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张居正-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所有天才的成才都伴随着一种自我心理预期的膨胀,不仅仅张居正是这样,唐伯虎、徐文长的成长经历中都有过这样的阶段。
从好的一面来看,这是一种信心与进取心的表现。但从更长阶段的人生发展来看,这种心理能否得到适当的调节也极为关键,尤其是调节的时机与方式,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比如唐伯虎和徐文长,最后都是因为科举考试失败的重大打击而改变了人生发展的方向。
事实上,张居正也经受过这样的打击,但这种打击来的时机与方式对于张居正来说,都是恰到好处的,所以他幸运地因为这种打击而成就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凤凰涅槃。
说起这次落榜,真是很有意思。
张居正少负神童之名,不仅被乡里乡亲所看重,也被江陵府当时最重要的几位重量级人物所看重。其中最看重他的就是后来做了大司寇、当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当时的巡抚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了。
那么,这位顾省长是如何器重十三岁的张居正的呢?
据张居正自己回忆说,顾璘第一次跟他交谈之后,“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张太岳集·卷三十五·与南掌院赵麟阳》),也就是一下子就把他当成是忘年交了。后来,有一次,这位顾省长还留十三岁的张居正在自己家吃饭,用正式对待客人的礼仪来对待他。不仅如此,席间,还把自己的儿子叫出来,指着张居正介绍说:“这就是我常说的那位江陵张秀才,他将来必是国家的栋梁,你要好好地跟他学,将来也可以去投靠他做一番事业。”从这些细节里,可以看出一方诸侯顾巡抚对张居正的器重。
可也正是这位顾巡抚,一手促成了张居正的落榜。
在乡试后的阅卷阶段,顾璘对朝廷派来主持招生工作的监察御史说:“这个张居正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才,我觉得他将来必是国家栋梁。但现在年龄太小了,这时候若让的中了举,入了官场,将来不过是多一个风花雪月、舞文弄墨的文人而已,不如趁他小,让他受点挫折,对他将来的塑造定有好处。”
这位姓赵的监察御史听了这话就很犹豫。为什么呢?一是他自己也很喜欢张居正,认为应该录取他;二是因为另外一位主考官湖广按察佥事陈束坚决不同意不录取张居正,认为将来一切都说不准,但现在凭卷面成绩不录取他,实在是埋没了人才。
最后在几番权衡之下,赵御史终于理智战胜了情感,听了顾璘的话,没有录取张居正,这也就导致了天才少年张居正第一次参加乡试就遭到了落榜的命运。
在很多小说里,是这样演绎张居正面对这种命运的,说他开始也愤愤不平,甚至找到主考官那儿去理论。可事实上却是顾璘很坦白地告诉了张居正,说不录取他,完全是自己的主意。
而张居正的表现呢?完全出人意料!
这个十三岁儿童的表现居然是——因为顾璘的这个决定,在此后漫长的一生里他都对顾璘充满了感激。
如果说他长大后体会到顾璘的一片苦心也就罢了,问题是张居正这个十三岁的儿童在落榜事件的当时就能表现出远远超越一般人的眼光与理解力来,这也是我要说张居正果然真是个“天才”的地方了。
他在后来回忆这件事儿的时候说:“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张太岳集·卷三十五·与南掌院赵麟阳》)这话就是说,我那时年龄小,当然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是什么样,但知道顾璘顾巡抚是真的对我好,常想不负他的期望,鞠躬尽瘁,以死相报,这种想法,到现在还不忘记。
请注意,这话虽然说这种想法现在也“未尝敢忘”——这是到了他成年以后,但前面的内容都是在回忆他当年面对这件事儿的心态,也就是说十三岁的张居正当时就能够明了并理解顾璘的一片苦心,并坦然地接受了这个落榜的结局,而没有半句抱怨!
这种通达,这种睿智,我以为就是张居正真正能被称为天才儿童的地方!
所以后来,他也屡经挫折,可他都不会一蹶不振,世事对他而言,几多大风大浪,他都如履平地,这和他那种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态绝对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而十三岁的落榜则可以看作是这种心理训练的第一次。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落榜了的张居正在当时就完全没有情绪上的波动,这也不符合人之常情,但他后来的表现是接受了眼前的挫折,并很好地超越了它,甚至因此而一辈子感激使他落榜的顾璘,这才是这个十三岁男孩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他就像一只雏鹰,经历了十三岁的落榜,就像是经历了凤凰涅槃,经历了浴火重生,之后,他终于可以以更健康、更有力的姿态,飞向他人生无比广阔的天空了!
说到经历过落榜挫折的张居正表现出令人叹服的睿智与成熟来,这并不是说他在这之后马上就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了。
顾璘一手促成的落榜打击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善意的打击,但当恶意的打击来临时,张居正这个天才还会表现得那么从容吗?
请看下集:《冷眼暗藏杀机》
第三讲 冷眼暗藏杀机
杀机
我们常会问——“爱一个人到底会爱多久?”
我觉得这取决于你是怎样爱上他的,而他又给过你怎样的震撼。
这不仅限于男女之情,就像张居正一生敬爱顾璘,不仅是因为顾璘把年少的张居正看成了忘年交,也不仅是因为顾璘当初与他初相遇就“一见即许以国士”(《张太岳集·卷三十五·与南掌院赵麟阳》),就是一见面就认定他必将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而是因为顾璘对张居正中举的阻挠,是因为这种阻挠背后的爱护与期望给年少的张居正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所以张居正终其一生,都把顾璘当作是他人生的精神导师。
同样,要回答“恨一个人到底会恨多久”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拿张居正来做一个典型的案例。
这就要说到我们在上一讲中留下来的那个谜团了。
我们曾经提到过张居正的爷爷张镇年轻时是个游手好闲、也有几分游侠仗义的人。当初张居正的曾祖父,也就是张镇的父亲张诚还很嫌这个不务正业的孩子不争气。但后来张镇突然变好了,原因是他找了一份好工作,到当时荆州的辽王府谋了个护卫的工作,也就是到辽王府去当保安。因为是给皇室宗亲辽王那儿当保安,所以他这个保安在当时还有公务员的性质。
这一下,张镇的家境不仅改善了,而且张镇这个人也彻底改变了。这个当年游手好闲的张镇后来居然兢兢业业,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话说嘉靖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40年的一个傍晚,在荆州辽王府内正在上演着一出决定一些人一生命运的悲剧。
十六岁的辽王朱宪火节从母亲毛妃那里回来,一走进自己的房间就开始摔桌子、砸板凳,发泄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皇室宗亲的满腔怒火。
其实,说起来毛妃还不是朱宪火节的生母。因为朱宪火节的父亲死得早,他父亲的元配王妃,也就是这位毛妃,就成了他名义上的母亲。
朱宪火节只是第六代辽王跟一个小妾生的孩子,因为毛妃没生孩子,所以宪火节就继承了王位。又因为宪火节是辽王王位的继承人,所以他的生母反倒没有权利管他,而毛妃则成了朱宪火节的法定监护人和教育、管教者。
因为毛妃一向对宪火节管得很严,就像后来张居正、李皇后对万历帝的教育一样,所以朱宪火节和后来的万历帝一样,表面上都很老实,但骨子里都很叛逆。
这不,刚刚毛妃又把这位已经继承了王位的朱宪火节叫去训了一顿。其实,这顿训说起来也没什么来由,朱宪火节本身虽然游手好闲,但最近也没犯什么错。但有一件事却让毛妃对比着看出了朱宪火节的不足来了,那就是与朱宪火节同岁的好朋友张居正考中举人了。
那么有人会问了,张居正考中举人关辽王朱宪火节什么事呢?毛妃为啥又去训朱宪火节呢?这就关系到一个很普遍的教育问题了。
前几天,我上小学的儿子参加一个数学竞赛,拿了个第四名,回来蛮高兴的,我自己也觉得他还是考得不错的。但当我知道同住一个小区的他的另外一位同学考了个第一名的时候,当时就忍不住说了他一句:“你看人家谁谁谁,怎么能考第一,你咋就不能考个第一呢?”这话一说出来,我就知道错了,因为他那本来蛮兴奋的样子立马就没了。我心里怪自己,只好又安慰他说:“嗯,第四也不错,留着第一下次拿吧。”
你看,做家长的大概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攀比情结。这个毛妃也这样,再加上朱宪火节又不是她亲生的,所以她在言语中就更容易对朱宪火节形成不自觉的打击。而这个用来当作打击朱宪火节的力量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十二岁考中秀才的时候,就早已是名满当地的小天才了。后来,毛妃偶然了解到这个天才儿童的爷爷居然就在自己的府里当护卫,就很高兴。在张居正考上秀才之后,就让张居正的爷爷张镇带自己这个天才孙子到辽王府来玩。
毛妃看到张居正之后,越看越喜欢,就让张居正跟与他同岁的朱宪火节做好朋友。两个人年岁相当,还是有共同语言的。况且朱宪火节作为辽王王位的继承人,平常被管得很严,根本也就没什么朋友,所以一下子也就跟张居正玩到了一起。
但是毛妃对自己家这个纨绔子弟朱宪火节总是看不顺眼,所以就当着所有人的面教训朱宪火节说:“你这样不上进,终有一天要给张居正牵着鼻子走啊!”
这句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少年的朱宪火节当时就狠狠地盯了一眼旁边的张居正,心里仇恨的种子就开始种下了。
弗洛伊德说过,童年的一些心理伤害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毛妃这句话对朱宪火节自尊心的伤害真的就影响了他的一生。
后来,张居正乡试落榜,这种伤害大概在朱宪火节的心里减轻过一些。可等到张居正又以十六岁的年龄成为当地最年轻的举人的时候,这种伤害又加重了。
这时候朱宪火节已经成了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尤其是他这时守孝期满,已经继承了辽王的王位,成了个飞扬跋扈的第七代辽王。因为毛妃越来越管不了朱宪火节了,但看到张居正的中举,又借着这个话题把朱宪火节数落了一顿,所以朱宪火节这个十六岁的逆反少年才会在回到自己屋里后摔桌子、砸板凳地发泄起来。
按道理,这样发泄一下也就完了,可这个朱宪火节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十六岁少年,他现在可是辽王啊,人的身份一旦特殊起来,心理就会相应的膨胀起来。所以他摔完东西之后,突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想出了一个狠招来。
什么狠招呢?
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决定痛下杀手,一泄多年来因张居正而受的恶气。
他以辽王的身份专门摆下一桌酒席,只把正在当班的张镇请来,说是要为他的好朋友张居正的中举庆贺一下。
张镇当然高兴得要命啊,自己的孙子高中举人,自己的老板又摆酒祝贺,所以什么也没想,高高兴兴地去喝这鸿门宴了。
小辽王朱宪火节一杯杯的赐酒,张镇就一杯杯的喝,最后张镇实在喝不下了,可辽王不答应,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