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激情电子书 > 散文新势力·风华 >

第16章

散文新势力·风华-第16章

小说: 散文新势力·风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善。而就在这两次文化之间,戏剧性地出现了柳永这个文学奇才,一个时尚的诗人。   

  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宋代这样开明。宋代统治阶级对于所有知识分子都采取〃不杀〃的政策,据说这个政策来源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军师赵普,这个规矩一直坚持了两百多年,直至宋代覆灭。   

  福建在那个时候因为这种政策而成为了文化的重心,流放成为了重要的惩戒方式,这种流放往往是从北到南进行迁徙……统治者很清楚,文化者的温床沃土就是文化氛围,一旦到了没有文化氛围的地方,就算这个人有天大的才华,也无处伸展。         

虫工木桥◇WWW。HQDOOR◇欢◇迎访◇问◇  


()
第45节:一代词宗(2)         

  正是因为这种行为,才强迫中国的文化制造者变成了文化传播者,那块地方,也就成为了另一个文化重心。   

  在资本主义即将萌芽的时候,柳永带着他的福建整个儿戏剧性地出场了,中国人听惯了大江东去大漠孤雁的北方大调,柳永那软绵绵的词句让所有的读者们都为之一震,在它们耳朵里,仿佛传来了一种特殊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他们所需要的。   

  宋代的词学发达了,应该虔诚地感谢柳永,晋代的狂狷之美到了宋代居然成为了连皇帝都为之捧场的思想境界,这不得不说皇帝的高明和聪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呵!他拥有最小的统一版图,却拥有最多的诗词书画大师。   

  小家出碧玉,愈是小,愈能体现一种精致,在柳永的声音之后,全国上下一大片都是软绵绵的声音,汴京城的歌妓们贝齿轻启,玉手慢弹,就是在那样一个暖玉温香的环境里,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整个汴京城〃半壁高楼闻柳词,十里一片软曲音〃。   

  这不能怪柳永,因为在舒坦的社会里,谁也不能强迫人们紧张,既然大家都这般休闲,那就这般休闲吧。   

  这一休闲,就是九百年。诗词歌舞琴棋书画都发达了,整个儿封建社会就陷入了这样一个优雅的环境里,从词学到美学,再到人生观,彷佛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一样,哗啦啦地全倒了,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这声音,让人产生出许多愁绪来。   

  说到愁绪,还是落到柳永身上,还是那条湿漉漉的道路,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历史事实。   

  柳永是失败的,但又是成功的,在任何一个时代,像柳永这样的文人是不会受到重视的,也是不会获得任何既得利益的。按照大宋律法,作为一名流犯的后代,他没有资格做到三品官以上的职务的,在辞去屯田员外郎职务之后,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里,多了一个白袍的影子,整日喝着桂花酒,说着别人不能理解的疯话,就是这样的时代,才会产生这样的人物。   

  更有戏剧性的是,正是追封〃白衣卿相〃的仁宗皇帝,在一次进士头衔的授予中,将入围的柳永剔除在外,理由是〃浮艳虚华〃。这个结语对于柳永来说似乎有些不公正,但是皇帝金口玉言,一说出来就不能更正,这四个字,葬送了柳永一生的官运,却造就了一代词宗。   

  在开封的街头,柳永淋着大雨,口里高喊着别人听不懂的词句,那种纵情,那种恣意,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高傲和通达,造就了一首千古绝唱: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好一个白衣卿相,人世间的豁达,开阔,全部都在里面了,谁也不能不说这是千古传唱的经典,福建人柳永造就了一个时代,他用福建人特有的精明和睿智在为自己寻求文化的坐标,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那就中间吧。   

  中间不错,就是中间,才有了那一首首欲罢还休的词。他就是这种性格,简单,但是睿智,放荡不羁,但又思维缜密。他的每一首词,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即使在一千年后的梁实秋读到他的词,都禁不住高喊〃古今风流第一人〃。         

BOOK。HQDOOR▲虹桥▲书吧▲  第46节:一代词宗(3)         

  那濡湿的道路,恰逢的梅雨季节,踩在滑滑的地面上,什么感觉也没有,可是就是心胸畅达,就是舒坦,因为那地面是历史的见证,从柳永之后,朱熹、王夫之、林则徐都走过,留下的,是一声长叹,带走的,是一片孤高。   

  而中国文化正需要这种孤高,只有这种孤高,才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真正价值。   

  三   

  那是一条比较短的道路,从一个美术馆进去,叫做武夷宫,是宋代的建筑,可惜设计者不懂宋代建筑的格局,不管怎么看都像是明清的建筑。   

  没见过古建筑的人,看见明清灰墙都会兴奋不已,看惯了古建筑的人,看见这种有些做作的东西就很不能适应,但是好在知道前面有一个柳永纪念馆,就在那个纪念馆里,柳永曾小住过一段时间。   

  1027年,柳永从舟山回了武夷山,他是被作为昌国州晓峰盐场大使这个职务派回的,这个职务在历史上似乎不可考,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相当于一个盐场的经理,不是国家的正式行政职务。正是在这一任职期间,柳永留有一诗一词。这为舟山海洋历史文化添上了浓厚的一笔。诗名《煮海歌》,是柳永为数不多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词便是《留客住》,是一首慢词,内容是描写舟山风光与抒写旅中情怀:   

  偶登眺。凭小阑、艳阳时节,乍晴天气,是处闲花芳草。遥山万叠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   

  旅情悄。远信沉沉,离魂杳杳。对景伤怀,度日无言谁表。惆怅旧欢何处,后约难凭,看看春又老。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   

  正是这首词,柳永成功地把小调变成慢词,这不能不说柳永的高明和他的睿智,在宋代之前,诗歌和辞赋一直缺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纯正的心理独白,这个环节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小说散文。在宋代,出现了一个柳永,呼啦拉的就把这个关键点补上去了,画龙点睛,就在这一笔。   

  福建于是在柳永之后就开始了文化的复兴,福建不是海南岛,也不是西伯利亚,海南岛好在还有椰树海滩,西伯利亚好在还有银妆素裹,福建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海,只有一座山,登山望海,没什么隔阂。   

  柳永会去登那座山,但是,未必能望见那片海。   

  隔了一千年,浙江省的一个盐业管理委员会出了一本关于中国海洋渔业历史的书,就叫《煮海歌》,如今的海,未必是当年柳永之海,但是煮海之声,虽不如黄钟大吕,但仍可以振聋发聩。   

  柳永到了最后还是被招回了开封,那个城市似乎容不下柳永。柳永就整日混迹于妓院酒楼之中,奉旨填词显然不够他挥霍的,没钱了他就只有卖字画赚钱,他不是杜牧,没有樊川别墅,他也不是王维,右丞这个职务的俸禄可以让他吃一辈子,他是柳永,是一个流犯的儿子,他注定死后出名。   

  1048年,卧病多日的柳永终于决定离开汴京,他并不是发迹于这个地方,在他离开的时候,只有一个曾经和他交好的妓女来送别他,并为他叫了马车,在送别的时候,颤颤微微的柳永终于从干瘪的嘴唇里挤出这样几句话:   


()好看的txt电子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虫工木桥◇WWW。HQDOOR◇欢◇迎访◇问◇  

第47节:一代词宗(4)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让世人记住了柳永,凭借一首词或是一本书立身的作家似乎是凤毛麟角,有人写了千百册书都不出名。比如说兴办汉堡民族剧院的罗文,他却让后来的莱辛出了名,再比如说拉罗什福科,一本《道德箴言录》也让他享誉全球,可是谁又能像柳永这样大名鼎鼎呢?就是这样一首百来字的《雨霖铃》,让他成为了宋词的泰山北斗,文学的扛鼎拔山之圭臬大师。   

  柳永这次去了福建,去了武夷山,六年后,他死在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   

  四   

  我从那条石道原路返回,依旧在下雨。   

  在雨中似乎重新认识了一个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沉稳。   

  宋代是一个黑色的时代,黑色是那个时代的流行颜色,这大概和易经里面的相生相克有关,但是这种颜色,却是和整个时代的基调相吻合的。   

  黑色是墨的颜色,注定了宋代的书法诗词要繁荣,就在柳永那个时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北宋四大家的书法开始名誉神州,各种文论思想、创作精义,都像风起云涌一般在整个大时代里云蒸霞蔚。黑色的文化不是黑暗的文化,但是在黑色中的一身白袍,却是一种别样风格。   

  我低头看看地面,也是黑色的。   

  黑色是山海的颜色,福建本身就是一个山海的去处,生于福建的柳永指点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生于福建的朱熹创立了中国文化的根本要义,而另一个福建生人林则徐则发出了中国文化最关键的呼喊。在这些人里面,柳永最为飘逸,终生不仕,生的沧桑,死的壮美。   

  可惜,是我读不懂柳永。   

  不知多少年后,还会有多少人,走到这里,指点着柳永的诗词,踏着黑色的石板路,雨点敲打着在他们身上,那也是一种自由,一种随意。   

  或许,他们会有读的懂的时候罢。   

  唐颂,本名张龙,写诗时笔名谷雨,1980年3月生于江苏徐州,现居杭州。已出版有长篇小说《我们都是害虫》,诗集《南方词典》等。         

◇欢◇迎访◇问◇BOOK。HQDOOR◇  

第48节:我的居住指南         

  我的居住指南   

  (一)内心的极简   

  坦白地说,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信奉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在简洁利落的形式之上传达沉稳、内敛的情感指向。恰如一广告词所言:简约而不简单。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事物,无论是内在的还在外在的事物,皆应删繁就简,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不断地重复自身,并在一些琐碎和繁忙中无力脱身。   

  在我看来,舍弃是一门艺术,极简主义者往往更注重于对一些细节的选择和沉淀,选择高尚优雅的生活品质和简约实用的生活方式,沉淀下来的便是内心的极简,那种宁静、淡泊和坦然,比如安之若素,比如随遇而安。   

  根据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空白和间隙,而布置自己的房间,构置的物质空间,疏朗恰恰回归至精神空间的极简和自我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