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抗战悍将-第3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侧后,万一英军不守,倭国人就会切断中美联合部队的退路和后方供应线,继续前进无疑将冒很大的3险。史迪威必须首先弄清楚英国人是否有坚守英帕尔的决心和力量,他立即致电蒙巴顿,要求在阿萨姆召开军事会议,以研究目前的形势和盟军的行动方针。
4月3日,史迪威在阿萨姆的美国空军基地会见了蒙巴顿和斯利姆等英印军队要人。他首先提出,可以从他属下的北方作战司令部抽调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时曾救援过英军的新38师孙仲伦部,协助英军防守英帕尔。其实,史迪威并不希望英国人接受这一增援,他只是想以此来试探英军守卫英帕尔的决心。蒙巴顿认为,让中国军队来协助防守英帕尔,恐怕和把英帕尔丢给倭国人一样不幸。他害怕的是中国军队一旦到了英帕尔就会把那里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从而使印度东北部,缅北和中国的云南连成一体。那个时候他就请神容易送神难了。斯利姆将军明确表示,英军绝不会从英帕尔后退。同时,英方提出,可以把温格待将军已深入缅北敌后的远程突击部队交给史迪威指挥,以扩大在缅北的攻势。
温格特的远程突击队共9000多人,已于3月5日空降至密支那和英多之间的莫罕地区,并击溃了企图北进增援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4旅团。这支部队对保证北方作战司令部缅北反攻的侧翼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人的态度使史迪威“大出意外”,这多少缓解了他的后顾之忧。4月4日,史迪威回到前线,立即命令中美部队向溃逃的日军攻击前进。
但是,日军第18师团主力退守孟拱河谷以后,得到了从后方医院返回的2000多名补充兵员,并得到了第56师团一部和第53师团主力的增援,抵抗力量大为增强。而中美联合部队经过连续作战,长途奔袭,部队十分疲劳,因此进展迟缓。
4月21日,史迪威充分发挥他的战术想象力,作出了一项最为大胆的作战部署。他命令新22师向加迈方向攻击前进;新38师沿加迈左侧向孟拱迂回;另以美军加拉哈德部队和刚刚开赴前线的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绕道北侧的崇山峻岭,插向敌后的战略要点密支那;将日军在密支那、孟拱、加迈一线分割包围,予以歼灭。
这一部署将彻底打烂日军的防御体系,把日军防线撕成几个碎片,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当然,这一部署也冒着很大的3险,尤其是插向密支那的一路,长驱敌后,情况复杂,结果难以预料。但是,不“出奇”便难以“制胜”,最大的3险也意味着最大的成功。正是这种冒着极大3险、让人意料不到的大胆部署,才充分体现了史迪威在战术指挥上的杰出想象力和创造性。
4月24日,史迪威命令新22师和新38师“全力攻击前进”。28日,中美联合突击部队秘密向密支那进发。
新22师和新38师遭到日军的顽强抵抗,前进受阻。5月5日,史迪威与廖建楚长谈,向他介绍了战术指挥经验,鼓励他勇敢战斗。5月8日,史迪威在孙仲伦的陪同下,视察了第113团、114团指挥所。“山地,2000英尺高。差点要了我的命。一切都走了样。喘不上气来,腿也不听使唤。当时就发誓戒烟。当我摇摇晃晃地到达时,觉得自己真像个老人了。”
是的,史迪威已经61岁,确实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连续的奔波、战斗、紧张、失眠,使他精疲力竭,骨瘦如柴,脸上的皱褶更多、更深了。他把自己戏称为“老火鸡脸”,有些士兵以为他有70岁了。一次,一位美军黑人士兵仔细地打量了一番没戴军衔的史迪威,然后哀怜地摇摇头,对他说:“那些征兵局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怎么能让这么一个老头干这种事呢?”但是,史迪威的战斗精神,工作热情,顽强毅力,却比年轻人还要高。
战斗在紧张地进行,形势越来越紧迫。可是,印度的英国殖民当局却派了一名林业官员来到史迪威的司令部,要求美国为修建中印公路在缅甸砍伐的树木,向英国支付赔偿金。
对于这种极度荒唐的事情,史迪威自然是毫不理会,直截了当的以军人的方式把这名穿得像一个出席宴会的绅士一样的林业官员给赶了出去。
中国驻印军的反攻作战初见成效的时候,一直蛰伏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部队终于出动了。
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失败之后,除新编第22师和新编第38师等撤至印度外,主力均转移至滇西。为加强边防,军事委员会从国内陆续抽调兵力来滇。1943年初,第11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先后调至怒江东岸及澜沧江下游车里等地区。1943年2月加尔各答会议上中、美、英三方一致同意实施反攻缅甸的“安纳吉姆”计划,会后军事委员会决定重建远征军,任命陈辞修上将为司令长官,以新加坡归侨出身的第三党人黄御行中将为副司令长官,长官部设于楚雄。同年11月,军事委员会对外宣布因陈辞修胃病发作严重,由卫俊如上将代理司令长官。(实际情况是长官部里的一群出身土木系的年轻军官,意图发动军事政变,行刺最高统帅,推翻他的政权,拥立陈辞修为新的统帅,结果事机不密,被情报系统发现,结果一网打尽。陈辞修虽然对此并不知情,但是却因此受到最高统帅的猜疑,被迫告病,几乎被撤销了一切职务,在家闭门养病。再加上自从就任远征军司令长官以来,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何上将在补充兵员和给养等问题上对他处处掣肘;也令他感到心灰意冷。)
远征军以军为战略单位,统一编制,逐步换发了美械装备。军下辖3个师或2个师,军直属部队在编制上有炮兵团,但当时只有第2军和新20军原有军部直属炮兵团,其余各军均系新编成的美式75毫米山炮营和一个火箭炮营。战车防御炮营的编制为37毫米战防炮24门。因为缺乏此类火炮,各军均未配齐,有的只装配12门,第54军的直属战车防御炮营甚至仅仅装配37毫米反坦克炮4门,其他不足的用82毫米迫击炮代替。汽车数量也不足。辎重团、工兵营、通信营、战防炮营以及特务营、搜索营(均为徒步步兵)、野战医院。
师的编制:辖3个团及直属山炮营(但未组建,直到中印公路打通后,方于1945年春夏之交陆续组建)、辎重营(因无骡马和汽车,仍保持原有的1个人力输送连)、特务连、搜索连(系徒步步兵)、工兵连、卫生队、野战医院(由美军派驻手术组)。
步兵团的编制:辖3个步兵营及直属特务排、搜索排、迫击炮连(82毫米迫击炮6门)、战防炮连(37毫米反坦克炮4门,因为火炮及拖炮用的吉普车未到,一直未组建)、通信连、输送连、卫生队。
步兵营辖反坦克排(配备反坦克枪3枝、火箭筒3具、火焰喷射器3具)、机枪连(美制勃郎宁机枪8挺)、3个步兵连。
步兵连辖3个步兵排及1个“60炮”排,配备轻机枪9挺、冲锋枪18枝、卡宾枪5枝、60炮2门、掷弹筒9具。全连编制为官兵170余人。
远征军师的编制人数约1.3万人,但缺额均较多,所属的各师中,大多数的师只有7000至8000人,个别师在9000至1万人之间,少数的师在6000人以下。如第54军全军仅17500人。驻在滇西的远征军虽然于1943年夏季进行过人员补充和干部训练,并在这年10月前后已开始补充或更换美制武器,但是直到1944年5月12日开始渡江时,各部队的武器却仍缺额甚多;特别是各级炮兵部队,均因无炮而未建立,一些技术装备,如携带式无线电话机、火箭筒、火焰喷射器等,临渡江前才发到部队。
当然,这一切麻烦虽然刘建业也遇到了,但是,相对于其他部队,他的情况要好得多。新20军有自己的师管区,可以向部队提供受过初级训练的士兵,而且,新20军自己有军属炮兵团,装备德式105榴弹炮。加上刘建业用大量的真金白银,疏通了军工署的人员,大量火箭筒和火箭炮,还没有运出厂门,就从仓库里神秘的消失,不久就出现在了新20军自己的军需仓库里。至于步兵营辖反坦克排里面配属的反坦克枪,刘建业根本就没有交给自己手下的士兵们就直接拿去和其他部队交换成了捷克式轻机枪。用刘建业的话说,那个玩意,威力又小,后坐力又大,扛着还累人,用的时候一不小心,能把肩膀给顶伤;怎么看都不如咱们自己的火箭筒好使。既然军长都这样讲了,新20军自然就上下一致把反坦克枪换成了火箭筒。
为了打好这次意义重大的反攻作战,刘建业特意以工兵部队训练使用的名义,领取并囤积了大量的军用炸药。当然,这些炸药的用途,他就对谁都没有讲。
第三部 第二百七十二章 远征军,反攻(二)
更新时间:2009…3…16 20:10:54 本章字数:8938
11月11日,史迪威在重庆会见了远征军的新任司令长官卫俊如上将。他虽然此前对卫俊如不甚了解,但在华任职多年期间也有所耳闻。卫俊如是一位强干的军事将领,人称“卫百胜”。他曾为最高统帅的对南方红军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进攻行动里建立殊勋,迫使鄂豫皖苏区的红军放弃了大别山根据地转战川陕。最高统帅为了奖赏他,特把安徽省和河南省交界的一块地方划出来定名为俊如县,这在国军的众多将领中是绝无仅有的荣誉,包括军中大佬级的何部长也没有能够有幸留名。抗日战争时期,卫俊如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却与辖区内的第十八集团军部队相交甚密,由此引起了最高统帅的猜忌。1942年1月,卫俊如被最高统帅以中条山战事失败,富有严重责任为理由革去二级上将军衔,免掉河南省主席之职,实际上被解除了兵权。此次重新起用,他才恢复了上将军衔。
史迪威在任驻华武官时,曾认为卫俊如富于进取精神,有鲜明的个性,是所有战区司令长官中最有能力的一位。因此,他愉快地接受了由卫俊如执掌远征军。在那天会见时,“我对卫讲了我对他的期望,他保证马上干起来”。卫俊如并没有对史迪威说空话,崇尚实干的他上任之后,很快就把设在楚雄的远征军指挥部,迁到了距怒江前线约70公里的保山县城。
12月19日,史迪威正准备离开重庆赴缅北指挥作战,但仍为远征军能否投入对日作战感到焦虑不安。这一天,他给马歇尔发去一封电报,建议由总统出面,以美国的信用贷款、租借物资和空中支援为条件,“力劝”最高统帅派遣远征军出击缅北。马歇尔立即把这一建议转告罗斯福。
这时,罗斯福已初步改变了对最高统帅和陈纳德鼓吹的“空中战略”的看法,而更接近史迪威的观点,除了坚持必须对倭国展开全面战略轰炸意外。因为陈纳德的航空队并没有像他吹嘘的那样“击败倭国”,最高统帅又总是在对日作战上推三挡四。他多少意识到,最高统帅推崇陈纳德,明显包含着保存自己手里的上百万军队实力的意图。因此,他基本接受了史迪威的建议。
12月20日,分罗斯福致电最高统帅,希望他能尽一切力量履行中国应当承担的责任,派出远征军参加缅北作战。他还寓意深长地指出:要挽救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困境,“美国所能作出的最大努力就是帮助中国尽快打通地面交通线”。显然,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