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诸夏 >

第392章

诸夏-第392章

小说: 诸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盗版自另一时空二战德国的深海战狼…U艇!
    确切地说,他们地第一批两艘产品,仿造的是后来德国制造数量最多地VIIC型U艇。这种排水量达到760吨的深海鲨鱼拥有533毫米地锋利牙齿。限于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第一批的这两艘潜艇没有将吨位搞得太大,采用的也是单层耐压壳体。另外也不可能完全的按照德国人的设计来,在陈晓奇后世的眼光看来那是不合适的。
    潜艇的改动还是不小的。先是取消了上层甲板的炮火配置,不论是各种口径的炮还是高射机枪都没有配备,这样的要求在很多人眼中可能觉得奇怪,但是陈晓奇却是知道一个简单的常识,潜艇最大的威胁在于隐藏,最大的杀伤武器是鱼雷,纵观海战史上,潜艇炮击和潜艇扫射的机会微乎其微,且一旦遇到反潜战斗机和反潜驱逐舰,最好的办法就是逃!
    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另一个不小的改变,则是潜艇的外形和动力系统,按照陈晓奇的说法,能将潜艇搞成后来常见的那种圆形截面或说雪茄型的样子才是好呢!但限于技术能力,眼下他们还暂时做不到。动力系统,与另一时空的德国人一样采用了狄塞尔装置和电动机,在其中一艘动力系统内还参照美国人的做法,加装了电机在两之间,作为实验参照,两都设计了通气管系统。可以说相对于一战时期的潜艇,这两艘潜艇各项技术都称得上是一种飞跃,具有非凡的参考价值。这里头,后来的德国专家们起到的作用还是不小的,毕竟U艇可是沿袭他们在一战末期的设计来的优秀武器,纯正血统和相似设计令他们上手迅速,毫无疑问在德国开始武装的时候,他们将吸收中国人实际制造的经验,直接越过很多障碍在德国本土制造出大量的潜艇的。
    采用新明的超声波探伤仪和X光透视仪,保证了潜艇壳体的焊接足够完美,不会因为一些难以现的瑕疵导致在下潜的时候出现要命的崩溃事故,吸收了美国技术、德国技术的特种高强度合金制造能够满足潜艇需要的耐压壳体用刚才制造,山东已经完全具备了制造更大吨位船体和更强耐压壳体、更坚固装甲船体的基础,这是一桩意义非凡的成就,而整条潜艇的各类设备、装置的整合,也令山东初步具备了在海洋武器上面成为巨头的潜力。
    “明”级潜艇的建成,对山东海军来讲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它们的存在代表着缺少大型舰船的山东乃至中国海军拥有了向来犯的列强反击的能力,特别是近在咫尺的日本人,其战列舰、巡洋舰毫不客气的在中国沿海耀武扬威多少年了,硬是那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即便是对上了,那也得扛着同归于尽的悲壮心思才行。而今有了强大的潜艇武器,这便完全不一样!
    德国人对于潜艇是非常痴迷地,在一战期间他们创造的辉煌就很说明问题了。而今亲自参与建造出了这样的先进武器,他们不激动才是怪事,野心勃勃地希特勒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他一面紧锣密鼓的准备上台夺权,扩大纳粹党的影响力和对整个德国的控制力。一面动以小克虏伯等人为的狂热国家主义份子,敦促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提前准备武装德国地行动,尽管现在经济危机闹得他们口袋空空,但是对于强大军事力量的渴望压倒了一切。通过小克虏伯,他从山东弄到了数额不小的政治资金和秘密借款,同时也得到了在必要时候优先拿到山东产先进武器的承诺。
    为了这个,希特勒甚至要求那些怀里揣着先进技术地各大集团适当的将某些核心东西更“东方朋友”共享,以便在他获得胜利的时候,伟大的德国就能越过重新整合工业生产的空白时间段。得到相当数量的能够“自保”地先进武器,起码要将被列强分拆封锁的这十几年来落下的东西全都补上来。
    在这样的热烈气氛之下,山东与德国之间的技术层面的战略合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些山东方面声称的“在研”中的先进武器,包括海陆空三军地战争兵器都得到了预定,可以说一旦德国经济好转,山东方面地一些概念非常新颖的武器装备将源源不断地运到大陆另一端的德国去,这远期订单中,就包括了现在研制成功地新式潜艇。
    两艘潜艇下水没有惊动任何人。一切都在悄悄的进行之中。第二批次的制造将是两艘同样吨位和设计的潜艇,以及两艘水面排水量超过一千吨的扩展型。动力,航速。鱼雷管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最小的700吨潜艇到最大可能五千吨的大型潜艇的设计工作其实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制造能力和技术更新实现需要太长的过程,饭总要一口一口的吃!
    1931年1月两艇服役,然后就在山东沿海到朝鲜、日本沿海一带做试航侦查,期间也两次在表面货轮、实则是补给船的大型货轮的掩护下,他们成功的进行了山东到印尼海域之间的长途跋涉,获得了极其难得的宝贵经验,在1931年夏天,他们正式进驻西婆罗洲某处开辟出来的潜艇坞,一边训练,一边静待威的时刻的到来!
    1931年2月,山东次开工建造5万吨级的集装箱货轮和油轮,这标志着在大型舰船制造上面,山东获得了从基本设计、船用钢板、动力系统、配套能力等等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在几乎完全不依赖西方国家技术支援和关键设备的情况下,他们能够建造这种吨位的大型船只,其意义不言而喻。
    1931年3月,遥远的中国西部,甘肃省的玉门之南老君庙,一大群石油工人正顶着严寒,在祁连山余脉的荒山野地上,奋力的操作着这时代最先进的钻探设备,对着坚硬的大地努力深挖。
    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一座建筑极其残破粗陋的庙宇,乃是清朝时期一些淘金的人自行起建造的这么一座寄托精神和期盼的小庙,多年以来时光消磨,几乎没什么人照应的破庙几乎都要倾颓了。
    但是在破庙的旁边,数十辆载重卡车停在一快相对平整的平地上,大片的军用帐篷组成一片这里罕见的人迹,在帐篷群前面,则是大量堆积的钢铁机械设备,老君庙前扎起一个高大的铁架,电机轰鸣中,细长的合金钢管已经钻入地下不知道多少米的地方,大冷天的,这里确实人气腾腾人声鼎沸,一片忙碌气息。
    钻井架前,中国石油勘探总公司、山东胜利石油公司的工程师陆启光,浑然不顾荒芜山坡上肆虐的狂风侵袭,脑袋上的皮帽子也不带,身上的羽绒服也扒掉了,甚至两只膀子都要从毛衣里撸出来,满脑袋流汗的死死盯着隆隆作响的钻机,眼珠子上血丝如同蛛网一般的密集分布着,显示他可能许久都没有好好休息了。
    他的旁边,一名年轻人同样有些疲惫地陪同着。手中本子不时记录着各项数据,抬头看看将要黑下去的天色,他捏了捏自己酸痛的臂膀。冲着陆启光大声吼道:“陆先生!您还是回去歇一会儿吧!这天眼看就要黑了!我估计今天还是不行,这么着下去也不是办法,你看咱们是不是到明天再另换一个地方试试,这都第三口了,上面说地勘探情况到底准不准啊!”
    陆启光坚定的摇摇头。仍旧盯着钻机的转动,听着声音的变化,大声答道:“绝对不会错!这一片地方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曾经有溢出地面的油可供燃烧。突厥人也曾经用这个当作纵火地武器,这个绝对不会错!而且中央地质所的李所长和孙先生也都觉得可行!我们差的就是运气和耐心!相信我,我们一定会打出油井的!”
    陆启光是山东组建地全国第一家石油勘探公司的席工程师,也是当年陈晓奇赞助出国留些的第一批石油勘探专业人才,在清华大学地质专业毕业后,他在美国留学四年。在美孚石油公司工作四年,又参与了整个美华集团与洛克菲勒家族在南洋的石油勘探的过程,可以说是这个时代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作中的佼佼,无论专业知识还是工作经验都是无以伦比地,在1928年组建山东胜利石油公司之后,他便带领着一大帮人开始系统整理中国石油工业所需的大量基本资料,在山东石油化工大学中当教授带学生,并经常带队到各地实地开展勘探工作。
    在1930年底,他受命于陈晓奇。带领石油勘探队跋涉数千里到达还处于蛮荒野地的玉门。并按照陈晓奇的明确指点直奔这座老君庙,然后就在此进行石油勘探乃至钻探工作。严格来讲。这种屈从于完全外行的上级领导的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陈晓奇说这里有油。就一定有么?贸然的按照他的指示做无用功并不是好地工作方法吧!
    对此,陆启光一开始是有抵触情绪地,作为一个学术严谨的学,他更相信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经过实践验证地理论,而不是某些权威人士空口白牙的胡乱比划。但是这种抵触在陈晓奇这里并不坚决,一则陈某人这种“指点江山”地神迹的确有效,一次你可以说他是撞大运,二次你可以说他侥幸,三次四次之后,那不是见鬼就是真的有门道。二则,陆启光带着情绪上路之后,大队人马并不是先行进行考察验证的,带着数十辆重卡直接拉着钻探设备到了此地之后,很容易找到这山坡上孤零零的老君庙,一番实地验证,他现这里还真的就可能存在油田!
    如此一来,出于对领导的服从和命令的执行,也出于对自己学术的自信,陆启光就带着人一边勘察这一片区域的地质构造,一边在老君庙前划出来几个可能的地方让钻井队开始钻探,时间不等人!大冷天的在这里谁也耗不起啊!
    这种蛮干硬上的做法不可避免的遭受非议,而在两口钻井都没有成功之下,一些人不免开始心思浮动起来,特别是年轻人,总是可能沉不住气的,要不是补贴够高老板够好,甩手而去的可能性那不是不存在!
    不过,陆启光的勘探结果确定这里有石油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山东方面并没有对此保密,而是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得到消息的中央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闻听之后便坐不住了,立刻打点行装带领工作队伍,跟随山东的第二批设备运送队伍千里迢迢赶奔甘肃玉门,亲自来看一看这里的地质环境,幸运的话,也许他还能亲眼看到中国第一口油井的诞生!
    他刚来没多久,正赶上第三口油井的钻探快要结束了,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石油工业充满了期盼的他和这里的工作人员,心情是忐忑的,眼看钻探就要结束还没能找到油层,这样的连续打击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太多次的!
    看到天色快要暗下来,李四光和另外一名重要工作人员从帐篷里走出来,下了坡来到钻台前面,与陆启光站在一起,看着陆总工头顶冒汗浑身紧张的架势。不仅失笑起来,拉一拉他的手臂,说:“陆先生。你这么个干法可不行啊!可别油没钻出来,先把自己弄地感冒了,这里的医疗条件这么差,你这么关键的人手可不能掉链子啊!”
    陆启光回头一看是他,哈哈笑道:“李所长说得哪里话!我老陆天南地北地跑了这么多年。这身子铁打的一般结实,些许风寒奈何不得我。不过说起来,你们这些先生们身子单薄,整日里风餐露宿的真够清苦的!我听说中央给你们的资金少到寒酸不计地地步。连出来搞勘探都要自己掏腰包,这样的事情真是不做也罢!您干脆带着诸位高才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