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军魂-第4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她也大大称赞了几番,床弟间也是特别的恩宠,这让颜如冰释然,今日也抢在其他姐妹们面前,站出来向李业诩提要求。
听颜如冰如此提议,其他妻妾们也跟着起哄,要李业诩为她们作一诗,以作为这两年来没有陪伴在她们身边的惩罚,一些稍大点的儿子女儿们也跟着嚷嚷着,要听听自己父亲所作的好诗,很懂事地一直站在李业诩身边的李征,也马上准备好笔墨,等李业诩吟出诗来时,即记下来。
有那种赶鸭子上架感觉的李业诩,被逼无奈,只得搜肠刮肚地想着能应眼前景的诗,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有些下不了台的感觉,看着一直用一双妙眼注视着自己的颜如冰,李业诩也很是头痛,当年与颜如冰相识时候,正是送了一首诗给她,也是写梅的,今日肯定不能糊弄了。
急中生智还真不假,李业诩想到了一首,当下看着面前院子里的池子,还有池边的梅花,徐徐吟道:“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随着李业诩诗口吟出口,边上的李征飞快地写着,只不过李业诩有些忘记了这诗的下半阙,正停顿间,从院外飞跑进来一人,却是亲卫李成,李成用带着惊慌的声音道:“老爷,夫人,皇上来了…”
李业诩听了大吃一惊,怎么也闹不明白李世民为何要到府上来,还不使人事先通报,当下连声地说道:“你们都散了,赶快迎接…”
李业诩来不及换衣服,即吩咐李成扶着自己,快步往外跑去,这皇帝搞什么东西,也不使人来告知声,不只破坏了自己和家人温馨的场面,还搞得自己很狼狈。
李业诩还没跑到府门口,李世民领着一大票人已经进府来了。
今日的李世民是一身平常装束,所带的人也只是一些普通富家家仆穿着的侍卫,这般打扮还真的不像正式来视察的样子。
李业诩一副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赶忙上去行礼。
“贤侄,朕今日闲着无事,偶来兴致,想着你还卧病在床,因此想来看看!”李世民一边说着,一边盯着李业诩的脸看,“怎么?身子还没好?”
“陛下,臣已经多日未起身了,今日天气好,在床上也躺不住了,就和妻儿们到院里晒太阳,赏花吟诗,不知陛下驾临,就赶快跑过来了,”李业诩很老实,又很恭敬地说道,“臣迎接来迟,罪该万死!”
“哦!?你是在怪朕没事先通知你了?朕这些日子忙于朝事,你倒好,可以在府里晒太阳,”李世民有些愤愤,不过看到李业诩一直在喘着粗气的样子,眼中又露出隐隐的微笑。
“陛下,臣一定尽早养好身子,为陛下做事!”李业诩只得顺着李世民的意思说!
李世民这是第一次来到李业诩的府上,对于如今这个时代来说,皇帝能亲临大臣的府上,这也是一种非常高的礼遇,李业诩在感到惊异的同时,也有一些荣幸。
“朕想来看看你身子恢复了如何了,也有一些事要与你说,怕你累着,所以也就亲自上门来拜访你了!”李世民嘿嘿笑着说道,言语中有一些调侃,“只是累得你跑成这样,还真有些于心不忍!”
“陛下光临寒舍,臣等不敢担,陛下若有事,使人传唤一声即可,臣即使不能行走,也会使人抬着来见陛下的!”李世民如此说,李业诩也咧着嘴巴打诨。
“臭小子,还会顺着杆子爬了!”李世民有些被噎着,笑骂着道,举步往前走。
“陛下,臣不敢,”李业诩也忙在前边领着,看今日李世民心情不错,李业诩也松了口气。
君臣两人说笑着,已经来到前厅,分主客就坐,当然李世民坐上位。
其他不相干的人都已经散去,前厅外面都有便装的皇宫侍卫守着。
李世民随口问着李业诩的病情,一边打量了一番前厅的情况,似想到什么,问李业诩道:“今**们赏花做诗,可作得了什么好诗,与朕瞧瞧!”
“陛下,臣刚刚作了半首,还是由犬子书写的,臣使人唤来,将那半首诗拿过来,让皇上过目!”李业诩恭敬地说道。
“不必了,朕随你去书房看吧,看着你把余下的那半首写完!”李世民却阻止了李业诩唤人的举动,同时站起了身。
“是,陛下,”李业诩只得应令,跟着李世民站起身,在前面领路,往书房而去,他也知道今日李世民有重要事与他说,到书房续诗只是个借口。
李业诩也即吩咐李征,将刚刚写的那半首诗拿到书房过来…
第二百六十二章 皇帝果然要对付世家
第二百六十二章皇帝果然要对付世家
“贤侄,此诗写得不错,为何不把下半阙写完?”李世民拿着刚刚李征所写的那半首诗说道。
“陛下,臣刚刚想到这半首,就听到下人报说陛下来访,也就来不及想下面半首了,”李业诩说道,还真感谢皇帝的突然来访,使得他记起了这诗后面的半阙。
李世民反复看了这作了半首的诗,一副兴致盎然的样子,“朕看你儿子的字也不错,都要超过你了,你把下半首作出来,朕替你写!”
“陛下,这如何使得!”李业诩大惊,自己吟诗,皇帝来书写,这本末倒置了,被别人知道,肯定有很多人要说自己狂妄了。
“无妨,今日朕第一次到你府中来,别无他物可留,就留下一点墨宝吧!”李世民看起来心情不错,乐呵呵地说道。
“那就多谢陛下了!”李业诩也上前,替李世民磨起墨来。
李世民提笔醮墨,等着李业诩吟诗,李业诩也只得硬着头皮念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需檀板共金樽!”
李业诩吟完,李世民问了李业诩诗的中几个词后,也很快地写完了,“贤侄,此诗前半首更有韵味,是否是因朕来,打搅了你的雅兴之故?”
“陛下,这诗原本…”李业诩差点冲口而出这诗原本就是这般的,幸好刹住口,“原本就是如此做的,臣才学浅薄,作不出好诗来,让陛下见笑了!”
李世民看着桌上写就的全诗,吟念了几遍,感觉回味还不错,“这诗细看还真不错,特别是这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点睛之笔啊,呵呵!皇后所居立政殿外也有许多梅花,只可惜不是临水而栽,看不到此种情景,朕回宫后,即命人在梅树旁挖个池子,将这两句诗刻于其上…”
“陛下如此抬举臣,臣甚是汗颜!”李世民如此说,李业诩竟有些感动,将自己“作”的诗刻在皇后所居的立政殿外,还因自己的诗挖池蓄水,那不是从另一个方面表示了对自己的恩宠吗?还有与自己的儿子合写一诗!
对李业诩这样探知客套话,李世民也只是笑笑,放下刚刚写就的诗文,在一旁坐下。
“贤侄,你可知道,这两年来,朕收到弹劾你的折子是非常的多,许多朝臣对你提议的举办教育,让寒门子弟都有上学的机会,及兵制改革、军事屯田的事颇有微词,此次出征辽东、倭国也是如此,认为那是边远蛮荒之地,物产贫乏,特别是倭国,还隔着海,我大唐要派不少的军士驻守,使得朝廷负担增加,只不过这些事朕都将其驳斥了…”
听李世民如此一说,李业诩心内一惊,这些事还真的不知晓,连李靖都没说,当下忙起身行礼道:“多谢陛下关爱!陛下如此爱护臣,臣感激不尽!”
听李业诩如此说,李世民摆摆手示意,继续道:“所幸朕还是听从了你的诸般建议,鼓励人口生育,开发江南,广种水稻,利用战俘兴修道路、水利,鼓励商业贸易,施行募兵等等,这些举措使得我大唐国力飞速提高,百姓富足安乐,对朝廷的政令也是极力拥护,朝廷的赋税收入也是连年增加,存粮也充裕,虽然这些年征战不断,但人口和国库存余还是在连年增长,这是朕之幸,大唐之幸!”
李业诩知道,据户部上一年最新的统计,如今大唐登记在册的人口已经从他刚到这个时代时贞观四年的差不多三百万户约一千五百万口,增加到如今的约五百万户约两千五百万口,增长幅度是非常的惊人,这其中可能是有一些原本没有入籍的流民,一些游落在塞外的游民,为了获取田地重新申报登记,还有一些俘虏的外族人口充实进来的缘故,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口出生的增多。
就看李业诩觉自己的府上,人口增长率就不是一般的猛,十多年时间都已经增加了十多口,按这个现状,都有进行计划生育的必要了。如今国泰民安,外夷根本不可能入侵,使得百姓安全感得到提升,生儿育女的愿望也是非常的强烈,生活改善了,谁不希望儿孙满堂呢?
这个人口统计的数字还是不包括安西、安北、安东、青海、西宁大都护府治下,这些地旷人稀,大多以牧民为主,牧民游动性强,人口统计非常的困难与繁琐,在前几年户部展开的人口统计及田地分授中,也暂时不将这些新置的大都府情况统计在内,考虑到这些因素,大唐实际治下的人口数是远远超过上前户部所统计的口数的。
对如此的时代来说,人口是最重要的基础,如今大唐治下最缺少的还是人,人口数量还是大大的不足,但李业诩也明白,只要大唐不出现内乱,照目前这个样子发展下去的话,人口问题一定能解决的。
江南的开发,水稻的推广并大量种植,各地商业的繁荣,这些举措都大大地促进了大唐农业和经济的繁荣,李业诩也明白,现在的这个贞观时代,已经远比原来历史上记载的那个“贞观之治”来得繁盛了,更别说如今大唐军队雄霸天下,早多年将西突厥及西域各国、薛延陀、高丽、百济、新罗征服,还将历史上不曾征服过个吐蕃、大小勃律、倭国征服,这般的丰功伟绩足以笑傲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作为大唐皇帝的李世民,没有理由不得意。
而作为主导这一切改变的李业诩,也同样非常的自傲,当下说道:“陛下,大唐在您的领导下,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是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无法相比的,臣等为能在您这样英明的帝王下做事而感到荣幸,臣愿为大唐的繁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虽说这话马屁味太浓了,连李业诩自个都觉得有些过了,但是他此时心理的写照,李世民确实是个英明的君主,作为臣子的,能逢这样的君王,那真的是一种荣幸,更不要说李世民对自己这般重用和信任。
不过李业诩也想着,如今的大唐取得了这般成就,接下来的日子李世民应该会再做出一些大动作来的吧?李业诩想着皇帝今日就是与自己来说这些事的。
李世民听了李业诩的话,脸上得意之色更浓了,很坦然地接受了李业诩的恭维,“看到大唐日渐强大,朕也甚是欣慰,只要我们君臣一心,没有难得倒我们的事,”说到这,李世民话锋一转,叹了口气,“唉,只是如今我大唐的朝堂上还不平静,图谋不轨者有之,阻扰政令的施行,以崔卢李郑王五姓为首的世家,也常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朕甚是恼怒…”
这些年,官府在多个地方置办收费低廉的官学,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些官学,竟然常遭到世家的攻击,在里面念书的一些寒门子弟,也常受世家子弟的讥笑与奚落,甚至有一些地方出现了书籍及官办学堂被人焚烧之事,地方官员在上奏朝廷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