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大唐-第5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陈晚荣他们议定地,并不意外,张守领命道:“皇上圣明,臣明白!”沈権虽然没有以钦差的身份宣旨,这毕竟是皇命,他仍是以见钦差的话语来说。
沈榷接着道:“第二件事是陈监军率领炮兵,十万骑兵,另加五万步兵开往陇西。”
“去陇西?”这事太意外了,陈晚荣有些惊讶。
沈榷点头道:“地确是这样!至于皇上为何要你率部去陇西,沈某就不清楚了。皇上说了,要你把军队带到陇西后,立即赶回长安,说是有要事与你面商。”
“不会是要对西域大规模用兵了?”陈晚荣猜测起来。
“我看**不离十!”王忠嗣很是兴奋的叫嚷起来:“百年来,大唐虽是强盛,可是大唐地对手一共有三个,吐蕃、突厥和大食。这三个敌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多方牵制大唐,使得大唐不能把兵力集中使用。如今,吐蕃和突厥都已经破灭,三个敌人只余大食一个了,正是大唐集中力量击破的良机!”
这剖析太有道理了,以前唐朝不是不想和大食大打,只是因为对手太多,没法集中兵力来打。如今,唐朝地战略态势空前有利,吐蕃不复存在,后突厥新破,草原诸部丧胆,不敢有异心,抓住这有利的时机,和大食好好打上几仗,对唐朝有莫大地好处。
“此言极是!此言极是!”众人很是兴奋的赞同。
程晓天马上就抓住陈晚荣的左臂:“监军,您是知道的,我善用骑兵,此去陇西,你得带上我。你要是不带我去,我跟你急!”
费俊行抓住陈晚荣右臂:“监军,您别听程小子胡言乱语。要说用骑兵,那肯定我是第一,监军,你带我去陇西,不要带他去。”
程晓天一拳砸在费俊行的肩膀上,喝斥起来:“费小子,你太不够意思了!你要是敢再说瞎话,小心老子揍掉你地门牙!”
可以想象得到,与大食一战,将是唐朝在可预见的将来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仗了。这一仗打完了,在有生之年不会再有大的战事,程晓天能不急么?
费俊行和程晓天说笑的,一听这话,立时明白,是有些过份,忙闭嘴不言。
“监军,您带我们去吧!我们愿意和监军一道,狠狠的揍大食这帮兔崽子!”众将眼里射出热切之光,很是期盼。
和大食打,打出一个不同的局面,改写世界历史,让中华文明在中东生根,这事做起来过瘾,陈晚荣也是热血如沸,声调有些高道:“你们先别急,这事,我和大帅商议之后再说,谁去谁留自有分晓。”
他们两人商议是必要的,只是众将提心吊胆,生怕不能去陇西。
沈権接着道:“第三件事情,就是留下一部分军队在漠南,作为声援漠北用。”
这是应该的,陈晚荣和张守无话可说,点头道:“我们一定办好!”
“最后一件事,就是皇上准许了你们地请求,把默啜押赴五回道斩首,用他的头颅来祭奠五回道上地冤魂!”沈榷声音有些高:“默啜作恶多端,如此处置,甚是得当!沈某奉皇命,代表朝廷前去祭奠!不知二位打算何时出发?”
“皇上圣明!”众人早就想杀默啜了,听了这话,无不是振奋异常。
不是众将嗜杀,是因为他们久在边
知突厥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有多大,默啜死一万回都罪!
张守征询陈晚荣地意见道:“监军以为何时出发为宜?”
陈晚荣眉头一轩道:“杀默啜,用他地头颅来祭奠五回道上地冤魂,这事固然让人痛快。不过,不能单单如此,我们还得再有所举动。我以为,当把突厥地大臣们全部押到五回道上,要他们亲眼看看默啜的下场,震慑他们的心!”
“我赞成!”张守还没有说话,众将就嚷成一片了:“只是让他们看看,是便宜他们了。以他们犯的罪过,杀一百回也不为过!”
后突厥反叛以后,杀戮无数,后突厥的大臣们人人都是帮凶,杀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是,要是全部杀了的话,必然埋下祸根,只能网开一面,饶他们一命。借用杀默啜这事来震慑他们倒是个不错地主意,由不得众人不赞成。
张守点头道:“如此甚好!那我们收拾收拾就出发!”
一声令下,兵士押着默啜和后突厥群臣,开始出发了。
默啜的末日将近,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大事,陈晚荣骑着青花,策马来到默啜的囚车前,只见早就围了个水泄不通,正是众将在奚落他。
程晓天右手抓住默啜的胡子一扯,讥笑道:“默啜,当年你做恶时,可曾想到有今日?”
默啜坐在囚车里,双目呆滞,脸上无神采,披散着头发,不言不语,任由程晓天数落。
费俊行也不甘落后,一巴掌拍在默啜脸上,讥嘲起来:“默啜,早知有今日,当年何必做那么多恶?”
“呸!”有将领忍不住了,冲默啜吐口水。
他的举动提醒了众人,狠狠朝默啜吐口水,只一会儿,默啜身上全是口水。受到如此侮辱,要是换个人,肯定是不想活了,默啜却是一点反应也没有,他的羞辱心早就泯灭了。
陈晚荣清咳一声,众将忙让道。陈晚荣来到囚车前,一打量,不由得直摇头,道:“默啜,你可以走了!”
“真地?”默啜一下蹦起来,只是额头撞在囚车顶上,发出哎哟一声惨叫。也顾不得疼,双手抓住囚车,眼里闪着光辉,满是希冀之色:“真的放我走?”
陈晚荣不屑的摇摇头道:“默啜,我真不明白,你以前雄姿英发,纵横万里草原而无敌人,那是何等的让人惊讶。可如今,你这副模样,太让人失望了。
”
“监军责备得是!不是我默啜胆小,实在是大唐太可怕了!”默啜声音压低许多:“当年我虽不把大唐放在眼里,那也只是在边关,我不敢深入内地。要是深入内地的话,不用一个月,我们就会给大唐打败!在边关,我们打不过,还可以逃,凭借大漠的广阔完全可以和大唐周旋。”
这是实话,默啜控兵四十万,也只是在边境上骚扰,不敢攻入内地。他要是进入内地的话,早就给唐军歼灭了。
“算你还有点自知之明!”陈晚荣点点头道:“要是没有五回道上的事情,你还可以活命!”
默啜慢慢坐了下来,双手不住扯着头发,低低的道:“五回道,五回道!我怎么做了这孽?”眼睛中居然流下了两行清泪。
公元698年,默啜率领大军南下,四处骚扰,先后攻打静难军、平定军、清夷军,占领了》》州、檀州、定州、赵州,杀戮无数,掳掠的人口近十万。当时,他自以为唐朝拿他没办法,非常得意,辉武扬威,作威作福,宴饮之余就**妇女,杀戮边民为乐。
武则天发兵四十五万反击,毫无成效,这更加助长了默啜地狂妄。其他诸路军畏惧默啜,迁延不进,唯有狄仁杰率兵十万从后追来。默啜知道打不过,就从五回道上撤退,把掳掠来的近十万边民全数杀死。
当时,他瞧着漫山遍野地尸体,着实自鸣得意了一阵,就是到十年以后,他想起这事仍是兴奋不已。可是,哪里想得到,风水轮流转,如今他的末日到了,当年地得意反倒成了他的催命符。
望着默啜那副颤颤兢兢地模样,陈晚荣不住摇头,叹息一声:“默啜,你好歹也是杀人如麻的人,临到死,居然如此没用,真让人失望。我都为你可惜!不过,我更为死难的边关百姓叫屈,他们居然死在你这个没用的东西手里!”
默啜嘀嘀咕咕的道:“谁不怕死呢?”
陈晚荣懒得和他废话:“看好了!”一拉马缰,策马而去。
“没问题!”程晓天从默啜身上撕下一块布片,拉开裤挡就是一泡尿淋在布片上,系好裤子,抓住默啜的头发,讥笑道:“默啜,你要是表现得象个男人,我也不会如此做!你这副模样,让老子瞧着生气,你自找的。”捏开默啜的嘴,把布片塞进默啜嘴里。
费俊行用绳子把默啜反绑在囚车的木条上,让他动弹不得:“默啜,到现在,你就是想自裁也为行了。非吃我们一刀不可!走,去五回道!”
众将欢呼一声,押着默啜直奔五回道。
第四卷 帝国碰撞 第四十六章 哀恸天下
更新时间:2009…11…2 15:01:12 本章字数:6458
回道在现在的河北省易县西,陈晚荣他们赶到这里一漫山遍野都是坟冢。说是坟冢并不准确,准确的说应该是坟堆,是一黄土而已,没有墓碑。十万边民全部成了“无名氏”,没有人知道他们姓甚名谁,家住何处,年龄几何。
原本有名有姓,有家庭的人,因为默啜的杀戮,他们的名字再也无人知晓了,这本身就是一个惨剧。
望着一个接一个的坟堆,陈晚荣心潮起伏,胸口急剧起伏,右手不由自主的握在马刀的刀柄上,恨不得给默啜一刀。一股悲之情上来,陈晚荣的眼睛不由得红了,眼睛湿润了。
陈晚荣在尸山血海里打过滚,到现在为止,亲手砍下的头颅没有一百,也有好几十,可以说心硬如铁,等闲不会动悲之心。只是,这里实在是太惨了,虽然过去十几年了,那种悲惨景象恍如就在眼前,仿佛当年突厥人砍杀十万手无寸铁百姓是亲眼看见一般,任谁都会落泪。
右手抹着眼睛,陈晚荣一字一顿的道:“一定不能让默啜死得太痛快!”
“对!不能让他死得太痛快!”众将齐声附和。
沈榷长叹一声道:“当年五回道的惨事传开,天下哀恸。如今,十多年了,沈某到得此处,方知当年有多惨!凡大唐子民,应该永远记住这一点!”
对这说法,众人自是无话可说,不住点头赞同。
程晓天眼中的泪水涌出来,低声呼唤道:“爷爷!爷爷!要是爷爷在,也会有此惨剧!”
程务挺追随裴行俭平定突厥叛乱,黑山一战只以三万唐军大破突厥十万之众,让突厥人闻之变色。在随后地战争中,更是打得突厥人束手无策,威名显于突厥。武则天命他镇守北地,后突厥惧他威名,不敢犯边,约束部众,龟缩在大漠深处,不能南下。
当时地边关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自唐太宗以后难得地平静景象。只是好景不长。武则天为了登上帝位。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程务挺给杀了。程务挺之死是亲者痛。仇者快。突厥人最是高兴。宰牛杀羊。大肆庆贺。比过年还要高兴。
程务挺一死。突厥人再无顾忌。大举南下。唐朝无法应对。边关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才有公元698年地惨事。五回道给鲜血染红了!
这段秘辛凡在北地地人都知道。说到底。酿成五回道上惨事地罪人应该是武则天。她为了个人地权势不顾百姓死活。只是。因为当时地政治原因。人们没法把矛头对准武则天罢了。
程晓天这一提起。众人都认为他说地很对。不由得长叹一声。
“大唐万岁!大唐万岁!”一片欢呼声响彻天际。是早就闻讯赶来地百姓。见到唐军到来。欢呼不已。
五回道上地惨事曾经轰传天下。哭煞多少豪杰。当时。整个唐朝震动。百姓无不是大声疾呼“复仇。复仇”。却因为当时地政治局势。而没有成功。
时至今日,终于击破后突厥,擒住默啜,要在五回道上祭奠亡灵,这是对冤死的边民最好的交待,百姓哪能不赶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