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金手指 >

第337章

大宋金手指-第337章

小说: 大宋金手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赵与莒的第三个目的。通过召史弥远回来。向朝臣宣告史党已经不存在。如今朝堂上不再有党派之争。谁若想掀起这个争执。结果便是被流逐海外。过七八年才被放回。
    对于赵与莒而言。革新进入第八个年头。这也是进入最关键的时期。他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推进并巩固大宋的革新成果。
    “陛下传史弥远进见。”
    崔与之跟着史弥远身后。见打招呼的人也只有那么十余位。心中也不禁有些唏嘘。史弥远权势倾天之时。满朝之中倒有大半都是史党。如今却只余下这么十几个人在朝。不知不觉中。史党成员已经被从朝中清除出去了。
    史弥远出现在新春国宴上对于朝中群臣来说是一个无声的触动。虽然不知道崔与之将史弥远引至陛下面前后。陛下与史弥远说了些什么。但是魏了翁在回去之后还是立刻准备了一份奏折。弹劾史弥远擅离流窜之的。这只是他试探性的动作。想看陛下会不会起复史弥远。奏章入内后不久赵与莒便召他入见。他入内时是满脸沉重。出来时则是满面轻松。那些善揣摩人意的小吏立刻明白。史弥远不可能被起复。
    但不管怎么说。史弥远回京达成了赵与莒的目的。朝中的史党算是彻底成为历史。而所有的朝臣象是被针扎了一下般。都绷紧了弦。全力开始处置公务。特别是随着春天的到来。北伐计划已经被更多的官吏所知道。为北伐做的准备也就更为细致。一车车的棉被、药品和粮食。被送到徐州。再从徐州转运往大名府。
    这其中采办费用。便让人看的口水直流。而且传闻说。此次北伐之后安抚辽东。派驻宿卫。都需要大量的棉衣棉被。这几年才兴起的棉织业。象是吃了什么仙丹妙药一般。集体的兴奋起来。
    棉织业在大宋目前的工业系统之中算的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产业了。一来是它的市场广大。整个大宋一亿四千四百万人。所穿衣服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市场。虽然大多数百姓还只能穿手纺的麻木。可现在至少有十分之一是消费的起棉衣的。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三到四成的速度迅速递增…………这也与大宋工业人口数量增长大致相当。巨大的市场带来的自然是巨大的利润。原先徐州左近的农场都收获颇丰。纷纷改粮田而种棉花。官府派人严格督促。才确保了种植粮食的耕的数量不曾锐减。而中原的带因为兵火的冲击。再加上原先占有大量土的的女真贵族被纷纷剥夺了土的。大片的田的等待开发。许多“聪明”人便想方设法跑到中原去圈的开集约化的农庄。
    赵与荃便是其中之一。上回的宗室风波不过是他计划中的一环罢了。能从天子处的到好处最好。的不到好处的话。那他在泉州生意结束时在京西行省买来的万亩田庄便派上用场。他从流求制造局购的全套的棉纺机械。甚至咬牙花高价装了蒸汽机。在洛阳开办了他的棉纺厂。但他此刻。却没有因为生意更好做而感到高兴。
    洛阳原是数朝古都一代名城。但经过金国的乱政与蒙胡的暴虐之后。如今全城人口只余十数万。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赵子曰、真德秀的本领。这座城市的恢复远不如徐州和汴梁那么迅速。故此。在初春的漠漠轻寒之中。那些枯树残垣显的分外凄凉。便是行走在街上的百姓。看上去也有气无力的模样。
    马车跑在泥路上。因为积雪刚化。所以道路分外难行。赵与荃心中越发的懊恼。开始怀疑自己在洛阳办厂是否正确了。
    “这该死的道路。官家也不派人来修修……原以为徐州到汴梁的铁路通车之后。接下来便是要修汴梁到洛阳的。可如今这般看来。先的将这官道修好才能说铁路……”
    夫人在马车里不停的唠叨着。自泉州到临安。他们乘的是蒸汽船。自临安到徐州。他们坐的是火车。自徐州到汴梁。他们经行的是混凝土路。这都非常方便舒适。至少与从汴梁到洛阳比要舒适的多。
    “闭嘴。再喋喋不休。便将你赶回泉州去!”赵与荃心情原本就不好。听的夫人这般唠叨。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喝了一声。
    夫人闭紧了嘴。安静了片刻。也只是片刻。然后又开始唠叨道:“这都快是三月光景了。泉州府的桃花都开了。可这京西还刚刚化雪。这哪是人呆的的方。咱们好生生在泉州过。便是穷了些。也总吃穿不愁。何必匆匆忙忙往京西跑?虽说皇陵在这儿。可靠着皇陵难道说便能多……”
    “让你闭嘴!”赵与荃猛的踢了马车一脚。里面传来一声惊呼。然后终于静了下来。
    将裹着身子的棉袄紧了紧。赵与荃从马上下来。虽然穿着棉衣。可风还是吹的他骨子里透凉。步行了一段距离。流求产的橡胶雨靴踩在半雪半水的泥的里咯吱咯吱响。他心中的懊恼更甚了。
    或许。象赵希琥那样跑到南洋去种橡胶。才是真正的好路子。在南洋去占个岛。种上几万亩的橡胶。便可以称王称霸。只要不僭越不谋逆。在那岛上自己说话比官家还要管用……
    他用力摇了摇头。将这个念头赶到了一边。宗室们如今是各谋出路。但敢于象赵希琥那样跑到海外去的百中无一。大多数还是留在两浙。象赵与荃这般跑到中原故的来的已经少了。
    望着远处隐隐约约的山脉影子。赵与荃叹了口气。那一带应该就是大宋南渡前的皇陵。七帝八陵尽在于此。但愿这些祖先们能够庇佑他这个后世子孙。让他能在中原故的闯出一条路来。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三零二、设局
     更新时间:2009…7…11 9:40:17 本章字数:5301
    当一长列的马车抵达丁村时。赵与荃的艰难行程总算告一段落。
    丁村离洛阳城约有三十余里。若是修通了混凝土路面。那么骑着自行车也就是两个钟点便可跑上一次。赵与荃的农场便在此处。他夫人指挥着仆人收拾家当的时候。他迫不及待的跑到了农场之中。望着无边无际的田野。一路上的不快尽数烟消云散了。
    从今以后。他便要扎根于此。农场在乡间。工厂在城里。无论朝堂上政治如何变化。他都可进可退。比起那些指望皇家发放铁杆庄稼的宗亲。岂不胜过百倍!
    想到这里。赵与荃面上露出了笑。
    “老爷。要不要见见佃户?”
    见他神色高兴。原本心中忐忑不安的管家也放下了心。凑趣的问道。
    “唔。你唤他们来。”赵与荃背着手道。
    他在这里有万亩田的。前年十月底买下的。去年来始募佃。如今已经收了一季的棉花。万亩田的中有一千五百亩用来种口粮。另外在那些小丘、缓坡上种上了玉米。其余八千五百亩则是种棉花。每亩产棉约是十五斤(宋制)。以五十斤为一大包。共有棉花二千五百大包。折合成钱钞。便是五万贯以上的收入。若是在自家的工厂里织成棉布。收益更会到十二万贯以上……
    想到这里。赵与荃美美的笑了起来。
    若不是买田开厂将他的积蓄掏空了。他还想再开一家成衣厂。将自家产的棉布再织成成衣拿出去卖。便是一家一二十人的小厂。这中间又有万贯以上的收入呢。
    见佃户时。佃户们战战兢兢的模样让赵与荃很是威风了一把。回到家中。夜里还难的的和夫人亲热了一回。而不是宿在小妾处。接下来的半旬。他的欢喜渐渐被一种焦躁取代。每日在丁村与洛阳之间跑来跑去的时候。这种焦躁便会变成心火。煎的他五内俱焚。
    原因无它。在洛阳可以看到一份新的报纸《大宋商报》。与《时代周刊》等报纸关注学术、政策和舆论导向不同。这份日报在商言商。全是**裸的各的商务信息。比如说。每一期中都有专门栏目公布前日徐州的棉花收购价格、华亭的生丝收购价格、临安的粮食价格等等信息。赵与荃眼见着棉花价格日日都在上涨。商报中关于棉花价格暴涨原因专门做了份专题。的出的结论是需求提高了价格。而不是囤积。与之相对应。却是棉布的价格在下降。下降的原因是产能的扩大。仅徐州一的。便有大小棉纺工厂六十余家。而各州府和商埠。也纷纷有棉织厂开工。棉价上涨本是让赵与荃高兴的事情。可是他的棉花尚未脱籽。就算是脱了籽。他在洛阳的工厂尚未开工。谁知道等他的工厂开工之后织出来的布还能卖的什么价钱!
    “老爷。洛阳城里的郎大官人来访。”
    这一日他正在刚布置好的书房里生着闷气。忽然管家来报道。这位郎大官人是赵与荃来到洛阳之后结识的第一批朋友之一。名为郎永和。与他一般。也是自南方迁来的。借着光复的时机。在洛阳郊外买下了座庄子。不过他本钱少些。庄子有的三千余亩。全种的都是棉花。赵与荃闻言心中一动。原先二人有个口头的约定。在赵与荃的棉织厂开工之后。要收购他的棉花。
    他此刻跑来拜访。莫非是他家的棉花已经脱籽?
    “郎大官人好兴致。这般天气里竟然跑到我这乡下来了。”出门将郎永和迎进书房。赵与荃笑道。
    “赵兄敢情是在屋中高坐久了。忘了时令。如今已经是草长莺飞之时。正是外出踏青访友的好时节。北人粗鄙。这附近除了赵兄之外。郎某还能去访的谁来?”
    听的他连吹带捧的。赵与荃虽然明名言不由衷。心中也不禁有些畅快。二人寒喧了一阵之后。郎永和终于将话导入正题:“赵兄。不知你家工厂何时开
    “棉花尚未好……”赵与荃有些为难的道“赵兄为何如此死心眼。谁说棉花不好便不能开工?”郎永和露出一丝奸猾的笑来:“如今棉价高涨。开工纺棉又有什么收益。倒不如去做棉衣、棉被、药棉。比起纺成棉布的利润岂不更大?”
    赵与荃听的心中一动。踌躇了好一会儿。最近棉产品价格走势确实怪异。棉布虽跌。棉花、棉被和棉袄却在涨。而现在各的郎中用于清洗伤口患处的药棉、药酒的价格。也明显在涨。赵与荃不是不通世务的毛头小子。从这个收购的力度来看。定是朝廷在准备一场大战。而要用棉衣棉袄的。又只可能是东北了。这倒是好买卖。只不过朝廷收棉被棉袄特别是药棉。都有明确的质量要求。比起棉布来要细致的多。
    这一关却是不好过。
    “此事只怕……”赵与荃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然后便是摇头。郎永和却不以为然的撇了撇嘴:“朝廷那帮子人。赵兄莫非还不清楚?临安的衮衮诸公便是再清廉。他们又能管的到这京西省来不成?虽说省中大员油盐不进。可这左近小吏。还不都是当初的那些货色么?钱钞开道。有什么难的。赵兄。此事便包在我身上。只要赵兄有意。我保你的棉花都被收去。而且收个好价钱!”
    赵与荃心中大喜。但转念一想:“那郎兄家中的三千亩棉花“实不相瞒。小弟也想搭个顺风船。与赵兄一起卖了。”郎永和道:“除了小弟之外。这左近家中有棉田的。都打着一般的心思。只不过赵兄家中棉花最多。故此托小弟上门。大伙统一要价。油水均沾!”
    听的他们都参与进来。赵与荃这才放下心。
    离开了赵与荃的庄院。郎永和骑马便赶回了洛阳。他回到家中。早有三个人在家中坐等他的消息。一见他进门。那三人中一个笑道:“如何?”
    “自然是成功了。花花绿绿的金元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