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之官运亨通-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这儿,林夕不不禁有些想念起杨青柏这个便宜师兄,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这一转眼已经有几年没见到他了,也不知以后还能不能见到这位师兄。
不过既然人家如此客气,林夕也不好失礼,忙回礼道:“不敢、不敢。李兄才是真正的天纵奇才,在下可不敢与李兄相比。”
李勃在老者身后一听,开腔道:“林兄,你就不要再谦虚了,这一路可把我累坏了,没想到林兄竟什么事也没有。”也许是长辈都在身前,李勃也没有前几次相见时的冷漠,反而从其话语中透出几分调皮。
不等林夕再客套,站在老者身后那壮汉对老者道:“父亲,林少侠远来是客,我们将人家拦在门外总不是待客之礼啊。”
老者点点头道:“不错。”又对林夕道:“林少侠,惹不嫌蜗居简陋请庄内一叙如何?”
林夕怎么说也赶了几十里的山路,也有些累了,心里当然赞同,而且他也看出这些人对自己并没有敌意,自己正好借着这个时间恢复一下自己的功办,便道:“敢不从命?”
随后老者在前,林夕在后,其他人跟在后面一起进了庄子。老者将林夕带到庄中正屋,又将其他人都打发去出去,屋内只留下老者及老者的儿子、孙子。
众人落坐后,自有人给几人端上清茶,老者首先道:“鄙姓李名胜,字长雄。”说完又介绍其子道:“吾子李成,字曼德,现为李家族长,吾孙李勃,字生机。”随着老者的介绍,林夕也分别与李成、李勃父子相互见礼。
“不知少侠如何称呼?”李胜又问道。
林夕知道这李胜是明知故问,他应该早就从李勃那里将自己打听明白了,不过这李勃对自己了解的也不多,顶多也就知道自己名字而已。李胜故意这么问只是显得对林夕的尊重而已。
“不敢,小子林夕,李老爷子惹是不嫌弃就叫在下一声小林,小子已经是惶恐了。”好在林夕当年与杨青柏在山上同住了一个多月,这种古话林夕也还能说上几句,不至于失了礼数。
“不敢,林兄弟,我想小孙将你引来想必你也心中多有不满吧。”老者轻捋胡须笑道。
林夕心里的确是有些不痛快,不过也不能当着李胜的面说出来,连忙否认。李胜却一摆手继续道:“今天将你请来,主要是因为怕你与小孙的比武有人打扰,引出不必要的麻烦。”
李胜这么一说,林夕顿时明白了,在自己随着李勃离开时,突然冒出的人一定是戴立旭派来的。虽然林夕还摸不准这些人到底是什么目的,但一定没什么好事。当下对李勃将自己引到这里也就释然了。
李胜见林夕若有所思,知道林夕已经想通了其中的关节,便接道:“小孙当日回来,说他得见高人,说实话,老朽也心中高兴不已,要知当今正统武道已经末落,能在有生之日再见一位武道中人实属不易。而且听小孙说,你又是如此年青,这才兴起了一见的念头,所以才冒昧将你请到此处。今日一见果然是英雄出少年,我正统武道可谓后继有人矣。”
林夕听得李胜竟将自己的地位上升到如此之高,真是有些诚惶诚恐,连道:“您太夸奖了,小子实在是亏不敢当。”
李胜却话题一转道:“既然林兄弟已经来了,如不嫌小孙本事低微,还请林兄弟不吝赐教。”
林夕对李胜突然转换话题明显还有些反应不过来,刚才大家还称兄道弟,说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比武了?这李胜没什么毛病吧。
林夕虽然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但也不会胆胠,自己今来干什么来了?不就是要和李勃比武吗?既然李胜已经直奔主题,林夕也不推托,站起身形,答道:“好。”
李胜听后,也站起来,道:“好,林兄弟果然爽快,请到演武厅如何?”
林夕单虚引,“请!”李胜笑笑,一把拉起林夕的手,“同往,同往。”说着也不管林夕愿不愿意,拉起林夕出了屋子。李成、李勃父子跟在后面。
李胜拉着林夕穿堂过室,一会儿功夫来到了一间厢房门前,李胜推门带林夕进去,林夕看屋里虽然比较宽敞,但摆着不少桌椅,自己总不会和李勃就在这里过抬吧,想到这儿 林夕抬头看了看李胜。
李胜却拉着林夕继续前行,又推开了一扇门,没想到进入眼帘的却是台阶,而且是向下的台阶。虽然两侧都点着灯,可是林夕还是有些吃不准这李胜到底要将自己带到什么地方。
又继续前行一会儿,林夕眼前豁然开朗,没想到李家竟在地下修了一个规模如此巨大的演武场。只见这个演武场长宽各有20余米左右,高有三米左右。
在顶棚上每隔几步就有一盏灯,把整个演武场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林夕也不得不佩服李家的魄力,竟能在如此偏僻之处修建如此工程,真不知他们当初是怎么建的。
在演武场靠墙的位置摆着一排兵器架,上面刀、枪、棍、棒,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最令林夕想不通的是,这里竟还摆着一套现代化的健身器材。
林夕不禁暗道:看来这个李家果然不简单,在不望传统的基础上,对现代化设备也不排斥,难怪能培养出李勃这样的年青高手。
林夕刚刚站定,想要问李胜这比试如何开始,没想到却从演武场的另一端传来一阵喧哗声,一会儿,竟然有一大群人走了进来,看年纪大小不一,最大的应该有七八十岁了,最小的还在大人怀里抱着,而且每人手中都拿着一个小凳,这不禁让林夕想起了小时放露天电影,人们都纷纷来凑热闹的情景。
林夕不禁疑惑的看着李胜,李胜也知道自己有些唐突了,老脸微微一红,道:“都是家里人,听说有人要比武,都想来见识见识。”
第一百四十九章 龙争虎斗(下)
林夕听了,也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本来挺严肃的一件事,却被搞得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可是武还是要比的,当下也不多说,暗自里调息着自己的内力,林夕感到刚才耗费的气力现在已经全都回来了,也就不怕什么了。就算真的发生了什么意外,自己应该也可以有一战之力。
李胜转头对李勃使了个眼色,李勃会意后,走到林夕面前,“林兄,请!”李勃虽然不如林夕,但相差有限,林夕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恢复了全部力气,李勃也恢复了九分力气。
“请!”林夕也没有费话,随着李勃走到了演武场中央的位置。
李勃今天特意穿了件黑色的练功服,而林夕却只是将外衣一脱,露出了里面的一件休闲衫。两人各自摆开了架势。
林夕和李勃都不敢小视对手,所以只是谨慎的站在那里,想要寻找对方的破绽。可是两人站了近十分钟,也没能看出对方露出任何对自己有利的破绽。
无奈,两人只好硬碰硬了。两人同时向前,本来两人之间的距离就不远,转瞬间就已经碰到了一起。
第一下,两人都没有用尽全力,林夕只用了六分劲左右,而李勃则用了八分,两人正好是旗鼓相当。基本上知道了对方的实力,两人也不再保守,林夕的形意五行十二形拳术与李勃的七十二路小擒拿手斗得好不热闹。
李勃因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练拳,七十二路小擒拿手已经有近二十年的火侯,别看小擒拿手招式简单,只有错、推、扳、挡、顶、拿这几种最基本的手法,可是李勃施展起来,却总是能在最恰当的时机使用出最合式的招法。
而林夕虽然练拳时间较短,可因另有奇遇,一身功力深厚,每到危险时刻,可以用自己深厚功力硬打硬碰,所以也不吃亏。
二人在场中你来我往,斗得好不热闹。四周观看的李家族人也都在指指点点,年纪稍大的将两人的招式讲解给后辈听,以增加他们的经验。而李胜则是一边观看,一边不住点头,他已经看出林夕用得是形意五行十二形拳术,看来应该是形意门的人。
俗话说“一力降十巧”,开始两人还斗得不分上下,可时间长了,虽然林夕还没有使出全力,可李勃已渐渐落了下风,每一次两人拳脚的对撞都让李勃有一种痛入骨髓的感觉。
李勃已经不敢再与林夕硬碰,可林夕也看出了这一点,也知道自己招式上不是李勃的对手,只是在功力上胜其几分,当下使出的招式全都是大开大合,不管李勃用什么招式,林夕都是简简单单的一拳过去,攻其必救之处,逼得李勃不得不换招,与林夕拳掌相接。
两人斗了近一个小时,李勃可真是有苦难言,虽在在打斗时已经运足了内力保护双掌,可没办法,谁让自己功力不如林夕,双手已经是又红又肿,脚下也因为与林夕对了几脚,进退之间已没有开始时的灵活,看来自己战败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突听李胜大叫了两声“好、好,真是好功夫,林少侠,今天比式就到此为止如何?”李胜已经看出李勃不是林夕对手,而且林夕好像还未用全力,真不知这个林夕一身功力是从何而来。
李勃一听爷爷的话,连忙虚晃一招,退出圈外,一拱手:“林兄果然好功夫,小弟败得口服心服。”
林夕打得还正来劲,形意五行十二形拳打得虎虎生风,而且有许多以前不懂的地方借着刚才的打斗也弄明白了,自己感觉自己进步不小,可谁知这个李胜却突然喊停,搞得自己有些不上不下的。
可这里毕竟是人家的地盘,李勃都已经认输了,自己总不能再追着人家要打要杀的吧,只好拱手道:“那里那里,对李兄的功夫小弟才是佩服的紧啊。”
李胜在一旁道:“好了,林兄弟就不要客气了,小孙确实是败了,还要多谢林兄弟手下留情。不过看林兄弟刚才用得应该是形意门的五行十二形拳吧?”
林夕对此也不需要隐瞒,当下回道:“不错,李老爷子果然是见多识广。”
李胜对林夕的恭维不置可否,而是又问道:“不知林兄弟是形意门中那一枝?师承何人?”
林夕道:“小子惭愧,恩师耿存孝,只是小子未见过恩师尊容,乃是师兄代师收徒。”
李胜对林夕的回答惊得目瞪口呆,这耿存孝乃是当年武道中赫赫有名的人物,按辈份来说,应该比李胜还要长两辈。李胜曾听自己祖爷说起过形意门的一些事情。这耿存孝是形意门各分支中弟子门人最多的一枝,共有亲传弟子七人,各个都是武道中的英雄人物。
只是听说耿存孝这一枝大多都已在当年抗日战争中英勇就义,不知这林夕所谓的师兄又是那一个。要是这个林夕说得是真得,那不是比自己还要高上一辈?
“不知林兄弟的师兄如何称呼?如今又身在何处?”
“师兄杨青柏,如今正云游各地,小子也实在是不知其身在何处。”
“杨青柏?”李胜暗自纳闷,自己怎么从没听过这个人,当年耿存孝门下七名弟子中确有一位姓杨的弟子,且是最小的一名弟子,不过不叫杨青柏而是叫杨林,而且听说当年这上杨林学成后已经回乡,后来在家乡被日本人杀害了。不知这个杨青柏又是什么人。
不过看林夕的表情也不象是在骗人,或者说这杨青柏和杨林本是一人?
还真让李胜给蒙对了,杨青柏本名确是杨林,而青柏却是他的字。新中国成立后,在姓名上破除了古代人有名有字有号的作法,而是规定每人只有一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