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唐帝国-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的钟离权,更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可以说,钟离权可以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个相当厉害的实验家。
现代科学的发展,本来就是从不断地实验中发展起来的。在重现近现代科学的过程中,钟离权丰富的实验经验,自然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这样一来,有李俨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科学的配方、流程,再加上钟离权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个配合得完美无瑕的科学实验小组,就这样形成了。
当然,古代科学跟现代科学还是有些地方不能接轨。毕竟古代很多材料的命名跟现代不一样。这时候就用得着钟离权的经验了。他一生修道,足迹又几乎遍布整个大唐,要论见识方面,当世极少有人超过他。李俨知道材料的现代命名,也知道材料的性质、外观等等资料,只需要将相关的资料讲出来,钟离权往往就能够通过自己的丰富经验,找到相对应的古代名字。这样一来,知道名字,要找东西就好找多了。
古代生产水平低下,现代的很多基础的材料,在古代要么找不到,要么就是产量很少,除了权贵之家,就算有钱都买不到。一般人就算拥有现代科学知识,要想进行相关实验,也没有哪个财力和条件。
但是李俨是谁?当今的大唐皇帝呀!他要什么东西,只要一句话,自然就有无数的人去拼死拼活为他找到。这方面根本一点问题都没有。而那些就算以钟离权的经验都不知道名字的材料,只需要他将材料的资料发布出来,通告全国,自然有那些想一步登天得到荣华富贵的人将相关的东西献上来。
当然,在这席卷了全国的寻宝、献宝活动中,也出现了不少害民之举。但是李俨对此也无能为力。毕竟他能控制的地盘就那么大,天高皇帝远,管不到那么多啊。而这些现代科学,日后不但能够发展大唐民生经济科技,也能够将他的军队战斗力提高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是不能够停下来的。那些老百姓的损失,就当是大唐强盛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吧,只要自己日后好好治理大唐,让大唐重新强大起来,让老百姓重新过上好日子,重新出现当初太宗文皇帝时候的“贞观之治”,也就算是自己对他们的一种补偿了。
李俨也并不是那些迂腐的人,欲成大事不拘小节,不惜牺牲,这一点他还是明白的。所以在得到相关消息后,李俨心中虽然为老百姓的遭遇而痛心,却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念头和目标。
付出了这么大的牺牲,取得的成果自然也是相当巨大的。那不断传出来的欢呼,就是他们为不断取得成功的科学实验而欢呼的声音。
李俨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一方面向钟离权、吕洞宾二人脑海中灌输,自己也一面将其抄写出来,形成文字,以备查询。日后他还准备以此为基础,编写科普教材,向整个大唐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
从乾符二年末钟离权进宫以来,他们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最少颗粒状黑火药(他们一步登天了,直接制造出了颗粒状黑火药,没有经过黄火药的过渡)已经研究成功。这玩意儿可是可以制造大炮的。而更好地火药也就是诺贝尔研究的那种安全火药也正在研究中。
其他成果还有炼钢手段得到改进,水泥、玻璃也成功研制。虽然这些东西限于生产水平和工业水平,暂时达不到现代科学能够达到的水平,但是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用不了几年,这些东西的性能就已经可以达到现代工业制品的最少八成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工业酒精的成功提炼。这玩意儿可是现代工业必不可少的东西。它是很好的有机溶剂,广泛用于现代工业的方方面面。有了酿造高度白酒的经验,这工业酒精的提炼也就水到渠成了。而首先享受到工业酒精作用的,就是他们的化学实验室(他们有好几个不同的丹房,分别用于研究不同的学科)。要知道,很多化学实验,都是离不开酒精灯的。
此外,氧气的提纯,氢气的提取,也都让他们研究成功了。另外工业上相当重要的硫酸、硝酸、盐酸他们也都研究出来了。这些东西的原材料在古代都是能够找到的,制造工艺也并不高深,在古代的条件下完全能够制造成功。人们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他们的理论知识不完善的原因。当然也有一点运气的因素。
等等等等,乾符三年的岁月,就这样在物理、化学等方面不断重现近代科学成果的历程中,悄然地过去了。
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二十章 郑畋进谏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在百官和宫中的宦官、宫女眼中,李俨炼丹的行为变得更加变本加厉。wWW、
在钟老神仙和吕小神仙帮忙炼丹的同时,他又在全国各地寻找到了更多精于炼丹的道士前来帮忙。钟离权交游广泛,认识的炼丹道士不少,正好让他一一写信前去延请。鼎盛时期曾经有多达三十多个的炼丹道士聚集在一起搞什么“炼丹”。
这么一来,太液池里面的蓬莱山早已经地方不够了,于是他们又在太液池东侧寻找了大批宫室,作为新的“炼丹室”。
本来这类实验室不应该在皇家禁苑中建立,但现在李俨并没有掌握大权,他可不愿意让这些东西脱离自己的视线。实验室中研究的东西都是关系到日后整个大唐格局的东西,万一不慎泄露,被什么有眼光的人学去,那就麻烦了。要知道古代的科学虽然理论不怎么样,实践方面可是相当了不起的。有眼光的人也是多不胜举,难保有谁看穿了其中奥秘。
如此规模宏大的科学研究,当然也得有个名目。要对那些一心想成仙的道士们讲什么科学,讲什么唯物主义,什么无神论,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乎,李俨就将他们的科学研究,说成是求仙的一种方法。
所谓“究物之理以近道也”,说是世上万物,已经包含了大道的奥秘,研究这些东西,也就是间接研究大道的过程。又说那些直接去追求“道”的人,只有极其稀少的天赋极高的人才能够成功。从古到今,也只有老庄二人成功。其他人通过这种方法,很少能够成功。而研究世间万物的奥秘,反而是这些天赋不高的人更加容易成道的一个途径。
同时还举出了许多传言中已经成仙,而在科学研究中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这样的人并不少见。毕竟古代的很多求仙道士,都同时在科学研究中有很大的成就。
于是乎,李俨主持的晚唐科学研究,就成了“仙学”研究。而由于这种研究跟传统“仙学”的不同,又被称为“新仙学”研究。而那些研究中的物理、化学现象,在那些没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古代道士眼中也十分神奇,十足的是“仙迹”,倒也让他们更加增添了通过这种方法成仙的信心,于是研究起来也就更加卖力了。
李俨对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不满。因为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候,更了便于发展传播,便于让人接受,科学的研究,挂着宗教的牌子,这在后世的历史上是有先例的。西方近代科学最先就是打着神学的幌子进行的。很多科学家同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直到后来,科学的发展彻底戳穿了神学的假面具,科学才开始变得跟神学势不两立起来。他认为在古代的科学研究,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式进行。
当然,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科学知识的这个“科学”二字,就要改名了。毕竟这些东西原本就是泊来品,在后世历史上中国科学发展远远低于西方的时候,当然没有任何能力修改“科学”的名字,只能被动地接受国外的名字。但是现在嘛,最先进的科学知识、科学实践、科学理论都是在中国进行的,名字叫什么,自然就要由中国人说话了。而在道家之外,儒家也有“格物以致知”的说法,为了跟风行全国的儒学相联系,李俨就给这个“新仙学”取了个“格物学”的名字。后来相关知识传播到欧洲,被称为“Grue”学。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注:为了协调全书风格,从此以后,本书中的科学都被称为“格物学”或者“格物”,技术一词因为其翻译和单字原含义比较符合中国传统语法,使用原称呼不变。)
随着新仙学也就是格物学研究的发展,那些炼丹道士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格物学知识。但是这些知识要么不能直接用在实用方面,要么残缺不全,只有几个掌握了同一知识的不同方面的道士联合起来才能够重现原貌。而其中每一项知识都有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掌握在李俨、钟离权、吕洞宾手中。只有极少数通过审核,绝对安全可靠的核心道士,才能够掌握全面的技术。而那些技术的原理,更是极少人能够了解。这些炼丹道士们都着迷于对物质各种性质和物质间各种看起来很神奇的变化反应的试验和研究,没有多少人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格物学实践相当发达,而其理论知识却十分薄弱的一个原因。然而这些理论知识,才是真正的格物学发展的基石。
在掌握了那么多所谓“仙学”之后,道士们为了更快的“成仙了道”,也在李俨的号召下将各自掌握的秘方贡献出来。理由是“仙道无私,有私者必不能成仙”。这顶帽子扣下来,再加上各种神奇现象对他们的吸引力,他们倒也又是心疼可惜又是期待的将自己掌握的一部分秘传知识传授了出来。这倒让李俨得到了好几个现代已经失传的秘方和知识。毕竟格物学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后世的现代格物学虽然在绝大多数方面远远超过古代,但是还是有极少数古代已经失传的东西,就算用现代格物学也无法仿造出来。李俨得到的这几条秘方,就有好几个这方面的东西,倒让李俨欣喜不已。
除了钟离权、吕洞宾二人,其他那些加入了格物学研究核心,并得到了格物学研究理论传授的可靠道士,都在初步掌握这些东西之后,被遣出了宫,在某些山川上隐居,等待李俨的再度征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几年后全国性的大乱将至,李俨可不想他亲亲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唐格物学先驱,死在战乱之中。
一头扑在“炼丹”之上,李俨的表现,变得越来越“昏馈”了。他知道现在田令孜掌握大权,眼下又不是夺权的时候,还不如利用田令孜对自己没有防备或者没打算对付自己的时候,大力发展格物学,尽量多储备那些能够形成或者很快形成先进武器的技术。这样一来,等到自己掌握大权,建设装备自己军队的时候,就不用花太多功夫去研究先进武器了。
然而他的这种种心机,外人岂能得知?不要说别人,就连来鹄都担心他是真的沉浸在“炼丹”、“求长生”当中了。如果不是李俨对他再三保证,只怕来鹄也会为此进谏了。对李俨有较强信心和了解的来鹄尚且如此,更何况别人呢?
皇帝昏庸,有人欢喜有人愁。
欢喜的,自然是那些心有异心和那些贪官污吏了。
就在乾符二年秋七月,京城一带闹蝗灾,自东飞到西边,遮天蔽日,所过之地尽为赤地,草木五谷皆被吃尽。然而京兆尹杨知至却向李俨上奏称:“蝗虫飞入京畿地区,不吃庄稼,全都抱着荆棘而死去。”宰相们都来致贺。
李俨心中冷笑之余,表面上却欣然受之。不过后来没多久,就找了个触怒自己的小错误,将这个竟敢愚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