黑名单,以后想再来考都难了。
所以剑匣不能带,得留在客栈中。
没有小剑陪伴,莫名有些不习惯。
笃笃笃!
敲门声起,老周在外面叫道:“道远,好了没,咱们走了。”
陈三郎应道:“就好。”
起身开门,走了出去。
一起同行的,还有两个士子,其中一个叫“古临川”,却是老乡同窗来着,同样来自南阳学院。
四人来到试院外,见到黑压压一大片人,将试院外的广场站得满满当当。
广场之外,便有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