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大清弊主 >

第120章

大清弊主-第120章

小说: 大清弊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瞅了眼正襟危坐的胤祯,康熙笑问道:“怎的不见你让日本人背黑锅的文章?”

“回皇阿玛。”胤祯欠身回道:“隆科多前日方在京城内外抓捕传谣惑众者,儿臣以为,马上在京报上祸水东引,稍嫌急了点,儿臣恳请皇阿玛下旨,将所捕之人全部放了,待事情平息了,京报再行舆论引导,方不至于引起抵触。”

“恩。”康熙微微点了下头,赞道:“不急不燥,知借时乘势,确有长进。”

“谢皇阿玛赞赏。”

“京报的发行量大,纸张的消耗也就大,容易引起纸价上浮。”康熙微笑着道:“京报的用纸最好选择产量大的。”

“儿臣谨尊皇阿玛圣谕。”胤祯躬身道:“儿臣回去就命人去挑选,不过,京报乃是朝廷的脸面,亦不宜太差,儿臣已经催促‘四大恒’尽快研究京报专用纸,以取代现用的桑皮纸。”

康熙默想了下,才不置可否的道:“恩,如此也好。”

胤祯躬身又道:“皇阿玛,远洋舰队的建造已经步入正轨,不过几年,便可形成规模,海外领地、岛屿,海疆都需要勘察测绘人才,儿臣恳请能够扩大希望义学的规模,以免日后缺乏人手。”

康熙听的微微一怔,海疆也要测绘?海疆是如何算的?想了想他终是忍住没问,扩大义学,他倒也不是太反对,以后确实需要大量的勘察测绘人才,他微微颌首道:“恩,允准。你斟酌着办就是。”

听到康熙后面又补了一句,斟酌着办,胤祯就知道,这规模怕是不能太大。

巳时开始,京师内、外城各繁华地方便出现了一群报童,在茶楼、酒楼、闹市大声吆喝着,“京报,京报,二文一张,《南山集》后,再无禁书拉!朝廷从宽处理《南山集》一案拉!”

吆喝声一起,马上就吸引了一众读书人,京报是啥,没听说过,但《南山集》案却是所有读书人都关心的话题,正在茶楼喝早茶的一个举子打扮的人听闻,便招手道:“来,给我来一张。”说着就摸出二个康熙哥子。

这举子名叫俞鸿图,字鳞一,浙江海盐人,是进京来参加明年三月的会试。见有人买报,报童乐呵呵的跑过来,收下两个铜钱,就自背后的包中抽出一张京报。

京报一入手,还没细看文章,俞鸿图就感觉大值,仅这张纸至少也要二十文,这可是上好的桑皮纸,再一看首版,更是吓了一跳,上面全是谕旨,奏章,他忙压低了声音道,“这可是朝廷的邸报,怎得拿来沿街叫卖?”

报童嘿嘿一笑,“早料到有人会问,这京报是当今十四阿哥对邸报的革新,所有人都可以买,可以看。”

一听十四阿哥的名头,立时就有几个士子围了上来,一看京报纸张厚而洁白,刻工精细、印刷清晰、墨色纯莹,都十分喜爱,立刻纷纷掏钱购买。

京报头版头条就是康熙对《南山集》案的谕旨,第二条才是对江南科考案的谕旨,二版三版则是方苞撰写的‘大清最后一本禁书’和王顼龄撰写的‘朱三太子考据’。

一看完,一众士子就在茶楼里纷纷议论起来。

茶楼靠近门口的一张桌子上,独坐着一名士绅打扮,微蹙着眉头的年轻人,此人名叫李卫,今年二十五岁,江苏丰县人,家境富裕,专程前往京城投靠其亲戚,准备捐个出身,无奈命运不济,其亲戚卷入了党争之中,下了大狱,病死于狱中。

李卫不甘心就此回乡,滞留于京寻找机会,他对茶楼里的议论不感兴趣,倒是对京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可是十足的亏本生意,看了看手中的京报,他招手将报童叫了过来,和蔼的道:“你还有多少京报未卖完?”

那报童不过八、九岁,却是相当的机灵,警惕的望着李卫一眼,“你想全要?”

见报童如此警惕,李卫不觉奇怪,笑道:“难道你还不愿意卖?”

“当然不卖。”报童板着小脸道:“我们山长交待过,一人只能买一张。”

山长?山长可是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李卫吃了一惊,这小报童竟然入学了,当下就好奇的问道:“你是哪个书院的?怎么出来卖京报?”

“我是希望义学的,听说过没?就是十四爷办的。”报童很自豪的说道:“京报新发行,准备不足,我们义学的临时来帮忙。”

听他这么一说,李卫兴趣就更浓了,微笑着问道:“京报发行多少张?你应该不知道吧?”

“谁说我不知道?”小报童胀红了脸道:“京城只卖二千张。”

京城只卖二千张。李卫笑的象只狐狸,看来这京报果然是取代了邸报,全国发行。他又笑着问道:“十四爷经常去义学看你们吗?”

“那倒没有。”报童神情明显有点沮丧,“十四爷一直不在京城,不过,每次回京,他都会来义学看我们。”

好言将那小报童打发走,李卫心里大为欣喜,对十四皇子胤祯,他可是一点不陌生,从江苏到京城,十四爷的名声都可说是如雷贯耳,若能攀上十四爷,那可比捐官强远了,他微笑着抖了抖手中的京报,这京报就是他的敲门砖。

俞鸿图吃过早点,听了阵议论,又要了一笼蒸饺,才拿着京报回到所住的老马记客栈,一进后院,他就叫道:“志高兄,吃过早餐,再用功不迟。”

话一落音,便听房门“咯吱”一声,拉了开来,一个年约三十,稍显清瘦,身材挺拔的举子站在门口,拱手笑道:“有劳鳞一兄破费了。”说着伸手接过食盒。

与俞鸿图同院的这举子名戴铎,字志高,安徽和州人,亦是进京参与会试来的。戴铎正要缩回身去,一眼瞥见了俞鸿图手中的京报,又问道:“鳞一兄弟,这大清早的到哪里会文去了?”

俞鸿图一楞,方才笑着将京报递了过来,“大清早会的哪门子文,这是京报,即是以前的诋报,圣上要从宽处理《南山集》一案了,这上面有篇方灵皋的文章,写得真个是花团锦簇……”

一听要从宽处理《南山集》一案,戴铎一手就将京报接了过去,他与戴名世同是安徽人,虽然不在九族之内,却是同族,更何况戴名世还是安徽名人,他自然是十分关心。

细细阅读了康熙谕旨,又大致浏览了一篇方苞的文章,戴铎亦是大为兴奋,戴名世若是无事,他倒是可以攀上关系,若能得他提携一二,日后在京城立足可就容易的多,对于此科,他倒是信心十足。

“这可真是天大的好消息。”戴铎兴奋的大声笑着道。

俞鸿图亦是点着头道:“谁说不是呢?这可是咱们士林之福,得了,读你的书吧,我也去用功了。”

第202章 李卫

从宫里出来,胤祯便径往宣武门的大儿胡同而去。

京报发卖,一时间召集不到放心的人,郑世昌昨日连夜到府上请示的时候,胤祯就想到了希望义学的那群孩子。这一出宫自然是要赶过去看看,顺带也看一看义学该如何扩建。

胤祯才进大儿胡同巷口,白子云就得到了讯报,他清楚十四爷只要回京,都会来义学转一圈,今日学生出去卖报,他更为上心,一早就安排人留意着,闻报后,他连忙召集了一众先生到门外迎接。

白子云、丁善、潘祥、武安邦、扬敏、宋时凡等六个举子现在对胤祯已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一年未见,十四爷又晋封亲王了,康熙四十八年,他们六个进入义学时,胤祯不过才是贝子,三年时间不到,就由贝子爷一步步晋封到了亲王,可真是罕见。

胤祯在江南和京师的所作所为,亦让义学里所有的先生都引以为傲,现在出门,这些个先生早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开口闭口都是,“在十四爷办的希望义学任教。”就连走在大街上,一个个都自觉高人一等。

胤祯一到门口,一众先生,不管是白身还是有功名在身的,都心悦诚服的跪下请安见礼,就连西洋的一众传教士亦是学得有摸有样。

听到那群西洋传教士怪声怪调的请安,胤祯强行忍住大笑的冲动,很是亲和的让众人免礼平身,扫了一众先生们一眼,他才朗声道:“一晃又是一年,辛苦各位了,眼见已是年关,这个月发三倍的薪酬,让大家热热闹闹过新年。”

一听胤祯表态发三倍的月例,一众先生兴奋的又跪了一地,“谢王爷厚赏。”

进入义学,胤祯照例在里面视察了一圈,方才进入白子云的办公室,一应先生也自行散去,扬敏、丁善等六人却是跟了进来。

胤祯落座后,看了六人一眼,才道:“会试在即,各位可有信心?”

仍旧是扬敏先开口道:“回王爷,上万的举子参与会试,录取的名额却不足一百八十名,不仅讲究才学,亦讲究气运、机缘,不怕王爷见笑,学生心中着实忐忑。”

这科举取士确实是埋没人才,这一点,胤祯亦是深有同感,他微微点了点头,道:“你们今年与往年不同,今年你们没有压力,你们本已有举人身份,能中进士更好,不中亦无所谓,跟着本王,还能少了前程?只管放手一博。”

听闻胤祯的承诺未变,几个举子心里都是一松,好歹在拼一科,实在不行,跟着十四爷也不愁没机会出仕,几人齐齐躬身道:“谢十四爷激励。”

“恩,离会试还有三个月。”胤祯道:“你们六人,都把手头的课程挪挪,从现在起,不用在授课,月例给你们照旧。另外,也不要死读书,多出去走走,各地的举子现在已经开始陆续的进京了,多跟他们交流交流。”

说到这里,胤祯微微一顿,才接着道:“本王手下人才奇缺,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要,算学、农学等一应杂学人才都来者不拒,德才兼备的士子自然更欢迎,明年,你们就开始要跟本王办差了,这义学的举子只能多,不能少,现在就告诉你们,皇上已经批准义学扩建了,义学的规模至少要翻一倍。”

一听这话,白子云、扬敏等六人都明白过来,十四爷竟然是要把义学做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要他们去拉人,这倒是容易,只要亮出十四爷这块金字招牌,放出风声,不知道有多少举子会哭着喊着要进来,问题是,他们拉来的人要德才兼优,以后出了问题,他们可是逃不了干系的。

躬身谢过之后,扬敏才迟疑着问道:“王爷,有没有名额规定?”

胤祯轻笑道:“没有,多少不限,一个没有,本王亦不会责怪,多了,本王自有地方安置,不至于委屈了他们,但要注意甄别,但凡给你们送礼的,全部不要,既是行贿者,则必是受贿者。”

“学生谨尊王爷训诲。”六人齐齐躬身回道。

胤祯点了点,道:“好了,你们先下去吧。”

待其他五人退出后,白子云便躬身说道:“王爷,学生对这科实在没信心,义学又面临扩建,学生还是留下来料理义学的事吧。”

胤祯颇为赞赏的瞅了他一眼,含笑道:“能沉下心来办事,这是你的长处,不过,会试还是要参加,十年寒窗苦读,为得便是一朝金榜题名,岂能未战先怯?义学扩建的事,你不用操心,再说,义学是本王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埋没人才的地方,义学的事,会试之后,你亦要交接,你心中可有适合的人选?”

白子云沉吟了下才道:“回王爷,汤生贵这二年一直协助学生打理,对义学的情况很熟悉,此人清廉本分、性情嫌和、善与人交,不过,他只是个秀才。”

此人怕是只适合做副手,胤祯心中暗忖,稍稍沉吟,他才道:“让他先代管一段时间,看看再说。”说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