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怎样培养习惯 >

第3章

怎样培养习惯-第3章

小说: 怎样培养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或坏毛病影响,好习惯没养成,坏毛病又一大堆,这就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不断地相互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第三章体验法
一、解释
这种方法就是指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和体会养成好的习惯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好的行为习惯,削减不好的行为的出现。少年儿童获得“知”的过程,不仅来自于成年人的教育,还来自于少年儿童的体验。这是少年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体验教育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就整体来看,我国城乡少年儿童大多存在社会体验不足的缺陷:
一方面,我国城市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一群体虽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较过去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大多来自书本、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广播等,是间接的。虽然父母们常常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讲卫生容易生病、要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等,但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往往还没有电视里讲得好听,也没有网友们讲得生动到位。这样,习惯对孩子来说,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
第5节:体验法
而对于农村少年儿童而言,和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的信息依旧闭塞,对生活的理解依旧仅仅停留在乡土上。一些现代生活准则、具有时代特色的好习惯,对他们来说,仍然很遥远。因此,当老师们对他们讲要遵守一米线、尊重他人的隐私、要尊重别人的私人空间、乘滚梯靠右行等等,这些习惯在他们的脑海里往往是空洞的。
所以,要更准确地理解习惯的重要性,了解习惯对自己、对他人的好处,体验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案例
鲍姆就是在体验中养成自己带饭的好习惯的,这中间,妈妈和老师费了不少脑筋:
鲍姆是个7岁的男孩,上学的时候常常忘记带午饭。每当此时,妈妈都要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开车到学校给儿子送饭。虽然妈妈就这件事跟鲍姆说了几次,但鲍姆就是记不住带饭。后来,妈妈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决定让孩子体验一下不带饭的感受。回家以后,妈妈首先和鲍姆谈话,她告诉鲍姆:妈妈相信你已经长大了,有能力管自己的事情了。你应该对自己带午饭的事情负责任了。妈妈每天工作很忙,不能总是给你送饭到学校。今后,妈妈不会再到学校给你送饭去了。
鲍姆听了妈妈的话,点头答应得很好。但是,这一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却受到了一些干扰,因为鲍姆的老师借钱给鲍姆,让他自己买饭吃。为此,妈妈又和鲍姆的老师协商,告诉老师自己的想法。老师答应不再借钱给他买午饭了,让鲍姆自己去经受考验。一次,鲍姆又忘记带午饭了,他向老师去借钱。老师说:“很抱歉,鲍姆,我们已经讲好了,你要自己解决午饭问题。”鲍姆给妈妈打电话,请求她给送午饭来。妈妈很和蔼但坚决地拒绝了他的要求。
最后,鲍姆的一个同学分给鲍姆一半三明治,但鲍姆还是被饥饿折磨了一个下午。他因此体验到了因自己不带午饭而饥肠辘辘的难受滋味儿。从那以后,妈妈发现,鲍姆真的很少再忘记带午饭。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习惯培养中体验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儿子养成对自己负责任的好习惯,妈妈对鲍勃采取了体验教育法,让他亲身体验不带饭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和尴尬。有的时候,父母对我们说了那么多话都不管用,这时如果我们自己去体验一下,或许对习惯培养更有好处。
一位母亲就对孩子实行了这样的体验。这位母亲记述说:
宁宁小时候是姥姥带大的。姥姥有个传统观念,说是孩子起床时要多叫几遍才行,否则对孩子大脑发育不好。在姥姥的呵护下,宁宁养成了起床要叫三遍以上的不良习惯。
上小学以后,我决心帮助宁宁纠正这个毛病。我和宁宁说:“据妈妈了解,人睡醒了立即起床,对大脑的发育没有影响。总让妈妈叫几遍,你才能起床,既耽误时间,又使得妈妈不开心。我俩商量商量,改掉这个毛病好吗?”宁宁同意了我的意见。
在我的督促与鼓励下开始一段时间宁宁还能迅速起床。时间一长,就不令人满意了。
我开始寻找契机,想通过自我磨难的方法让宁宁尽快改掉不能迅速起床的毛病。为了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从小树立热爱解放军的思想,学校利用星期天组织他们到部队搞“一日小营员活动”。星期六晚上,宁宁兴奋得怎么也睡不着。星期日早晨五点钟,我叫他起床时,他睡得正香。我见时机来临,就用平常的语调,叫了一声“宁宁,该起床了”,并顺手用录音机将我叫他起床的声音录下来。见宁宁动了动又睡着了,我暗自庆幸地走开了。
七点多钟,我听见宁宁在房间里大声哭喊:“妈妈,您怎么不叫我起床呀?同学们都出发了……”我走过去,将录音机打开,并说:“妈妈叫你了,是你没养成迅速起床的好习惯,所以又睡过去了。”宁宁哑口无言……我早已和他讲过不能迅速起床迟早是要碰壁的。久盼的“一日小营员活动”还是参加不成了,他着急、悔恨、懊恼,又是捶打自己的脑袋,又是跺脚,还一个劲儿地骂自己是笨蛋……我像是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照旧做我自己的事。当他的情绪较稳定后,我安慰并耐心地对他说:“宁宁,别难过了,这样的机会以后还会有的,放假后,我带你去表哥的军营,怎么样?”这时,他才止住了抽泣。我接着对他讲:“人吃一堑长一智,永远记住今天的教训,就不会再吃这样的亏,妈妈相信你肯定会改掉不能迅速起床的毛病的。”
从这天以后,奇迹真的发生了。宁宁每天都在睡前自己上好闹钟。铃响后,他会自己迅速起床。就是高考的紧张时刻,他也是照章办事,没让我操心过……
有一位清华学子曾经有过如下的回忆:
上高中之前我都没有跑过1500米的长跑,可是我们那高中体育课要求测试2000米。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我真是吓得不行,还专门去试试最多能够跑多少米。高中学校的操场是200米一圈的,2000米也就相当于10圈,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个非常恐怖的概念。我跑前面两三圈的时候感觉没什么,可是跑到5圈以后的时候就感觉累得不行了,两条腿像不听使唤似的,根本没法抬起来,呼吸也特别难,脑子里特别难受,如果不放弃感觉就没法活了。因为以前我从来没跑过1500米以上。可是高中不行了,是必须得过的,于是只好坚持、坚持,没法跑下来也要坚持。可是不试不知道,其实只要努力坚持过了最痛苦的那段,后面反而没有什么感觉了,就像两条腿自动在往前跑,也没有太累的感觉了,好像继续下去是理所当然的一样,没有刚才那么难受了。这样总算最后坚持下来,发现自己居然连续地跑下了2000米。当时真是觉得自己好厉害啊,连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做到了。
第6节:不让他人代劳
是啊,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居然能做到,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这位学子怎能对“坚持就能成功”有深刻的体会并将其运用到学习中去?很多时候,成功与失败,就相差那么一小步。
三、要求和原则
“不让他人代劳”,应当成为在体验中养成好习惯的一个原则。
每年夏天一到高考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千千万万踌躇满志的学子步入考场。而考场外的那个考场显然更加充满竞争。我们惊奇地发现,父母们为我们承担了太多东西。除了学习,好像一切都成了父母的事情: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取报纸、交水电费等等。
也许有的人会说,爸爸妈妈愿意去做,我也没有办法。的确,很多父母在无意识中剥夺了我们体验的权利。曾经有人收集了一些材料,做了一个比较:
一位中国小孩子在前面跑、口里含着饭,一位母亲在后面追,一手拿着盛有米饭的汤匙、一手用筷子夹着菜,后面还有孩子的奶奶双手捧着盛有饭菜的碗……这种场景在中国司空见惯。
在美国迪斯尼乐园里,一位美国母亲逼着自己很小的孩子坐高速缆车,孩子哇哇哭着往母亲怀里钻,被母亲无情地推开了。这位母亲说:“孩子如果没有这点胆量,他就不要做人!”
一个日本孩子写了一篇题为《懒爸爸》的文章:记得小时候,我走路不稳,摔倒在地上,哭着要爸爸把我扶起来。可爸爸却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我,不紧不慢地说:“你自己爬起来嘛。”我只好自己爬起来;我的校服脏了,妈妈要替我洗,爸爸却说:“让他自己洗!”爸爸不但不替我洗,还不让妈妈帮我洗,我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去洗衣服;家里的一些东西坏了,爸爸不但不管,还找来工具逼着我去修理。就这样,爸爸“懒”得做的一些事情,我都学会了……在文章的最后,这位日本男孩无限深情地写道:“‘懒’爸爸,你的用心良苦,我真心领会了……”
美国人有一个家教原则叫做“二十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这也是符合让孩子在体验中养成好习惯的原则的。
其实,我们身边也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15岁就考上大学的樊晓燕从小就经常听到妈妈说:“你自己干。”她三、四岁就自己洗手绢,自己洗碗,并且自己学扫地,整理小床……上中学时自己拆洗被子、棉袄、打毛衣……这种“自己干”的精神使她养成了独立精神,锻炼了意志。大学毕业时写论文,她独自一人在河南乡下跑了三个月,拿出四万五千字的论文。她说:“‘自己干’培养了我的决策能力及办事的迅速性和果断性。”这真是得益于她的成长体验。
四、操作方法
1.确定习惯培养目标
应该说,这是培养一个好习惯的第一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目标,才能更快的走向实际行动。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自己做错了事情要勇于承认过错。
3.体验好习惯带来的愉悦
在妈妈的教育下,当当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有一天,他特别想买一件运动衣。妈妈告诉他,可以用自己积攒的钱来买,并且说,平时节俭一些,等到急需的时候就有钱用了。于是,当当取出自己的零用钱,去买了运动衣,觉得存钱真好。
过了一段时间,当当想买一顶运动帽,可是很贵,自己的零用钱不够买了。妈妈知道了,从自己的存钱罐里取出一些钱,帮助他凑够钱,不过要求当当在一段时间内还回来。当当这次更高兴了,因为妈妈说他有存钱的好习惯,有足够的信任度让妈妈给他借钱。当当感受到了好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4.牢记不良习惯带来的麻烦
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基罗萨镇传出了一条有趣的新闻,格外引人注目。
舒尔德和泰妮夫妇有4个子女。长期以来,兄妹4人打架滋事,调皮捣蛋,专搞恶作剧。在他们的房中,有扫不尽的垃圾,响个不停的电话,日夜咆哮的唱机……这种局面,令舒尔德和泰妮夫妇焦虑不安,但因忙于打工谋生,没有时间顾及这些。
随着时光的流逝,为这个家所承受的繁重的劳作和沉重的精神压力,使舒尔德和泰妮夫妇再也无法忍受了,他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在家里采取“罢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