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靖难天下 >

第126章

靖难天下-第126章

小说: 靖难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家里作物能卖个好价钱,赚钱的机会还很多。现在城里各个买卖都开起了作坊,矿山、铁铺、铜铺、家具厂、纺织厂、水泥厂等等,只要你勤快就不会赚不到钱。
    铁铺里生产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农具,军营里淘汰下来的战马买给农民,又提高了生产效率。现在乡下人手富裕得多,农户们纷纷把孩子送进城做工,手里有了钱就不怕没粮食,手里有了钱哪里还怕物价上升。
    这不一到墟日四乡的农民纷纷赶到城里卖货,与以往过城门要交税比起来,现在可好,只要是自家产出来的东西,官府根本不收税。所有税都转由商家生产出货物之后再交,大家想破脑袋都想不通,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
    伍万来到赵记皮货行翻身下马,里面早有伙计跑出来打着招呼:“小伍哥,这么早就来啦,好勤快啊。”说着把马一拉就往后院走。
    伍万热情地打着招呼,从马背上将皮囊取下,信步走入皮货店大堂,李掌柜的一看是伍万乐得眼睛都眯上了。伍万是有名的猎户,勤快、厚道、送来的货保质保量。李掌柜把伍万和弟弟引入后堂,伙计们送上茶水。
    李掌柜道:“小伍哥今年开春来得可早,来来来赶紧给我看看有什么好货。”
    伍万答应着把皮囊解开,从里面掏出一条条兽皮。山猫、兔子、狐狸应有尽有,还有两张豹子皮皮毛鲜丽光滑。李掌柜边看边摇头,还轻轻地叹气。
    伍万看他的样子,连忙道:“李叔,怎么了?”
    李掌柜道:“这皮子数量是不少,可是怎么总有点问题。你看这里的洞?再看这个……”
    伍万心中有些惭愧,不敢作声。现在广宁的商家对兽皮需求量增大,他猎取野兽的时候也没有以往精工细作,以往为了不伤皮毛。专门射眼睛,有时候为了等待好角度,往往需要几个时辰。现在图着多快省事,见了猎物就是一箭过去。皮毛质量自然下降。
    心中自知理亏,伍万窃窃道:“李叔,那您看这价?”声音跟蚊子那么小。
    李掌柜伸出手一拢塞进伍万的袖子,双方在里面捏起价格来。伍万脸色一变急忙道:“李叔这也太少了。比去年减了四成,虽然皮毛有点毛病但都还能用啊。”
    李掌柜眯着眼睛道:“小伍哥,你是不知道啊,北面三万卫地女真人归顺之后,也做这个买卖,皮子一下子多了起来。而且你这批货的确有问题,要不这样,看你是老主顾,再给你加一成?不能再多了。”
    伍万心里叹了口气,唉。这些猎物都是自己冒着大风雪在山里起早贪黑打回来的,多少次还冒着生命危险,本来还希望能加个一成价钱。现在却被人这样侃价。
    小四虽然小,也知道哥哥为难的样子。连忙道:“李叔,我哥哥他猎这些东西可辛苦了,您老行行好多给点吧。”李掌柜打量着他们哥俩儿。翘起二郎腿,显得胸有成竹道:“小伍哥,您再考虑考虑,全广宁城哪里要得了你这些货?卖给口内过来跑单帮地人,最多只能给你六成的价钱。”
    伍万叹了口气,行情的确如李掌柜的所说,他无奈地点点头。李掌柜立刻笑容满面,吆喝一声,招来伙计将兽皮收拾好,又带着哥俩到前面帐房支了七锭沉甸甸地官银。
    伍万将银子塞到怀中,小心放好,回身给李掌柜行了个礼领着弟弟转身出来。哥俩牵着马走在熙攘热闹的大街上,这里天南地北的货都有,昆山的布,景德镇的瓷、江南的竹器、南洋的香草,甚至还有昂贵的琉璃。
    伍万给娘亲扯上一丈蓝布,又给妹妹买一根银钗,这都是他一早琢磨好的,妹妹开春之后就要出嫁了,总不能一点首饰都没有,这些来自琉球的银器,样式又好,成色又足,已经成为了辽东小姐太太们闺房新宠。
    经过一个铁铺里面叮叮当当地声响引起了小四的注意,他拉扯着哥哥凑到铺子旁,只见几个铁匠正将一炉火星四冒的铁水倒入一只大锅之中。现如今,辽东军地军需处经常会鼓捣一些新发明,比如现在这个大坩锅炒钢法,就是由军需处的一些工匠总结前人发展出来地,一次能够生产比以往多好几倍的钢。这些钢大部分被军营收购,小部分流出民用。
    但炒钢的价格却高得离谱,比如一套纯钢打制地弩箭,竟然卖到五十两银子的高价,用这价钱已经可以买三匹军营里淘汰下来的老马。所以钢弩除了装备军队,就只能成为一些官宦富家公子打猎的玩具。
    小四贪婪地看着里面墙上挂着的三副泛着黝蓝光芒的钢弩,吞着口水。自幼跟随父亲,兄长打猎的他对兵器有着天生的期盼。虽然伍万也很想弄一副钢弩,这样打起猎来就更方便了,只是这价格也着实贵了些。
    他拉拉弟弟想往外走,可小四死活不愿动。伍万打心眼里不愿弟弟再成为他那样的猎户,他只想让弟弟读书识字,谋取功名。
    哥俩正看着,外面突然传来嘈杂的声音,铁铺里的伙计交头接耳道:“看啊,那三个色目人有出来散步了。”
    伍万循声望过去,只见街市里走着三名黑衣穿得严严实实的金发色目人。在辽东经常有西域或者海上过来的色目客商,甚至辽东水师提督里也有不少色目人,大家对色目人本来并不奇怪。
    只是这几个色目人浑身漆黑的衣袍,逢人便宣扬天上的神仙的人感觉特别有趣,而且他们没事就会拿钱买些糖果分发给大街上的孩子们。所以只要几人一出来,就会吸引一大帮小孩跟在身后。
    伍万不知道怎么回事,连忙问身边一个卖胭脂水粉的商人,那人很奇怪地看着他:“你连他们都不知道啊,这可是辽王殿下从京城高薪礼聘来的三位色目先生。他们在学堂里开了专门讲授天文格致还有神仙的课程。”
    旁边买鲜果的贩子道:“我说老六,你们家小子送到学堂里了吗?”
    商人道:“去年秋天就去了,现在啊,学堂里几百号学生,你家孩子呢?”
    贩子道:“是吗?哪里来了那么多人?我家孩子今年才七岁,不得再过几年啊。”
    商人一脸得意道:“我那小子进到学堂里也才七岁啊,现在回家不但能背三字经,还能拿张大画告诉我辽东在哪里。呵呵,比我这老子有出息。”
    贩子道:“前个,不是发生过世子们反对百姓和商人们子弟入学的事吗?我还担心今年会不会就不许我儿子进学堂。”
    商人摆摆手道:“没有啊,姚典簿出来说话了,至圣先师说过:有教无类。日后只要是辽东地面上的孩子,无论是汉人还是外族,无论是商人还是士子都能进学堂学习。”
    贩子忧心忡忡道:“那既然这样,我得赶紧送孩子过去,要不没有位置就不好办了。商人道:“别担心,你家不住北城吗,听说学堂现在要分成小学堂和中学堂。现在辽东学堂的位置日后全是中学堂,然后四城会各建立一个小学堂,孩子在小学堂读四年就进入中学堂,在中学堂再读四年,到时候出来之后可以在王府幕府或者辽东都司、军里任职。这不,过两日第一批中学堂的学生就要毕业了。”
    啊,伍万恍然大悟,瞪着眼看着眼前的几位色目先生招摇过市。眼睛里露出羡慕的神色,对于有文化的士子还有那些征战沙场的军人,一直是伍万最敬佩的人,如果不是家里只有老娘和弟妹,他早就投身辽东军了。现在小四年纪也有十岁了,加上手里有了些钱,也到了该将他送到辽东学堂的时候了。
    伍万赶紧问道:“这位大哥,请问我弟弟今年十岁了,送进学堂还来得及吗?上学需要多少钱啊?”
    商人道:“呵呵,多大岁数都收,钱嘛一年算上饭钱才要一两银子,包吃包住。这年头,这点银子还不跟没给一样啊。”伍万问明学校的地点,道了个谢,拉着马带着弟弟朝城东而去。
    伍万离远了就看见一个偌大的院子,坐落在东城外的小山边,周围树木参天,院子前还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飘着莲萍,果然风景宜人。等走到院子前只见一群学子围在门前一个告示板周围,大家激动地看着板上的几张纸。伍万不识字,一手牵着马,一手拉着弟弟走到前去,问了站在旁边一个十六七岁的学子:“这位小哥,俺不识字,请问板上写的是什么?”
    学子满脸洋溢着兴奋之情道:“大作啊,这是米胡米先生的大作:四民平等论。”
    PS:更新啦,更新啦,第三卷头一章。这两天骑兵好好琢磨了一下下面的情节脉络。今天多更点弥补前两天没更,欢迎大家订阅,另外推荐票别吝啬啊。
第三卷 谁主沉浮 第三十章 韬光养晦(2)
    由古到今,商人从来都是处在四民之末,虽然没有一个王朝一个皇帝明确说过商人地位低下。但事实上,自从朱元璋制定了重农的国本之后,国家政策向农业倾斜,商人的地位便自然而然地沦落到下等,连丝绸的衣服都不能穿。
    辽东这些年来大力扶植工商业,商人们对社会贡献大,钱赚得多了,但社会地位却依然如故,大家只能偷偷摸摸享受享受,谁也不敢大张旗鼓。以往私塾设立分对官与对民两种,商人的孩子得聚到一起读书,不能与士绅同读。这种深深触动人内心的自卑感,多少商贾发誓一定要让自己孩子读书进考,光宗耀祖。现在商人们的孩子已经不再去私塾读书,不如进辽东学堂。
    辽东学堂已经成为四民平等的试验田,确切地说是农工商三民。一开始士绅的孩子从不入学堂读书,称之为有辱斯文,后来辽王幕府的各级官员纷纷把孩子送入学堂,一些下级官员才上行下效,但儒士们固有的思想仍然无法接受辽东学堂的思想。
    因为辽东学堂所教不仅是儒学,其他法墨僧道皆有涉猎,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对于学堂朱植下了极大的心血,每年从王庄收入抽取三千两补贴,由王正妃郭秀亲自过问学堂之事。如今学堂已经成为了新学传播的基地。虽然腐儒们时常会对学堂进行攻击,但朱植以其在辽东的影响力尽力维护它地发展。
    这位敢于贴“大字报”的米胡米先生有些来头。为前宋大书法家大儒米芾之后,只是他的身世极其离奇。米家到了元代米家家道中落,作为旁支的他自幼离开中土随父亲赴西域行商,随着蒙古铁骑地兵锋。父亲一直把生意做到了拜占庭一代。到米胡十六岁时父亲去世,父亲交待落叶归根,米胡便变卖了家中产业携父亲的灵柩东归,谁知道半途遭遇劫匪。被掳为奴隶,一直卖到佛罗伦萨为奴。
    在佛罗伦萨,米胡恰好成为乔托家的仆人。由于聪明好学,不出几年米胡便精通拉丁语、高卢语、不列颠等几种语言,遍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学术作品。很快他便脱了奴籍,开始撰书向西方介绍中国古老地历史和儒学。到三十五岁的时候,米胡已经成为了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津贴学者。
    由于师从乔托,加上学贯中西的经历,自小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让米胡善于接受文艺复兴的学术思想。wap;z…z…z…c…n.c…o…m更新最快。逐渐站在了罗马教廷的对面,虽然得到佛罗伦萨市民政府的百般维护,但日子也逐渐难混。
    两年之前。高卢胡格诺派欲派修道士前往神秘的东方传教,派人与米胡接洽。以为他一个东方人必然知道东归的行程。谁知道,米胡离开中土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