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发明 >

第254章

大发明-第254章

小说: 大发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容闳摇了摇头:“从新年第一天也就是今天开始,原五省一道将成为浙江、福建、广东、南海、兰芳、台湾、江西、湖南、江北九省及上海道,也是从新年开始,有些法律将在全中国通行,这就是去年多方会谈是达成的华夏公则。”
    “华夏公则?”王有龄皱了皱眉头,他对这件事也清楚得很,这是去年多方会谈中,由叶枫授意谭钟麟提出的一项联合宣言,乍看上去没有太多实质内容,都是诸如“维护中华统一”、“中国遭侵略时一致对外”、“传承中华文化”等务虚之言,没想到在容闳那里却成为可以定罪的法律。
    叶枫点了点头:“公则既然是大家公认需要遵守的法则,我想就应该具备一定的约束力,立法院应该尽快将其细化,以便量刑。”
    叶枫看了看脸色有些苍白的王有龄等人:“我也希望大家都能认真研究这个公则,希望你们能明白我想要做的,并明了你们自己的态度。”
    “我想,在中国肯定还有很多人和你们一样,有着故国情结。但事实证明,这故国是腐朽的,是陈旧地,是应该早些老去的。”叶枫轻轻摆了摆手:“大家都去想想吧。除了国内的问题。我想外部也还有很多事情。”
    伍廷芳见叶枫看过来,马上站起来说道:“据情报局提供的情报来看,清廷与俄国、英国、法国人等都有接触,欲以外国地力量牵制我们,在谈及外交政策之前,我想先说说海军目前地情况。”
    “在1862年底,海军一共下水四艘铁甲舰,加上之前地两艘,华夏海军一共拥有了六艘铁甲舰,十一艘战列舰和二十三艘各型巡洋舰。并有大量红帮炮船和小船配合,在远东洋面上,已经首屈一指,即便是英国人在印度的舰队,也只有一艘铁甲舰新近加入,如果光从舰队实力来说,我们不用担心任何人。”
    叶枫高兴地点了点头。他一直相信实力决定一切,特别是在海上,谁的舰队强大谁才有说话的权利,所以一直坚持发展海军,好在这个时代的造船还不像以后的大型战列舰那样周期漫长,经过几年的投入,华夏的海军终于发展起来了。本书转载ㄧбk文学网wαр.1⑥κ.сΝ
    加上叶枫在英法还在摸索铁甲舰发展的时候。李彦就决定重点发展铁甲舰。如今华夏新式铁甲舰的数量竟然比英国人还要多,虽然海上霸主也已经反应过来。正在建造地铁甲舰数量要远远超过华夏,但在远东这片海面上,华夏海军至少在纸面上是超出其他势力的。
    “不过军事上主要还是以威慑为主,能不打就不打,但是要摆出一副找打的姿态,英法那边是什么态度?”叶枫直接略过了俄国,因为他能想到贪婪的北极熊会提出怎样的要求,做怎样的事情。
    “法国人海上力量不够,看上去也不想趟这趟浑水,很快回绝了北京的试探,英国人就比较暧昧,他们似乎在到处做生意,不过没想到我们和湘淮做起了生意,现在正在和北京接触,不过进展不大,”伍廷芳说道。
    虽然奕䜣;已经打算给英国人最大地好处,但是他现在能拿出来的筹码实在有限,英国人对北方兴趣也不大,倒是对销售军火比较感兴趣,如今各国都开始提前更换滑膛枪为来复枪,英国人想把淘汰下来的滑膛枪卖给北京。
    “英法应该不会为北京与华夏决裂,但是趁着这个机会从两边都要些好处还是很可能的,这个时候就看谁能吓住谁了,”叶枫笑了笑,很直白地说出了外交上现在面临的情况,所以他打算是不是在合适的时候再搞一次阅兵或者军事演习,让英国人不要痴心妄想。
    “和英法扯皮的事情就交给商务部和外务部,军事上威慑,另外在具体地条件上,不能损害华夏地利益,同时可以放开一些限制,给他们一点甜头。比如提前开放几个领域里的投资,取消一些商品地进口配额,或者帮助他们在别的地方捞些好处,英国人在日本不是闹得很不开心么,咱可以派点陆军过去,维护一下地方秩序,我想无力出兵的英国人也是愿意的。”
    叶枫对包令这个英国人很有好感,因为他只对商业利益感兴趣,这让很多事情变得简单,也更好处理,至于英国人要卖武器给北京,他是不在乎的,有了武器还要看使用的人,就绿营八旗那素质,给他们机关枪都不行,何况是操作还很复杂的滑膛枪。
    正如叶枫他们所预想的,复兴军攻占山海关的消息迅速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股狂澜,人们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不敢相信,待消息确认以后,各自的反应却又不同。
    原本华夏的五省一道自然是喜气洋洋,正如徐荣村所说,消息一公布,新年开始发售的复兴券就被疯狂追捧,现在形势愈来愈明朗,复兴军势不可当,既下山海,再取京师、东北,统一中国,实现改朝换代不过是时间问题。本书转载ㄧбk文学网wαр.1  ⑥κ.сΝ
    华夏的金融市场已经比较完备,国债的投资收益稳定有保障,自然有人肯买,何况国债还有很多别的好处,比如银行的贷款要办起来并不是那么方便,但是国债抵押贷款甚至比存款抵押还要容易。
    银行本身也是会购买国债的,向企业放贷与向国家放贷其实都差不多,国债的利息虽然不及商业贷款,好处还是有保障,更灵活。
    当然,叶枫也知道国债就和纸币一样,虽然是好东西,但必须有效控制,陈东对现代金融与货币政策未必很精熟,好在能一丝不苟地执行叶枫的指示,也能协调央行中外职员的工作,国债的发行还算平稳。
    与国债受到追捧一样,股市、金融市场的行情都一路飘红。
    刚刚完成新政重组,并开始新型政府第一个完整年度的上海,各县孝廉议政台新年会议上,孝廉们都是兴高采烈,谁都知道从他们当选孝廉开始,他们的命运就和华夏绑在了一起。华夏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华夏的地盘越来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来越多,作为孝廉的他们显然会有更多的机会。
    不管是为了前程也好,因为投票的压力也好,孝廉们履行权力的劲头很足,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地方行政,制定新一年的工作计划,并监督政府工作。
    有些人将孝廉看作是民间御史,不过孝廉,包括贤良、国士的权利与御史也不同,御史给人的印象只是风闻言事,弹劾官员,所谓清流议政往往流于空谈,华夏的议政台阁制度则主要涉及具体计划、事项的表决,而不仅仅是空谈。
    不过在上海的实践中,也出现很多清议的情况,毕竟是新生事物,有些不足也很正常。
    因为上海道的先行和示范作用,优先配备基层行政人员,特别是大量新学大学毕业生成为各县三法司的专业官员,发挥法司的作用,使得新政逐渐规范。
    按照叶枫的想法,立法院终归会被台阁所取代,议政的终极形态就是立法,不过此时的各级立法院充实了大量专业人员,他们是对新法最熟悉的群体,暂时充当了指导台阁运转的角色。
    民间对复兴军攻占山海关的反应就更加直接,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现在享受的政策不会变化,谈不上有衣同穿、有饭同食,但在华夏感觉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劳役变少了,特别是城市居民,只要交税就可以了,不用像以前那样,要忍受官府衙役的敲诈勒索,要按规定给官府免费提供商品。
    总的来说,华夏所辖几省都是一片兴高采烈,人们对政权的信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政府的工作也更加支持,看上去情况正变得越来越好,而对于那些或较劲或合作或敌对的势力来说,感觉就有些复杂了。
    第六集 中国攻略 347 北京
     更新时间:2009…3…19 23:47:33 本章字数:3352
    李鸿章、曾国藩等湘淮系的人来说,满清朝廷曾经寄托了他们人生的梦想和满腔热血,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也都看到这个朝廷的腐朽和没落,可当消息来到的时候,他们还是都震惊了。
    “清失其鹿,群雄共逐之,”李鸿章眼睛一亮,又随即敛容沉思。
    曾国藩看着案头的《道德经》,久久不发一言。
    不管李鸿章和曾国藩如何想,湖南与江北的议政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牵扯了湘淮的很多精力,民间参与热情的高昂,让他们也感到吃惊。
    曾国藩在得到消息的第二天给叶枫发来了电报,希望华夏也能考虑让满清成为联盟的一员,而不是选择战争来解决。
    叶枫也感到好笑,曾国藩居然如此异想天开,即便他同意,满清能同意么,何况叶枫也没打算让满清全身而退,要知道这几百年来,满清贵族从中国搜刮的财富可并不少,虽说他们便是拥有宝山,也未必能发展得超过华夏,但这些财富交给华夏,无疑更能发挥作用,没有了它们,华夏的发展无形中也会少去很多资源。
    不过对曾国藩,叶枫还是大义凛然,声称共和宣言对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有效,也包括满清朝廷,不过作为特殊的存在,清廷也必须答应一些额外的条件才行。
    曾国藩竟然真地希望从中调停。也算是他对故朝所尽的最后一点力,不过他这番心血注定是要白费的。
    湖南、江北推行议政改革,湘军、淮军却各有动作。
    在山海关失守以后。清廷立刻陷入动乱当中,胜保第一时间从山东溜回北京,力劝慈禧、奕䜣撤往盛京。
    奕䜣则全力反对,要求各地勤王,就算是要回盛京,也必须先打开山海关地通道才行。
    朝堂上尚争吵不休,局势却一日数变,先是辽西的广宁、辽东的金州先后遭到攻击。并很快失守,随后少了胜保坐镇的清军泰安防线一日夜间被复兴军攻破,济南告急,接着河南的复兴军也北上攻击大名府,京师形势竟摇摇欲坠。
    到了这个时候,朝中要求坚守北京的声音很快被压了下去,迁都成为大部分人的想法。并很快付诸实施。
    满清朝廷在北京两百多年,虽然已经作出迁都决定,但真要做起来却也不容易,仅仅是要一起走的旗人就是个非常庞大地数字。
    虽然清廷对这次迁都还有说法,说是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去盛京祭陵,北京还是由奕䜣留守,但谁都知道这是逃离北京。至于以后能不能回来,至少眼前还看不到希望迁都的消息根本没法隐瞒,私底下早就在传,看到那几个王爷府上有了动静,大家就都知道怎么回事了。也都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跟着一起走。
    往日里繁华热闹的北京城如今彻底喧嚣起来,虽然茶馆酒肆变得冷清起来,很多都关门大吉,但街头巷尾,忙着收拾东西要走的满清子弟可少不了还要侃上两句。
    “咱大清国这可就算完了啊,太祖、太宗、圣祖在天上,可不知道怎么个想法呢。”
    “能怎么想呢。还不是女人误国。鬼子六那个家伙杀害功臣,把咱大清国生生给毁了!”
    “都是太祖当年灭了叶赫。那拉氏的女人就要亡了大清,果不其然啊!”
    北京城的满族清贵都收拾家什准备离开,土地带不走的想卖却没人要,金银细软古董家具,还有十几房姨太太,丫鬟奴才,虽然说是要逃难,但毕竟敌军还没城下,富贵日子过惯了,想要丢下什么也舍不得,大车小车都装着,简单点地人家前面就走了,更多的却要等着宫里头走才能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