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唐帝国-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时候。说书人已经开始出现。只不过他们能够说书的题材实在有限。
其中有原本属于《西游记》题材来源的唐僧取经故事——当然,这样的故事可就没有西游记这样吸引人了,其中,孙悟空地角色,由一个“白衣秀士”担任,猪八戒、沙僧、小白龙等等就一律没有出现。其传奇性远远逊色于《西游记》。
另外,三国故事、隋唐故事也是说书人的题材之一。当然,这些故事都不成体系,十分零散,缺少故事性。《三国演义》、《说唐》的故事性、传奇性都很强。自然远胜于这些零散故事。
于是乎。在《大唐日报》连载这些故事之后,随着《大唐日报》的广泛发行。大量的说书人几乎失去了饭碗:他们的故事不再吸引人了。
幸好一部分有眼光地说书人,开始改变一直以来的说书传统,不再使用代代相传的故事作为自己的说书内容,而是直接采用《大唐日报》的连载作为说书内容。此后这一行为也就蔚然成风。
由此,处于萌芽阶段的说书艺术受到严重打击,最后完全成为了《大唐日报》一类报纸、刊物流传的附庸。
这其中,李俨自然少不了添砖加瓦,加速其过程。很大一部分说书人都成为李俨控制的宣传机器——他们不仅仅说书,还同时宣传朝廷政策、发布广告,另外还担负着情报搜集的任务。毕竟,虽然从当时的时代看来,大唐地子民受教育程度很高,但毕竟不能跟后世相比。对于那些大字不识地老百姓,说书人的说书,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控制和洗脑最重要地途径。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刚刚出现的《大唐日报》还远远没有这样的影响力。
《大唐日报》发行半个月之后,李俨的“新”作品也出现了。那就是后世的近代武侠小说鼻祖之一、仙侠小说鼻祖之一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这部小说除了在开头涉及到了一点时代背景,在此后几乎是完全架空的剑仙世界,所以只需要对开头修改一点点就可以原封不动的抄出来了。
不过,这一次或许是李俨剽窃太多心中有愧。《蜀山剑侠传》是署名为“还珠楼主”发表,也算得上是在这个古代帮助李大师(还珠楼主名为李寿民)扬名了。
《蜀山剑侠传》中充满了中国地传统文化,神仙法术、道家佛家、武术技击,无不包容。这在晚唐佛道之风、神仙之术大盛的时候,实在深受欢迎。于是乎,其他唐传奇作者还在让手下主角使用“剑丸”的时候,《蜀山剑侠传》已经开始飞剑法宝了。而这部书本身文字在后世的时候的确显得有些不便阅读。在这个古代时候,却是再浅显不过了。于是乎深受大众欢迎。
得李俨连载的几本书之助,当然,也有李俨的种种营销手段,比如广告传单、比如报童等等,《大唐日报》地销量节节升高,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达到了十几万份!而在还都长安之后。《大唐日报》更是红火无比,其销售量不过一年时间就达到百万!其销售地域更是远到大唐之外!
受到《大唐日报》地启发,很快的,在黄巢之乱得到平定之后,数十家报社在花钱购买了“活字印刷许可”、“报刊出版许可”之后,也成立起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政论性刊物《长安评论》、综合娱乐性刊物《市井夜话》等等。媒体业的繁荣开始出现了。
得媒体业的繁荣,一个号召“面向普通百姓”、“娱乐大众”的文化运动开始出现。文化运动的宗旨是“去华饰”、“复清新”、“融万民”。其标志性地举措就是使用白话文、宣扬杂学的重要地位等。李俨御口亲自命名为“新文化运动”。
这一场开风气之先的文化运动,将原本应该在这个时候风行的“古文”运动风头远远盖过。古文运动的旗帜性人物“唐宋八大家”中出现在这个时代之后的人物。也从古文运动的旗帜性人物,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性人物。当然,那都是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地事情了。
总之,《大唐日报》的出现,代表着很多新事物的出现,比如白话文。比如标点符号,也代表着许多谜案的出现,也因此在日后成为历史学家的一大研究课题。
比如说分别用两个笔名发表不同作品的李俨,“云子昊”、“还珠楼主”是否同属一人地问题。认为同属一人的,以当时的许多关键性人物的某些言语作为证据。而反对者则认为,这两人的文字风格完全不同,不可能同属一人,至于那些证据,并不是真正可信的史料,只能认为那是当时的人们对明君李俨的一种神话做法。有人又反对说以“云子昊”名义发表的很多作品风格都不同。不能从风格上否认两者的联系。还有人猜测这是李俨组织地一个大型写作班子地集体作品。然后以李俨的笔名发表,否则难以想象李俨一生能写作多大数千万字地作品等等。各持不同观点的专家、学者莫衷一是。纷争不断。大量论文被制造出来,从而成功的形成了一个产业,养活了大批无所事事的家伙,被称之为“俨学”云云……
在《大唐日报》成功火爆的同时,《风雅颂》的发展虽然稳定却显得缓慢。
最初,在一干“风雅”文人的坚持下,《风雅颂》仅仅接受诗、赋、骈文三种稿件。然而同时出现的刊物,一个火爆非常,另一个却相对冷清,这种情况让那些自视甚高的文人墨客们实在难以接受,在愤愤不平之余,也不得不做出改变。原本仅仅作为“诗余”(词的别称),被称为“小道”的词也成为了《风雅颂》被接受的文体之一。
口子一开,就收不住了。继词之后,曲也被接受了。再然后,散文体文言、创作严谨的文言小说也被接受。其中以柳泉居士作为笔名(蒲松龄的别号)的《聊斋志异》也被李俨剽窃出来发表了。
从此以后,高雅艺术也开始走向了变革。甚至在几十年后,受西方希腊、罗马翻译过来的古典文学影响,白话小说、白话诗歌也开始被《风雅颂》接受。这一变革,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却显得很不起眼。却正是这样的变革,保证和增强了高雅文学的生命力——当然,即使没有李俨的推波助澜,这一变革也会出现,但却要等待漫长的时间了……
《风雅颂》直接被韦庄手下一干文人指挥,而《大唐日报》的总编,却是一个从民间找来的说书人柳敬德。(谨以此纪念明末清初的著名说书人、民间艺术家、抗清义士柳敬亭先生。)
柳敬德出身一个没落的文人家庭,本身从小学习诗歌辞赋,对“高雅文学”有一定的造诣。但是他本人却对民间故事、说书人的说书很感兴趣,对这些文学类型并没有其他同时代读书人那样的歧视。
在他家道中落之后,为了生计,同时也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开始了自己的说书生涯,并对那些流传于民间,虽然质朴却难免粗鄙的传说加以整理。如果没有李俨对历史的干扰的话,他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说书人,并成为对民间故事、传说加以整理流传并使之成为明清小说素材、开启明清小说的先风的众多底层文人之一。
然而现在,因为李俨的赏识而被提拔成《大唐日报》总编的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被称为底层文人了。虽然他仍然对底层民间文学很感兴趣。他将会成为日后所谓“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旗帜之一,从此名留青史,永远与从前的那个民间文学无名整理者的命运绝缘……
虽然《风雅颂》的发展不尽人意,但是《大唐日报》在李俨的耳提面命和柳敬德的努力下日渐火爆,李俨的精力于是放心的转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第四卷 决战黄巢 第十九章 御驾亲征
媒体产业之后,李俨关注的是纺织产业。wWW。
对于纺织,李俨并没有太多的知识。他关注这个,完全是为了军需。一方面希望能够更廉价的获得将士们在铠甲之外的衣物,一方面,也希望在纺织方面的发展,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资金,以便作为军资——在这个时代,军队始终是最重要的呀。
另外,他还想起英国的工业革命,正是从纺织业的“圈地运动”开始的。他也未始没有通过发展纺织业培养资本主义萌芽的意思。
于是,他兴冲冲的将新仙学研究院的人叫来——现在新仙学研究院几乎已经成为皇家科学院了,李俨的所有科学发明的再现,都离不开他们的帮助。
他要求新仙学研究院的人研究纺织机。纺织机应该怎么弄李俨并不太清楚。不过他知道,只要把纺织机平放的梭子变成竖放,就能够大大的提高纺织效率。而通过增加梭子数量,更能够增加效率。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骡马力、水力等等纺织机,那效率就更高了。
就仅仅说出了这样几点,就要求研究院的一帮道士们发明出更先进的纺织机,这也未免太强人所难了。毕竟,这帮道士作为出家人,可是四体不勤的。不要说纺织,连农活都不会干!
所以接到任务的钟离权马上就面带难色地表示,自己等人对纺织并不了解。只怕不能完成任务了。
李俨也想到这一点,眼珠一转,注意就出来了。当下下旨调少府监织染署织工协助研究。
唐代,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五监都是带有某种生产性质的国家机关。(国子监属于制造人才)对于李俨来说,除了国子监暂时用不上,其他四监都是很重要的。李俨早先就拐带了四监的大量人手。而在长安失陷后,大批工匠逃出长安。因为李俨安于行在。凤翔城了一个安定之所,再加上李俨的征招。这些工匠除了死于战乱、落于黄巢之手(对于不重视生产,只知道劫掠的黄巢来说,落于他们手中就等于死亡)之外,绝大部分都回到了行在,重新进入四监编制。国子监的人也来到凤翔,五监因此得以重建。
只不过,重建之后地五监力量因为战乱而损失不少。李俨又拐带并且下旨除籍了一部分,剩下的更是不多了。不过李俨拐带地都是那些掌握兵器制作、建筑制作等比较重要的工匠,诸如纺织之类的关系到民生的工匠,还在五监中。李俨也早有打算改革诸监,于是就将织染署织工调走,帮助研究纺织机之余,也作为改革的试点。
纺织机的问题暂时算是解决了,可是棉花又成了一个问题。李俨可是知道。相对于麻制品来说,棉制品对于御寒的作用大多了。在古代气候偏寒地时候,棉织品对于整个大唐来说,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棉花有非洲棉、亚洲棉和美洲棉等几种。这几种棉花都不是我国的原有作物,中国古代无“棉”字,“绵”是指丝绵。古籍上所记的“木棉”是指作枕芯用的木棉,而非棉花。
在这几种棉花中,非洲棉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不晚于西汉中期,系经中亚传入我国新疆。传入初期大概种植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新疆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才逐渐普遍。非洲棉产量低,纤维也差,但生长期短,成熟早,适合新疆地区的气候条件。所以很早就在新疆推广。
亚洲棉原产地是印度。质量比非洲棉好,系经过东南亚传入华南。传入的时间比非洲棉传入新疆地时间要晚一些。
棉花的传入虽然较早。但自南北朝以至唐、宋的长时期中,种植地方只限于新疆、云南、两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