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茅蓬语录 >

第62章

茅蓬语录-第62章

小说: 茅蓬语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人生痛苦的生活里,只要凭着信心返归本心,便可望于现世中达到解脱。

业不亡则生死不尽,生死不尽则轮回无穷。

受苦比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气。

一切的果报,都离不开第六意识的思惟。

不要浪费时间及生命,在你知道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我们皆被无明的坟墓所埋没。

宇宙乃是业力所感召而来的,而业力即是无明的产物。

那个生死业根,只在汝一念生灭之间。

生死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转变,并无真实之体。

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若于思惟中,硬加一念知见,即是生灭。

心性本无杂念,本无生灭,只因一念妄动,而有无明。

若落入数量、对立等的观念中,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业。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人活着与死亡只是肉体的变化,实质上并没有变化。

当未来成为往事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往事成为未来(生死再轮回)。

「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

众生只管世间乐,而未具洞察其灾害的智慧。其实这个世间乃是充满痛苦的恐怖之地,老、病、死的火焰一直燃烧不息。

凡夫长期徘徊在迷惑之道而无休止。

以业为田,心为种,复无明之土,润贪爱之雨,浇自我之水,增长邪见,而产生迷惑。

在无穷尽的轮回之间,若将一个人烧掉的骨灰堆积起来,则比山还要高;若将其间他所流的眼泪收集起来,则比海水还要多。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死亡只是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逗点而不是句号。

由于愚昧无知,我们把今生短暂的生命误认为是生命的全部,事实上,整个的生命是隐藏在超越我们称为生和死二点的部份。

精进求道虽然很苦,但无求道心的人更苦。生于此世间老迈、生病、死亡,其痛苦是无休止的。

众生最可悲的事,乃是生时摆不脱欲的枷锁、烦恼的缠缚,死后拖着那以「业」为素材的灵魂出没六道,沉沦业海。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只要你把握住生命的要点,千万众生中,你就可以是个例外。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心生种种舍者,这个病根拔不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便从如今作事处莫教颠错,如今作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瞋也。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犹逢春,此身一失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不能洞悟自心,而欲决了生死,是犹不除薪火而欲鼎之不沸,理岂然哉?

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系不受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

盖因迷起妄,由妄生执。顺其所执,则爱之之念纷然而兴;逆其所执,则憎之之习勃然而起。爱憎之情作,则死生之跡动转迁流。

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聚舍,皆是轮回。

无始劫来只这个,今日依然又这个;复将这个了那个,这个那个同安乐。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无明即是颠倒。迷真起妄,不动而动,是为颠倒。

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明轮转生死。

闻人说空说寂,则生怕怖,殊不知只这怕怖底,便是生死根本。

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

不用别求,有求皆苦。

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

众生界中,顺生死底事,如麻似粟。

烦恼障障人的般若德,业障障人的解脱德,报障障人的法身德。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生。

寻常计较安排底是识情,随生死流底亦是识情,怕怖慞惶底亦是识情。而今参学之人,不知是病,只管在里许头出头没。

修禅人定要做到一切时一切处,皆能保持真心清净,绵密相应,片刻而无走漏,才能出三界,若是操之则存,舍之则亡,到了临命终时,就难保中阴业识不入轮回而受生。

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

凡夫倒用心,多被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及。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

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

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叫做造作。向外驰求,转疏转远。

菩萨观世间,妄想业所起,妄想无边故,世间亦无量。

人以惯性的意识过活,算命先生才有生意可做。

应痛感世事无常,生死迅速,深信业果不坏,轮回是苦。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一念不生,万法无咎。

三界不安,犹如火宅,尘刹虚浮,喻同朝露。

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生」与「死」是同时并发而展现的。

自性中无生死,众生错认无明为本性,故有生死轮回。

世间何物最苦?僧云;地狱最苦。师云:不然。在此衣线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可惜青山常在,堪嗟白发时新,尽是尘中逆旅(逆旅:旅舍。),谁为物外闲人?

一切众生,心本无二,着妄迷真,幻成六道,依业受报,轮回流转,沉溺五欲,堕落三途,受苦无量。欲免轮回,莫若学佛。

因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只知贪快乐,不肯暂回光。白业锱铢少,黄泉岁月长,直须痛棒打,此恨卒难忘。

凡夫着有,心逐境胡,常迷不觉。

禅心

谁说工作和禅坐不能同时呢?

没有烦恼,要智慧干啥?

对境无心即是禅。

禅的主要目的是让一个人打开自己的慧眼。

知足,在禅的世界里,是指脚步所踏处,心必如实随之。

禅坐是为了让心平静专一,而后用来观察身与心的本质,用来更清楚地看清它们,不要只为短暂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道,本来没有东西南北,亦没有你我之分别,直下承当就是的。承当的一句话也是多的,本来无欠无余,现现成成的。

禅就是要唤醒自己清净的心灵,去领受生活多采多姿之处。

什么是法?无一不是。

别认为已结束禅坐,其实,你只是改变姿势而已。假若你如此反观,便将拥有平静。

在禅坐当中,陷于平静里比卡在烦扰中还糟,因为,卡在烦恼中至少还会想逃脱,然而,在平静中你却只会乐于其中,没有任何进展。

修行或者禅坐,是在心里完成的,不是在身。

当你结束禅坐时,提醒自己——其实你并没有结束禅坐,你只不过是改变姿势罢了。

要在一切事物中寻找真理,因为外尘和内尘都总是相互影响的。

禅坐并不强调专注呼吸或感觉的时间长久,而是在于我们有多觉知与清醒。

并不是只闭着眼睛坐着就能开展智慧的。眼、耳、鼻、舌、身、意经常地与我们同在,因而要经常地警觉。

湛寂不动,名为禅定。

不复驰逐,即大禅定。

意无心灭,心无行绝,不用证空,自然明澈。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寂,一切因果皆所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

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槃。

心如即是坐,境如即是禅,如如都不动,大道无中边,若能如是达,所谓火中莲。

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心;悟者,悟无所得。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禅定智慧生,而贪瞋痴毒尽。

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心安即是禅;自在即佛法。

作为一位禅修者,并非只是闭起眼坐着而已,对于自己所作的每件事,你必须要机警、清楚明白。

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意识若不停止,境界将会一直现前。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安禅何必用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禅」乃是融于生活中产生的无量妙有。

禅心的体悟,是绝对的自我。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禅的定义即是感性、理性、智性达到最高的平衡点。

真求即是不求。

大修行人虽整日吃饭但不着一粒米。

开悟的人:我真的一无所有,连立锥之地亦无。

禅——安详、喜悦、宁静、自由。

禅——知识如果不是自发的,就不具任何价值。生活的价值就在于真正的了解和体验。

禅——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

禅——雁无留踪之意,水无取影之心。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

禅:不二、绝对。

禅的架构:一、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最彻底——明心见性。二、正受(正确的感受和觉受)。三、永恒的我,清净的本性,庄严的本性。

十字街头好坐禅。

般若悟境无生,禅定知心无住。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禅:内不涉思惟计度之情,外不加学问修证之功。

禅心的特质在于身心安放。

活泼的生活即是禅。

一切法门皆是禅,何以故?禅重自心。一切法门,若不了自心,终不成就,心外无法故。

然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

悟心者,心不自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