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原始人总动员 >

第75章

原始人总动员-第75章

小说: 原始人总动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江南敢肯定的说,他要是一时脑袋犯抽把野猪们放进山鸡窝棚里来养的话,恐怕用不了一时三刻几只野猪就能让山鸡窝棚这个可能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座房屋这个巨大噱头变成过去式,对于这一点江南丝毫不会去怀疑。

于是一番慎重思量,为野猪们再次并且单独搭建一个窝棚出来就成了原始人们必须尽快提上日程的紧要事情!

眼看天色还早,想来距离天黑还有不短的一段时间,江南干脆招呼原始人们出了山洞,野猪窝棚建设的事情宜早不宜迟,早点弄出来对野猪对大家都好,毕竟猪类动物出了名的不爱干净,整天养在山洞里最后郁闷的多半还是他们。

几名原始人跟随着江南来到山坡处,野猪的力量很大,而且体积重量方面也使得它们对于未来一家“猪”所居住的窝棚要求要高端了不少,宽敞,并且足够坚固,这是江南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山坡的侧面,下山脚一处山坳地带就很符合江南的要求,这里距离水源处已经有一段距离,因此多半不会出现什么污染的问题,

而且这里的地势面朝朝阳,首先采光通风方面就很有优势,几块风吹日晒下积年的巨大叶岩更是天然形成了两面绝对坚固的墙壁,外围再拓展出一段空地足足能够划出十几平米的范围来,想来也足够野猪一家在这里生活了。

因此又实地勘查了一番,并且确定了这里地形上的优势后,野猪的窝棚,哦对了,后世比较习惯称呼为猪圈,猪圈的选址很快被确定在了这里。

猪圈的建设要比山鸡窝棚复杂得多,首先坚固程度上面就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否则野猪们一旦发力挣脱或是撞塌了猪圈,原始人们可不一定有能力再把它们抓回来一次。

因此这次猪圈的建设对于建筑材料的要求就要比山鸡窝棚高了许多,树枝加藤蔓所编织缠绕出来的篱笆墙首先就被判定为不可取,坚固方面实在是让原始人很难放心。

江南比较倾向于后世那些比较常见的土木沙石乃至是钢筋混泥土结构,这也是后世建造坚固房屋的理想选材。

不过原始人的时代不可能有钢筋,混泥土(也就是水泥)江南又不会造,而且就算会以原始世界坑爹到令人发指的简陋条件估摸着也多半造不出来!

因此想要一跃进入21世纪高楼大厦钢铁都市的现代化标准是不可能了,这种级别的高科技“猪圈”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演变来算估计最少也得以万年记的未来久远时代才能问世。

不过把时光从21世纪再倒退个十几二十年,国内多数乡村地带还多有见一些泥土砖墙类型的房屋结构,是单纯以泥土掺杂一些其他的植物结构作为黏合剂,当然了,有时候也会用一些比较坚韧的竹条代替一些墙壁内里的钢筋,然后主体再选用结实厚实的泥土砖块作为承重主体,无论是居家还是其他的一些用途都很有市场价值。

江南的计划也建立于此,用石头代替砖块,作为黏合剂的泥土以及植物纤维结构更是完全不用担心来源,原始人们要做的便是将一堆有的没的堆砌在一起,粘合晾制干后就是一堵堵合格的墙壁,最少就坚固程度方面来说应付野猪们的力量倒是绰绰有余了。

说干就干,原始人的世界并不缺泥土,简单挑选了一番后江南很快选定了山脚下一种颗粒状较小,细碎并且简单揉搓下很容易捻成细长泥条的黄土,这种土作为黏合剂来使用想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选定了泥土接下来的工作便是───玩泥巴?对,没错,就是玩泥巴,原始人们在江南的吩咐下搜集了一堆泥巴作为试验品,而后江南初步往里面加了点水,而原始人们的工作则是将兑了水的泥巴尽量搅和开来,直至形成一团泥水混合物,也就是俗称的和稀泥。

几分钟过去,江南检查了一下原始人们的工作成果,这时候一团泥土已经充分溶解或者说吸收了大部分的水分,变成粘稠且柔软的一摊泥水。

看得出来原始人们对于和稀泥这种运动似乎很上心,一个二个弄得满身泥巴玩得不亦乐乎,若不是江南及时制止,恐怕他们还要继续下去这份看上去就很好玩的事情。

江南找来一些枯草揉碎后作为植物纤维的作用加入了里面,这是后世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老一辈的经验,比较科学的解释是是为了借助植物的纤维特质加入泥水内部,这样泥土干燥后原本易碎的本性也会因为存留在内里的这些植物纤维在内部的拉扯而变得坚韧结实许多。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确实不错,有了这些干燥的细碎枯草作为添加物的加入,水分渗透浸湿枯草,而枯草在吸收了部分水分后,整摊泥水也再次粘稠了许多。

检查了一下试验品的成果,初步看来效果还不错,想来作为接下来石块间黏合剂的使用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江南又回到最开始的山坳处,这里才是真正的施工现场,简单规划了一番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后,原始人们很快在江南的吩咐下动作了起来。

泥土粘合剂,这是必须要事先准备好的,因为这次不再仅仅是作为试验品的关系原始人们大规模的制作了起来。

而江南则是叫上几名大力气一些的原始人在附近搜集石块,泥土作为黏合剂,而石块其实才是建筑所真正的主体,这是一开始就已经决定好的论调。

江南很快划出了范围以及界限,猪圈的大概规模已经了然于胸,由于已经有了几块巨大的页岩作为内里两面坚固墙壁的关系,整体猪圈的建设工程并不如何复杂,

江南的规划是因地制宜,借助地利,内里的方向既然已经有了那几块巨大的岩石作为最少两个方向上的墙壁,那么他们需要做的只是在外围将墙壁延伸出去,然后直到足够的范围规模后合拢在一起便可以了,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方便实用的法子,没理由不去使用。

………………

第六章 远方传来的号角声!

太阳在极西边的天空又下落了一些,距离天黑又临近了不少,野猪窝棚,也就是野猪圈的建设终究没能如江南所期望的那样一蹴而就,反而受限于原始时代所坑爹的简陋条件以及工具未能有多大的进展。

一直到由乌努带领的女性原始人采集队伍终于踏着夕阳的余晖归来,原始人施工小组成员们也不过堪堪收拾干净了地方并且在已经规划好的位置垒起了一截不足半米的厚实泥土石块墙壁。

万丈高楼平地起,以原始时代所极端落后的人力物力与生产力,即使只是一座后世可能很稀松平常的猪圈,小小一座野猪圈,也绝对足以称得上是浩大的工程了。

就目前阶段来看,施工方面的进度并不十分理想,江南不得不承认,计划的一开始他还是有些过于想当然了。

用石块代替惯用的砖瓦并非是不可行,只是未经处理的石块大多棱角难平,相互间很难像后世所专业烧制出来的砖块那样彼此间结构紧密,而泥土作为黏合剂在大块的缝隙间效果也同样不是很理想,整体墙壁很难一次性塑形成功。

而且艰难建成的一段作为实验性质墙壁在强度上也很让人堪忧,江南不得不尽量加大了原材料的投入,尽量将墙壁的厚度加大一些,否则过于薄弱的墙壁很难承受住未来作为住户入住这里的野猪们力量上的冲撞。

半米左右厚度的墙壁,这已经是最低限度上的要求,十几平米面积的规划并不如何巨大,但作为规划中延伸出来的墙体,即使去除了内里方向上巨大页岩石块所天然形成的两个方向上的墙壁,外围规划中所要延伸出来的建筑墙体依然要达到近十米之多,在墙体极限度加厚加固的前提下,这个工程量就不可谓不巨大了。

十几根长度大约在两米有余,整体较为粗壮的竹子已经被均匀分布在墙体规划的范围上,这些竹子的根部接近三分之一的长度都被深深的埋入土里,而作为剩下的三分之二长度则暴露在地面尖端笔直的竖向天空。

江南的计划中这些竹子最终会在整体墙体的建设中被包裹在墙体的内部,作为一种内部支撑物起到一种类似固化墙体的作用。

整个工程的规划已经匆匆完成了大半,甚至连作为可能不是很合格的地基以及墙体内部钢筋作用的竹子也已经全部深埋入地底,现在唯一剩下的便是墙体,最重要同时也是整个工程中工作量最大的墙体建设。

长度大约在四米左右,高不过半米,而厚度却也同样接近了半米的一段墙体便是江南所带领下的原始人施工队伍这段时间里的成果。

并非是原始人们不努力,事实上原始人们在江南的亲身示范并带头作用下可以说是拿出了一百二十分的工作热情来干,但奈何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境还是让整个施工进程耽误了下来。

很慢,而且工作量实在是太过巨大,短时间内以他们的速度根本不可能较为快速的完成,江南心里很清楚这一点。

后世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带还保留有最原始的土制房屋居住,是单纯用合适的泥土撵碎碾实后作为一种泥土墙体,特别是一些降雨量比较稀少的干旱地带这一类的房屋最是常见。

这种单纯用泥土制作墙壁的方法江南在一些纪录片里有看到过介绍,是利用高强度压实后的泥体不易粉碎脱落的特性来实现墙体的承重以及坚固程度的类型。

土法制作是要用到比较合适的、并且足够结实长度的木板(也可以用其他类似的东西代替),用两块足够结实的木板互为平行角度并且中间留有合适的空间,空间的宽度大小视将要建造的墙体的厚度而定。

决定好间距后便是往特意留下的空间里面加土,是选用一种黏性比较大成型后不易松散的泥土作为原料。

当泥土到达一定数量,比如塞满木板间大半空间后,由人持着事先准备好的工具(一般选用沉重的石头结合木质把手制作的类似捶一样的工具),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工具用力捶击压实已经塞入木板间的泥土。

人站在泥土墙体上面一边走动一边用力捶击,这样可以使得木板空间中的泥土比较均匀的受力,随着捶击压实工作的不断重复并进行,最终一截足够坚固并紧实的墙体便会在人们的努力下逐渐落成。

而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再次的加土工作了,加完土然后再继续之前的动作,借助木板的压力使得一堵坚固并且较为平整的墙体最终落成!

这些,基本上就是后世流传比较广的比较原始的土墙制作了,这一类的土墙优点是方便,并且因为原材料(泥土)来源简单的关系除了要付出一部分的人力之外造价可谓低廉到了极致。

优点如此之多但同样的缺点也不会少,比较突出的便是防水性的问题,因为整体采用泥土作为墙体主体的关系,泥土墙体的防水性能多数并不是很好,一旦遇到下雨天降水量比较大的情况,那么泥土铸就的墙体就很容易出现一些墙面脱落乃至是坍塌的事故。

因此到江南穿越前的那个时代,这一类的土制房屋基本上也就只剩下一些及其偏远的乡村并且地区降水量并不如何丰富的地区还有遗留了。

这种较为原始的土墙制作简单并且方便快捷,但江南同样很清楚这个简单是相对于后世那个生产力极度发达的时代而言,于原始时代可能并不如何实用。

比较简单的就比如用作土墙制作中所必不可少的、用作挤压固定作用的木板,又或是木板的替代物,这就是个最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