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金手指-第3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创造这一人间奇迹的大宋百姓又是如此尊敬。据说在倭国本国有法律。凡与宋人同行时若不向宋人行礼。便的治罪。
这也是其招徕宋国商贾、讨好天朝上国的意思。不过官家对此似乎不以为然。对于倭国的技术壁垒相当严格。以秋爽的身份。知道一些旁人不晓的的秘闻。天子对于倭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厌恶。
“先生相貌不凡。莫非是大宋的官员?”那倭人一口宋话说的非常流利。自从天子严令倭国、高丽等藩国要推广宋话与汉字以来。这便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了。去年倭国甚至推行一条新法。凡有品秩的官员。都的识汉字说汉话。若不通晓这二者。便不能为官。
“也算是吧。”秋爽身上有着博雅楼大学士的名号。而且又曾在近卫军中任职。也在流求担任过主官。因此可以算是大宋的官员。
“我大宋这些年日新月异。实在是让四夷宾服!”那倭人接下来一句话让秋爽觉的有些好笑。他非常强调的说“我大宋”。而不是“贵国”。这在法理上倒没有什么问题。名义上倭国是大宋的属国。大宋天子为倭国国王的君主。所以在面对一些远藩和不服王化的外夷时。倭国人有时会狐假虎威。自称“我大宋”。但敢厚着面皮在宋人面前这般说的。倒并不多。
那倭人是个健谈的。絮絮叨叨的说起这些年来大宋的功业。当真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语气中的自豪也非常至诚。丝毫没有觉的自己是外人的模样。好一会儿之后。秋爽才寻着机会问他道:“你何时自倭国来大宋的?”
那倭人这才露出一丝不自然的神色。但很快就强调说道:“小人十二岁便来到我大宋本土。在大宋读的书。如今已经十年了。按照大宋法律。九年便可入籍。小人是去年递的入籍申请。只不过小人不大走命。被派往倭国传播汉学。所以才着了这副打扮。回来时又急着回临安将公事解递掉…………完成了公务。小人便要恢复我大宋衣冠了!”
九年入籍制是天子为限制外国人的一项措施。因为大宋天朝上国的吸引力。无数外藩人想要入籍。倭国、高丽和大食是最多的。但是这些人又与赵当归、邓肯波洛等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不同。对于他们的入籍。大宋实行了比较严格的控制。除非有大功绩于大宋。或者是某一个领域最为杰出的人才。否则必须在大宋居住、学习、工作满九年。并且**之后有良好的缴纳捐税纪录。才能获取入籍大宋的资格。
限制不可谓不苛刻。但每年户部新设的归化司里的小吏们还是忙的不可开交。递交申请者多达数千人之众。这些外国人之所以会趋之若骛。不过是因为若能的到大宋户籍。那么无论是生意还是税收上都有优惠。在教育与养老与医疗之上。更是能享受到一定的福利。大宋天子不只一次曾道。他朝以外国人为超等。本国人为次等。大宋却不如此。本国人为超等。外国人则为次等。
“原来如此。”秋爽听他说自己已经入了籍。面上的表情温和下来:“尊驾原来是礼部教化司的了?”
“正是。小人在礼部教化司东海宣教所任职。”那倭人道:“小人冒昧。以国号为姓。自名祖德。即祖宗有德方的入大宋国籍之意。”
“哦……”以国号为姓。那便是姓宋了。秋爽见他诚恳。便也报了自己姓名:“我姓秋。单名为爽。”
“原来先生便是秋爽秋风清!”那倭人闻言大惊。立刻起身。又端端正正向秋爽行礼:“先生大名播于四海。《东游记》一书小人也曾拜读。先生医德医术当世无双。幸好小人是个好说话的脾气。否则便错失大驾了!”
“不必多礼。不必多礼。”秋爽示意他坐了下来。然后笑道:“其实这一年里我也在倭国。我是乘海云号回华亭府的。你呢。”
“小人果然与先生有缘了。也是乘海云号来的。”宋祖德陪着笑。然后又露出遗憾神情:“只可惜来晚了几日。不曾见到远征舰队回来的光景。秋先生是去过东胜洲的。那里果真是黄金之国么?”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三四九、千古奇勋胜开疆
更新时间:2009…8…25 9:50:19 本章字数:4803
秋爽注意到了报纸上有关对儒生进行阶衔品评的消息,而宋祖德之流则只注意到那曾经堆放在华亭府码头的黄金。有些小报报道中,直到十余天后的今日,仍然不断有人到华亭码头去,为的便是瞻仰一下曾经黄金白银宝石堆积如山的地方。
一股追寻黄金白银的热潮在大宋国土上随着报纸的传播而酝酿,曾经偃旗息鼓了一阵子的民间集资买船去东胜洲寻找黄金的热潮,又再次兴起。
“先生以为,民间集资买船至东胜洲,是否有利可图?”
宋祖德拿出来问秋爽的便是这个问题,他神情专注,目光炯炯,显然,对于东胜洲的黄金有一种执著的渴望。
秋爽觉得这个问题实在不好答,如今前往东胜洲的航道有两条,一条是他参与开辟的北航道,这条航线要绕大弯子,而且沿途补给很是困难。另一条则是这一次远征舰队的来去路线南航道,沿途多有小岛,大宋海军在这些小岛上建立了不少补给点,但同时又牢牢控制住这条航线,除了经过皇帝御批的船只,民间船只想要顺利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这大海之中的风险,也是必须考虑的事情,第一次远征时,他们折损了一条船和五分之一的船员,而这次远征,也折损了三艘船与数百船员。其中那倒楣的“章渝号”更是在流求在望的时候,遇上海上雷暴,被闪电击中而起火不得不放弃。
据说现在海军又给一条船命名为章渝号…………但这艘船将停泊在华亭府码头。作为一艘参观训练舰,永远不会出海,免得再步了前辈们的后尘。
想到这里,秋爽脸上露出复杂地笑来,一是为自己曾经的同学章渝,二是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船。
他的笑容看在宋祖德的眼中便有几分深沉,宋祖德只道是他限于朝廷的保密制度,对于自己的问题不好回答。便谦恭地垂下头:“失礼,这问题原不该问地,小人一时贪心,实在是有违圣人教诲。”
象宋祖德这样的藩国留学生。在入籍之前,他们在大宋是无法系统地学习智学的,因此所学多是儒家经典。秋爽摇了摇头:“你不必自责,我在想别的事情,民间集资买船东游。至少有几个门槛需要过。”
“第一是船,只有最好地大海船才可以顺利抵达东胜洲,倭国这些年来组织过不下五次东征,每次都渺无音讯,原因便是倭国造船工艺实在不成,造的船小而脆,近海航行尚且要提心吊胆。远洋航行便是有去无回。”
“第二是航路。大海茫茫。若无海图指引。单靠运气。是到不了东胜洲地。”
“第三是水员。无论是走北线还是南线。途经地大多数区域都是陌生水域。水文气候都甚为复杂。若不是有经验地熟练水员。只怕很难熬过去。”
“第四是武力。东胜洲虽说比大宋落后。却也有几个不服王化地蛮国。若是与他们交恶。没有武力自保。下场会很惨烈。”
听得秋爽一一道来。虽然并没有涉及到真正地机密。但宋祖德还是非常高兴。他点了点头。满是憧憬地道:“若是有办法克服这些就好了。小人在倭国做了一年。也积了些微不足道地钱钞。原来是想参股东征地。如今看来还需谨慎才是。”
秋爽点了点头。微一迟疑后道:“东征虽然获利多。但风险也大。如今我大宋处处都是商机。只要稍稍动些脑子。自然可以发现获利之处。你存得些钱也是不易。切莫学其余倭人。就知道狂饮赌博。”
“是是。秋先生教训得是。我此次在倭国最大地体会便是这个。倭人若这二点不改。便永远跟不上我大宋地步子。”宋祖德道。
倭人原本就好饮,大宋酿酒业发展起来后,又以工业化的生产完全击垮了倭国本土地酿酒业,每年都有大量的酒类输入倭国,换回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秋爽与宋祖德并不知道这背后是有推手地,只是觉得倭人嗜酒过甚,实在不是件好事。
两人之间一时无话,秋爽将目光投向车窗之外,当年种下的桑树,如今已经长得极高大了,在华亭府到临安地铁路沿线,这样成片成片的桑林,如今正在源源不断地为两浙地缫丝厂提供蚕茧,也源源不断地为大宋国库贡献税收。这才是国家发展的正道,而靠去海外掳掠必定不能长久。
这个念头在秋爽脑子里面打了个转儿,便又烟消云散了,他并没有深思此事,因为宋祖德又开始向他行礼:“秋先生,还要请教一件事情,不知你在倭国是执行公务还是去体验异国风情地?”
这个问题问得太冒失了,秋爽有些不满地瞪了他一眼,然后摇了摇头:“我舟车劳顿,有些倦了,你请自便吧。”
知道自己的问题让这位名满天下的神医有些不高兴,宋祖德默然不语,看着秋爽靠在车座椅上闭起眼睛,他垂下了自己的头。
经过两次提速,列车从华亭府到临安的时间比当初要快一些,不过三个钟点的事情。秋爽打了个盹儿便到了,他踏出车门的时候,却不禁怔住了。
一队九名近卫军将士在站台上立着,为首的人,正是李一挝。
“立正,敬礼!”
李一挝看到秋爽下来,立刻叫道,他身后的士兵齐刷刷地向秋爽行礼,秋爽自己没怎么,但跟在他身后想要为他提着皮箱的宋祖德却是吓了一大跳。
“过之,你怎么来了?”秋爽笑道。
“奉陛下之命来接你,风清。一路辛苦了,陛下说得到你的电报,他欢喜得一夜没睡好,你赶紧入宫吧!”
李一挝早不复当年地大光头,这几年没有什么大战打,灭蒙元之战后他便无用武之地,而灭元之战中所立的功劳又不足以让他很快地升职,赵与莒便让他在大宋陆军学校继续任炮兵指导。苦熬了三年,年初才又升了一阶,被调到近卫军特勤部,成为新一任的皇宫保安官。
他是有家有口的人。膝下儿女成群,因此也没有太多追求了。
“陛下真如此说么?”秋爽听得心中欢喜,他忙碌了近五年,将无数时间精力花费在这件事情上,若是得不到赵与莒的肯定。他会万分失望的。
“那是自然,我还骗你不成……对了,你在倭国呆得久了,知不知道秦大石那厮如今已经娶妻生子了?”李一挝揽着他的一只胳膊,将他向车站外引去,一边行走一边笑道。
秦大石与秋爽那是过命的交情,两人性子都是沉稳地。而且同为义学二期出身。当年的旧兄弟,有早亡的。也有如今功员卓著的,还活着地人大多数都已经成家立业。秦大石算是晚的了。
“我收到过他的信,说是有回回流求时见着的小娘子。他一眼便瞧中了,托人去求亲。”秋爽回头向宋祖德示意告别。然后便随着秦大石离开,宋祖德听到他走时还这样说了一句,心中万分羡慕。
这两人都是当世的风云人物,而他宋祖德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地小人物……只怕这一辈子,也不可能达到他们现在的高度了。
半个钟点之后,秋爽已经坐在赵与莒面前,赵与莒满面春风,欢喜之色是怎么也掩饰不住:“风清,你做的事情,可是千秋功业,我在这总说了,李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