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金手指 >

第402章

大宋金手指-第402章

小说: 大宋金手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必多谢,为天下荐士,乃我辈之本份。当初若不是真公慧眼,我也不过是一普通士子罢了。”刘克庄有些自负地道。
    贾似道笑了笑,没有接过话茬。真德秀与魏了翁二人,如今都已经年过六十,他们正在老去,就连耶律楚材、萧伯朗也已经过了五十岁,当今天子圣寿也已三十五,他亲手带出来的陈子诚、陈任、孟希声等人年纪都接近四十,二十余岁的人当中,贾似道自信算是出类拔萃的。只要给他一个机会,迟早有一天,他能够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主持大宋政局,如同现在魏了翁一般。
    他拿来与自己比较的,始终是可以主宰中枢地大人物,而刘克庄与宋慈,在他看来不过是自己上升道路中的阶梯罢宫中突然冲出一个内侍,那内侍吩咐了几声,然后门口地十余人立刻散开,纷纷快步离去。
    “出什么事了?”贾似道与刘克庄见着这异变,讶然相视。
    就在片刻之前,宫中,赵与莒神情甚为悲哀,他望着跪在自己面前的人,用沙哑的声音道:“起来吧……去召魏了他来,自然是出了大事。
    炎黄十四年春二月底,崔与之病逝。
    崔与之此时寿元已是八十有三,不过身体仍然不错,春节之时赵与莒还专门去拜望过他,觉得他气色比炎黄十三年要更好了。事实上他的腿脚也一直很灵便,偶尔还能乘列车到临安周边的几个城市采风,他地死来得非常突然,午饭之后拿着本书坐在院中看,当仆人发觉不对时他已经咽气,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声息,也未曾经过任何痛苦。家人不敢怠慢,一面将早已准备好的棺椁抬出来准备收殓,另一面派人奏报天子,同这个消息一起来地,还有崔与之早已准备好的遗奏。
    在赵与莒这十余年当中,崔与之与他地关系可谓十分微妙,想到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有哪个臣子敢跑到自己宫中讨要东西,赵与莒心中便觉得悲凉。
    确实,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崔与之这些年来耍无赖从他这讨要走地东西,他总觉得,崔与之看待他,并不仅仅是看待主君,虽然崔与之很是深藏,但偶尔,赵与莒还是从老头子的目光中感觉到一种长辈看待晚辈的欣慰与自豪。
    便是在赵与莒内心,也没有把崔与之当作单纯的臣子,更是一个良师、益友和亲近的长辈。这个位置之上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孤家寡人,即使赵与莒如此冷静自持,可在内心深处,总是渴望能有友情亲情。崔与之死了,也就意味着他少了一个懂他助他的良师益友与亲近长辈。
    深深吸了口气,赵与莒背转身,不让内侍看到自己眼中的泪水。
    (修改加入:继续推荐新书《挽天倾》,仙侠类种田,如何让凡人与仙人对抗的故事。书号一三五八二八二。另外,为新书预定大家下一周的推荐票,争取将之推进新书榜前十二去!)
    注1:苏轼肥胖腹大,一次对着侍妾抚肚自称满肚子不合时宜。
    注2:刘克庄与贾似道关系甚好,晚年时因为谀奉贾似道,颇为时人所讥。不过区区以为,以晚宋之局势,贾似道实是有心无力,若非私德有亏,其人倒未必是坏人,说贾似道误国,不过是那些迂腐的士大夫们推御责任之语,最重要的还是贾士道行公田制,侵
    您正在访问的是爱书者小说网,点击注册会员,享受10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三六二、北巡
     更新时间:2009…9…8 18:46:51 本章字数:4723
    崔与之死后,自是极尽哀荣,他八十三而死,算得上长寿,礼部专门为他办了丧事,整个过程,他的家人除了准备棺椁之外,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被代劳。
    出丧的当日,天子甚至亲自到了灵堂祭奠,虽然这有些不合乎礼法,但没有任何人反对。崔与之此人为相十余载,无论是与天子还是还同僚都相处得极佳,整个朝廷之中,竟然找不到一个愿意诋毁他的人,这也算是一个异数
    崔与之的逝世,让赵与莒再次考虑到朝臣的年纪问题。真德秀、魏了翁都已年过六旬,若是放在他穿越来的那个时空,二人都早已去世。不过在这个时代,因为卫生医疗有极大的进步,也因为二人并没有遭受迫害与贬斥,再加上赵与莒强行要求他们养生保健,所以二人身体还算尚可。不过赵与莒心中还是有些担忧,万一有个什么意外,朝中丞相真不知用谁为好。
    再就是耶律楚材,赵与莒记得原本的历史当中,他应该是西元一二四四年抑郁而死,也就是四年之后。故此,他专门去电,询问真德秀与耶律楚材身体状况,同时也从宫中派出擅于养生保健之道的宫女,赶往二人官署,监督二人的起居。
    炎黄十四年对于大宋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吉利的年六月酷暑中,天子生母荣王太妃全氏病逝,同月,天子大病,辍朝近半月之久。秋,绍兴、临安、严州秋粮绝收,两浙路秋粮比常年少了七成。九月底。建康府蝗灾迸发。蝗虫席卷建康之后迅速向本已受灾的两浙、两江扩散。十二月时,流求地震,淡水城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过万,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这可谓是赵与莒亲政以来最艰难的一年,亲长去世对他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他坚强地扛了过来,而国家发生的灾难又使得国库迅速变得空虚起来,好在从炎黄九年开始,大宋便建立了国家战略储备制度。在临安储备了数百万石粮食,因此粮食绝收和蝗灾并未造成饿死人地惨剧。
    这些接二连三地灾难,让民间开始出现窃窃私语,那就是天子的官制改革政策是否是获罪于天,故此才会天降灾难以示警告。
    这种传闻是难免的,特别是对于官制改革中失意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对此津津乐道,赵与莒却无暇去理会。这世上总是如此,总有人在做实事,有人在云淡风轻地传播着不负责的谣言。
    炎黄十五年春正月。汴梁。
    志旭扬笑眯眯地看着小孩儿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学堂,自从朝廷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已经遍布整个大宋,而免费的营养早点提供,更是让许多大人羡慕:一个在初等学堂的小孩儿,每天可以有一个果子或果脯、两枚禽蛋外加每周一次的肉食。这种补贴并不意味着小孩儿地家庭可以免除对小孩子的部分抚养,相反。若是小孩儿空腹来学堂等着这营养餐,其家长必然会被官府的追究。初犯为上门质询,再犯则要游街示众了。朝廷花费巨量的钱钞在孩童们的教育与营养之上。自然也带动了相应产业的发展,以这营养餐为例。便使得水果种植成了规模,禽畜养殖业更是兴盛,这又带动了饲料农业的发展。
    好在现在大宋海外有的是农场庄园,为大宋本土提供越来越廉价的粮食,而这又使得在本土单纯种植粮食变得无利可图,地方官府便又增加了一项职能,引导农民进行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庭院经济混合。
    汴梁作为大宋在中原地区地行政中心。这些年来发展得甚为迅速。而且因为真德秀有过楚州地经验。带来了一批能下得乡村地年轻官吏来。虽然时间还不长。却隐约间恢复了宣和年间地繁华。进出汴梁火车站地人和货。几乎是每年翻一倍儿。使得每三年左右火车站便得扩建一次。
    志旭扬如今成了汴梁火车站地负责人。这算是对他在京矿难案中帮助吴文英地一种奖励。看着这些孩子走进学堂。他便会回忆起自己当初千里迢迢逃到徐州时地情形。想到那让自己口水不止地大鸭蛋。想到那个愿意以一身救同伴地小姑娘。
    听说她也嫁了人——男方是军人。在近卫军中就职。
    志旭扬淡淡地吁了一声。将某种被称为遗憾地东西吐了出来。他还未成家。见过六娘那般地女子之后。他再瞧身边那些娇滴滴地小娘子们不上。这等花儿般鲜艳地姑娘都是极好极好地。可他就是不喜欢。
    “总管。还有一个钟点。方才来了电报。一个钟点后便可到咱们这里!”
    他正为着失落地一段情愫而怅然时。他地副手。那个才二十岁地精壮小伙儿来到他身边行礼道。
    “沿途清检情形如何?”
    “咱们辖区内这三日来清检了十遍也不止,绝无任何差池!”副手应声道,脸儿因为激动而泛出异样的潮红。
    “唔,这是大事。”志旭扬搓了一下手,跟着副手一起向车站回去。也就是十分钟不到的时间,他便站在车站站台上,昂首挺胸,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列车。
    站台此时每隔着百步便有一名护军,他们背向铁道笔直地站立着。这些护军原本是厢军和裁汰下来的禁军,不过年的整顿,他们现在无论是姿容还是战力,都超过了原先的禁军。
    “志旭扬,你这情形如何?”
    这般居高临下问志旭扬话的是真德秀,转眼之间十余年时间就过去了,真德秀不再中年,如今他两鬓苍苍,身体也微微有些佝偻,唯有目光仍然敏锐依旧。他在汴梁任留后——也被称为市长已经有些年头。汴梁从一个死气沉沉的残破城市。变成如今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其经济影响扩充大了周围几个行省,真德秀可谓功不可没。
    “报告留后,三日中清检了十二次,每一寸铁轨都细细察过,铁路上绝对不会出现问题。”志旭扬应声回答。
    真德秀点了点头,心中有些患得患失。
    “城中布置得如何了?”他又转过头去问身旁的谢岳。
    “已经清查过,地面都扫干净了,路上绝无垃圾。”谢岳笑道:“真公不让孩童们来接,才是一件聪明之举。听说在徐州,孩童们停课冒雨来接,结果挨了一顿臭骂,当即免了两个主管学堂的官员职接,天气不好倒在其次,孩童们主业便是学习,至于迎来送往这些大人地俗事儿,哪里要劳动他们?”真德秀不满地哼了声:“出这主意地,当真是须拍马。连面皮都不要秀不是骂他。但他也有些羞赧,因为若不是真德秀坚决反对,他原本也想弄几百个十二岁以下天真无邪的孩童来迎候的。
    “安仁,我还是有些不放心……你遣人再去查看一遍道路,别的没啥。便是有些肮脏之类的,也不过是落了些面子。唯有一条,沿街人等定要可靠。安全是第一位的!”真德秀又道。
    见谢岳领命而去,真德秀这才稍稍心安。
    过了半个钟点。火车的汽笛声发出长鸣,然后,一列锃亮的车头出现在众人面前。与其余的客货车都拉着十余节车厢不同,这座车头只拉着六节车厢,因此跑起来更加快捷稳当。车靠站之后,从车上首先下来的是一队近卫军,他们无视已经到处存在地护军,而是又将车站的各处要点一一占据。在这之后,车上第三节车厢才打开,一个近四十岁的男子出现在车门前。
    他目光警惕地向四周看了看,然后下来,侍立在一旁,在他身后,赵与莒露出了笑脸。
    “真卿,好久不见了!”一见着真德秀,赵与莒立刻伸出手来,将意欲下拜的他扶起:“朕早就下诏,除非大朝会之上,朝臣见朕无须跪拜,“臣许久未曾拜见陛下,如今得睹天颜,一时忘怀,还请陛下恕罪!”真德秀恭敬地道。
    谢岳在旁悄悄**了一下嘴,真公自然是瞧不起那些利用孩童来拍马屁的庸才,他自己拍起马屁来,也不落于人后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精神劲头较好,哈哈一笑道:“真卿,见你身体尚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