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世界上最会炒股的人 >

第13章

世界上最会炒股的人-第13章

小说: 世界上最会炒股的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菲特曾多次表露过散财行善的愿望,但暗示时间会定在去世后。他说,选择提前行动与妻子的去世有关。

  “我们原本以为她会继承我在公司的股份,并成为将我们的财富回报社会的见证人。”巴菲特回忆说。没想到,他的妻子苏珊2005年7月中风去世,时年72岁。此前,两人虽不住在一起,但关系亲密,而且苏珊一直希望能加快捐资行善的速度。妻子去世后,巴菲特已把妻子生前持有的价值25亿美元的股票全部捐给了慈善基金会。

  巴菲特的捐赠,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一股向慈善事业的捐赠之风,如美国现任财政部长、高盛前总裁保尔森,宣布向慈善机构捐出8亿多美元。

  “我相信,肯定会有许多人效仿巴菲特。”经验丰富的慈善家大卫·洛克菲勒说,“很多人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处置个人财富,现在他们至少可以考虑生前就将财产捐赠出去。”这位91岁高龄的前美国大通银行董事会主席表示,“在生前就把财产捐赠出去,而且还交给其他人打理的方式,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过去,对于慈善事业,我一直是亲历亲为,但巴菲特启发了我,我以前的捐赠可能并非最恰当的做法。”洛克菲勒表示。他的看法也得到了不少基金经理和捐赠顾问业人士的赞同。“这至少代表了一种非常明显的变化,那就是,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传承财富的方式了。”休斯敦财产捐赠顾问公司的一位经理说,巴菲特的捐赠举动,开启了一种新的捐赠模式——“共同合作慈善事业”。

  什么是“共同合作慈善事业”呢?按照这位顾问的解释,就是在未来的慈善事业中,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某些私交颇好的富人家庭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处理他们的财产捐赠,其中一方提供慈善管理专长,有效地管理和发放慈善基金,另一方则提供资金捐赠,就像巴菲特把他的巨额财产捐给盖茨基金一样。

  巴菲特的捐赠,体现了对慈善事业的理性精神和道义原则的理解,这就是:富翁并不把法律上的正当所得看作自己的财产。这一财产属于社会,他们只不过是这笔财产的信托人而已。所以,慈善捐赠是拿着属于社会的钱,为社会的利益而投资。不为社会看好这笔钱是渎职,拿这笔钱来沽名钓誉是犯罪!




回馈社会(2)




  让我们对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也是最伟大的慈善家表示敬意!




附: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1 谨慎地选择股票

  在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以前,要尽可能地搜集一切与这家公司相关的信息,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和管理层的风格等方面都要有深入的了解,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之后再决定是否买进。

  2 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集中精力分析公司的长期发展前景,把握长远趋势,不要陷入数字分析的泥潭,在股票价格的短期波动和复杂的财务报表中间迷失方向。

  3 集中投资于几家公司的股票

  通过谨慎细致的分析,集中投资于自己最有把握的几只股票,这是跑赢大市的唯一方法。投资过分分散只会降低投资收益。

  4 长期持有

  如果一只股票不值得你持有20年,那么也就不值得你持有20分钟。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通过分享公司年复一年的利润增长来赚取投资收益,避免频繁买卖的巨大手续费和税收支出,可以获得稳定而丰厚的回报。




第一理财师




  彼得·林奇  第一理财师

  在人们的眼中,他就是财富的化身,他说的话是所有股民的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1977年,他执掌麦哲伦基金的时候,麦哲伦基金只有不到区区2 000万美元,是一只毫不起眼的小基金。1990年,他离开麦哲伦基金的时候,基金资产已经超过14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是名列第一,13年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如果你在1977年投资100美元于该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时间已变为2 800美元,增值28倍。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理财师。

  这个“股票天使”就是彼得·林奇——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时代》杂志评价他为首席基金经理。他凭借其杰出的投资才能,创造出令华尔街惊叹的投资业绩。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他不是人们日常认识中的那种唯利是图的商人,他把整个比赛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而且紧紧地抓住全国每一个投资人和储蓄者的注意力。当然,他也在这场比赛中获得了极大的名誉和财富。




一名高尔夫球童的成长(1)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于波士顿一个具有爱尔兰血统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曾经是个数学教授,后来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财务审计师。

  在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一般来说是富足的,拥有郊外的独立别墅和中高级轿车,也足以让自己的孩子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度过快乐的童年,并接受大学教育。他们的孩子大多也会成为白领阶层。

  彼得·林奇的父亲和其他所有的中产阶级人士一样,过着悠闲富足的生活,当时在美国同现在一样,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士最热衷于高尔夫球运动。

  彼得·林奇童年时就是一个聪明而又顽皮的小子,在随父亲去布雷·伯雷玩耍的日子里,高尔夫球运动是他最早精通的一门技艺,当时他和父亲绝不会想到,这将是11岁的彼得·林奇最早赚钱谋生的手段。

  彼得·林奇的母亲是那种20世纪50年代典型的中产阶级妇女,受过中等教育,因丈夫能够赚钱而呆在家里做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不过她在彼得·林奇成长的过程中并未起到多大的作用。彼得·林奇的所有爱好和性格的形成都与高尔夫球有关。

  10岁以前的彼得·林奇对股票知之甚少,他对高尔夫球场上那些时常谈论股市情况的人,并未有多大兴趣,他所有的兴趣还在绿色的高尔夫球场地,高高挥起的球杆和在空中飞翔的小白球。

  彼得·林奇在社区的一所著名的私立学校接受了初级教育,他聪明的天分使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级里的佼佼者,但他仍然盼望周末和假期的到来,那样他就可以同父亲一起在高尔夫球场上度过快乐的一天。

  10岁那年,彼得·林奇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结束了,父亲经诊断确认,患上了晚期癌症。这场变故来得十分的突然,家中的经济状况马上陷入了危机。他们这个家庭,父亲是唯一挣钱的人,父亲不能工作后,家中很快就一贫如洗。最后,彼得·林奇的父亲没能等到彼得·林奇11岁的生日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也就此破落了。

  失去父亲,对彼得·林奇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打击。母亲不得不外出工作,在当时那个时代,妇女外出工作不会有很高的酬劳的。母亲辛勤工作的收人难以维持一个家庭所必须的开销。而且受过中等教育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坚决不让彼得·林奇辍学,还要让他上最好的学校。

  彼得·林奇和他的母亲都是坚强的人,他们承受住了这次打击,为了减轻母亲的经济压力,彼得·林奇决定去找个半天的工作,以帮助家里度过难关。

  但11岁的彼得·林奇又能干什么呢?谁又会为一个11岁的儿童付钱雇佣他?

  彼得·林奇想到了布雷·伯雷高尔夫球场。

  他想到了那些和他年龄一般大的球童。

  彼得·林奇找了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的经理,俱乐部的经理以前自然认识彼得·林奇的父亲,他很同情彼得·林奇幼年丧父的遭遇。

  1955年,事隔半年之后,彼得·林奇重又回到了高尔夫球场。不过这一次,他已不是跟在父亲屁股后面的小球童了。而是一个为以前同父亲那样的人服务的小球童小雇员了。这种工作对于一个熟知高尔夫球规则的11岁儿童来说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彼得·林奇自己算过,帮人拾球一个下午比早上六点钟把报纸送到人家门前草坪上的报童一周挣的钱还多,而且更妙的是,有时彼得·林奇一个下午的收人,超过了母亲一个星期辛勤工作的收入。

  在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有一位常客,他叫乔治·沙利文,是富达公司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经理。

  “小孩,我以前见过你?”他在第一次看见彼得·林奇这个球童时,这样问彼得·林奇。

  “是的。”

  “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彬彬有礼的回答令乔治·沙利文很是喜爱。高尔夫球场上的球童大多是些家庭贫困而不得不出来打工的儿童,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而彼得·林奇不一样,他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长大,就读于波士顿地区比较著名的有教养的儿童学校。所以尽管他现在沦为打工者,仍然显得与众不同。




一名高尔夫球童的成长(2)




  “哦!彼得,你以前可不是在这儿拾球的。”

  乔治·沙利文先生可能并不认识彼得·林奇的父亲,因为他们不是一个社交圈子里的人。但他似乎认得彼得·林奇常随父亲到高尔夫球场上玩球。这家俱乐部离彼得·林奇的家很近,彼得·林奇就有时常到高尔夫球场上的机会。

  “是的。”彼得·林奇仍然不卑不亢地回答。

  乔治·沙利文先生是一个何等精明的人,他虽然并不了解彼得·林奇家庭的变故,但仍然可以估计到个大概。在美国,一个家庭的兴盛和衰落是司空见惯的事。亿万富翁尚且如此,何况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

  乔治·沙利文先生没有继续问下去,他知道这个小球童肯定有着一段悲惨的经历,但他很喜欢彼得·林奇的聪明和这种在逆境中能够坦然面对的态度。

  “你跟着我吧!替我背球杆。”

  于是,彼得·林奇几乎成了乔治·沙利文先生的专职球童。只要他到高尔夫球场,陪伴他的球童总是彼得·林奇。乔治·沙利文也许最初更多的是出于同情,每每叫彼得·林奇跟在他身边。当然他付小费时也并不比付给其他球童的更多。乔治·沙利文先生有典型的美国作风,他不会因同情而施舍自己的钞票,所以尽管他很喜欢彼得·林奇,但并不想让自己的同情使彼得·林奇感到羞耻。

  这就是美国人对金钱的态度。乔治·沙利文先生不会多给也不会少给,这是对彼得·林奇人格上的尊重。

  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个11岁的球童,而乔治·沙利文先生却注意到了。所以,每当彼得·林奇随球手们打完一轮球,就可以得到一堂有关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虽然很累,却又非常值得。后来林奇说:“如果你想接受有关股票问题的教育,高尔夫球场是通晓有关股票交易知识的场所,因此也是交易所以外的最佳场所。”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美国,人们对股票业并不很信任,虽然股市上涨了三四倍,但人们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