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靖难天下 >

第127章

靖难天下-第127章

小说: 靖难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年之前。高卢胡格诺派欲派修道士前往神秘的东方传教,派人与米胡接洽。以为他一个东方人必然知道东归的行程。谁知道,米胡离开中土地时候不过十岁哪里还记得这路。但这事勾起了米胡对故乡的怀念,于是变卖家产。第二次踏上回家之路,这次离开还带了足足二百多种西方各类著作。这次回家到还算顺利,前后经过一年时间,米胡的船终于到达了自己地祖国广州的洋面。
    对于自报家门来自海外地游子,热情的地方官员自然还是非常欢迎,只是关于传教一事众人不敢擅断,把他们一行数人发往应天。学识满腔的米胡,本来指望着将自己全部学识报效国家,谁知道京城里地遭遇却让他如淋冷雨。
    大明朝廷只派了一个礼部员外郎接待一下敷衍了事,在知道米胡经历之后,朝廷倒是颇为重视,立刻派人到米家乡下调查,果然族谱之上有米胡之名,作为大儒之后,米胡得到了礼遇。但就当他雄心勃勃向礼部员外郎宣讲自己的学识,对方却心不在焉。事情过了,米胡发现自己的思想无论在西方还是祖国都不为人相容,心中郁闷,只得日日带着三位传教士寄情于京城的山水之间。
    这日偏偏遇上了同样在京城郁闷地做着寓公的辽王朱植,从天文地理到文艺复兴,从地球是圆的到但丁的神曲,两人竟然一见如故。朱植甚至怀疑此君定是后世穿越者,从来也没听说过历史上从来没有关于这样一人的记载。不过无论朱植如何试探,也没有发现米胡有任何穿越者的迹象,如此一人活脱脱就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异类。
    米胡也十分惊讶于这个辽东的藩王竟然有着如此广阔渊博的知识,特别是朱植所说辽东为政的经历,更让米胡吃惊不已。米胡倒十分大方地直接追问朱植为什么知道这些,朱植回答则是支支吾吾,推说以往遇到一位西方传教士受到他的影响。虽然各自有些疑惑,但不妨碍两人越聊越投机,越聊越引对方为知己。
    对于这样的人才朱植如何能够放过,在得知他们目前在朝廷中无人问津的尴尬之后,朱植便向礼部请求,既然朝廷对他们无法处置,不如将这四人送往辽东,让他们到学堂里教授天文地理的学问,也省得化外之人嫌天朝怠慢。这四位既非四方来朝的使节,又没有什么恶意,老朱压根就没有过问过这个事,礼部正愁不知道如何发配,既然朱植想要,大家也知道这位辽王从来就是想法新奇,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送走了事。
    朱植亲自将四人送上辽东商船,嘱咐米胡他们几人不用教书,每个月王府会分别给几人各送百两银子作为薪水,请他务必将带来的书籍译成汉文。暗地里却命令无间辽东分座仔细盯紧米胡的行动,他到底会不会是穿越者?
    等四人到了辽东,那三名传教士听说让他们来辽东译书,立刻就不干了。好在郭秀灵活,为三名传教士开了一门教授上帝“神仙”的学科,供三人“传教”。
    米胡受朱植译书的重托,自然士为知己者死。但要把这几百种书全译成汉文,就算穷极一生累死他都做不到,于是灵机一动开了一门外语课,专门教授拉丁语,希望能教出一些徒弟后分头去译。这门课程一开始无人问津,米胡没有办法只能找郭秀商量,郭秀知道丈夫吩咐过此事必须重视,自然不敢怠慢。一下子从十五岁后已经小学毕业的学员中挑选出比较乖巧的三十人成为他的学生。
    米胡平时的工作主要就是教授三十人拉丁语,另外教授三名传教士汉语。同时开始让这些人帮助开始翻译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西方名著。
    在授课之余,米胡在辽东各地旅行了一番,对辽东的风土人情有了一番初步的感受。只觉得辽东的味道与其他地方十分不同,商业气氛很浓厚,甚至与佛罗伦萨相似。不过辽东依旧不变的是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这个古老帝国其他地方没有任何改变。这是与佛罗伦萨惟一不同的地方,佛罗伦萨由七家商业行会控制的共和国,商人们实际上是国家的主人。
    米胡在走过辽东的山山水水,看过辽东形形色色的百姓,终于写出这篇惊世骇俗之作——《四民平等论》。
    “古者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货通,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
    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
    自王道熄学术乖,人失其心,交鹜于利以相驱矣,于是始有重士而卑农,荣宦游而耻工贾。夷考其实,射时罔利有甚焉,特异其名耳。呜呼!斯义之亡也久矣!
    古之人垢工商者,无非以商人重利而轻义,却不提郑商弦高之事。窃以为天下非商必奸,施之仁义,匡其言行,孰敢断言复无弦高乎?
    余闻辽东有《公平交易令》,令出者规士农工商之责,细分官民之责,民民之责,各人所责尽归契约二字。履行数年,辽东之事皆由此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约者从之,令行禁止,官民和谐。
    子曰:礼义仁信悌,契约通人心,尤重信者,实乃宣圣人之言尔。圣人且言礼崩乐坏,今有令者重建之,善莫大焉。”
    米胡这篇士农工商四民平等论一出,辽东士林一片哗然,辽东儒林元老朱乾龙,前宋朱熹之后,第一个跳出来炮轰米胡:“米某人继大儒之余脉,然废圣人之言,乱纲常之道。数典忘祖不知其可也。”有人领头,后继者自然甚众,几乎所有儒林人士不约而同地群起而攻之。
    作为商人一方却欢呼雀跃,对于他们来说,仿佛就像憋在心中那层窗户纸终于被捅破,商人们只觉得说出了心里话。大家自然不会让米胡落单,各自雇用枪手回击儒林的攻击。一时间辽东的酒楼茶寮或者是辽东学堂之前的告示板成为了双方较量的场所,一有新的文章出来,民众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当朱植拿到辽东每月邸报的时候,并无一点兴奋只得摇头苦笑。
    PS:兄弟我正在北京参加大学毕业十周年同学聚会,给哥们们请个假,明天没有更新。多多包涵。
第三卷 谁主沉浮 第三十章 韬光养晦(3)
    “憨人,真乃憨人,如此文章只会坏事!”杨荣急匆匆地跑进朱植的书房,拿着辽东邸报着急地说道。
    朱植道:“勉仁不同意米先生的观点?”朱植知道杨荣是个谨慎的儒生,对于辽东的新思想他的响应从来没有瞿远和姚善来的积极,这对于朱植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杨荣道:“殿下,说实话,对于米先生的看法,荣并不能全部同意。士农工商已经成为国家稳定的基础,皇上虽然一再抬高农民的地位,但归根结底农是四民中最苦的,四季耕作,受到的苦难最多。即使如今农民地位处在四民之首,也不过是名义而已。加入让四民平等了,那么商人会凭借手中的财力更加嚣张,反过来本身处在劣势的农民反而达不到平等。所以米先生之心可嘉,之言却未必敢苟同。
    不过,此时不是讨论米先生观点是否正确的时候,而是应该想想如何善后,莫要给宵小再获得攻讦殿下的机会。”
    杨荣一番话让朱植陷入思索之中,是啊,中国虽然从古就重农轻商,但问题是这种所谓的重视很多时候都不过挂在口头上,那些四时耕作的农民从来既要从事繁重的劳作,又要服从繁重的徭役,最后还要交租子。忙得根本没有空闲享受所谓的地位,而一个国家政策的倾斜最终也没有多少体现在农民身上。
    回想起后世,虽然名义上已经实现了四民平等。但经济上的不平等造就了实际中社会地位地不平等。但在这个时代中,矫枉必须过正,只有以一些振聋发聩的声音敲碎专制这块铁幕才能真正拨下种子。
    朱植叹了口气道:“勉仁之言未必没有道理,我准备修书一封给米先生。让他稍安毋躁,在现今这样的形势下,译好那些书才是最重要的。麻烦勉仁帮我执笔写这封信吧,大概意思就是我刚才说地。”杨荣点头承诺。
    两人正说着话。外面下人进来禀报:“练子宁练大人派人过府请杨大人到醉仙楼小聚。来人还说了如果殿下有空也请移驾一叙。”
    杨荣道:“殿下看是不是您也过去一下,这些人都是朝中重要的助力……”朱植想想也是,这次自己回京,多亏了几位大人从中周旋,才让自己有惊无险,无论在公在私都应该应酬一下。朱植也就点了点头。
    朱植并杨荣、瞿远,在小陈子的护送下来到醉仙楼,这里是朱植以前在京城经常与部下聚会的地方,多少年没来了,一切都还没变。z…z…z…c…n小说网电脑站www;z…z…z…c…n.c…o…m更新最快。楼旁地首饰铺。摆摊的卖菜老大爷,仿佛多少年来时间只是静止不前。
    上得楼来,店小二将三人引到一个僻静的雅间。杨荣在前将门帘撩开,将朱植让入房中。只见房中坐着两人,下座的是练子宁,为首的竟然是东宫侍读黄子澄。
    朱植迈着四方步走入房门。两人见是辽王驾到连忙起身相迎,朱植快步上前将两人扶起道:“黄大人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快快请起……练大人你我一别也五年有余啦。”
    黄子澄练子宁两人站起来,将朱植让在上座。大家坐下,朱植不禁打量起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蹩脚谋士。只见他身材不高,黑黑瘦瘦,但两只眼睛却炯炯有神,他也有意无意地打量着朱植,只是不敢像朱植的眼光那么直接。
    练子宁见两人互相打量了一下,连忙开口打圆场,道:“下官与黄大人是同年,平时也是比较好的朋友,今日见天气不错,想着殿下在京没什么事做,不如出来散散心,于是斗胆请殿下过来,没想到殿下还真给下官这分面子。子宁万分感谢。”
    朱植这才回过味来,连忙摆手道:“呵呵,子宁盛情,我岂敢不来。说实话,父皇命我在京,实际上就是让我闭门思过。平日里和勉仁没事读读书也不错,只是这日子长了当然也想出来透透风,难得子宁不弃我这个落罪王爷。”
    练子宁站起来郑重地鞠躬道:“殿下此言差矣,子宁也读过些圣贤书,懂得雪中送炭的道理。殿下大义,子宁没齿难忘。”
    黄子澄见两人在那互相客气,连忙起立,朝二人各作一揖,道:“殿下、子宁,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来来来,喝酒喝酒。”说着拿起酒杯朝二人各敬一杯。
    大家你来我往,推杯换盏,酒过三巡,黄子澄突然道:“殿下,您觉得皇上将殿下留在京城是作何打算?”
    黄子澄突然发问,朱植一下子接不上话,眼睛溜了杨荣一眼,只见杨荣也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得硬着头皮道:“本王有罪之人,父皇的意思是让我闭门思过。”
    黄子澄又道:“殿下真地认为自己有过吗?”这句话如重锤一般敲击在朱植心头,这是一个明摆着的问题,在不同的价值观基础下,他不可能认为自己有错。而且许多问题根本是自己无法预见到地,在一个专制礼法统治的国度里,法无定法是最沉重地问题。
    比如高丽问题,假如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