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帝国-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和董事会讨论,严重违反公司章程和党的纪律。据反
映,董事长于起草标书、评标前后,私自和凯雷代表秘密频繁接触,明显事先锁定标书,私下议定标底。更有意思的是,徐工聘请“北京鑫兰图投资顾问公司”作为徐工改制谈判的财务顾问,经查
明该顾问公司是一个没有资信,使用假注册地址的皮包公司,所涉及自然人不具备充当财务和法律顾问的资质,所以提供的财务报告不具备任何合法性。
如果这种无视党纪国法的错误行为不坚决制止,就会在全国树立一个极坏的榜样,将严重误导我国企改革的方向。
当前外资乘我国有企业改革的机会,积极并购我国各行业的骨干企业,“一石多鸟”,以图控制我国主要行业的主导权,不仅获取高额利润,而且严重威胁我产业安全,伤害我国经济发展和政
治稳定,不可小视。一个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排头兵企业,这样贱卖,被外商绝对控股,严重损害国家利益,是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能允许的。美国政府对我国企业收购其企业十分敏感,已中止了
好几项中方的收购意向。凯雷请了美国政府高层人士为其撑腰。而我国一些学者却以“市场决定”为理由,公开鼓吹“不要怕徐工被外资收购”。如果我们在外国的压力下让步,势必损害我国政府
的威信。
夏普收购南京夏普全部股权:
这又是一个国企不争气被逐出竞争场的案例。
1996年,日本夏普(70%)和南京熊猫(30%)合资组建南京夏普,从事消费电子行业,液晶电视等,注册资本2458万美元。
1998年,南京熊猫亏损4。95亿元,沦为ST股。1999年,南京熊猫与母公司熊猫电子集团进行资产置换,剥离存货和应收款共12。9亿,转为盈利。2005年,南京熊猫下属熊猫移动“马志平案”事
发,损失18。7亿元,南京熊猫A股、H股停牌。
2005年9月,夏普增资南京夏普6000万美元,获得南京夏普91。28%股权。同年10月,夏普以1000万美元收购南京熊猫在剩下的8。72%股权,取得南京夏普100%的控制权。
熊猫电子集团商标“熊猫PANDA”是电子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但是在向高端液晶电视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兼顾通讯领域,失去一次重要商机。此次南京夏普股权出售,则失去了在高
端液晶电视翻身的机会。
山东放行蒂森克虏伯公司收购天润曲轴(威海)
2006年8月,蒂森克虏伯公司收购天润曲轴核心资产并控股。国家内燃机协会指出:山东省有关部门偷梁换柱,违反*政*府审批程序和有关部门指示(未国家主管部门有关批示)。国家主管部门
批示意见:蒂森克虏伯公司收购天润曲轴核心资产一事停止进行。但威海市有关部门仍然试图将收购金额缩至1亿元以下后绕道而行。
经过40年的发展,天润曲轴2006年球铁曲轴产量为26万支;2001年进入锻钢曲轴领域,2005年产量达10万支,向其主要客户—-潍柴供应量最大的也是锻钢曲轴。锻钢曲轴精度要求高,技术含
量和品质远高于铁制曲轴。威海市发改委所称“铁制曲轴为公司核心业务,锻钢曲轴为非核心业务”一说并不成立。
武汉锅炉厂:
武汉锅炉厂是我国从事工业锅炉业务的大型国有企业,且承担某战略武器核心设备的配套研制生产任务。武锅集团的主要资产和能力集中于武锅股份(武锅B)。
2006年起,武汉市政府和武锅集团与法国阿尔斯通谈判。2007年4月,武锅公告,国资委与商务部正式批复武锅改制方案:武锅B第一大股东武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51%股权(1。51亿
股,3。39亿元),转让给法国阿尔斯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武锅集团持有武锅B的6。91%股权。新董事会9人中,阿尔斯通可派5名。据称中国40%的电站锅炉技术由阿尔斯通提供。
据消息人士反映:法资开价极其苛刻,要求武锅“白送法人股,倒贴补偿金”。最后的结果,是以区区3。4亿元的代价,出卖了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企业的控制权。这一并购案对国家安全
的影响如何?至今没有见到有关部门给以评估说明。这都是国企改制、招商引资之类“政治任务”惹的祸。
据报道,此并购案完成后,“武汉锅炉将成为阿尔斯通在全球市场最重要的锅炉生产基地之一,获得中国这个制造基地,对于阿尔斯通降低成本、巩固其在中国锅炉领域的领先位置很有帮助”
。
新的武锅虽然名义上保留军工业务,但实际上已经没有技术人才和生产设施,军工研制和生产任务必须通过外包,也就是要依赖外资控制的“新武锅”、看洋人的眼色了。请问某些先生,这是
不是“全球化”的“双赢”?
美国私募基金KKR并购济南锅炉失败:
济南锅炉集团是国家大一型企业,在循环流化床锅炉(CFB)领域,与法国阿尔斯通、美国福斯特惠勒共据世界前三位。2005年企业处于改组、改制的酝酿阶段。2006年,济锅初选战略合作伙
伴名单中列入KKR。2006年发生变化,包括KKR等有外资背景的投资公司出局,国内一家国有企业承担整合济锅。
第一外资对我国企业兼并控制情况的资料1
当前,大量外资涌入国内,在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外资已经从最初的合资合作演变到了越来越多的收购、控股各个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从而构成垄
断,控制我国的经济,直接威胁到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
引进外资总量过大,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长远威胁
1993年以来,外资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年增率达12。25%。“十五”期间,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增30%,缴税年增22%,进出口年增34%。至2003年,外资企业
达23万家,占国内企业总数3%,市场占有率30%,工业增加值占全国28%,纳税占税收总额20%,出口占出口总额55%,雇佣员工2350万,占全国非农业劳动人口10%。
其中,东南省份2004年人均FDI为128美元,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是中部地区的7倍,西部地区的25倍。浙江、江苏、广东等东南省份,外资企业占该地区工业资产总值的43%。各地竞相出土政
策,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招商地价下滑”的奇事。苏州的土地开发成本为每亩20万元,招商挂牌地价为15万,昆山工业用地的价格2001年为9。5万元,2003年年降到6万,周边沪宁杭地区也将工
业地价压到5-6万,
长三角到处搞“零地价、送厂房、银行1:1配套贷款、五免十减”
等“割肉竞争”,成为所谓“地区竞争力”的实质。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外资对本国市场控制率提高,意味着本国生存空间相对缩小,对本本国企业的成长形成强力竞争和扼制。
按国际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通常为20%,一般行业为30%,少数竞争性行业50%)来衡量当前外资对我国产业市场控制率,则亮起红灯的行业已经很多。
一位营销专家说:“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是决定因素……市场份额越大,影响力就越强。当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半以上份额时,它便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于使竞争对手赶超它是几乎不
可能的”。卖一个或几个企业,其影响还不至于让刻骨铭心,而“卖”掉整个行业才是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无法弥补的过失。
据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的12400家企业的调查,2006
年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回报率高达22%,比私营企业高3个百分点。需要提起注意的是,据税务总局调研,外资平均税负(占销售额比重)为11-12%,比私营企业略低(私营企业没有税收优惠,
但漏税较多),是国有企业的一半,所以这一“高”效益不值得夸耀。
外贸主导型的发展和外资在华势力的同步扩张,使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愈益处于单纯的“打工者”地位。2003年中国出口53亿双鞋(等于为全球每人生产一双鞋),而中国企业获得的利润仅仅
是总利润的20%,其余80%的利润被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厂商所获得。所有代工、贴牌、“三来一补”的工厂实际上都处于这一境地。
在各国争相搞“出口导向”的竞争中,中国的出口产品的实际价格不断降低,进口产品价格不断上升,这被认为是贸易条件恶化的典型症状。2002年日本对华出口产品价格比1990年上升了3%
,而对华进口产品价格则下降18。4%。仅此一项;日本每年节省近200亿美元。
这一分工格局也深刻影响了我国资本和劳动收入的比重。据有关分析,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中劳动报酬份额,从24%降到11%。中国保持了20多年的经济增长,但实际工资增长的速
度十分有限,至今平均工资水平只有美国的4%,和1978年相同。显然,这社会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是由发展模式所决定的。
我国被“融入”全球低端产业及制造环节,充当“世界打工”的轮廓已逐步显现。这显然不是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西方跨国巨头正加紧对中国重要企业的控制
进入21世纪,我国承诺对WTO的承诺,大幅度放宽对外商在华投资的有关限制,如持股比例、转让技术等附加条件等。再加上资本市场的日益开放,给外资在华并购我国重要行业、企业提供了
诸多方便条件。来自各方面的报道都说明外资对我国重要企业的并购,成为在华扩张延伸的日益重要的手段。当然,这些报道并不完全,来自官方的数据,则过于笼统,无法与其他数据来源印证。
据有关报道,2003年前,外资在中国并购仅占它们在华直接投资总额的5%,2004。1-2006。6,这一比例突然上升到63。6%,增加了近12倍;
一家境外的金融与商业顾问公司——GrantThormtonCorporateFinance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间的一年中,有价值140亿美元的中国内地公司为境外企业所并购。在参与并购
的这些外企中,来自美国的企业排名第一。
根据这份报告,2005年,共有266家国际企业收购中国内地公司,与2004年268家的数字基本持平。但交易金额却增长了52%——从90亿美元增加至140亿美元。在众多收购案中,以高科技产业收
购宗数最多,但金融业所涉及的交易金额最大。美国公司占据这些收购案的总值约54亿美元;其次是英国,收购总值约34亿美元的收购案。新加坡是中国企业的第三大外来收购者,2005年7月到
2006年6月底的总值18亿多美元的收购案。
2006年1-11月,中国(包括港澳地区)并购交易总量1234宗,同比上升30%,交易金额487亿美元;在装备工业,“靓女先嫁”、“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的改革思路,正在严重威胁我国战略产业
。由于目前国家对出售国有资产缺乏统一标准和完善的机制,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各自利益,往往从小局出发,为获得短期回报,把一些经营得比较好的合资企业或国内企业出售给外商,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