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明-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万磊眼中的公民,只有野蛮的体魄是不够的,还得有文明的精神,所以顺天府的文化教育事业一直没有落下,现在北平城内有中学一个,小学也是一个,不过全城的适龄儿童都上学了。
除了正常的办学机构之外,顺天府还办了各种夜校给成年人扫盲,并定期印发期刊,用最贴近百姓的白话文来普及各种文化和科普常识。现在北平城内的百姓几乎都认得上千常用汉字,就连妇女也大都能读会写了。
至于财政收支,还算良好。虽然顺天府没有田税收入,却垄断了商业贸易,还搞起了私制铜钱,而且还在战场上获得无数军粮物资和奴工,有了这些收入,足够军费和行政费用支出,府库中甚至还有近百万两银子作为储备金。
当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富强的标准不是有多少金银,而是有多少社会产值,所以财政上一旦出现盈余,万磊就会提议投资到各个领域去,用以扩大再生产,必要的时候还会向燕商会进行融资。
而燕商会的会员们则是富得流油,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有钱就置地买房,而是投资到工业上,因为不只是万磊给了他们盈利的信心,顺天府的基本法上也明确地写明个人私有财产受到政府绝对保护。
不用担心财产被充公,富商们当然乐于钱滚钱,北平城内各大小公有工厂都有富商的入股。有些富商还自主创业,酒坊醋坊酱坊糖坊巾帽坊等等大小作坊如雨后春笋,反倒是服务业鲜有人投资,因为顺天府的百姓多忙于挣钱,平时也没谁有闲功夫逛茶楼。
看完这一份年度报告,万磊满意地笑了,各项工作都很好,这一年的辛苦没白费啊。众参议员也是频频点头称善,脸上也浮现出笑意。列席会议的参观团的团员们也交头接耳,或许一些数据和专业用语他们没看懂,不过他们已经参观过了北平城,建设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他们心底也暗暗希望以后自己家乡也能像北平城一样,有高大的厂房,有宽阔的马路,有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安居乐业的百姓。。。。
“各位,这一份年度报告看完了,可有什么要补充的?”年度报告是铁铉负责搞的,他当然想知道同仁们有什么建议。不过下面的参议员们都摇头微笑,表示非常满意,他也就宣布把这分报告交给万磊,由万磊专门归档,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
审阅完年度报告,按规程这一次年度总结会议就该结束了。不过万磊却把众人留了下来,商议另一件要事。
“各位,北平军新近光复了保定河间两府,数十万同胞加入咱们顺天府的大家庭中,这是可喜可贺之事。本来明年的行政计划该在年初审议,不过现在情况特殊,顺天府的行政规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情况,为了更好地治理保定河间两府,政府必须改组。”万磊说了一大通,其实也就是一件事——三府合并。
“现在顺天府衙门只能管顺天府,无法兼管保定河间两府,确实该改组。”铁铉附和道。
“确实如此。”下面众参议员也都点头表示同意,他们都知道,所谓的改组,说白了就是升级,原来的府一级升到省一级,行使管理三府一权。政府都升级了,他们当然也能依次升官。这种好事,傻子才会反对。
顺天府的众们参议员们兴高彩烈,不过来自保定河间两府的父老们的心都咯噔一下,因为真正决定他们命运的时刻到了。他们来北平城本就由各级议员接待的,自然听说了顺天府的议会制是怎么回事,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像那些议员一样,可以参政议政。
“这是我事先拟定的一套政改方案,发给各位看一看,大家有什么看法尽管提。”万磊拿出一叠印刷纸,让会务人员分发下去,一百来号人人手一份。
这一套政改方案也不算太复杂,简单的来说就是在顺天府之上设立一个北平行省来管辖顺天保定河间三府,至于领导班子和组织结构,跟顺天府原有的一样,只是官名改了。
政改的同时,议会这一机构也要改革,顺天府一级的议会废除,升为省一级。而议员数量也做了新的调整,初步方案是六二二,即议会中十名议员中有六名是顺天府人,其他两府各占两人。参议员和常委数量也按些类推。
当然,初步方案自军管期结束才开始实行,为期三年,三年之后实行新的训政方案,即四三三方案,顺天府占四成,其他两府占三成。
列席的父老们看完这一初步方案,倒也没有什么意见可提的,因为按此方案,他们基本人都有机会成为议员。不过顺天府的参议员们开始交头接耳起来,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六二二方案通过,他们在议会中就不再有绝对的话语权了,这可是损害他们的权力啊。
万磊何尝不知道下面这些议员们心中所想,也预料到会有阻力。这是实行议事制的弊端之一,没有绝对的一言堂,各人的意见当然有冲突,有时候还会出现扯皮的现象,这种时候就是考验议长协调能力的时候。
作为议会的议长,万磊一方面要顾及顺天府的利益,毕竟顺天府才是新省的核心;一方面又要顾及保定河间两府的利益,如若不然,三府之间就会有隔阂,甚至会离心离德,这就非常不妙了。
“各位,有什么意见,只管提。”
“万先生,这,这个方案能不能再改改?”一位老成的参议员站了起来,他也是一族之长,代表了一个姓族的利益,这个时候当然要站出来争。当然,他也不敢明说议会的议员只能是顺天府人,不过这一层意思却是非常明显了。
“方案当然可以改,我虽然是议长,不过也不能搞一言堂,这一份方案要由各位表决才能通过的。”万磊正色道,“不过,作为议长,我有义务将方案跟各位细细地解说一遍。”
万磊顿了顿,才道:“顺天保定河间三府合为一省,共立一议会,本来为了公平起见,应当按三三制。不过顺天府立议会时间长,组织机构完善,而保定河间两府新近才加入,很多事情还不甚明了,所以需要一个过渡期来适应。”万磊说到这,向列席的父老看去,他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我的这一套方案,就是为过渡期拟定的。议会扩大,即在顺天府原有议六百议员之外,从保定河间两府各加选出两百议员。另外,每二十名议员中选出一名参议员,议会常委也变为十人,顺天府占六人,保定河间两府各占两人。”
“各府首长由常委兼任,各级官员由参议员兼任。由于保定河间两府是新并入的,为了施政通畅,两府的行政长官会从顺天府籍的常任中选出,而保定河间两府的常委可到顺天府来就任副职,学习治理之道。过渡期之后,再重选重任。”
“原则上来说,三府地位平等,公民的地位也平等,三府之间不存在户籍限制,只要合乎规定的,都可自由往来迁移。我的希望三府成一家,大家不分彼此,互助互利,共创辉煌。”
万磊的话音刚落,就有一老者站起来道:“万先生所言极是,我支持。”
老者的表态顿时引来众同仁的纷纷响应,这些老家伙也都是人老成精了,听万磊说了这么一大通冠冕堂皇的话,知道什么地位平等那都是场面话,后面说的那个“自由迁移”才是真正的要点。
什么叫自由迁移,说白了就是自由竞争,这些老家伙都看清这里面的道道:一旦可以自由迁移,那顺天府的百姓就可以到保定河间两府去经商去牟利。以燕商会的宏厚财力,当地那些小商家肯定是竞争不过,垄断两府的工商业那是轻而易举的。
不过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要想得到经济利益,就要在政治上做出一定的让步。最起码,表面上让保定河间两府共享政治权力,这样才能保证安定团结的局面,以后才能放心大胆地去当地投资。
政治上那个议员比例实在是假大空,真正能带来实惠的是工商业的垄断。这些老家伙想清了这一层,自然也就不再反对万磊的提议,甚至还暗叹万先生果真高明,表面上和和气气的,暗地里却杀机重重,真是不服都不行。
议案几乎全票通过,万磊又说了些“大家和衷共济,再接再厉,共创美好未来”的场面话,整个议事会议就结束了。万磊带着一脸真诚的笑容,与各位握手道别。总而言之,这又是一次团结的大会,奋发向上的大会。
“万公子待保定河间两府如此公正仁义,老朽佩服,他日公子若有差遣,老朽定领族人一道竭力相报。”一位老者经过万磊身边时,很是激动地说道,因为以后有机会当官了,这是他不敢想的事情。
“您老这是什么话呢?这个决议是议会做出的,我不过是个提议人,没什么功德可言,以后还赖各位精诚合作,一起把保定河间两府治理好,让百姓们都安居乐业,我就心满意足了。”万磊一脸殷切地对这些父老说道。
“一定一定,我等定不负万公子所托,定把乡里族人管理得井井有条。”(,..,“ ”,)
第238章融合九
第238章融合九
年度总结会议结束后,来访的父老团并没有就此返回原籍,因为还有更多的会议要开。虽然明年保定河间两府实行军管,后年才实行临时宪政,不过还是需要这些父老协助管理乡民的,所以需要紧急培训。
其实,有各大姓族长出马,乡民是很好管理的,毕竟这些人在乡里本就很有权威,他们出面,乡民们也没几个人敢说三道四。不过万磊可不只限于让乡民听话,还得早日恢复生产,安定繁荣北平行省才是他需要的。
为了做到这一点,土地重新分配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万磊要求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按人头划分给公民。而保定河间两府多是平原,所以土地划分时尽量分成大方块,以便于以后发展机械化作业。
另外,要调整民居结构,大力推进城镇化,让百姓不再四处散居,而是集中居住到城镇中。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只有人口集中了,才能召集到足够的工人进行工业化生产。而且人口集中也有利于管理,更利于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当然,城镇化建设是个长远目标,现阶段只能对百姓进行引导,鼓励他们聚居到城镇中,不能用强制手段,不只是因为小百姓安土重迁的,而是因为社会风气不好,大多数农家不守在田间地头看粮防贼,睡觉都不放心,强行迁移只会势得其反。
只有像北平城这样,社会风气好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小百姓自然愿意离开地头,安心地住到城里当市民,只在农忙的时候才到田间去劳动。而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使得田间管理变得轻松,百姓才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手工业生产,这就是“传说”的解放劳动力。
连续开了几天的会议,直到十二月十八,万磊才派人护送访问团离开。时近年关,万磊也没少给他们送东西,年货和布匹都是用马车来拉的,一人一车,他们个个感激涕零,拍胸脯保证以后但有所命定竭力相报。
李丰功说要给万磊介绍几个丫鬟佣人,也在几日前到达北平城,万磊让傅闱亲自挑人,最后留下了一个叫唐李氏的中年妇人,她是个遗孀,丈夫去年死在洪灾中,现在带着一个叫唐赛儿的女儿在娘家暂住。听说万家要招下人,她托人求情,才有机会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