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家教现场 >

第31章

家教现场-第31章

小说: 家教现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旦出现这些缺点,你上来就训斥他,这个家长叫“不教而诛”,这是一个错误的举措,是失职而又粗暴的家长作风。而家长要做的事情是:
明确原则
首先,原则是明确的。
过去曾经对孩子明确地说过,现在当孩子错了,又明确地重申一次,接下来在一般情况下不应该退让。比如你讲了,一个人要讲信用,要说到做到。这是个原则。孩子说了没有做到,缺乏意志品质,受到诱惑之后做不到他自己允诺的事情,这种表现应该说是错的。这时候你要重申一点,“你说过了,不做到是不对的”。这就是重申原则。
坚持,不退让
重申原则以后,孩子可能还坚持他这个无理的、不合理的要求,作为家长,只要你认为你的原则确实是正确的,态度应该如此:
第一,已经有过原则;第二,再重申原则;第三,是和蔼不发脾气,同时坚持,不退让。家长要做到这一点。你如果不和蔼,发脾气,你是错的。你要是退让,你也是错的。
对于一个很小的孩子,按时睡觉是为了健康必须遵循的原则。那么,他到了晚上十二点还要看电视,是破坏了这个原则。你就要重申这个原则。你可以和蔼,可以不发脾气,但是你不能退让。
局部退让,整体上不退让
有时还遇到一些这样都很难处理的情况。比如说,虽然你和蔼了,可是你这个坚决不退让与孩子形成非常激烈的僵局,这时候,还有通融的办法。这种通融,主要是针对那些年龄比较小,确实还难以晓之以理的孩子。大一点年龄的孩子总是最终要以互相商量的方式达成共识。比较小的孩子在性格上冲动得很厉害,你不让他在十二点以后看电视他在那儿哭闹,你又不退让。你倒是挺和蔼的,不发脾气,把电视关了,或把电源拔了,或把房门锁了,挺和蔼地走了。可是孩子冲动得很厉害,这时候可能有通融的方式。
这种通融的方式,是做局部的退让,整体上的不退让。
僵、僵、僵,你说不让看,他非要看。明明他要看一个小时,你就是不让看一分钟。好,再看五分钟吧。然后你一生气,走了。孩子再看五分钟,自己回房间睡觉去了。这种局部的退让和整体的不退让,有时是通融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自然的方式。孩子觉得你没有退让,可孩子也找到了一个台阶。
名义上不退让,实际上退让
还有的时候可能比这个还难解决。他要看一小时,你只让他看五分钟。如果他回去睡了,这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这是场球赛,他非要看完不行。有可能你的完全坚持原则不退让没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候万不得已的方法叫做“名义上不退让,实际上退让了”。就是说,你跟孩子讲,你这么小的年龄,明天一大早起来还要上学,我觉得十二点以后看电视,是不应该的,而且你答应过遵守这一条。我今天不同意你看,这件事你怎么说我都不同意。然后,你就出门了。然后,他就偷偷看了。等你一点钟回来的时候,他已经钻到被窝里,装着什么也没发生,把电视盖得好好的,好像他没看。这是你坚持原则的一定程度的胜利。孩子虽然偷偷地看了电视,但他觉得自己不对,觉得妈妈没有妥协,没有退让,他以后再这样做的时候,就得考虑考虑。
原则坚持法,对于再和蔼的家长,再平等的家长,在有些时候为了使孩子确实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无理的行为和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柔中带刚的措施。
别开生面法
那么,对待更复杂的问题,还有一个方法,是“别开生面法”。
当家长的教育和孩子的行为、思维逻辑,发生了倾向性的对立和冲突时,是一个明显的僵局。而这种僵局用逻辑中断法不可以,原则坚持法也不可以。还有什么方法?叫别开生面法。
用跳出逻辑的方法解决冲突
什么是别开生面法?就是用新颖的、跳出逻辑的方法,跳出你和孩子冲突点的方法,来解决家长所要坚持的正确原则与孩子的错误行为逻辑的冲突。这个方法的表现是方方面面的。
有个小学生,不太喜欢作文。暑假的时候,她写了两篇作文。有一天,她爸爸把她领到我这儿来,说:你给叔叔念一下作文。他想通过让孩子念作文鼓励孩子的写作兴趣。她说:我不念。父亲说:你念吧,叔叔又不是外人。她还是说:我不念,要念你念。这时候家长的意图和孩子的意图发生了冲突。家长是想让孩子锻炼锻炼。平常她不敢在正式的场合念自己的作文,如果念了,对她是个锻炼。这里,家长的意图是正确的,但孩子就是不念。孩子的这个行为逻辑应该说是错误的,因为她羞怯,不好意思,怕自己写得不好,过去又不喜欢作文。这是个弱点,这个弱点和家长发生了冲突。家长说念,孩子就不念。别人也说:你念吧。她还是不念。我也说:你念吧。她还是不念。这就是一个僵局。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你是硬性要求孩子念吗?这个强迫不得,因为孩子没有犯什么明显的道德错误。你说,不念就不念,算了,真没出息!这样合适吗?你就使孩子继续不喜欢作文,继续不敢在公开场合念自己的作文,继续不敢在生人面前做这种大胆的陈述,性格素质和学习都受影响。家长和孩子经常会发生这种冲突。
在这种冲突中,只靠坚持原则是没有用的,虽然你正确,但是这个原则不能用这种坚持的方法来实现,这时候要跳出那个冲突。
我当时是这样办的。我说:你念第一句,我就能知道你第二句是什么。孩子一下就好奇了,她已经忘了刚才和爸爸的争论了,忘了你让我念、我就不念这个对立了,也忘了她不敢念这个心理了,她的注意力完全被转移了。“我不信”,她拿起作文就念了第一句,“我背着旱冰鞋和爸爸一起来到了旱冰场”,底下我说:“我看到”,果然是这三个字。她问: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我就是知道,你再往下念,我还会知道呢。她哗哗一口气就念下来了。
提出一个新思路
这就是别开生面。跳出那个你念我不念的僵局,用另外一个方法,提出另外一个方案来解决问题。很多复杂的外交谈判,有的时候就是这样解决的。我们和孩子的冲突有时也是一种外交僵局,要别开生面,提出新思路,使大家从原来的僵局中突然走出来,形成新的合作。
孩子念了,这是孩子合作的表现。然后我的表现呢?我说:你念得真好,这个作文写得真好。她写得也真是不错。我就一连串地夸,让她爸爸回去也夸,我想这个孩子由此可能就会比较喜欢作文。因为她会想,一个作家都夸奖过我了。结果,那天她又主动念了她写的第二篇作文,第二篇一口气就念下来了。
这样,就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由不喜欢作文到喜欢作文,这对于孩子的一生是个很大的变化。第二,由不敢大声对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变得敢于表达。一个别开生面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再加上及时的欣赏和夸奖,使孩子在一天之内解决两个问题。
可是如果你这样解决问题:不念算了,真没出息。完了,这个孩子从此失去两个机会。而且以后你再让她念,她还是不念。家长也不敢让她念了,因为家长失败了。
又比如孩子穿衣服的问题。寒流来了,该多穿衣服他就不多穿,这是经常发生的冲突。你要他穿他就是不穿,要不就不起床。这时候,家长千万不可在这个逻辑中,穿,不穿,穿,不穿,啪,一巴掌打下去。不要这样,要跳出来,有很多跳出来的方法,是随机应变的。比如,你可以对他说,你先不穿衣服下来,到阳台上站一站,感觉感觉,然后你说不穿就不穿。他到阳台上感觉了一会儿,不说什么了,吃过早饭,穿上衣服走了。这个事情需要这样解决,而不需要靠一巴掌来解决,这就是别开生面解决问题的方法。
僵局就是非此即彼的思维逻辑
又比如,孩子们互相争东西,争来争去,这也是一种僵局,这种僵局都是因为这种或那种逻辑。很多人的思维方法就是非此即彼,但很多矛盾不能靠这样的方法来解决。
又比如,你说:那个小朋友在哭,你去帮助帮助他。他说:我不去。你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去不去?他说:不去。这又是个僵局。面对这种僵局,当你的坚持达不到目的的时候,不要固执于这个坚持,滞留于这个坚持,最后以和孩子闹僵,训斥孩子为结束。这样不好。
你不去,爸爸去,或妈妈去,你等我一会儿,或者你帮我拿东西,我去。回来以后你对他说:我去帮助小朋友,你帮我拿了东西,咱们一起帮助了小朋友,没有你帮助我,我也帮助不了他。这个感觉挺好,这也叫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要跳出一个僵局的逻辑,别开生面,想出新思路。
当孩子因为某种倾向而不接受大人对立的倾向,与大人表现出冲突的时候,只要这个冲突不是个根本的道德问题,都可以用别开生面的方法来解决。而当孩子接受了你的新解决方法,要及时地欣赏和夸奖。
别开生面法是思维技术的高超表现
别开生面是跳出非此即彼的生硬的对立僵局,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外交的也好,工作上的矛盾也好──一个特别重要的艺术。推而广之,可以用在人生的方方面面。做生意的人,搞外交的人,搞经济的人,都可以找到这种方法。
很多思维难题、科学难题、哲学难题、艺术难题,有时都需要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别开生面的方法根本不只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更是思维技术最高超的表现形式。
家长因为不懂得这个方法,往往就会和孩子形成僵局,这个僵局等于死局,这个死局最后以家长训斥孩子,以双方共同的失败而告终。孩子没能念作文是一种失败,家长没能让孩子念作文,也是一种失败。孩子是人生的失败,家长是教育的失败。
如果一谈判,最终形成僵局,没有谈判成,双方都是失败。本来是要和平,最后打起来。你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个方法不行,换个方法也不行,两个方法都不行,死死地僵在那儿,没有解决问题。这就是死局,僵局。
超越问题,才能随机应变
解决死局和僵局,使局面变活,这是个高度的哲学问题,高度的生活艺术。用古人的话讲,就是禅的真理。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许多禅书都是书面文章,真正的禅是什么呢?我让孩子念作文的方法,就叫禅。
禅就叫跳出自我逻辑,随机应变。否则,我提个问题你就回答不了:你是愿意当小偷,还是愿意当强盗?二者必居其一。你怎么回答?你两个都不愿意当,所以没法回答。这叫死局,叫僵局。你跳出这个僵局,就有一万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其中有一个方式就是,我觉得你提的这个问题毫无意义,这是一种回答。还有一种回答,我不知道你提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可是你要陷在他设定的问题中,你就没有正确结论。
许多思维的错误就在于社会生活、周边人物给你提出了一个问题之后,你就套在问题里面,而不知道超越它,问一问这个问题本身是什么意思?
禅宗有一个公案,一个禅师悬在树上,树很高很高,他手里拿着东西,只好用嘴咬住树枝,才能不掉下来。这时候底下有一个人问:“佛祖西来,旨意如何?”对这个问题,禅师不能不回答,要不他就不是禅师。可是如果他回答,嘴一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