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第5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沉思了一阵,白佑彬微微点了点头。
这时,舱门被敲响了,接着一名通信参谋就送来了刚刚收到的电报。
让通信参谋离开之后,庞晋元把电文送了过来。“德意舰队发来的,询问身份的电报。”
“看样子,美军舰队已经到达战场了。”说着,白佑彬看了眼挂在墙上的时钟。“不错嘛,才十一点,美军的行动确实很积极。”
“那我们就尽快采取行动,不要错过这场好戏。”
等白佑彬他们回到司令舰桥的时候,通信参谋又送来了二封内容基本上一样的询问电报。显然,只有在不明身份的舰队遭遇之后,德意舰队的指挥官才回发出询问身份的电报。而此时第四舰队距离战场还有几百海里呢,根本没有与德意舰队遭遇!
显然,与德意舰队遭遇的根本就不是第四舰队!(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
正文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三十九章 迎头痛击(第二更)
更新时间:2009…9…27 10:05:47 本章字数:3781
死,斯佩都没有完全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德意志”号的司令舰桥被击中前大概一分钟,斯佩还让通信参谋再次发出了询问电报,并且报明了身份,让第四舰队不要误伤友军。
由此可见,当时德国海军确实缺乏优秀的舰队指挥官。
不可否认,德国海军在大战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当帝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在马赛港外遭到重创,秦宝献阵亡之后,大西洋舰队彻底失去了进入大西洋作战的能力,只能龟缩在直布罗陀,并且不得不用水雷封锁直布罗陀海峡,并且用小型舰艇阻止英国大西洋舰队杀入地中海的时候,德国海军在北海上的积极活动起到了牵制英国海军,为帝国海军分担压力的重要作用。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德国海军严重缺乏舰队决战的经验。
从战争爆发到现在,德国海军就没有像模像样的与敌人打过一次舰队决战。
不管是战争初期,以“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为核心,用破交战的方式与英国海军交过几次手,还是到“俾斯麦”号服役,并且在北海与英国本土舰队打了一场规模不大的海战,以及到后来,协同意大利海军杀出地中海,在比斯开湾遭到英国舰队重创,最终不得不退入港口。德国海军所参与的这些战斗,基本上都是零星的海战,根本算不上是舰队决战。
别说与帝国海军同美国海军之间的海上决战相比,就连与帝国海军同日本海军的战斗都没得比。
可以说,德国海军就是一支“破交型”海军。
战争的这几年中,德国海军执行得最多的任务就是破交作战,几乎所有德国海军官兵都熟悉怎么执行破交任务,却不太明白该怎么打舰队决战。同样的,德国海军将领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
暂且不说以邓尼茨为代表的那些破交舰队指挥官,就连斯佩这样的作战舰队指挥官也不太明白舰队决战的关键所在。不说别的,当初在比斯开湾遭到英国舰队的重创,很大的程度上就是指挥作战的德国海军将领缺乏足够的经验。
这个“经验”不仅仅是战术经验。更是一个将领对战场局势地直觉判断。
战斗打响之后。“德意志”号战列舰首当其冲地遭到了八艘美军战列舰地集中炮击。不得不说。美军地运气确实好到了极点。在第一轮齐射中。八艘战列舰一共打出了八十八枚穿甲弹(有三艘战列舰地八门主炮出了小故障。没有参加齐射)。只有一枚炮弹命中了“德意志”号。且命中点就在司令舰桥地正上方。
结果不言而寓。这枚十六英寸穿甲弹报销掉了德意舰队地指挥中枢。
“德意志”号地设计几乎完全参照了“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上层建筑集中在了舰体中部。舰桥与烟连成一个整体。司令舰桥就在罗经舰桥地下方。位置相对偏高。这种布局有效地解决了在长度有限地舰体内安装三座主炮炮塔地问题。并且缩短了重点防护区域。减少了装甲用量。从而能够用较少地装甲获得较强地防护。可问题同样突出。即高大地上层建筑异常醒目。非常容易成为炮击对象。
另外。集中部署地舰桥很容易被一枚穿甲弹全部报销。从而使战舰丧失指挥能力。
正是这个问题。帝国海军后来地所有战列舰都放弃了这一设计方式。
最要命的是,当时交战距离只有二万三千米左右,而在这个距离上,MK7型舰炮发射的十六英寸穿甲弹至少有一半的机会打穿“皇帝”级乙型战列舰舰桥的正面装甲。如果考虑到为了减少成本,降低建造难度,以便采用更简单的工艺,“德意志”级战列舰没有像“皇帝”级乙型战列舰那样,采用向外倾斜的装甲,而是采用了垂直安装的装甲,那么其司令舰桥的实际防护能力比“皇帝”级乙型战列舰还要低一些,被十六英寸穿甲弹击穿的概率肯定不止百分之五十。
这枚“运气弹”不但炸死了包括斯佩在内的数十名舰队司令部的军官,弹片还打穿了二层甲板,导致罗经舰桥与航海舰桥内的数十名官兵伤亡,其中就有“德意志”号战列舰的舰长与大副。
显然,这个结果是灾难性的。
舰长阵亡,大副受伤之后,“德意志”号暂时失去了指挥,只能继续按照原有的航向前进。而司令部的军官几乎全部阵亡之后,也就无法向后面的战舰发出转向的命令,结果在旗舰没有转向的情况下,“日耳曼”号,以及跟在后面的六艘战列舰都没有转向,仍然以原来的航向与航速前进。
更重要的是,中弹部位在舰桥的正面。
也就是说,“日耳曼”号上的了望员只看到了发生在“德意志”号舰桥位置的爆炸,而没有看清楚爆炸的准确位置。因此,在无法与“德意志”号联系上的时候,“日耳曼”号的舰长根本无法确定舰队司令官是否已经失去了指挥能力,也就不能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做出战术决策。
此时,感到惊讶的肯定有美军指挥官米切尔中将。
按理说,在已经交战之后,德意舰队必须转向。如果打算与美军舰队决战,就应该左转,进入到相同的航向上。如果不打算与美军舰队决战,则应该右转,拉开交战距离,然后继续右转,同时加速离开战场。
可是,德意舰队既没有转向,也没有变速,仍然在向美军舰队逼近。
更重要的是,在美军舰队打出了三轮急促齐射之后,德意舰队的八艘战列舰并没有开火还击。
当然,米切尔不会手软。
只是,美军的炮击命中率确实不敢恭维,除了第一轮齐射收获了一个“运气战果”之外,在接下来的二轮齐射中,竟然无一命中!
三轮齐射,一共发射了二百七十余枚穿甲弹,结果只有一枚命中!
连百分只零点五都不到的命中率,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夸奖的。在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换成以前的美军舰队,命中率不会低于百分之一,甚至会在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左右;如果换成帝国海军第四舰队,命中率肯定在百分之三以上,甚至能够达到百分之五左右。
千万别小看这百分之几的差距。
如果命中率达到了百分之二,则至少有五枚炮弹命中“德意志”号,结果是“德意志”号遭到重创。如果运气再好点,打中了“德意志”号的关键部位,那么这艘庞大的战列舰就很有可能被击沉。
直到十一点二十五分,美军准备第四轮齐射的时候,“德意志”号才仓促开火还击。
当时,“德意志”号的二副还没有站到指挥岗位上去,还击行动是炮手自发的。虽然这有背德国海军的军法,但是这些炮手的自发行动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随着“德意志”号开火,已经错开了队列的“日耳曼”号也开火了。
只是,二艘德军战列舰的还击并不猛烈,甚至没有多少章法。“德意志”号瞄准的是美军一号主力舰,而向右错开的“日耳曼”号瞄准的则是距离其最近的美军四号主力舰。另外,跟在后面的“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因为射界受到阻挡,且其主炮的远程交战能力并不怎么样,也就没有参加炮战。落在更后面的四艘意大利战列舰更是“无动于衷”,当时意大利战列舰上的炮手恐怕连敌人在哪里都没有看清楚呢。
面对开火还击的德国战舰,美军第四轮齐射的效果稍微好了一点。
从二号主力舰,即“康涅狄格”号(BB90,与第二批次的“南达科他”级首舰,即BB65战列舰同名)上打出的一枚穿甲弹击中了“德意志”号A炮塔的正面装甲,并且发生了爆炸。
万幸的是,“德意志”号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厚达四百八十毫米,且有一定的倾角。这个厚度甚至比“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还多了三十毫米,而且采用的是德国生产的高强度装甲钢。
最初的时候,这一设计变动完全是根据德国海军以往的实战经验做出的。
毕竟,在近距离炮战中,主炮炮塔是首要打击对象,而主炮炮塔正面装甲中弹的概率比其他部位高出了许多。加强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就提高了主炮炮塔的生存机会,也就提高了战舰的战斗力。
结果,厚达四百八十毫米的高强度装甲钢硬是扛住了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的轰击。
炮塔内的数十名官兵中,只有距离命中点最近的二人阵亡,其他都只负了点轻伤。另外,炮塔的主要机构没有受损,距离命中点最远的左侧主炮还能继续使用,另外二门主炮也在进行紧急抢修之后投入了战斗。
打出了第四轮齐射之后,米切尔迅速调整了交战秩序。
现在,有二艘德军战列舰投入了战斗,且美军已经判断出了其具体型号。在此情况下,八艘美军战列舰分成了二个战队,分别对付二艘威胁最大的“德意志”级战列舰。按照最常规的战术,只要打掉了二艘“德意志”级战列舰,收拾另外六艘战列舰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至少,米切尔很清楚谁的威胁大,谁的威胁小。(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
正文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四十章 半斤八两(第三更)
更新时间:2009…9…27 11:28:23 本章字数:3829
斗打到十一点三十分的时候,德意舰队已经露出了败
当时,“日耳曼”号在距离美军五号主力舰大概二万米左右的时候挨了第一枚穿甲弹。
炮弹落在了舰桥的顶部,摧毁了主光学测距仪与火力指挥中心之后,改变弹道方向,击中了后方的烟,并且发生了爆炸。
万幸的是,穿甲弹没有在烟里面发生爆炸。
因为建造时间晚,且在定型前,“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已经在太平洋战场上参加了多场海战,很多设计缺陷都暴露了出来,所以“德意志”级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就针对这些缺陷做了重大改进,其中就包括为烟敷设与司令塔相同厚度的防护装甲。
可以说,烟一直是“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最大弊病。
采用单烟的设计方式,好处是可以缩短舰体长度,并且可以通过将烟与舰桥合并在一起而减小上层建筑占用的甲板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