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折钗记-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芸哥儿,过来认识认识。”
沉默片刻,依旧是贾母打破了沉静,老太太招手将贾芸和五儿叫到自己身边,指着那刚刚进门的四个女孩儿一一介绍起来:
“这是你大伯父的女儿迎春,这是二伯父的女儿探春,四丫头惜春是你东府珍大爷的妹妹,还有这个……”
说到此处,贾母特意站起来指着那个簪着菊花的女孩儿说道:
“她是我的嫡亲外孙女黛玉,父亲乃是当今钦点的巡盐御史林如海便是。”
林黛玉啊!
贾芸不由自主的轻轻咽了一口唾沫,虽然在臆想和睡梦中,他曾经无数次的描摹过黛玉的模样,可是今日当这真人站在自己面前的时候,贾芸依旧是被惊艳的无以复加,精致到几乎完美的五官,雪白凝脂的肌肤,举手投足间随意散发的那种古典沉静的风度,还有眉宇之间那销抹不去的那一丝慵懒的神彩。
虽然自己的柳五儿也算是一个地道的美女,不过比起眼前的这个林妹妹来说,总是缺少了那一番灵秀出尘之意。无论后世拥钗拥黛两派如何的争论不休,贾芸的心中对她们两个却是一视同仁,充满敬佩和仰慕之心的,一个是识大体,会说话,温柔如兰,善解人意,一个是真性情,不做假,孤傲若竹,一片痴心,加上一样的美丽出众,又一样的才华横溢,甚至在《红楼梦》原著的判词和曲辞中,也将钗黛两人并列而作,并在金陵十二钗中居于首位,那所谓的艳冠群芳,说得便是这钗黛两人。
“黛玉初来府中,倒是不知道如何称呼的好,还望赎罪。”
看见贾母亲自引见贾芸,黛玉终于第一次正视了一眼面前的这个青年。身旁王夫人忙笑着说道:
“芸哥儿是咱们荣府的外宗嫡系,小着你们姊妹一辈儿,论理倒要叫声侄儿的,只是这年岁上,你们几个却都要比他略小几岁,这事儿,倒是还要老太太来定夺的……”
贾母哈哈笑道:
“依我看,倒是只论年齿,不论辈分的好,稻香村一会,连东平王爷也称呼我们芸哥儿叫小友,咱们辈分再高,还比得上老亲王不成?”
一席话说得众人大笑起来,贾政和贾琏都在一旁点头附和:
“还是老祖宗说得在理,只宜兄弟姊妹论,毕竟亲热些!”
这边迎春为首,四个女孩儿款款的站起来一齐朝着贾芸福了一福,算了行了初次见面之礼,慌的贾芸和柳五儿两个也是不停的作揖还礼。
众人厮认完毕,纷纷落座,稍顷,只见杯盘壶碟流水介被送上席间,贾政招手将贾芸安排到了宝玉和贾兰的中间,引得众人不由又是一阵侧目,毕竟他们中很多人都并不知道,东府的大老爷贾敬还是托贾芸的福才逃出了京城的。只觉得这个外宗的子弟竟能获得老太太和二老爷如此的器重,倒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
酒过三巡,众人的兴致渐渐挥洒出来,贾母看着这儿孙满堂,也是心满意得,招手叫来旁边侍候的一个大丫头,耳语几句,片刻后,那丫头便抬来了一架小鼓和一支绸子做的宫花,贾母用力的敲了一下板鼓,示意众人安静,随后笑着说道:
“今日家宴,自当行令取乐,依我的意思,咱们人多,倒是不用外头男人玩儿那些诗词歌赋,鼓停持花者便讲一个笑话,岂不爽利有趣,若讲不出来的或是讲的不好的,便要罚酒三杯,如何?”
众人见贾母高兴,自然纷纷应和,大丫头鸳鸯遂搬起小鼓背坐在贾母身后,又将宫花交到贾母手中,笑着说道:
“那咱们这便开始了!”
鼓声咚咚响起,从贾母起头,那支红纱宫花走马灯一般在席间传递起来,待得鸳鸯停手,那花竟是停在了贾探春的手中,众人齐齐望着这位英华飞扬的三小姐大笑,那探春却毫不忸怩,从座位上站起笑道:
“老祖宗高兴,我也少不得献丑了,却说从前有一个不知稼穑的富贵公子,花钱捐了一个五品的地方官儿,春节某日里突然想着要效法先贤,视察民情,正走在大街之上,突然碰见一个乞丐,穿着破衣烂衫,在风中瑟瑟发抖,那官员甚是奇怪,忙问手下,为何此人老是不停抖颤,旁人答道,只因天寒衣薄之故,那官员更是奇怪,回头又问,难道抖抖就不冷了嘛?”
众人一愣,随即哄然大笑,旁边的迎春指着探春笑得说不出话来,王熙凤更是凑趣的说道:
“探丫头这个笑话儿说得好,你瞧满桌子个个都笑得直抖,可不这一丝儿冷也觉不出来了。”
众人越发叫好,贾母也笑着将身边的宝玉搂到怀里,对着王夫人说道:
“倒是探丫头提醒了我,你们让官中预备下一些粥米,去街上摆一个棚子,施给那些乞丐叫花子,也算是积德行善的事儿。”
王夫人和贾政连忙答应一声,那边鸳鸯鼓声又起,宫花一路传递,却是恰好地到了王熙凤的手中。
————————————————————
贾芸的辈分儿就这么揭过去吧,本来想做点文章的,后来实在处理不好,只能放弃了,毕竟是外宗之人,而且《红楼梦》原著中也不是很在意,各论各的就是了~嘿嘿
第二卷 莎翁·芸 第三十三章 说笑话
更新时间:2010…6…28 10:32:22 本章字数:2464
一见王熙凤接过了宫花,一席上众人颜色越发欣喜起来,史老太君更是笑着连连点头,连周围伺候的丫鬟婆子也悄悄儿的围拢了上来,贾芸不由暗叹,这个荣国府的第一利嘴儿果然是名不虚传,只看她今天却要说出个怎样的笑话来。
王熙凤颤颤巍巍的站起,未曾开口却是自己先就扑哧一笑,众人纷纷催促,王熙凤这才开口慢慢说道:
“本来我这笨嘴笨舌的哪里说得好什么笑话,不过今儿看见了芸哥儿夫妻两个倒是想起来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
众人含笑不语,只有贾蔷用手肘轻轻的顶了贾芸一下,压低着声音道:
“咱们凤姑奶奶这回可是要编排你了,留神听着吧。”
“话说也是大过节的一天,有两个寓居在外地的小夫妻不知道当地的节庆风俗,于是,做丈夫便叫妻子去偷看邻居铁匠家是怎么过的,妻子猫着腰偷偷走到邻居家的窗口,打眼儿一看,只见铁匠正在用煤铲打自家的婆娘!妻子吓得连忙逃回家中,丈夫自然便要询问究竟,那妻子哪里肯说,最后气恼了丈夫,拿起自己的煤铲打她,可怜那婆娘一边哭一边还说道:你既然都知道了,还派我去偷看干什么?!”
凤姐的话音刚落,一大桌子的人全都掌不住大笑起来,迎春和惜春两个双双拉着凤姐的手,探春则倒了慢慢的一杯酒亲自喂着凤姐儿喝下,林黛玉伏在桌子上,只能看见两个窄窄的肩膀不停抖动着,贾母更是笑得拉住了鸳鸯让她给自己揉背。
贾芸虽然屡屡在原著中读到过王熙凤的这种即景式幽默,不过,今天身临其境,才总算见识到这个红楼第一利口儿的能耐,尤其最后的这个包袱更是抖得恰到好处,神情并作,即使略带一些挪揄自己两口子的意思,倒也并不让人生厌。
“好个凤丫头,人家两口子新婚燕尔的,倒吃你这样的编排,还不快去敬一杯酒赔礼!”
贾赦的正房邢夫人笑着推了凤姐一把,王熙凤连忙答应一声,起身端着酒走到贾芸身边,一双凤目有意无意的扫过贾芸的面孔,嘴角儿露出浅浅的一笑,伸出欺霜赛雪一般的两条臂膊,将酒杯轻轻儿送到贾芸的面前,樱口轻吐,语声呖呖婉转,直是能撩人心思一般。
“芸哥儿是落笔成章的才子,想来不至于和我一个没见识的妇人置气吧。”
“琏儿奶奶说哪里话,贾芸岂敢!”
伸手接过王熙凤敬来的酒杯,贾芸笑着一口饮下,旁边的柳五儿似是有些紧张,手脚拘束的端坐在席前,一眨不眨的看着贾芸应酬对答。贾芸微微一笑,施礼坐下,右手却从桌子下悄悄的伸过去拉住了五儿的小手轻轻一捏,五儿脸色一红,那颗悬着的心却是放了下来。
“自己的郎君岂是那些易被酒色所迷的浪荡子之流?!”
柳五儿心中暗自嘲笑自己,小手却用力的回捏了贾芸一下。
“再来再来,都坐定了!”
贾母诸人兴致极高,一叠连声的招呼凤姐落座,击鼓传花的游戏继续开始。不知是否巧合,还是那俏皮的鸳鸯丫头故意所为,这宫花却是恰恰到了贾芸的手中。
“好,这回却看芸哥儿的了。”
众人哄笑起来。贾芸却并无准备,刚想推辞,恰好看见桌上放着几个鸡蛋,心中一动,起身笑道:
“前些日子倒是刚刚听得一个新鲜的笑话儿,只是街上那些泼皮乱嚼舌根的,说出来不免粗鄙,只供大家一乐便是。”
“且说无妨。”
贾母笑着催促,贾芸便开口说道:
“话说这却是一对结婚数年的夫妻……”
此言刚出,底下已经笑成一片,贾蔷更是拍着手说:
“琏嫂子报应好快!”
王熙凤却掌着不笑,只是托着腮帮子望着贾芸,催他快说。
“这夫妻平素倒也恩爱有加,有一日,那丈夫收拾东西,从床底下翻出了一只小铁匣子,四四方方,颇为精致,只是挂着三道小铜锁,不知道里面究竟装着什么东西。那丈夫眼见四下无人,心中好奇,便拿凿子敲开了铜锁,里面却只得三枚鸡蛋和一张五百两的银票。”
“这却是奇怪,这些东西也值当如此珍藏?”
王夫人一脸疑惑的摇着头,贾芸忙接口道:
“二夫人说的是,那丈夫也是满心疑惑,谁知恰好他妻子从屋外回来,两人相见,自然万分尴尬。沉默半晌,还是那丈夫先开了口问道,你这匣子之内这些物什儿究竟何意?那妻子忸怩了半天,终是拗不过丈夫,只得红着脸说道:你前些年外出营商,素日不归,妾身闺房难耐,又吃隔壁王婆的挑唆,与街上的后生行了苟合之事,有一次便放一枚鸡蛋进去。”
林黛玉闻言,连忙仰头望着贾芸问道:
“三枚鸡蛋便是三次,那这五百两的银票又做何解?”
众人也连声附和,贾芸忙笑道:
“那丈夫果然也如此发问,妻子又叹了一口气说道:冤家,那鸡蛋凑够一斤我便拿去卖掉,这才有这五百两银子啊。”
众人闻言,哄堂而笑,王熙凤虽是狠狠的啐了贾芸一口,却也掌不住掩着嘴大笑起来,贾母一边儿喘着气,一边断断续续的说道:
“真真是芸哥儿这张嘴,不输人的。”
林黛玉和三春姐妹想忍又忍不住,想笑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正在尴尬难受的时候,只听得扑通一声,却是旁边伺候迎春的一个高大丫鬟依靠在瓶架上笑,一不小心将木架子撞翻,跌在地上,黛玉几人一见,再也强忍不住,一个个也放声笑将了起来。
“这两番大笑实在爽快,说起来咱们府里也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王夫人笑着抚摸着滚在怀中的宝玉,
“只怕就是那哄传京城的红楼戏院里的戏文,也比不上凤丫头和芸哥儿这两个有趣!”
“只可惜他们是不肯做堂会的,否则倒是能让老祖宗再高兴高兴,听说连东平王府里的老王妃走称赞的了不得。”
贾政也在一旁凑趣,贾母笑道:
“能像今天这样,就很好,何必巴巴的去看什么戏文,再说咱们家不是也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