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激情电子书 >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

第14章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第14章

小说: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妞妞跑到客厅高兴地蹦了半天,说:“喔,爸爸妈妈都同意啦!”一旁的丽文和老公看着自己的女儿高兴的样子,两个人也笑了笑。妞妞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停下来跑到丽文身边问:“那,我要是结婚了,你和爸爸怎么办啊?”丽文说:“你说呢?”
    妞妞好像在想了一下说:“我和妈妈住,李煜和爸爸住吧。咱俩是女生,他们是男生,对吧,妈妈!”丽文笑了笑,说:“好!”妞妞还陶醉在自己的“结婚”中。
    丽文听幼儿园老师说,妞妞和李煜这两个孩子都比较懂事,不和小朋友抢东西,两个人比较玩得来,俩人在一起玩从来不闹意见。看来幼儿园也有“合得来”这回事。
    等到妞妞上了小学后,小男孩李煜和妞妞不在一个班。儿童随着年龄增长,男孩和女孩的兴趣爱好就有了明显的差别。小学生的特点是,一般是男生和男生玩,男孩之间有共同的兴趣;而女孩也有她们之间的爱好,所以也就女生和女生玩。妞妞有几位非常要好的女同学,几个小姑娘只要有空就在一起。
    丽文和老公有一次想起妞妞的“婚事”,开玩笑地问妞妞:现在还和李煜玩吗?长大还要不要和李煜结婚啊?妞妞说他是男孩子,不喜欢和他玩。丽文逗她,“那还让他和爸爸住吗?”妞妞说不让。看来妞妞已经“变心”了,不喜欢和男孩子玩了,从那以后就真把李煜丢到后脑勺去了。
 第36节:“早恋”是一种什么恋
    “早恋”是一种什么恋
    儿童十三四岁,开始进入心理学上的“青春期”。不少家长就经常说自己的孩子“早恋”了。家长们一提起孩子“早恋”的事就头疼。
    有一次丽文在收拾妞妞的书本时捡到一张纸条,丽文猜想可能是妞妞班上一个男孩写给妞妞的。纸条上的内容,无非就是觉得妞妞各个方面都很优秀,要做好朋友,能看出这个男同学对妞妞有些朦胧的好感。丽文笑了笑,把这张纸收藏起来,准备等将来妞妞长大了还给她,这也是孩子一段美好的记忆吧。
    周末妞妞在家时,大多数的电话都是找妞妞的。丽文也接到妞妞的男同学打来的电话,丽文并没有意外,也没有表现不一样的态度,就像接到女同学打给妞妞的电话一样,很自然地喊妞妞来接电话,然后丽文就回避开,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信任她的,也许是班上的活动,孩子们能方便地通话。
    妞妞有次接到某个男同学的电话,聊了很长时间,放下电话时就显得有些不自在。丽文知道女儿的情感可能有些变化,就在晚饭后选了适当的时间,去妞妞的房间里和她聊天,假装无意中把话题引到情感方面,心平气和地对妞妞讲些想法,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有和异性接触的愿望,这才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没有,倒可能不正常了。
    丽文说,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消解妞妞心中的不安,让女儿知道,原来自己对异性有好感,或别人对自己有好感,都是健康正常的事情。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生长。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性茭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一位妈妈张女士来找我,伤心地说起女儿“早恋”的事情。
    她的女儿学习一直很优秀,长得也端庄秀气,等到女儿上了初中,张女士就密切关注女儿的一切信息。每天女儿一回来,她就问“今天和谁一起回来的”、“中午在学校和谁一起吃饭的”等等。有一次女儿放学回家晚了半个小时,她追问了女儿一个晚上,女儿说是学校让学生们看抗洪英雄事迹的光碟,她就是不相信,还给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核实女儿说的是不是事实。张女士天天如此,女儿上初中几个月后就反感妈妈,女儿回来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也不理。
    每次女儿洗澡时,张女士就对女儿的书包进行“大清点”,翻看女儿的日记。有一次看女儿上网聊天,就问女儿和谁聊天,女儿不理她,她就逼着问。女儿实在没有办法,就说班里的男同学,张女士又开始盘问,还强行要看女儿的聊天记录。她一把拽开女儿,发现女儿和几个男同学称呼很别扭,什么大哥,二哥的,那几个男同学称呼女儿是小妹妹。张女士说她一下子血压升高,就动手推了女儿一把,还说了几句难听的话,女儿一生气甩门跑出去了。等她出去追时,已看不见女儿跑哪里了。一晚上,女儿都没有回来,张女士打遍了女儿同学家的电话,都没找到女儿。第二天清晨,张女士就赶到女儿所在的学校,在学校大门口等来上学的女儿。见到女儿,没问出孩子一晚上到哪里去了,张女士一怒之下就找到女儿的班主任,把女儿一夜未回家的事对班主任说了。而班主任老师觉得事情很严重,又跑去对教导主任讲了,教导主任马上召开年级班主任会议,严重批评各个负责老师,并且宣布初二女生某某小小年纪就在外面过夜,要求各班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事情并不是妈妈想的那么复杂,这个女孩只是赌气到女同学家里借宿了一晚上,她妈妈打电话时,她不让同学的妈妈说在那。只想吓唬妈妈一下,气气妈妈,什么事情也没有。可是,当这个孩子来到学校后,一切都变了,所有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好像她那个晚上真的干什么去了。而张女士知道真相了也后悔把事情弄大了,看着哭泣的女儿,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自己所造成的影响了。最后的结果,孩子迫于压力,不得不转学了。女儿到新学校后,张女士还是一贯作风,依然提出要求,不许女儿和男生来往。女儿到新学校,一开始很难一下融入新的同学圈子,没有朋友,学习也一蹶不振。正好有个初二年级的男生来和她搭讪聊天,孤独的孩子觉得自己有了新的朋友,渐渐地她就真的有了“男朋友”,直至闹到要离家出走的时候,做母亲的才终于发现,自己除了伤心失望,就只能是黔驴技穷了。

()好看的txt电子书
    我真的很为这个小女孩感到可惜,也为张女士的过激做法有些反对,现实生活中,像张女士的妈妈也不是一两个。在“早恋”等儿童问题上,家长的角色实际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疏导平息,一种是刺激强化。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达到第一种效果,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种结果。他们想阻止孩子早恋,却用错误的方法推了孩子一把,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掉入漩涡中。有个心理学家这样说过,要动摇孩子的意志的有效办法就是要让孩子在心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家长在这里最大的过错就是用成|人庸俗的观念,把孩子们一些原本正常的行为恶俗化了,人为地制造孩子的罪恶感,客观上把孩子推到了不愿自拔的境地。
    我的好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女儿“有男朋友了”。我说你女儿才多大啊,十四岁吧,不要瞎说,到底怎么回事。朋友说,她看到有个男孩给女儿写了封电子邮件,挺暧昧的。她问了女儿怎么回事,女儿只是说是隔壁班的男孩,在同学的生日聚会上认识的。朋友说,凭她的感觉,女儿好像也挺“喜欢”那个男孩。
    我对朋友说,在我们成|人的话语中,“男朋友”是有特定含义的,就目前所看到的这些事,你怎么能把那个男孩子称为你女儿的“男朋友”呢?其实孩子们什么事也没有,“是你用自己的理解给孩子们的交往定性了”。我先稳住朋友的情绪,并告诉她一些做法。
    要告诉孩子,在这个年龄对异性产生好感很正常,人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是同步的,这说明你很健康。另外,有人喜欢你,说明你是个可爱的女孩;你对别有好感,说明你也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其次,要告诉孩子,要善于发现更多人的优点。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才是刚刚开始,在以后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欣赏你的人,对他们我们都要心存感激;同时,你也会遇到许多值得你欣赏的男孩子,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这也就是不要让孩子把“喜欢”的人优点夸大化,将注意力聚焦在一个人身上而陷入迷恋中。
    最后就是妈妈们都担心的学习问题。我对朋友建议,不要讲大道理,也不要把孩子想得成|人化,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很单纯。要告诉孩子,一个人只有自身可爱,才值得别人去欣赏。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不好,气质平平,能力一般,凭什么让别人欣赏他。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气质与能力都是在学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越来越可爱,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时自己也才能慢慢学会欣赏别人。
    一周后,朋友给我打电话交流观点,说她这样和女儿谈,孩子很高兴;而且从那以后,她女儿还不时地和她说谁给自己写纸条或发短信了,她觉得谁不错等。具体到那个男孩,还有些交往,但一直很正常,和别的同学没什么两样。
    朋友悟出的道理是:只要大人内心阳光,孩子内心也会很阳光。
 第37节:割掉自己的“垃圾”思想吧
    割掉自己的“垃圾”思想吧
    在和妈妈们的交谈中,我发现其实不是如何进行爱情教育,而是家长们如何以纯洁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
    除了“早恋”问题外,不少儿童在言谈举止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想”的侵害。这些“垃圾思想”就像一些商家单方面追求生产数量,追求自己的利润一样,任意排放的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破坏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产性。对于孩子而言,不光在早恋方面,其他方面的思维垃圾也会让孩子发生变异。
    接触了这样一个妈妈,她家里生活条件也不错,可就是害怕女儿长大后花钱大手大脚。就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对女儿的花销管得很紧。在她的思维意识中,似乎女儿一有机会,就会去花钱。女儿上小学时,她几乎不给女儿零花钱,女儿要买什么,都要向她申请半天。学校要交钱,她总是怀疑地说,是不是在骗妈妈啊?妈妈一会儿去学校问清楚,妈妈给你交。
    从表面看起来这个妈妈是为了女儿好,不想让孩子“变坏”。但是实际上她的言行举止无意给孩子带来的是妈妈的不信任和严密监视,使孩子反而形成了逆反心理,而且想着法不让爸爸妈妈发现。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反叛心理更是渐渐形成。
    她女儿上初中后,经常从家里偷钱,后来班主任老师找她,说这个女孩偷了班里同学的钱。而这位妈妈知道后,就是用很恶毒的语言骂女儿,甚至抽女儿耳光,有的时候女儿的父亲也要骂。这位妈妈失望地对我说,女儿怎么就成了小偷了啊。
    难道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去“偷”吗?
    一位年轻的妈妈很感触地说,她很相信孩子。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